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8927

主题

贵阳

走进八万山(续)

[复制链接] 查看:24805 | 回复:44
发表于 2018-11-16 17:31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户外之马 于 2019-1-8 09:37 编辑

走进八万山(续)

在我荒芜的原野上,你是最后的玫瑰。

——聂鲁达

        经过一上午的颠簸,我们驱车来到八万山腰的翁郎村。翁郎,《平黔纪略》里叫“翁王”,不管翁郎还是翁王,其实都是苗语音译,其意与水塘有关。相传,古时九千寨的一位苗族青年,到八万山上打猎,正当口渴难耐的时候,见猎狗从这里钻出来,身上全湿,而且粘满浮萍,他顺着猎狗出来的方向去查看,发现这里有一块平地,平地中央是一个天然水塘,水塘旁边有一口清澈甘甜的泉水,于是他就在水塘边建屋定居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村寨。前几年村里要建篮球场,因没有适合的地方,就把水塘给填了。水塘就成了现在的篮球场,只有水井还保留着。我们从水井边路过,都情不自禁地尝了一口,确实甘甜。

        从翁郎到楠木寨,要翻越一个山坳,穿过一片林子。路虽不长,却能够让你的嘴巴得到各种味觉的体验。先是地稔果、老鸦泡,把你的牙齿和舌头染得乌黑,张嘴就像魔鬼一样;接着是各种各样的猕猴桃,大的超过乒乓球,小的就像母指头,光的身上有麻点,毛的如同小猕猴,不管哪种,只要稍微软就可以吃;还有红的、黄的覆盆子,一串一串的挂在路旁,引诱你直接把嘴巴凑过去就吃,冷不防酸得你打一个颤。这些野果中,我最喜欢的是南五味子,除了酸中带甜,还有一股淡淡的药材清香。

        楠木寨又叫大平山,位于八万山主峰东坡,是八万山中海拔最高的村寨。寨子有十六户人家,解放初寨子里有位叫张绍洪的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营口牺牲。无独有偶,旁边的翁牛村,也有一位名叫万通林的烈士,可见这一带的人非常英勇无畏。

        我们追逐西沉的太阳,来到八万山最隐秘的一条山沟——归梭溪。沟里原先有一片稻田,现在只有半坡的几丘还有人耕种,沟里的都荒芜多年了。当太阳落山后,我们来到沟底的一块开阔地扎营。这是一个古代营地,地面平坦,取水方便,从营地的树木和藤蔓的生长情况判断,营地至少荒废百来年了。营地下方的溪边,还有一处风雨桥的遗址,从两岸残存的桥墩和路基判断,这是一座很有气派的风雨桥。应该是八万山通往榕江方向的交通要道。直觉告诉我,这里曾经是古代苗族起义军屯兵练武的地方,能在这样的地方扎营,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也感到非常安全和亲切。但第二天有位驴友说,昨晚听到有人在唱苗歌,唱了一晚,一句都没听懂;还有位驴友说,看到身穿铠甲、肩杠刀枪的一队人马从帐篷边走过……看来,这里还能够穿越到古代,是感受苗民起义历史的最佳场所。可惜我因为贪杯,一觉睡到天大亮。

        第二天我们沿着溪流往上走,在一片荒田的旁边,看到了著名的楠木王。楠木王生长在溪边的小山头上,东边是稻田,西边是溪流,阳光水分都非常充足,非常适宜长成参天大树。楠木王的胸径大约有2米,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一直遮到小溪的对岸,树下有古道、石凳、石祭台,还有一块刻有保护楠木王及八万山原始森林的乡规民约石碑。当地人把楠木王当作神树,经常翻山越岭到树下来祭祀。

