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061

主题

其它

布鲁斯 诺曼德关于2012年南却勒博斯峰山难的简报

查看:36285 | 回复:27
发表于 2018-12-6 19:5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2-6 20:05 编辑

这份简报发表在2013年的美国阿式登山杂志,豌豆于2014年也曾翻译过,但对比原文有很多地方翻译得不够准确,不利于对山难及救援过程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于是花时间进行了原创翻译,力求与原文的表达高度一致。本人保留此翻译文稿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自8264

South Chulebos Massif, Peak ca 5,861m, ascent and tragedy
南却勒博斯峰,海拔5,861m, 首登和悲剧

China, Xinjiang, Central Tien Shan

Climbs And Expeditions
Author: Bruce Normand
Climb Year: 2012
PubliCATion Year: 2013
On July 9 the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Chinese alpinist Yan Dongdong was killed in a crevasse fall in the Central Tien Shan. Yan planned to make the First Ascent of Chulebos (6,769m), the highest point of a 25-kilometer unbroken crest immediately to the west of the Xuelian Massif (AAJ 2009). He decided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approach the Chulebos Massif from the south, and with two regular climbing partners, the accomplished Zhou Peng and filmmaker Li Shuang, forced a tortuous route up a long glacier north of Aksu, one valley east of the glaciers that drain the south side of Peak Pobeda (Tomur Feng).

在7月9日,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阿式登山家严冬冬在中天山坠入冰裂缝遇难。严原本计划首登却勒博斯峰(Chulebos ,6769m),它是衔接雪莲峰西侧绵延25公里的一系列未登峰的最高点。严有两位固定的攀登搭档,一位是杰出的登山家周鹏,另一位是摄影师李爽。他们原以为从南面接近却勒博斯峰是可能的,打算从那里强行开辟出一条曲折的路线攀上阿克苏北面一道长冰川,阿克苏是位于延伸到托木尔峰南侧的冰川东面的一个山谷。

On their fourth day the climbers explored two different cols, from which they found themselves looking down dangerously broken slopes to further long and crevassed glaciers draining north, still some 12 to 15km distant from Chulebos. Discovering a climbable peak close to the more easterly pass, they decided to aim for this as a consolation prize. They spent a full day PIONEERing a route up snow and ice on the northwest face, and after a bivouac on the summit ridge they reached the top and descended.

在第四天的攀登中,他们探查了两个不同的山坳,从那里他们发现,从所在的位置看下去,是危险的破碎山坡, 连接着一条更长的布满裂缝的冰川,冰川一直向北延伸,目测距离却勒博斯峰还有12到15公里。当在更靠东的山径附近发现了一座可攀峰时,他们决定调整目标把它作为对自己的安慰奖励。他们花了一整天开辟一条路线从西北壁的冰雪中上升,到达冲顶山脊后,他们在那宿营,然后登顶并下撤。

At 6:15 p.m. the three had reached 4,400m and had packed up their camp. Only 100m down the glacier, Yan fell unroped more than 20m into a hidden crevasse. Zhou lowered a rope and climbed down, finding Yan to be badly injured and drifting in and out of consciousness. Communication was poor.

下午6点15分,三个人已经到达海拔4400米处,在那里他们收拾好营地继续下撤。在冰川下面仅100米的地方,严在没有结组的情况下坠入一条20多米深的暗裂缝。周放下一条绳索并沿着绳子向下攀登,发现严身受重伤,意识时有时无,两人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

Zhou helped to remove Yan’s pack, unwedged him, clipped him into a rope, and then climbed out to set up a pulley system. However, Yan apparently began to panic, shouting and gathering up the rope, during which he fell a further five meters into a pool of water. Zhou descended again and managed to attach another rope to Yan, who was now unconscious and breathing poorly. Zhou reascended, but his efforts to extract Yan were to no avail, and after his pulley system stripped the remaining rope, he had no way to descend again. After spending the night by the crevasse, Zhou and Li were unable to detect any sounds from Yan, and surmised that the Chinese mountaineer had died during the night from his injuries.

周帮忙卸下严的背包,把他从卡住的位置抽离,并把他嵌在一根绳索中,然后爬出去建立了一个拖拽系统。尽管如此,据说严就在此时开始变得非常惊慌、并大声喊叫、同时还使得绳子收紧,在这个过程中他再次坠落了5米,掉入一潭水中。周再次下降,并设法给严系上另一条绳索,严此时已无意识且呼吸微弱。周再次上升,但是不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把严从冰裂缝中拉出来,接着当拖拽系统把剩余的绳子磨坏后,他无法再次下降。在冰裂缝旁煎熬一夜之后,周和李没能探测到任何来自严的声音,他们据此推测这位中国登山家已在受伤的那个夜晚辞世。

The peak ascended by the three Chinese was subsequently given the unofficial name of Yan Dongdong Feng (5,861m, 42°03’15” N, 80°23’40” E). See “In Memoriam” for more about Yan, one of the foremost figures of modern Chinese alpinism.

