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4

主题

安庆

二十余年走遍安庆,共享安庆文史成果

[复制链接] 查看:43503 | 回复:115
发表于 2019-9-3 15:47 91 只看该作者

洪岭洪氏宗祠旧址

第185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洪岭洪氏宗祠旧址。

  洪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佐坝乡洪岭村。卒子于几年前到访此地。

  洪氏宗祠是洪姓百姓崇拜的祖先场所,是一个洪姓家族祖居地的标志性建筑。重修后的洪氏宗祠占地面积约三百余平方米,格局为传统的三进两院式。

  洪氏宗祠门口立有一对石狮。门屋上悬挂着“家世辉煌”匾额,“万载蒸赏第,三洪忠孝家”楹联则彰显了洪氏家族在政治上取得的显赫地位。

  穿过宗祠的第一进门楼,一个大大的天井横隔在一进与二进之间。

  洪岭村,旧时称卖花渔村。始迁祖洪权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徽州迁到寿县的,其辈序遵循“克绍祖训<德>,世尚友和,大啟尔宇,庆祝三多”,辈序中有“元”字辈。

  明朝时期,安徽省宿松县佐坝乡洪岭村,位于湖边的滩涂地带,迁居到此的洪姓家族在此繁衍百年。

  洪氏祖先迁居到洪岭之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牢牢地占据了这块富饶的土地,他们耕作、捕鱼、读书、育人。

  洪氏宗祠曾作为地方粮站得以保存下来,在洪氏宗祠三进的享堂内,有一侧地方原先是老祠堂的堂屋,堂屋阴凉、通风,米饭放在那里过夜不馊。

  在宗祠内建有天井,喻意为“四水归堂”。天井在祠堂里,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是象征着人丁兴旺,家族源远流长,如天水一样长流不息。

  在享堂的后面陈列有祖训,在寝殿的两侧立有家规。是祖宗留给教育后代子孙如何做人正已的楷模。

  宗祠的最后一进是寝殿,这里是存放祖先牌位,表达后人对先贤的敬仰和怀念的地方。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4 14:23 92 只看该作者

石关铜安寨石寨墙

第185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石关铜安寨石寨墙,后面图片均是卒子站在大功包纱帽石上拍摄的图片,真是不一般的角度、不一般的效果。

  铜安寨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是一处建立在大别山腹地,群山峻岭之间的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军事山寨。

  铜安寨地处石关乡东部方湾组境内,因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在此处修筑工事,建寨铜安寨而得名。铜安寨的主峰1342米,是一处寻古探幽的好去处。

    据说铜安寨的寨名,是因为它坚不可破,故名“铜安”。铜安寨,准确高度是1342.3米,是岳西县与潜山市(县级市)交界的群山,全长约六十公里,古为潜霍两县界岭。岳西县高山多枝尖至二祖山一段山脉为大别山东部江淮主分水岭。

  作为安徽省江淮流域的分水岭,岳西的多丛山脉以南有支脉四条,之前卒子曾介绍过一些。这条支脉起自铜安寨向东南经太平寨(1251米)至驼背尖(1039米)。东为巍岭乡,西为石关乡。群山之间,有一处太平军山寨遗址,全寨约有数十平方公里,全是陡峭石山,主峰海拔1342米,主峰即是山寨最后防线,为典型的以峰为寨型军事山寨。

    铜安寨顶部有一口石井,据说多年前还有井水在其中,现仅留井圈护石半块,上面雕刻有花纹,为太平军为数难少的历史印迹之一。

    铜安寨三面皆是悬崖,只有一面能够通行,在这条坡度为三四十度的坡面,太平军建起了铜安寨寨墙和寨门,可惜多年前寨门已经倒塌,长达数百米的寨墙却很坚固。铜安寨寨墙高筑,是一处百年历史的人筑墙体。

     铜安寨寨墙使用山间的石料为建筑材料,大块平整的作为内外面,小块和碎石作为加固和填充,整个寨墙呈“S”型,外墙离地约十米左右,内墙离地约二米左右。

    铜安寨寨门及寨门护墙由山间的巨石经过人工打磨建造而成,是安庆众多山寨中造型比较规整的一座。其中,寨门高达数米,全部由巨石建筑而成,可惜已经倒塌多年。

    寨门皆为千斤巨石垒砌,两边门石上有人工打造的方洞,那是用于关山门时横插木杠之用。寨门中间宽约六尺,能容许四个甲兵同时从中通过。太平军的历史距今一百多年了,关门可作为今人怀古凭吊的文物。

