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6784

主题

英国

乡村|庄园|不列颠|:恋恋英伦味,一路情怀开了花

[复制链接] 查看:38525 | 回复:37
发表于 2019-4-1 13:04 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鲸鱼-lavita 于 2019-4-1 13:05 编辑

▼叮!咚!重点来了!
分享给大家一处诺丁山绝佳的小众拍照地“ST.LUKES MEWS”,Google map可以直接导航这里。这条小巷完全隐匿在诺丁山之中,不仔细寻找很容易被错过。

相比诺丁山的其他街道,这里的美学气息更为凸显,每家每户都用鲜艳大胆的色调装饰自己的房屋,门口的爬墙树即使在秋冬的季节也依然让人感觉到了如夏日般的清新。连路灯和门牌都个性且张扬的流露出当地人对审美的认知。这条不太长的小巷大概有十户人家,每一栋屋苑都非常漂亮,和波特贝罗路的商业气息不同,这条小巷是真正的居民区,所以想来这里拍照也要注意不要打扰到周围的住户们。











发表于 2019-4-1 13:05 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鲸鱼-lavita 于 2019-4-1 13:06 编辑

诺丁山除了是影迷们的朝圣之地,这里每周六的波特贝罗集市也非常热闹,作为一个“市集控”,我专门提前设计好了在周六来诺丁山淘宝的行程,在一大早来诺丁山走街窜巷之后,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打乱了我的全盘计划,大雨倾盆而下,伴随着凛冽的妖风着实是让人招架不住的寒冷,被雨伞包围的波特贝罗路变得更加拥挤,我们也只好作罢了此次的寻宝之旅。在英国,晴天是恩赐,雨天倒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以我们把激动和遗憾都留在了诺丁山,约定有机会一定还会再来。



发表于 2019-4-1 13:06 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鲸鱼-lavita 于 2019-4-1 13:08 编辑

—科文特花园的“鲍勃”
当我来到科文特花园,便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小众电影——关于《流浪猫鲍勃》的故事。

电影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讲述的是瘾君子詹姆斯一直过着在伦敦街头卖艺的日子,好心的社工帮他申请了临时居所,希望能帮他彻底戒掉毒瘾。然而现实的残酷让詹姆斯一次次的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直到有一天,一只名叫鲍勃的猫走进了詹姆斯的家,用猫生所能给予的温暖改变了詹姆斯颓废的生活,他开始带着这只可爱的小猫在科文特花园里卖唱,越来越多的人被鲍勃和詹姆斯的表演所吸引,连英国的媒体也报道了他们。从开始一个人寂寞的弹唱到最后的一猫成名,詹姆斯把他和鲍勃的故事留在了科文特花园里。

1642年,科文特花园通过查理二世国王的允许,成为了伦敦街头艺人表演的地方。从皮卡迪利线的Covent garden站下车走进花园,中心广场各式各样的街头表演和行为艺术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此起彼伏的欢笑让科文特花园成了制造快乐的源泉,街头艺人的表演为科文特花园赚足了人气。大概是因为电影的后遗症,我总在想这一次次卖力的表演背后是对艺术的热爱,还是对生活的无奈呢?不管怎样,他们赢得的掌声比乞讨者手中的铜板要高贵的多。


▼这位英国大叔像极了电影里年轻的詹姆斯,凌乱的头发,空洞的眼神,一个人抱着吉他独自弹唱。不是所有的街头艺人都像詹姆斯和鲍勃一样幸运,他显然不是科文特花园里最吸引眼球的表演,更多的人选择从他身边匆匆而过往热闹的人群中走去。

▼中央广场里,一位打扮成卓别林的街头艺人正在一层层垒起这些彩色的砖块。从夸张的表情到笨拙的演绎,都和曾经的喜剧大师有几分相似。不知道是不是戏剧效果,最终,砖块倒了,表演在他不知所措的神情中欢乐的落幕。



发表于 2019-4-1 13:08 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鲸鱼-lavita 于 2019-4-1 13:10 编辑

想要放慢脚步细细体味伦敦生活,科文特花园绝对值得一来。早在金雀花王朝时期,科文特花园就是服务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御用果园,也一度成为了英国最大的蔬果市场。花园中心意大利风格的广场在满是维多利亚建筑的伦敦显得耳目一新,周围街巷里遍布着各式餐厅、酒吧与商店。摩登的人站在酒吧门外,和朋友们闲叙着自己的杯酒人生,怀旧的人早已涌进市场深处,寻找着颇具情怀的手工艺品。走进科文特花园,也就走进了伦敦的花花世界。