        离开楠木王,我们沿着归梭溪溯游而上,开始还断断续续的看到道路的痕迹,后来就完全没有路了。在峡谷深处,危岩高耸,叠水呜咽,藤蔓交织,林箐四合,仿佛已是山穷水尽。正当大家心头忐忑的时候,在一块光滑的岩石上,竟发现落叶下面有几级人工开凿的台阶。这几级规整的台阶,坚定了我们溯游而上可以到达八万山主峰的信心。我们沿着溪沟主流的通道,手脚并用,时左时右,不停地向上攀爬,虽有湿滑摔跤之虞,但无披荆斩棘之苦,虽然有的地段很艰险,好在队员都是强驴,又富于协作互助精神,基本没有什么困难。

        当溪流小到水桶粗的时候,我们来到一道高瀑之下。瀑布下是一个宽敞的平台,我们在平台上休息,烧水喝茶吃路餐。瀑布右侧,一块从山上滑落下来的巨石,犹如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平台和垂直的岩壁构成一座天然的石房子。房子中间有一块平整的石头,刚好可以当桌子。石房子离水很近,取水非常方便,不足之处是太潮湿,如果建一堵石墙与溪流隔开,就是一处修炼修行的好地方了。

        我们爬升到1000多米的海拔高度时,发现地上到处都是八月瓜黄色的果皮。八月瓜又叫牛卵蛋,是七叶木通的果实,这里的八月瓜藤蔓有手臂粗,攀爬到几十米高的树冠上开花结果,我们在树下根本看到八月瓜的果实,更不要妄想吃了,只有敏捷的猿猴才有口福享受这种香甜无比的野果。“快来,这里有一个好的!”不知道是猿猴的粗心还是特意留着,我们捡到几个完好的,大家分了品尝,“我第一次吃这种野果,感觉味道好独特啊!”“好甜呀,太好吃了!”顿时,大家负重攀爬的疲劳被抛到九霄云外。

        当溪水变成涓涓细流的时候,我们来到楠木林。楠木林位于主峰西侧海拔约1200米的一处山湾里,非常偏僻隐蔽,即使在当地,也只有几个人知道楠木林的具体位置。这里的树几乎全是楠木,大的需两三人才能合抱,小的也有柱子粗。不论大小,都长得笔直挺拔,郁郁葱葱,真不愧是栋梁之才啊。

        楠木林之上,就是各种壳斗科乔木了。这些高据岭巅的大树,叶子已经发黄,在初冬的阳光的照射下,在蓝天白云和其它绿色植物的映衬下,如同黄金一般。叶子的成色有深有浅,浅的黄中带绿,深的黄里透红,以纯正的金黄色居多。

        林下是密密麻麻的八月竹。八月竹又名方竹,因笋子于农历八月以后长出而得名。八月笋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从高处往低处生。为什么会有这一奇怪的现象?原来,大地回春,低海拔比高海拔先热,所以春笋先生低处,后生高处。而八月笋是在秋天生长,海拔高的地方先冷,高处的八月笋必须赶在天冷之前长成含水分比较少的竹子,否则水分子遇冷结冰就被冻死,所以先生;而低海拔的冰雪要来得晚一些,笋子晚一点生也没关系。由此可见,八月竹还是很有“智慧”的。我们在八万山除了采集到鲜美的八月笋,还有幸发现珍稀药材红冬蛇菇和猴头菇。

        沿着山脊上当地人采笋子的竹林小道走,我们翻越八万山的主峰,从北坡下山。走出原始森林,就到著名的石粑槽了。石粑槽是一块如同倒扑着的粑槽的山石,斜横在鲫鱼背一样单薄的山脊上。石粑槽旁边残留着很多香蜡纸烛和供品,可见这里经常有人来祭祀。据说,石粑槽能够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平安幸福,所以每年春天周边各县的人都要来祭祀。石粑槽的顶面比较平整,上面刻有方形、三角形、放射形等符号,估计是古代苗族祭师刻的,表达什么意思现在已成难解之谜。

