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8-12-10 14:25 编辑 二堂门前悬有一块“勳高柱石”匾。同治七年七月(1868年8月)曾国藩调任为直隶总督。两年任内,曾国藩在整顿吏治、减轻民众负担、清理狱讼、诱导士林、转移风俗、整顿营伍、扩充练军、治理河道、赈济灾荒等多方面有所建树,取得一定政绩。同治九年八月三日(1870年8月29日)曾国藩奉命卸任直隶总督。等候调任期间,同治皇帝在其60岁生日之际,赐曾国藩“勳高柱石”匾,肯定了曾国藩以往的“功绩”,并希望他继续做为“柱石之臣”为清政府效命,有笼络、勉励、安抚的深意。 同治皇帝在位时间短,他的书法作品留存很少,“勳高柱石”四字来自同治皇帝御笔,出自两江总督署博物馆内的珍藏碑刻。保定总督署经过多方查找、考证,终于让这一匾额与广大游客见面。同治皇帝钦赐曾国藩“勳高柱石”匾额的发掘、张挂,凸显了直隶文化的深厚内涵。 |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8-12-11 07:42 编辑 二堂后边是一条横向的过道。过道两端通东西更道,过道正中是一座青砖门,门边有牌:内宅门。这是进入总督署内宅的唯一通道。 直隶总督署虽然在规模和等级上与故宫无法项背,但它也是前殿后寝的格局,其实不仅是直隶总督府,我国的大多数官衙都是前殿后寝。这样布置即是为了工作方便,也保证了内宅的私密性。直隶总督署殿与寝的分界线就是二堂之后的这道内宅门。 按北方的传统,通往内宅院的门一般都是垂花门,可我们现在见到的直隶总督署的内宅门和传统意义上的内宅门不同,它不是垂花门。是青砖砌就的灰门楼,有点象老北京一般大户人家常见的那种临街门——金柱门。这也许是当初的设计者刻意追求的简朴效果。 |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8-12-11 10:08 编辑 三堂的楹联是唐执玉手书的:“将勤补拙,以俭养廉。”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为官勤廉的写照。因为唐执玉甚得雍正皇帝的赏识,这副楹联历届总督都不曾更换。 三堂院的东西厢房也是展厅,介绍了雍正到乾隆时期的各位总督,其中第七任总督唐执玉是一个很值的敬佩的人,唐执玉值政清廉,以至死在任上却无钱办葬事。靠其它官员捐款才得以下葬,这样的好官,值的人们怀念。 唐执玉(1669年-1733年),字益功,江苏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授浙江德清知县,随后历任工部主事、给事中、鸿胪寺卿、奉天府府丞、大理寺卿。雍正二年(1724年),唐执玉任礼部侍郎。三年后,唐执玉任督察院左都御史。雍正七年(1729年),调任直隶总督。在直隶总督任上,唐执玉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体恤民情、关心黎民,治理水患效果显著。雍正九年(1731年),唐执玉因身体原因三次请辞直隶总督并最终获得许可。次年,任刑部尚书。雍正十一年(1733年)春,唐执玉第二次任直隶总督,三月,卒于任上,年六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