科文特花园由三个市集组成:Apple market、Jubliee Market和East Colonnade Market。其中人气最旺的就是地处花园中心的Apple market,两层高的拱形建筑下是一家家精致的商店和排列整齐的小摊位,出售着新奇的小物件,这里倒不失为购买英国手信的好地方。




▼市场里很多出售的商品都是来自摊主自己的设计,这也是我最喜欢逛集市的原因,即使在这不足三四平米的摊位上,摊主也会很酷的把自己的小天地称之为“艺术画廊”。


▼这家摊位卖的立体卡片是蚊子最喜欢的,仔细看卡片上的装饰品,都是纯手工一点点黏贴上去的,每张卡片都好似还原了一个温馨美好的英伦之家。


▼Jubilee Market在我们到来时已经准备打烊了,此时也不过下午5点,所以想要来这里逛逛集市,还得尽量赶早一些。


▼科文特花园附近偶遇一辆骚气十足的Lamborghini,在伦敦满城的豪气会屡见不鲜。

从科文特花园出来,我和蚊子竟然在街边看到和《流浪猫鲍勃》一模一样的场景:
一群生活在伦敦底层的流浪者正排着队等候救济所安排今晚的床位。电影里,詹姆斯因为没有早早排队而错失床位,只留下了落寞的背影;而就我眼前,队伍中的两个人紧紧依偎在一起,分享着手里仅有的一只香烟。戏剧性的反差离刚刚时髦的科文特花园也不过两条街的距离。出于尊重,我们并没有拍下来,但这个画面一直让我难以忘却。今天,我看尽了伦敦的光鲜和黯淡,愿每一个流浪的灵魂今夜都好梦。


发表于 2019-4-1 13:10 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鲸鱼-lavita 于 2019-4-1 13:16 编辑

—大英博物馆里一眼万年2015年的蜜月之行我们曾到过巴黎的卢浮宫,巴洛克风格的殿堂之下,数以万计的艺术珍宝和藏于人群中微笑的蒙娜丽莎让我颇为震撼,当时便心想世界的四大博物馆都应该是如卢浮宫般金碧辉煌。

大英博物馆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这里的正门前没有雄伟气派的广场,甚至都不在一条足够宽阔的大街上。博物馆外观是再熟悉不过的希腊式建筑风格,古典主义的设计收敛了其光芒,远不及巴洛克和哥特式建筑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

不过,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之多是在世界博物馆中屈指可数的,现在我们所能看到公开展出的藏品不及整个
大英博物馆的百分之一,这些藏品大多是来自18至19世纪英国殖民扩张时期的掠夺,也有一部分来自收藏家的捐献。所以在大英博物馆你会发现除了像罗塞塔石碑这样的镇馆之宝,其余大多数藏品都是“裸展”展出,这样的自信源自于博物馆的藏品实在太多了,一位英国评论家曾说:”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是英国历史上最狂暴、群族中心主义思想最盛行时期的纪念物。”即使在英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的今天,希腊尼日利亚等国多次提出要求归还属于他们国家展品,然而英国人却依旧强硬地表示如果大英博物馆有能力很好的保存这些展品,就没有归还的理由。

出于对博物馆的兴趣,我在出发之前看了一本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和大英博物馆联合出版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本书的作者尼尔·麦格雷戈在2002至2015年一直任大英博物馆馆长,书中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为时间轴,讲述了馆藏中的100件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如果没有时间翻阅这本书,也建议在游览前提前预约好中文讲解,做好功课再来刷博物馆就不会成走马观花的吃瓜群众了。

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走进博物馆中庭就已经很有看头了,这里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顶部由1656块玻璃组成,连接顶部与地面的是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通透的设计简洁明亮,博物馆更是贴心的在一层设有餐厅,逛累了来这先填饱肚子然后咱们接着逛。



大英博物馆内饱受争议的帕特农神殿雕像展厅非常大,毕竟是侵略所得,争议也无可厚非。这间展厅的展品都是在19世纪初期由英国驻奥斯曼帝国的大使额尔金公爵运回英国的,其中很多雕像因为遭受了炮火袭击而变得残缺不全。