    除此之外,峭壁之上,一夫可守。清朝时期,太平军义军在此立营抗清。据说,清朝在石关、主簿曾围攻多时,皆不能破山寨。

    铜安寨顶上有二块巨石,其中一块名称为印章石,原是群山之间的一个山包。 安庆地处皖西南,又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重镇,安庆有着悠久的历史。

    铜安寨不是一个孤立的山寨,旁边还有一个太平寨。两寨有县崖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崖旁两小路连接。县崖环抱之中有深潭和瀑布,两寨隔山相峙,崖下小溪入深潭,山上仰视,能够看到方圆几十公里的动静。

    铜安寨还有崖石刀斧和铁钎的遗址。最特别的是顶部的巨石上,还有约杯径的旗杆孔,当年太平军为壮声势,用木插入孔中,可以立旗。

    安庆有很多的山寨,像铜安寨这样记载详细、建筑精美的山寨,是研究太平天国时期军事的重要依据。目前,铜安寨发现多处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遗址,寨墙、旗杆眼、石臼、摩崖符号等。从现存遗址遗物看,铜安寨曾是太平军的中军大寨,四周现存寨墙遗址,寨墙边有许多栏杆桩眼。

    铜安寨与对面的大攻包之间有条山沟,是当年太平军来回穿插的据点,相传为当年太平军练兵集合和遇敌情传令时附近的几座山寨都能遥相呼应。

     铜安寨现存已经倒塌的寨门巨石石条倒在碎石堆里,册寨顶部较为平坦,为当年太平军储存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寨周围有两道石磊寨墙及部分石屋遗址。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转战在皖、鄂、赣等地的山区,铜安寨是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修筑的古堡。因为这里是潜山、霍山、舒城三县交界处,能够控制东西交通,南北行人,战略意义重大。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11 16:48 93 只看该作者

振风塔明清石刻像

第186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振风塔明清石刻像。

  振风塔,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沿江路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振风塔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沿江东路北侧,濒临长江。

  安庆振风塔从明朝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于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

  2006年05月25日,振风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振风塔。隆庆四年(1570年),耗时二年建成,取名“振风”。

  主持建塔者为明朝郡守王宗徐(别号鹅泉),江西泰和人。后人纪念宗徐之功,曾肖像于石。塔下南向有像赞。今天卒子拍摄王宗徐像,供大家观赏。

  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操江巡抚李日芃重修。康熙二年(1663年),巡抚张朝珍重修大殿及山门万佛塔。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七层被炮火击毁。同治九年(1870年),吴坤修重修了振风塔。特取青石刻“九州锁钥”,放置振风塔一层塔门上侧。第一块碑刻立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题有“九州锁钥”和“放大光明”字样,位于塔身第一层的檐上。

  “这两块碑刻均为时任安徽布政使,代理安徽巡抚吴坤修所题。振风塔在历次修缮后,大都会在第一层立碑以兹纪念。这三块碑刻都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振风塔史上第三次修缮的“纪念碑”。“九州锁钥”表明了安庆战略位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安庆形如船,振风塔是船头的桅杆,“九州锁钥”置于振风塔,也表明了振风塔对于安庆的重要性。另外,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这次修塔离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不久,振风塔在这次战乱中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吴坤修在修塔结束后题“放大光明”也是他对美好生活、和平安宁的寄托。

  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民国七年(1918年),维修。1954年,安庆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百日竣工。1978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并由安庆市博物馆“扛鼎重修”。1993年5月,皖峰方丈募资并主持重修,历经22个月。对残缺不全的塔基、围栏维修补齐,并且做到了修旧如旧。2014年6月,经过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的批准,安庆市对振风塔启动大修。历时一年。

