搜索

20022

主题

华南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复制链接] 查看:23664 | 回复:314
发表于 2018-7-15 10:34 131 只看该作者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李纲(公元1083年—1140年)字伯纪,福建邵武人,宋朝一位有魄力、有才干的宰相。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登进士。因党争被罢相。罢相后的李纲其间一再遭贬斥,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贬为单州团练副使,移置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居住。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李纲携子李宗之从广东徐闻渡海,25日在海口登岸住宿华远馆(今海口得胜沙一带),3天后便遇赦,十二月五日再从海口渡海北返。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李纲被起用为湖广宣抚使兼谭州知州,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病死福州,终年58岁,淳熙十六年(1189年)谥忠定,其著作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奉迎录》等传世。
   李纲在海南逗留期间,曾到海口龙岐村的伏波庙拜祀汉两伏波将军,并留下《伏波将军庙碑阴记》记述了他这次南渡的经过。
   李纲在海南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在历史上抗击外侵的壮举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海南人民怀念他的原因所在。
发表于 2018-7-15 10:40 132 只看该作者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胡铨(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宋朝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宋朝著名的抗金名臣,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龙图阁学士,资政殿学士等职。绍兴十八年(1142年)春,因文字狱被贬。胡铨从徐闻渡海,在澄迈通潮阁登陆后,向贬所进发,经临高县时,县令谢渥盛情地接待了他,路过临高博顿村时,因天气酷热,在茂林中休息,见泉水从地下涌出,取之解渴,此后汲者不断。后业,博顿村人戴定实父子二人为了感激胡铨的功劳,请宗方书“澹庵井”三字,刻石立碑以志纪念,郡守方世功亦作了记,后成为海南古迹之一。胡铨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诗人,他贬谪海南期间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为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材培养,为加强黎、汉民族的团结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他为海南人民所怀念和敬仰。
发表于 2018-7-15 11:02 1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地球朋友 于 2018-7-15 11:13 编辑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赵鼎山西运城人,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的投降主义被贬海南。四岁丧父,在母亲樊氏的教导下,通读经史百家之书。靖康二年(1127年)任洛阳令时,适逢宋室南迁,赵鼎跟随南渡,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任右司谏时,向朝廷提出四十项抗金治国的政治主张,被采纳三十六项,在此期间他力主抗金,并“亲征皆能决胜”,金人非常害怕他。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他力促高宗“亲总六师,临江决战”,大败金兵于大仪镇,并力荐抗金英雄岳飞出任主帅,主持收复南宋军事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成为千古佳话。由于受秦桧迫害,绍兴十五年(1145年)夏,赵鼎从潮洲南下贬所吉阳军。之后,秦桧变本加励残酷迫害,此时赵鼎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贫病交加的他托人到湘黔边境告诉他儿子赵汾说“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遂绝食而死,临终前自书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表示他至死也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抗金救国。赵鼎死后“天下闻而悲之”。爱国诗人陆游读到他的铭旌时大声疾呼:“呜呼,不可谓伟乎”?
  赵鼎死后,葬于海南昌江县老城乡的苗山,第二年得旨归葬浙江石门,棺达琼州郡(今琼山)城时,时人江应辰作祭文曰:“惟公两登上宰,皆值危难之时,一斥南荒,遂为生死之别。事之定于盖棺,恩特准予归骨”。
   赵鼎死后十年,孝宗即位,因念及其于国有功,追封为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主要著作有《得全居士集》、《忠正德文集》等传世。


发表于 2018-7-15 11:11 134 只看该作者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李光(1073-1157年),字泰发,号体物老人,宋越州上虞(今淅江上虞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历任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是宋朝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中坚分子。由于受秦桧迫害被贬。李光从琼州移昌化军时,路经澄迈通潮驿时,曾书“通潮阁”横匾。到昌化军后,军守陈适对李光非常尊敬,并热情地接待了他。陈适把李光请到自己的私邸“坚白堂”书斋里居住,李光入居后,把“坚白堂”改名为“无倦斋”。据《宋史》记载他在这间“无倦斋”里无倦地“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愈八十,笔力雄健”。这时期军城的亭台、楼阁几乎都有他的题匾、诗歌和楹联。不久,李光迁出“无倦斋”,在陈适私邸的北面建起了两间茅屋,并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花木秀而繁阴”之意,取名为“秀香堂”。他和当地的学子如王霄、杜介之、许康民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和他们一起饮酒吟诗唱和。这时期他创作大量的诗、文,留下的有二百多首,诗、文的内容大多反映自己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这样评价他的诗是“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清绝可爱。”李光居琼十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其中不少是甚价值之作,为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发表于 2018-7-16 08:09 1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地球朋友 于 2018-7-16 08:32 编辑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说是五公祠,其实,真正的主角是苏东坡。祠内有东坡书院,有苏祠,有苏东坡的书房。而五公却没有这个待遇,由此说明苏东坡做的事多,成绩大。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发表于 2018-7-16 08:12 1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地球朋友 于 2018-7-16 09:25 编辑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在网上搜一下,苏东坡的条目铺天盖地而来,可见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苏公祠