▼这就是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了。想象一下这些来自公元前440年希腊雕刻在19世纪的伦敦公开展览后,当时西欧人有多么震撼。帕特农神庙雕像其实是呈现了一个由神、英雄与凡人组成的生活与神话间的场景,其中有描写节日庆典的部分,也有我们熟悉的宇宙众神的故事,大多数的雕刻还是与战争有关,刻画了古希腊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从展厅中陈列的数量不难看出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有多么巨大,也难怪希腊人如此迫切的想让它们重回雅典的怀抱。



▼位于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见证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只可惜神庙的命运多舛,之前我提到过,这里在土耳其统治时期竟然充当起了弹药库,炸弹摧残后的帕特农神庙破败不堪,倒是给了英国人额尔金公爵抢夺的机会。下图这座帕特农神庙内的巨型雕刻建筑也被额尔金公爵整座运了回来,可见侵略者在掠夺面前的野心有多庞大。

▼这个美男子在埃及展馆中格外显眼,他就是公元前1279年至公元前1213年埃及的统治者拉美西斯二世。在他统治期间的埃及国力强盛,富甲一方,这位光看面相就极有福气的君王竟然在当时的年代活到了90岁。有意思的是,拉美西斯还是一个特别会包装自己的人,到处修建寺庙,当然每个寺庙都必须要有他的雕像,他甚至把以前不是自己的雕像也要偷偷换上自己的名字,所以这位君王到底长什么样子,还真没法参考,因为在这座雕像周围也有很多写着他名字的雕像,哈哈但都长得各不相同。


19世纪初,英法相继侵入中东,都想搬走拉美西斯的雕像。最先行动的是拿破仑的部下,但是没有
成功,还在雕像的右胸上留下了一个小孔。后来一个英国人想出了办法将它带回伦敦。在鼠窃狗偷的行动力上,法国远不及英国

最后,用雪莱的一首诗来瞻仰一下这位伟大的君王,毕竟你如此优秀。
“吾乃奥兹曼迪亚斯,万王之王。功业盖世,强者折服!此外空无一物,废墟四周,黄沙莽莽,寂静荒凉,伸向远方。”

大英博物馆的又一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它的人气丝毫不亚于卢浮宫《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块石碑的内容其实很枯燥,是一份关于税收的官方文件,但是却用了三种不同的文字记录了三遍,一种是古希腊语,一种是古埃语中的通俗文字,还有一种是祭司使用的象形文字。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当然想把这座石碑也运回来,结果再一次败在了能力上没能把它运回巴黎,后来纳尔逊公爵打败了法国舰队,在签署的协议上要求
法国交出一切文物,这块石碑就这样到了英国人的手里。


▼木乃伊展厅无疑最让人激动,展馆内珍藏了大量出土于公元前的木乃伊,空气中嗅出了一丝松香的味道,这是我第一次参观埃及人的信仰文化。从小就听说在埃及这个神秘国度,人们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也不会消亡,它会依附在尸体之上,只要保存好尸体,便能得到永生。初看这些躺在玻璃橱窗的木乃伊,其实就和陶俑差不多,我甚至将更多的关注点停留在了雕刻细致的棺木上。但是了解了其制作过程以后,顿时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也感叹于古埃及人为表达对死者的敬意而迸发的无穷想象。信仰是一种何其强大的力量,让世人笃定的相信有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生死轮回。





我们把中国瓷器展厅放在了大英博物馆最后的行程里,这些本该出现在我们国家博物馆的珍品如今却漂泊在了几千公里外的英国。越深入了解每一件藏品背后的艺术价值,这种痛感就越加强烈。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有侵略所得,也有一些是国外收藏家对博物馆的捐献。说到这聊一个番外事,这些国外的收藏家是如何得到中国的艺术品呢?咱们慈禧老佛爷是个喜欢大排场的人,可是要操弄起排场得需要钱呢,于是她便把宫中的很多摆设卖到了宫外去,这些瓷器后来经过拍卖就到了收藏家的手中,所以大英博物馆里的许多工艺品便是那时流传出来的。