  振风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石结构,呈圆锥形体,自底向顶按比例缩小,高达60.86米,中国国内仅次于河北开元寺砖石塔。塔基直径19.25米,台基为须弥座式,高0.95米塔底周边为廊,深3.33米,廊周边有24根直径0.35米的檐柱。底层塔身直径为8.72米(以上各层依次递减),壁厚3.87米,内室直径4.85米,供奉一座5米高西方接引阿弥陀佛。顶为八角覆盆式藻井(以上各层顶藻井均为此式)。塔的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有砖雕佛像600多尊,最多的四层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块(其中三层有35块)。

  振风塔除具有一大、二高、三妙的特征外,还具备导航引渡的功能。振风塔高60.86米,居高远眺,可见方圆十里的景色。振风塔设计突出表现在塔门的安排上,振风塔从第三层开始层层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石阶也盘旋相通,且变化多端,位置各异,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

  振风塔为七层宝塔,每一层都有自己对应的名称。第一层:一方雄镇,第二层:二水遥分,第三层:三极垂光,第四层:四大皆空,第五层:五妙境界,第六层:六朝遗胜,第七层:七级浮屠。

  在登塔路线的设计上,使用了独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层出口、三层入口,使用了脱节螺旋,所以游人往往到了二层,找不到三层的入口;二是在五层至六层,又巧妙地运用了反时针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门迥异多变,游人十有九者迷津。二至六层塔室各有四门供游人远眺,门外有回廊玉石栏杆环卫,可以循廊看塔,亦可凭栏极目。

  塔的最上一层无廊、无门,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层,有根直径为0.45米的刹杆向上直通塔刹,刹杆底为一枕木(宽0.52米,厚0.30米),两端伸入六层底部墙体。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五个铁球“相轮”及葫芦宝瓶,用铜轴串起,构成塔刹,振风塔的建造奇特,与历史佛塔的对比,即可反映其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风格。

  振风塔内的碑刻共有三块,第一块位于振风塔第一层外墙的《竹庄吴中丞像赞》碑刻。

  壁画。振风塔内的壁画则位于塔内第三层八个塔门两侧的壁龛中,壁龛高1740mm,宽610mm,深310mm,龛内壁画高1930mm。壁龛画中神像面部饱满,八字胡须,头戴盔缨,脖系白色方巾,右肩红色左衽长袍,左肩披铠甲,腰系长带,足踏毛绒战靴。右手于前胸结手印,左手下持长腰带。整幅壁画有多处绘画起稿定位线痕迹,壁画颜色鲜艳,线条流畅。古画的画面是一位古代官员。壁画的人物造型、面貌、衣着、绘画手法等来看都具有明显的明代风格,整个第三层每面均有两处壁龛,共计十六幅壁画。

  佛像。振风塔内室直径4.85米,塔的底层供奉一座5米高的“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塔的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为八方体须弥座,有砖雕佛像六百多尊,最多的四层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块。1993年5月,皖峰方丈重修,共复制砖佛像800多尊,石刻佛像160尊,加上明朝原存佛像共达1200余尊。

  砖雕石雕。振风塔塔内用古砖垒砌空心八方形厅室,无塔心柱,有精致的砖雕花门、斗拱,迥异多变。塔外有两尺高的白石雕栏环卫,塔身内外有彩色砖雕佛像六百余尊和多幅浮雕图案,刻画精致。

  振风塔临江而立,为长江流域规模最大、最高的七级浮屠,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和“过了安庆不说塔”之美誉。振风塔的造型和结构基本上是集中国历代佛塔建筑艺术之大成,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此塔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结构新颖,在中国佛塔中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塔风。安庆振风塔是为振兴安庆文风而建。在明代以前,安庆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详安庆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此扎根,须建塔镇之,才不能让文采东流。此说虽然荒诞,但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明清两代,不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和书法大家邓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以桐城籍文人为开创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传说。传说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时,冰轮高挂苍穹,江中塔影之旁突然幻出无数塔影,五彩纷呈,煞是神妙奇绝。此为万里长江两岸群塔集会安庆,向振风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觐”盛况,为此,振风塔又有“ 长江塔王”之说。数百年来,风雨苍桑,“长江日浩荡,塔影流不去”。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12 15:14 94 只看该作者

童铺老街

第186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童铺老街。

  童铺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大别山南麓西南部,童铺村行政隶属范岗镇,西接青草镇,北毗黄甲镇。