为纪念苏东坡而建。他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入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怀念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该处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基础上开设“东坡书院”,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之题匾。书院几经变迁,至明初毁废,但遗迹尚存。明万历45年(1617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并改书院为“苏公祠”,奉祀苏东坡与其子苏过。清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光绪15年(1889年),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现在的苏公祠基本上是光绪年间建修的规模。苏公祠山门口陈列的石雕系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山门口悬挂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诗句“南溟奇甸”横匾。苏公祠正厅陈列着苏东坡及其子苏过和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大厅圆柱悬挂民国四年(1915年)由朱为潮撰联,现代著名书法家麦华三重书的“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的楹联一付。



发表于 2018-7-16 09:02 137 只看该作者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我们到的比较早,祠堂内,院子不大游人不多,可以慢慢观赏,看文字看碑帖。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发表于 2018-7-16 09:07 138 只看该作者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粟泉亭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为纪念苏公“双泉”造福桑梓乡里而建。该亭在清代列为八景之一的“苏亭蘸(zhàn)翠”。粟泉历代有重建修,现在的粟泉亭系民国四年(1915)重建。

因何修建粟泉亭有这样的传说:明万历四十年的一天,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祷雨,祷雨事完,作稍事休息,翁汝遇便到浮粟泉中取水解渴,并赞其水甘美,突然间雷电交加,天降大雨,翁汝遇认为是浮粟神龙显灵保佑,喜降甘霖,便决定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纪念。施工时掘得一砖,上该有诗云“泄尽先天秘,再修来世身,若思逢故友,二姓草头人”。旁落“东坡行书”款,翁汝遇觉得此事甚为奇异,便把砖刻揣回收藏。据考该诗是苏东坡初到琼时,借寓金粟庵时写的,由于当时他初来乍到,面对生疏的环境和生活的困境,因而产生了佛家的思想,认为他会客死海南,于是写了这首诗,埋在该处,好让后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

发表于 2018-7-16 09:10 139 只看该作者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浮粟泉

苏东坡在五公祠留存遗迹及之一。北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来琼时,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这时间他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并亲自“指凿双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由于泉水其味甘甜,水源旺盛,常冒小泡浮于水面很象粟米,因此“汲者常满”。民国初金粟泉被毁,余下浮粟泉。清乾隆58年(1793)琼州太守叶汝兰品饮该泉后,感觉水质甚佳便为该泉题匾名,寓意:水源旺盛,五谷丰登。清著名金石家汪垢为泉撰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襟”,镶刻其旁。后又有人在“浮粟泉”,匾下增刻了“神龙”两字,该匾在“文革”期间被毁。

浮粟泉历经近千年沧桑,从不枯渴,不论大旱或大涝水位都保持现状不变。传说取水之人只要在井旁用脚一跺,井底下如源源不断的冒出水泡,那么来年一定会财源滚滚,生活蒸蒸日上。解放前,海府地区的财主和商人第到除夕都会到此踏上几脚,祈求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并雇用人力或牛车把该水拉回家饮用。该水经化验属矿泉水,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矿物质。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发表于 2018-7-16 09:14 140 只看该作者
18年春   南国四地自助游   文化之旅古今秀

泂酌亭

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当时琼州郡守承议朗陆公品赏浮粟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甜,便在井泉旁建亭,经常邀请朋友、同僚在亭上品茗赋诗。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时,陆公邀苏东坡为亭命名和赋诗,苏东坡欣然命笔,即席写了《泂酌亭诗并叙》:“琼山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予南迁过琼,得双泉之甘于城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味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名之曰泂酌。其诗曰:“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明朝该亭被毁,清乾隆年间,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同治八年(1869),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该亭。现在的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时的风格。清代海南学者王国宪重刻的《泂酌亭诗并叙》现陈列在五公祠碑廊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