中国瓷器这个展厅的所有瓷器都是由一位英国收藏家大卫放置在博物馆里,这对大卫对瓶是其中最具价值的藏品之一,说起瓷器,耳边便想起那首周杰伦的《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对对瓶便是制造于明代以前的青花瓷,瓶身的题字上能看出是为供奉所做,希望能够保得合家平安。这样完整又成一对的瓷器文物并不多见,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如今时代在飞速发展,但是很多东西却依然无法复制,比如中国瓷器的手工技艺。这几只玲珑剔透的杯具描绘的是十二个月份的不同景色,其中有两只复制品却被我们一眼看了出来,即使后人用现代的工艺能够还原它的外观,前人们考究的制作技艺也无人可以超越。中国瓷器的博大精深,真的值得骄傲。




大英博物馆里一眼万年,世界波谲云诡的演变历历呈现在眼前。每件藏品斑驳的裂痕下都是一段封尘的记忆,许多疑惑终究在博物馆的时光里找回答案。
当下的我们正过着“快餐式”的生活,身边充斥着各色电子产物,机器能够给予的答案似乎不再需要我们反复推敲,这不是我们的选择,是一个时代的选择。而在博物馆,历史的不同截面反射出来的光芒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你会惊叹于古人灵巧的雕琢工艺,会折服于王者们的雄韬伟略。走出博物馆,耳旁沙沙地风声不知从哪边传来萦绕在博物馆大门前古老的石柱之上,我又回头望了一眼这座刚刚被我嫌弃过的希腊式建筑,此时便觉得,通向历史的大门本就该赤裸和真实。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9-4-1 13:16 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鲸鱼-lavita 于 2019-4-1 13:17 编辑

—来自9¾站台的朝圣全世界哈迷们都想来朝圣的9¾站台在伦敦国王十字车站,穿越了这里,哈利波特便进入了他的魔法世界,这个带着眼镜和闪电疤痕的男孩始终是我们青春里无法忘记的回忆。

国王十字车站伦敦非常繁忙的主线车站,和与他相邻的圣潘克拉斯火车站构成了伦敦重要的交通枢纽,看着圣潘克拉斯火车站是不是有点熟悉呢,这个车站在英剧里的出镜率也是很高呢。


国王十字车站进来沿着车站边缘走,很容易找到9¾站台,当然这里是为了方便哈迷朝圣而专门设立的一面墙,真正电影中那个夹在9号和10号站台之间的9¾站台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我们“麻瓜们”无法看见的。
我们在找到9¾站台时,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和蚊子只好断了排队拍照的念想。在那辆嵌入墙体的手推车前,哈迷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挥舞起手中的魔法棒,扬起霍格沃茨学院的围巾,想象着自己便是那个勇敢聪慧的魔法少年。


在拍照地的旁边是一家专门售卖哈利波特周边产品的商店,可以买到与哈利波特有关的所有东西,就连魔法棒都具体到是哪个魔法师曾经使用过的,还有分批量生产和纯手工打造的,当然价格也不菲了。


伦敦的最后一晚,我们把时间留给了陪伴着我们成长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正如11岁的哈利波特一样,告别了
伦敦,从这里出发登上了他的魔法旅程。当然别忘了那个穿越9¾站台的口诀:
“你只要照直朝第9和第10站台之间的检票口走就是了。
别停下来,别害怕,直往里冲。
要是你心里紧张,你就一路小跑。走吧,哈利波特!”

发表于 2019-4-1 13:19 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鲸鱼-lavita 于 2019-4-1 13:25 编辑

▼ Cotswolds:寻找简·奥斯汀伦敦说了再见,我们在维多利亚火车站取车准备驶向科茨沃尔德地区。我们取到手的是一辆本田飞度,小型车的好处很多,比如方便停车和非常省油,但在英国自驾之后我和蚊子都觉得如果没有“老司机”过硬的驾驶技术,建议还是选择中大型轿车或者SUV,因为英国人开车很野,只要是没有摄像头的路段真是撒开了跑,再加上英国的公路比较窄,路况也不是太好,我们的小飞度在高速公路上还是会有点飘......具体英国的自驾经验和交规可以参考文末的干货部分,这里先做个预告,全是我呕心沥血总结出来的,非常实用!

开车驶出伦敦市区,属于大都市的热闹与喧嚣很快便消失在了身后,记得之前有朋友跟我说过:“出了伦敦
英国就是个大农村。”这话果然说的没错,高楼取而代之的是蜜糖色的乡村屋舍,宽阔的马路也变成了曲折的绵延小径,难得一遇的晨光伴着我们的路线一路随行,车里播放着那首熟悉的旋律: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to the place I belong.....