这座被三位中国人首登的山峰随后被非正式地命名为严冬冬峰(5,861m, 42°03’15” N, 80°23’40” E)。

Bruce Normand, China
布鲁斯 诺曼德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2-7 05:00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2-7 05:00 编辑

豌豆的翻译在这里,https://wandou0123.blog.sohu.com/300089503.html
见分隔符的后半段,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两份翻译的不同点
-------------------------------------------------------------------------------
从一楼的翻译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一些细节
(1)团队在经过4天的攀登后才知道从计划中的路线接近原定目标不可行,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说明攀登的准备工作存在很大的不足,知己知彼,才能充分保证安全,在不知彼的情况下进行了攀登,然后发现错误,核心目标无法达成,这很容易造成心理落差,产生挫败感,破坏攀登时很重要的心理平衡感和冷静保持度,临时变更目标作为补偿,但还是难掩对核心目标无法达成的失望,如果团队整体不能很冷静地处理这种情绪问题,不愉快的沟通很可能会给相关责任人造成压力,导致其分心走神
(2)事故发生在成功登顶并完成大部分下撤路线(已经拔营)后,按两位登山家的资历,应该不可能不知道路线上存在暗裂缝的可能,且天色已晚,能见度并不好,此时也并非处于上升或下撤的关键阶段,必须追求速度,在明显可能存在暗裂缝的冰川地形上行走,结组保护是基本的常识,如果故意不这样做,那么最大的可能是,队员之间对彼此在出现滑坠时的制动保护能力缺乏信心,担心因此导致结组滑坠,相对而言,团队中最弱的一环是摄影师,因为如果结组的话肯定是三人结组,这种情况的滑坠制动保护比两人结组的情况更复杂
(3)从简报的描述看,事故发生后的救援工作极其不顺利,如果拖拽系统被正确设置,不应出现磨坏绳子的情况,更不应发生无法达成预期功能(将救援目标从冰裂缝拉出)的情况,尤其是在救援过程中发生救援目标从绳子脱离跌入水潭这种意外,很难保证这不会对救援目标造成二次伤害,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只可能是绳子与救援目标的连接存在技术性问题,否则,无论惊慌、叫喊还是抓紧绳子都不足以造成脱离的发生
(4)从救援目标有能力大声喊叫的情况看,救援目标从受伤到真正辞世还是存在很大的时间窗口,团队有没有紧急预案,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呼叫外部救援,以抓住宝贵的救援时间窗口,如果没有这样的预案,这个办法很可能因为通讯隔绝而无法达成
发表于 2018-12-7 16:56 显示全部帖子
拖拽系统失效反而造成二次伤害的情节……想想都疼啊
1人点评 收起
  • 崇幄 二次伤害的直接原因是绳子与救援目标的连接脱落,关于这个拖拽系统,其实蛮复杂的,我放两张图给版主看看 2018-12-7 19:49
发表于 2018-12-7 17:12 显示全部帖子
资料太少了……很难得出更接近现实的结论。。。
1人点评 收起
  • 崇幄 版主,救援这边先不说,简单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结组坠入暗裂缝,如果当时存在一个两人结组,另一人成功制动,此事故即可避免,暗裂缝即使专心致志也很难识别,如果状态不佳就更难说了。后面我放一个成功制动的例子,让 ... 2018-12-7 20:02
发表于 2018-12-7 19:49 显示全部帖子
五仁月饼 发表于 2018-12-7 16:56 拖拽系统失效反而造成二次伤害的情节……想想都疼啊 ...

二次伤害的直接原因是绳子与救援目标的连接脱落,关于这个拖拽系统,其实蛮复杂的,我放两张图给版主看看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8-12-7 19:5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2-7 19:52 编辑

关于拖拽系统,就我所知给大家推荐一下

pull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pull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8-12-7 19:58 显示全部帖子
崇幄 发表于 2018-12-7 19:49 二次伤害的直接原因是绳子与救援目标的连接脱落,关于这个拖拽系统,其实蛮复杂的,我放两张图给版主看看 ...

