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1702

主题

温州

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登白马古道,赏望海楼

[复制链接] 查看:5932 | 回复:1
发表于 2019-3-21 11:01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文&图 丨 叶望庆


小朴村


小朴村,位于洞头县北岙镇西北面,洞头峡跨海大桥建成后,这里成了洞头主城区的入口。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个淹没在山岳中的小渔村。前面滨海大道横穿而过,背后倚靠着烟墩山和九仙山。

清雍正六年始至民国及解放初这里属玉环管辖,1953年洞头置县后归洞头双朴乡管辖,2012年起至今为北岙街道双朴社区。

据说,在清乾隆初期,从玉环迁来居住的祖先,把此地称为外湾仔。后因为与里面内湾仔之间的突出的山梁有两棵朴树,靠外的一棵较小,靠内的一棵较大,两地就以大小两棵朴树命名,分别称大朴与小朴,此后一直沿袭至今。清光绪六年《玉环厅志》载有小朴地名。

相传,乾隆年间林姓和颜姓祖先从福建永春经平阳至玉环后移民来小朴定居,后来追随者陆续来到,就形成了以林、颜姓氏为主的村落。其中颜氏家族有着十分耀眼的历史。据说其始祖是孔子十二贤徒之首颜回的后裔,之后又出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南北朝诗人颜延之等历史名人。颜氏的先祖到永春之前来自山东

小朴村是洞头保护最好的古村之一,整个村落以原生态的形式保留下来。这里的建筑以虎皮瓦片石头房为主,“路像裤腰带,瓦片石头盖”俗语可以准确的形容整个村落的风貌。清一色的石头瓦房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一座建于1942年的中西合璧的石房颇为独特,花岗岩叠砌的门面,雕花的门沿,后门是西式的窗台、楼柱,前门却是典型的洞头渔村“虎皮房”,前门的匾额上还写着“鲁国旧家”四个大字。旧家,指上代有勋劳和社会地位的家族。类似特色老宅有十八幢。

古村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白马庙,其马灯舞荣获洞头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白马古道在村后东南方向是通往烟墩山的古道。

       走进这个美丽的小渔村,狭窄的石弄,虎纹的石墙,清澈的石渠,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青苔爬在石缝中,石块压在青瓦上,朴素的村道,朴素的房屋,朴素的渔民,朴素的生活,朴素的马戏。小村,犹如一首质朴的诗,令人喜爱。

       据说这里要打造中国乡村影视基地。不过,开发越多,毁坏越快。这不正在消失的滩涂,已经使耕海牧鱼般的渔歌生活成为过去词。

新白马古道

白马古道,位于小朴村的东南方向,连接小朴村和望海楼,全长1300米,由清风圃、托楼廊、涵秀台和木栈道组成。沿道上下间,浓荫遮蔽;廊台高低处,岛礁入眼,凭栏俯瞰处,古村依旧,眺望云水间,海天一色。如今这里是登山健体、观涛览胜的好地方。

古道因村里的白马文化盛行而得名。小朴村的许多传统与白马有关。如白马寺,迎马灯活动,马灯舞等等。

相传,当年唐三藏西天取经回归时,路过福建永春这个地方,恰逢当地遭受百年未遇的干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诸多断炊,度日艰难,唐三藏骑的神马见状,不忍离去,执意留下拯救百姓的因苦。神马的至诚爱民,感天动地,终祈得甘霖普洒。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神马的无量功德,建造一座金碧辉煌的白马寺,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每年元宵节还举办马灯游艺。

清乾隆年间永春村民经玉环迁徙至小朴村,并在当地繁衍生息,由于长期以捕渔为主,一叶小舟,在风浪里飘荡,险象环生。为祈求平安,就仿照老家的习俗,在村里建造了白马庙,时年逢节烧香拜奉,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岁岁平安。每年的除夕夜、元宵节和八月初六都举办马灯游艺活动。

舞马灯即寄托了对新一年新的希望,又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村里有一条石板铺就的上山的古道,是人们去往烟墩山望海楼的,也就取名为白马古道。如今古道被新建的木栈道所取代。

涵秀台

涵秀台,是白马古道栈道上众多观景平台上的一个,是心赏亭下第二个观景平台,也是最佳的观景平台。

木栈道快到山顶的这段路,有几座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其中以涵秀台最为壮观。这是一座270度的悬挑平台,分上下两层,离地4米多高。

站在这里俯览,洞头海中湖景区、新城二期、洞头老城的景致尽收眼底。

俯瞰山脚边,小朴古渔村海岛石屋,与医学院仁济学院的欧式新建筑遥相呼应;静观海中湖,雄伟壮观的洞头峡跨海大桥,与乘风破浪的艘艘渔船相得益彰;远眺蓝天下,伫立在海面上的三三两两岛屿,与碧海蓝天构成一副蓬莱画卷,宛如海上仙境。

清朝诗人王步霄对海岛洞头的赞美,“苍江几度变桑田,海外桃源别有天。云满碧山花满谷,此间小住亦神仙。”在这里得到印证。林荫木栈道在绿意中穿梭,突现一宽阔的平台,抬眼低头美景尽收眼底。海风徐徐腥气袭人,一种别样的自然与惬意萦绕心间。登高望远中“海阔凭鱼跃”的自由与神情油然而生。