伦敦开车到科茨沃尔德仅有两小时车程,过了牛津郡就离这片被誉为“英国最美乡村”的地方不远了。实际上
科茨沃尔德并不是某个村庄的名字,而是指一个地区,整个科茨沃尔德大大小小有十几个保存完好的村落。早前的英国人认为他们并不属于城市,而属于乡村,翻看英国的文艺电影,导演们似乎更青睐于在这片乡村沃土中给予人生的思考,连文人墨客们也对乡村情有独钟,用才思和笔尖勾勒出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笔下的《傲慢与偏见》让我对英国乡村有种执着的偏爱。从小居住在乡间的简奥斯汀在她作品里刻画了许多有关的乡村生活的眷恋:潺潺的溪水,古朴的石屋,修剪精致的花园,一望无垠的草地,满山的牛羊悠然自得,午后的阳光温柔明媚;那时的贵族公子会骑着骏马从乡间路过,隐匿于山间的庄园里响起了欢快的舞曲,淑女绅士们在交替的舞步间萌生了爱意…走在科茨沃尔德的石子小路上,仿佛穿越回了简奥斯汀的年代,小说中恬静美好的画面霎时间浮现在我的眼前。接下来,就让我从一个个村庄开始说起…

拜伯里Bibury】

拜伯里是我们到访的第一个村落,当车子行驶进村庄后,我欣喜的指着左手边一排排石屋对蚊子说:“看,那就是阿灵顿排屋!”阿灵顿排屋科茨沃尔德数得上是标志性建筑了,上百年前的科茨沃尔德以生产羊毛而闻名,阿灵顿排屋曾是那时修道院储存羊毛的仓库。

走近看些老房子,它们彼此衔接着延伸到山坡深处,里面竟还有人居住。来自现代的排水管道被粉刷成了温暖的绿色,和石屋前的大门相互辉映,西方人对配色的讲究还真是用心。虽然此刻寒风阵阵,但排屋前的小花依旧开的灿烂,想必在不同的季节来阿灵顿排屋,这里都会呈现出别样的田园景致。

▼在排屋的入口,老房子的石墙上镶嵌着石匾和门牌,石匾上的文字已经被岁月洗礼的有些看不清楚了,只有门牌上还依稀可见“FOR THE UPKEEP OF ARLINGTON ROW”,为来这里的游客指引道路。

阿灵顿排屋停车场附近的一处林荫小道像极了梦游仙境。我穿着提前准备好的复古长裙走在乡间小路上,幻想自己就是简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一点点地在寻找小说中相似的画面。这身打扮吸引了路过的外国阿姨,走过来对我说她很喜欢我的衣服,就像是电影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嗯,看来您是完全读懂了我~~






科茨沃尔德每个村庄的距离都很近。从拜伯里离开,我们又开上了车前往下一个中世纪村庄-伯福德。在村庄和小镇之间穿行,沿途的风景丝毫不亚于那些有名的景点,尽管英国的铁路交通很方便,但我们还是坚持选择了自驾的方式,在狭窄的乡野公路上一路走走停停,见到好看的山坡或牧场就下车稍作停留,不经意间会收获一份自在和美好,越开越成瘾。

伯福德Burford】

开车不过20分钟就到了伯福德小镇,因为地处科茨沃尔德最东面,这里也被叫做“科茨沃尔德的东大门”。和拜伯里的原始不同,伯福德更多了些许烟火气息。小镇建在一条蜿蜒的山坡之上,windrush河的河水缓缓从小镇流淌,眺望远处便是重峦叠嶂的山丘。站在伯福德小镇的至高点,小镇风貌一览无遗,几公里的主街上沿街林立着各色商店和餐厅,即使已经到了中午,宁静的小镇也和“繁忙”一词沾不上关系,来往的路人慵懒的漫步在被阳光拥抱的街道上,享受时光从世外桃源般的小镇慢慢划过。


▼翻看照片时才发现镜头捕捉了一枚冲我们比V的货车司机,哈哈歪果仁又淘气了.......