有图都没看懂,我这智商……
发表于 2018-12-7 20:02 显示全部帖子
五仁月饼 发表于 2018-12-7 17:12 资料太少了……很难得出更接近现实的结论。。。

版主,救援这边先不说,简单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结组坠入暗裂缝,如果当时存在一个两人结组,另一人成功制动,此事故即可避免,暗裂缝即使专心致志也很难识别,如果状态不佳就更难说了。后面我放一个成功制动的例子,让版主感受一下
1人点评 收起
  • 五仁月饼 看到了这个例子,描述中的“我”反应极快。 应对有暗裂缝的地方确实是需要结组。 在山上真是容不得一点大意,甚至,那些滑坠制动的动作要形成肌肉反射才更有安全保证。 2018-12-7 20:32
发表于 2018-12-7 20:04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崇幄 于 2018-12-7 20:07 编辑

以下放一个三人结组成功制动的例子:

四月三日,康华按运输组的要求补一下下面的路线,我和陈骏驰、巴桑三人向上去打通C2通往C3的路,十一时许,我们到C2稍事休息后继续向上攀登。过了C2就是我们所了解到的裂缝区,一路上我们时而结组时而交替保护,通过了几条较宽的裂缝,也发现了几条暗裂缝,我们都分别做了标记并拉了路线绳。陈骏驰体力较好在前,我居中,巴桑主要背的是修路用的绳子、雪锥等跟在后面。巴桑的体力跟在我们后面当然是委屈了,但他没有经验我们不敢让他在前面走,所以他常常跟得很近,我与他之间的距离大大小于一个结组绳长。

  上了一个不大的冰脊,这里能够较清楚地看到直通C3的路线。C3是在卡惹卫峰东侧的一条山脊上,从我们站的位置向C3的方向先是一片较平坦的雪台地,然后就越来越陡,可以看到中间有一些横向的大冰裂缝拦在前进的路上。我和陈骏驰大致商量了一下行进的路线,然后说了声“出发”。

  可话音刚落,我已被前方突然的拉力拽向地面,在扑倒的瞬间,我本能地压倒在手持的冰镐上。顾不得满脸的雪末,我迅速镇定自己,发现刚才还在身边的陈骏驰不见了!而前方仅三十公分处凭空出现了一个大洞,结组绳给我的拉力正是从这个洞里发出的。我猛地意识到:陈骏驰掉进暗裂缝里了!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所幸没有连环反应。而实际上我后面的巴桑仅站在距离我三四米的地方,我们之间的结组绳弯曲着散在雪地上,他用手轻松地支着冰镐,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已经发生的一切,更不知晓他自己的生命曾刚刚受到巨大的威胁。我伸头向洞里望去,陈骏驰脚已着地,安全带被我的来自上面的拉力紧紧地拽着,他大喊着:“我掉进裂缝了,你再松一点让我站稳!”。我立刻在胸前刨开冰表层打了一个冰锥,然后将连接我安全带的结组绳绳结通过快挂挂到冰锥上,向前松动一点结组绳让他在洞中站稳,这样我也就可以脱离结组绳以便采取其它的营救措施。

  巴桑还不到二十岁,一直生活在西藏牧区,汉话就象我们有些中国人只会说英语的“How are you”一样,我连说带比划让他解开身上的后半段结组绳,放给陈骏驰以便保护他上来。

  幸好这时的陈骏驰非常清醒,说头部有一点伤其它没什么不适,只是刚刚的惊魂未定和洞中的阴深冰凉使他非常着急。我将自己的冰镐压在雪唇棱上,以免一会儿拉绳子使绳子陷进雪唇更深,当时我身上只带了一个滑轮,正考虑如何设置一个单滑轮拖拽系统。这时洞中的陈骏驰冲我们大喊着,说刚才掉下去的这一端壁面是个仰角,他自己很难用上劲,如果全凭我们两人拉则速度太慢;而裂缝另一端的壁面是正角,如果我将顶部的雪打掉他可以自己从那边攀上去。好主意!我走到横在我面前的裂缝左边约四五米处,用从巴桑手里拿过的冰镐又打开一个洞口,果然下面壁面较平缓,并有凸起闪亮的冰晶体一直延续到陈骏驰面前。我在两边洞口又各设了一个简易的保护点,然后将绳子的另一端打好结从新洞口扔给陈骏驰,也将巴桑的冰镐压在新洞口。这时陈骏驰已拆下自带的短冰镐开始往上攀。由于两个洞口间有一定距离,不能一下子两个人到同一洞口拉人,只能巴桑在老洞口放绳,我在新洞口拉绳。过了不知多久,他的冰镐终于伸出了洞口,紧接着是握冰镐的双手…头部…上半身,我让已经放掉绳子的巴桑用手去拉,终于,他的双脚又重新站在了雪地上。此时我的心情真不知如何来形容,我想陈骏驰他自己更有一种重回人间的感觉。