        从石粑槽到翁郎,路就很大了。在这节路上遇到一件令人不快的事:高高的竹竿上挂着几十米长的捕鸟网。网虽然被我们捣毁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估计要不了多久,新网又继续挂上。这一带有捕鸟的习俗,传统的捕鸟是用粘稠物粘鸟。当地人把山里的一种叫“粘榔”树的皮剥下来,加工成粘稠物缠在树枝上,再把树枝高高地立在山头上,一旦鸟儿栖于树枝,就被黏住,成为人们的盘中餐。这种传统捕鸟法对鸟类有一定的危害,但不是很大。而现在用拦网等工具,加上录音机不停地播放各种鸟的叫声做引诱,有时一次就能捕捉上百只鸟,这就非常可怕了!据了解,这些鸟拿到县城去,小的一只也能卖20元,大的价钱更高。“有买卖就有杀害”,这话一点不假。希望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正确引导,采取必要措施,就像用惩罚三个“120”来保护楠木王和原始森林一样,保护好八万山的鸟类及所有野生动植物。

        八万山是苗族人民心中的圣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是神灵的化身,都藏着一段神秘的故事,这正是八万山魅力之所在。

        愿八万山永远美丽、神秘……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1-16 17:31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户外之马 于 2018-11-16 17:33 编辑

走进八万山(续)

  从翁郎到楠木寨,要翻越一个山坳,穿过一片林子。路虽不长,却能够让你的嘴巴得到各种味觉的体验。先是地稔果、老鸦泡,把你的牙齿和舌头染得乌黑,张嘴就像魔鬼一样;接着是各种各样的猕猴桃,大的超过乒乓球,小的就像母指头,光的身上有麻点,毛的如同小猕猴,不管哪种,只要稍微软就可以吃;还有红的、黄的覆盆子,一串一串的挂在路旁,引诱你直接把嘴巴凑过去就吃,冷不防酸得你打一个颤。这些野果中,我最喜欢的是南五味子,除了酸中带甜,还有一股淡淡的药材清香。
发表于 2018-11-16 17:31 3 只看该作者
走进八万山(续)

发表于 2018-11-16 17:31 4 只看该作者
走进八万山(续)

发表于 2018-11-16 17:31 5 只看该作者
走进八万山(续)

发表于 2018-11-16 17:31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户外之马 于 2018-11-19 17:04 编辑

走进八万山(续)

  楠木寨又叫大平山,位于八万山主峰东坡,是八万山中海拔最高的村寨。寨子有十六户人家,解放初寨子里有位叫张绍洪的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营口牺牲。无独有偶,旁边的翁牛村,也有一位名叫万通林的烈士,可见这一带的人大都英勇无畏。
发表于 2018-11-16 17:31 7 只看该作者
走进八万山(续)

发表于 2018-11-16 17:31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户外之马 于 2018-11-16 17:35 编辑

走进八万山(续)

  我们追逐西沉的太阳,来到八万山最隐秘的一条山沟——归梭溪。沟里原先有一片稻田,现在只有半坡的几丘还有人耕种,沟里的都荒芜多年了。当太阳落山后,我们来到沟底的一块开阔地扎营。这是一个古代营地,地面平坦,取水方便,从营地的树木和藤蔓的生长情况判断,营地至少荒废百来年了。营地下方的溪边,还有一处风雨桥的遗址,从两岸残存的桥墩和路基判断,这是一座很有气派的风雨桥。应该是八万山通往榕江方向的交通要道。直觉告诉我,这里曾经是古代苗族起义军屯兵练武的地方,能在这样的地方扎营,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也感到非常安全和亲切。但第二天有位驴友说,昨晚听到有人在唱苗歌,唱了一晚,一句都没听懂;还有位驴友说,看到身穿铠甲、肩杠刀枪的一队人马从帐篷边走过……看来,这里还能够穿越到古代,是感受苗民起义历史的最佳场所。可惜我因为贪杯,一觉睡到天大亮。
发表于 2018-11-16 17:31 9 只看该作者
走进八万山(续)

发表于 2018-11-16 17:31 10 只看该作者
走进八万山(续)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