▼镇上的房子大多数都用石砖堆砌而成,每栋房屋都早已是“百年老人”,久远的历史让这些房子看上去饱经沧桑,有的甚至被挤压的岌岌可危。但走进一看,你会发现房屋的内部却被店家装饰的焕然一新,各种关于伯福德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堆满了商店,挨家挨户的进去逛逛,说不定会淘到很有特色的小玩意。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在为自己的房子粉刷新漆,少女心的粉红色在满是黑白灰的伯福德街道上格外眼。

终于解开了为什么在寒冷的季节小镇还是像童话般处处是鲜花之谜了。其实很多商铺门前的鲜花都不是主人自己种植的,像挂在墙壁上的花篮,扎进木箱里的鲜花大部分都是成品,无论在什么季节,小镇居民都会用心的装点自己的家。

来小镇之前我并没有做详细的攻略,报着走哪算哪的心情闲逛。偶然遇到了一处教堂,查了资料才知这座教堂竟然还是伯福德小镇的著名景点。教堂名叫圣约翰教堂,始建于1175年,如今被列为英国一级保护建筑。我曾经也到过很多气势宏伟的大教堂,但这一次却被这样一座游客稀少的小教堂深深吸引。

▼在教堂入口的花园内安放着故人的墓碑和灵柩,鸟儿们静悄悄地盘旋在教堂的塔尖之上,谁也不想打扰了此刻的安详。

▼教堂进门处的牌子上写着一句很有爱的话:以上帝的爱为乐,并分享给身边的人。

▼教堂虽小,但内部却是五脏俱全:礼拜堂、祷告室,还有一间小镇曾经的公爵及公爵夫人的纪念堂。

▼午后的阳光透过教堂的琉璃玻璃洒向古老的石碑之上,映射出一份维多利亚时期厚重的宗教文化。

▼在科茨沃尔德的小镇上居住的人多半都是老年人,有些是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还有的一定是年轻时过腻了城市里的车水马龙,选择在晚年来这里买栋房子过着田园牧歌的生活。所以在小镇里经常会看到一些老掉牙的古董车,特别拉轰,如果你稍微留意下就会发现,古董车的车主全都是上了年纪的老爷爷。

▼看到这么有年代感的老爷车我俩忍不住拍了照片,嘴里还不停的说实在太酷了。不过可惜车的主人将车停在了非停车位上,警察毫不留情的贴了张罚单。之后从旁边的餐厅里走出几位慌张的老爷爷,看到罚单后都萌萌的站在车前不知所措。


看了看手上的表已经是下午两点,我们这才想起来还没有吃午饭,在小镇悠闲的走街串巷竟一时忘记了时间。主街上的餐馆很多,我们选择了一家打着“炸鱼薯条”招牌的餐厅,在伦敦没有吃到这个英国名气最响亮的小吃,那就来这家尝尝味道吧。

▼我和蚊子分别点了一份炸鱼薯条和牛肉汉堡,没想到这家餐厅的炸鱼薯条竟然超乎预期的好吃,外层包裹的面粉炸的金黄酥脆,鱼肉已经提前剔除了鱼刺,满口都是新鲜细嫩的口感。都说英国的食物堪称黑暗料理,其实我们整趟旅行下来也没有感受到到底有多“黑暗”,可能是点的食物都没有触碰到雷区,虽然所有的菜看起来都布满了罪恶的卡路里,但不错的味道还是挺让我意外的。

吃完午饭我们继续驱车向北去预订好的民宿放行李。民宿的位置在下斯劳特村,当我们走进房东的小院时,房东Richard还正忙着给后花园的草坪除草。我们彼此打过招呼后,Richard和他的妻子热情地为我们准备了温热的茶点,房东家的小狗Douglas不停的围在我们身边开心的摇尾巴,像是在欢迎眼前这两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异乡人。


发表于 2019-4-1 13:26 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鲸鱼-lavita 于 2019-4-1 13:27 编辑

【下斯劳特村Lower Slaughter】

如果不是我们的民宿在下
斯劳特村,大概我会忽略掉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没想到这里却成了我在科茨沃尔德最喜欢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当下金黄色的暖阳极度配合,也许是因为这里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在
斯劳特村我越发体会到林语堂口中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根据记载,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以前,幸运的是这样一个千年村庄并没有丝毫商业化的开发,除去街边停靠的汽车和正在营业的旅店,这里就是纯正的中古时期英格兰的模样。





▼一条eye河连接着村庄的南北,清澈的河水之上野鸭们在追逐游曳,不知哪家的小姑娘正学习着骑马。漫步在村庄,似乎不需要特意去寻找什么事情来做,也不需要费心去想那些可以参观的景点,所到之处皆是田园,目之所及皆是风景,这才回归了我们愿意逃离城市,在乡村寻找片刻宁静的初心。