  ──陈骏驰除了头部的擦伤外,右脚的冰爪一个前齿稍有变形,但腿脚没有任何的伤痛,额头的伤有可能是掉进去时擦碰至洞口的冰上所至,脚上冰爪变形是怎么碰的很难解释,有人说是他自己落地时碰的,但如果一个人自由落体九米落地头或脚只是擦伤和一个前齿变形似乎解释不过去,如果是头部着地应该是当即死亡或休克,如果是脚着地则最少是脚腿部骨折。

  我检查了一下他的伤口,是前额左太阳穴稍上的位置有一块擦碰伤,渗出一些血。除此之外,他自己感觉周身并没有其它的不适。从刚才他能主要靠自己攀上来这一点使我对他的伤多少放了一些心。然后我将裂缝的封闭处尽量打开,以使再上来的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个裂缝。接下来我开始仔细观察裂缝内的情况。刚才陈骏驰站的地方只是一个向下的转折平台,从平台延伸下去的黑色的缝深不见底,而右边一米多则有较宽而深遂的黑洞令人发寒。如果刚才我制动失败出现连锁反应,我们三个人很可能全都滑入这个黑洞,后果不堪设想。想到此,我不自主地打了一个寒战。陈骏驰掉下去的洞口正好是这条裂缝最宽的地方,洞壁呈弓型,明显的口小肚子大,冰壁面附结着暗裂缝特有的保存完好的冰晶体,这些在明裂缝中是很难见到的。再看看裂缝表面,是非常平坦的雪面,没有暗裂缝通常会有的雪面稍稍下陷的痕迹,我又仔细观察,发现向两边延伸约十米还是有一点下陷的痕迹,但那边已经不是平面,也有其它的痕迹。尽管不易发现,但不是不能发现,这说明我们观察得还不够仔细。所有这些事情做完之后,我终于有机会拍几张照片了。奇怪的是,刚才还觉得令人战栗的裂缝此时换一种心态去看竟成了欣赏。裂缝中那幽幽的绿色冰清玉洁般,玲珑剔透,摄人心魄。然而这美丽的背后却暗藏了巨大的危险,倒真地应验了那句话──美丽的都是危险的。这次拍照片也被传为笑话,说是我不顾陈骏驰在冰裂缝中吊着,只管拍照片。

  出事的裂缝距离C2只上升了一百米左右的高度,我们还是决定撤回大本营休整。后队变前队,让巴桑在前面踩着来时的脚印走,我陪着陈骏驰跟在后面。出事点因为障碍问题与大本营联系不上,我们走到C2才与大本营通上话,大本营及C1的人员都很震惊,也纷纷慰问陈骏驰的伤势。在C2我用自带的眼药水给他清洗伤口,再用大号的创可帖先暂时帖上,然后带上一点必须的物品开始下撤。他这时似乎还没有完全镇定下来,对我说我们距离近一点,慢慢地走。

  鉴于出事突然,决定全体撤回大本营暂做休整,攀登事宜议后再定。

  回到大本营,陈骏驰已经开始和队友谈笑,老唐又给他重新处理了伤口,但这次事故已明显地在队员中产生了阴影。当时决定,如果当天晚上他没有什么问题,明天由我带人接着上,陈骏驰休息,如果当晚他感到不适,明天一早送他去拉萨检查。

发表于 2018-12-7 20:32 显示全部帖子
崇幄 发表于 2018-12-7 20:02 版主,救援这边先不说,简单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结组坠入暗裂缝,如果当时存在一个两人结组,另一人成功制动,此事故即可避免,暗裂缝即 ...

看到了这个例子,描述中的“我”反应极快。
应对有暗裂缝的地方确实是需要结组。
在山上真是容不得一点大意,甚至,那些滑坠制动的动作要形成肌肉反射才更有安全保证。
1人点评 收起
  • 崇幄 说得很对,这种反射必须瞬间达成,不能有半点犹豫,今天也许冥冥之中有点感应,让我找到了当事人另一处博客中的一篇文章,我把它贴在后面,我觉得这篇文章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事人对结组的看法,与我在分析中的推测非 ... 2018-12-8 14:34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