心赏亭

心赏亭,位于白马古道的最上端,泓澄亭东北向的下方,为四角方形,寓天圆地方之意。亭里刻有温州刺史,唐朝诗人张又新的诗《青岙山》“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

亭名也取自张又新诗句“昔贤心赏已成空”里的“心赏”,用美好心情欣赏秀美景色的寓意。亭匾是中宣部原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诗作《回延安》、《雷锋之歌》及歌剧《白毛女》的作者贺敬之所提。

亭联为浙江吴红云所撰:“诗酒皆仙,吟魂醉魄归何处;江山如画,月色涛声共一亭。”书写亭联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亭内《青岙山》诗碑,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协原主席、著名女书法家周慧珺所书。

在白马古道上行走,除了不时有平台观赏最美的大海外,沿途最美的享受就是众多的古树。改建后的白马古道是用原木铺成。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古木古树,这里的香樟独木成林很是少见,边上建有木桌木椅,走累了的人们可以小坐歇息。一些不知名的参天大树撑起一片浓荫,使人们在遮天蔽日中,脚蹬木栈道,蜿蜒曲折、移步换景;眼观洞头峡,碧波涟漪、岛礁入眼;耳听海涛声,千军万马,汹涌澎湃;鼻闻古木香,馨香沁菲,神清气爽。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3-21 11:03 2 只看该作者

温州太守与刺史

登白马古道去望海楼,有两个温州历史的人物不得不说,一个是诗人永嘉太守颜延之,另一个是诗人温州刺史张又新。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山东琅琊临沂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文学家,与山水派创始人谢灵运同代齐名,世称“颜谢”。颜延之不仅与谢灵运齐名,而且和陶渊明私交甚笃。在颜延之江州任后军功曹时,二人过从甚密,陶渊明死后,他还写了《陶徵士诔》。我们所认识到的陶渊明,很大一部分就是颜延之笔下的陶渊明。

颜延之评价“陶靖节”是个低调、平淡而又有气节的高人。这个评价奠定了陶渊明在历史地平线上的形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颜延之出任永嘉郡太守。期间巡视沿海诸岛,在洞头建望海楼。

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人,时号为张三头。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唐朝诗人中,除了张又新,似乎只有王维曾得过三个第一名。科场上是少见的春风得意。张又新大约在开成年间(836-840)担任温州刺史,曾作《永嘉百咏》。

颜延之与张又新一个建楼,一个寻楼。“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是张又新寻访其前辈诗人颜延之足迹不见,而发出的感叹。如今望海楼公园建有颜延之塑像,只见戴冠着袍,长身而立,衣袂翻卷,头顶着高天流云,举目远眺。一手捋着长须,一手握着书卷,这雕像站在明三暗五的望海高楼前,竟丝毫不逊气势。

与张又新有关的则是以其诗命名的两座亭阁,泓澄亭与心赏亭。泓澄亭为六角形,双层结构,六角重檐,寓“六六大顺”。亭的二楼悬挂“福祥钟”,为岛民和游客祈福。题写亭匾的是贾平凹。登白马古道到望海楼观景平台时可以近距离观赏雕塑与亭阁。

望海楼


望海楼,位于洞头本岛海拔227米的烟墩山,始建于公元434年南朝刘宋元嘉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时任温州太守的诗人颜延之巡视洞头,爬上山顶后为洞头美景所陶醉,于是决定修建望海楼,以观赏海景。

据说当年的他,是在大门岛的青岙山上建设的,为东南沿海最高楼,被誉为“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望海楼是颜延之任永嘉太守期间在温州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咸湿的海风里,梁木易朽;岁月的剥蚀中,亭阁易埋。400年后,唐代诗人张又新出任温州刺史,他追寻颜延之的足迹,前往洞头寻楼。可惜望海楼早已被毁,于是他写了一首《青岙山》的诗寓意为,碧蓝的大海围绕青翠的山峰,多么美的景致!可惜前朝贤人构筑的楼亭找不到了,眼前一望无际的,是翻腾的海浪!这首诗收入《全唐诗》中,使得这一段洞头历史的人文佳话流传至今。

而我们现在见到的望海楼为2005年1月重建,2007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11月,经中国名楼协会审核,望海楼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登上古香古色、美轮美奂的望海楼,居高鸟瞰远眺四周,浩瀚大海、大小岛屿,跨海大桥、七桥雄据、五岛连峙,古村石屋、新老城区,海天美景尽收眼底。

楼内,丰富的海洋文化、海洋民俗展品,让您一览洞头的渔乡风情。民俗八大巧、百岛十二鲜、海岛石屋、七夕幻影成像、妈祖平安节、海洋动物故事等等。楼外,诗亭、望亭、钟亭、咏史碑廊、门台一应俱全。

山门匾额上“百岛一望”,为著名书法家、工艺大师韩美林先生书写。意在登楼巡览,百岛尽在一望之中。“望”又有窗口的意思,望海楼是洞头历史文化的窗口,是饱览百岛风貌的窗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登望海楼能让你全身心感受这份宁静,体验这份情趣的最高境界。
山门楹联:一海放千帆,美景难收,为有朝霞托日起;四时妆百岛,良辰未尽,更留明月待潮生。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