▼连村里的猫咪都不似城市里的野猫那般充满了戒备之心,看见我们朝它走来,远远就听到它发出了表示喜悦的咕噜声。

▼村子里唯一一个有名气的景点就是这座用蜂蜜石砌成的建于19世纪的水磨坊。

▼在斯劳特村的西面有一处面积不大的牧场,成群的奶牛悠闲在草地上吃草,落日前的夕阳用尽它的余热普照大地,在草地与天空之间搭起了一片金色的雾幕。光线的助攻让我们能轻松的捕捉这一刻的美好,我驻足在牧场的栅栏前,多想黑夜能晚一点到来。





发表于 2019-4-1 13:28 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鲸鱼-lavita 于 2019-4-1 13:29 编辑

水上伯顿Bourton-on-the-water】

趁着日落来临之前,我们又奔赴到离下斯劳特村只有5分钟路程的水上伯顿水上伯顿地处科茨沃尔德的中部,绿树成荫,小桥流水,让这里被誉为英国的“水上威尼斯”。

因为名声在外加之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水上伯顿已经逐渐开发成了科茨沃尔德最具商业气息的一个小镇。但若在依山傍水的小镇之中细细游走,还是能寻找到百年历史下的岁月痕迹。


▼小镇中心到处是商店和餐厅,建议来科茨沃尔德游玩可以把水上伯顿作为中转站。



▼已经数不清在科茨沃尔德遇见了多少这样的爷爷奶奶团了。夜幕降临时周围的商铺都已经打烊,老人们就这样买一杯啤酒,和三两好友坐在河岸边喝酒聊天,这样惬意的晚年生活多让人羡慕。


入夜十分,小镇已经提早进入了休眠模式,还记得下午我专门询问了房东Richard如果我们回来的比较晚会不会打扰到他们,Richard说没关系,小镇的夜晚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灯红酒绿。伴着漆黑的小路和昏暗的灯光我们返回到Richard的家中,和房东夫妻俩互道了晚安,村庄的夜晚又归于了宁静,耳旁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狗吠,抬头一看,头顶是满天的繁星。


发表于 2019-4-1 13:30 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鲸鱼-lavita 于 2019-4-1 13:33 编辑

斯特拉特福特Stratford upon Avon】

第二天清晨,我们收拾好行李和房东告别之后准备驱车继续前往峰区,从科茨沃尔德到峰区要行驶3个半小时,途中我们经过了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特,本来并没有打算在此停留,不过既然被我们看到了通往这座小城的路标,一时兴起还是决定下了公路去逛一逛。

斯特拉特福特虽然地处满是小镇村庄的科茨沃尔德最北端,但这里却被定义为了“城市”。一进入小城的入口,交通立马变得拥挤和忙碌,停车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跟着导航找到了主街附近的一处停车场,自以为运气很好的我俩还说这么大的停车场竟然没有一辆车,仔细一看停车场的入口处写着“过夜停车场”,无奈也只好守规矩的另觅他处。

依傍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特是莎士比亚的故乡,因为时间紧张我们未去瞻仰戏剧大师的故居,而是选择在小城主街走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科茨沃尔德其他小镇相比,这里明显有了城市的样子,马路宽阔了不少,房子看上去更新也更加坚固,学校、医院、广场悉数路过,甚至还有在伦敦才见到过的手信品牌。

▼第一次听到斯特拉特福特这个绕口的地名是在《中餐厅》节目里,张铁林说,在英国有一个地方也有和南法科尔马一样的木筋屋。

斯特拉特福特有各式各样的木筋屋,起初木筋屋的设计是为了起到支撑的作用,但浪漫的西方人怎么能不在墙面上发挥点异想天开的艺术感呢,于是各种颜色和图纹的木筋屋便层次不穷,为这些老旧的传统建筑穿上了新衣。



▼行为艺术家“莎士比亚”从一栋上了年纪的木筋屋前走过,两大斯特拉特福特的“招牌”终于相遇了。

▼离圣诞节还有两个月,城内的商店里已经开始售卖各式圣诞礼物了,从未在国外过过圣诞的我这次依然来早了些日子,但也算满足的提前感受了一把圣诞的气氛。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