  童铺村境内多山岗、丘陵,童铺河和巴铺河交汇而过,地形复杂。桐潜公路和童新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境内水面小,耕地少,丘陵山岗多,属典型的山区村。

  由于童铺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人文景观颇多,最突出表现在:桃花洞、金鸡寨、牯牛石、千年古松、一九三九年桐怀潜中心县委所在地等。

  数百年来,经过百年的历史沉淀,一条长约五、六百米,宽约二至三米带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童铺老街孕育而生,是江淮之间的一条已经渐行渐远的老街。

  过去的童铺老街与桐城其它老街一样,有着自己独特魅力。老街呈“一”字形,一条主街,总长约五、六百米,街道宽度约为二至三米左右。

  过去街、巷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明清时期,童铺老街作为连接江、巢、淮等地的散货基地,非常繁荣,清朝咸丰年间受到的战乱时期遭到破坏,清朝同治年间以后才得到重修。

  据史料记载,清朝年间,童铺老街曾经经济繁荣、老街商户多达百家,周边四里八乡百姓常到此进行交易。

  位于范岗镇童铺村的“戴长春饭店”旧址,就位于老街上。当年“戴长春饭店”为了掩人耳目开饭店用的碗柜、桌椅、躲藏过地下党员和游击队员安全转移的秘密沟渠,戴长春夫妇二人为桐怀潜地方抗日战争所作的巨大贡献。

  “戴长春饭店”位于原童家铺老街中心,原为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地下交通联络总站,戴长春同志任站长,其妻邵先启同志协助工作,一九三九年底至一九四零年初,在白色恐怖下,戴长春同志利用交通联络总站为中心县委完成了护送党员和知识青年二千余人安全到达解放区的任务。

  一九四零年底,由于叛徒出卖,戴长春同志不幸被捕,敌人对其严刑拷打,妄图得到更多的机密,但戴长春同志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始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一个**员的崇高品质,一九四一年四月,戴长春同志在桐城英勇就义。

  童铺老街上过去有一座石桥,麻石制做,解放初时,被大洪水冲毁,现不存。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16 09:12 95 只看该作者

白云甲寅古墓

第186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白云甲寅古墓。

  白云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洪铺镇,有着悠久的历史。

  白云村在清朝有几个姓氏非常出名。

  位于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谢花屋的老堂轩,是一所古建筑。据介绍,谢家堂轩建于清雍正乙卯年(公元1735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另有吴氏家族,据《安徽通志》《安庆府志》《怀宁县志》载记,吴氏“三让堂”世居古怀宁县受泉乡冶塘之西,今为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吴家大屋。

  怀宁吴氏三兄弟:吴应钟、吴应鎡、吴应铉,在明末文坛颇有一定名气。吴应钟祖父吴旦(字子寅,号都轩),曾任浙江金华县训导,河南孟津县教谕。父吴埜(讳伯同,号九垓),曾任广东南雄推官;母丁氏则为怀宁进士丁楷的孙女。

    吴应钟,字幼元,号螺石,别号春寰,万历庚子举人;吴应鎡,讳幼时,一字幼安,号耕愚;吴应铉,字幼玉,号栗如。吴氏三兄弟于明末文坛颇具影响,如与阮自华、刘忠岳等结“海门诗社”,三让堂《吴氏宗谱》中载有数首与阮氏唱和诗句。

    吴应钟长女适刘尚志孙刘馀泽(即明末状元刘若宰的侄子);吴应钟之孙吴廷楷,字端仪,号贡溪(居近子贡岭),曾参编顺治怀宁县志、顺治安庆府志,弟子任塾(怀宁进士)、龙光(望江进士)为其撰写墓志铭。

  在白云村的山坡间,有一座面积约四个平方的古墓,现保存基本完好。

  古墓被细竹包围起来,看起来已经多年未有人祭祀。墓主人生前肯定是当地著名的人士。

   

  古墓是甲寅年间建成。据推算约是清朝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建成,由于墓碑早年被凿,字迹不清晰,无法辨析姓氏。

  古墓建在白云村的一座山坡间,朝向和位置都是上好的风水之地。

  洪铺镇地处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西南部,东与月山镇、大观区山口乡毗连,南与大观区海口镇、皖河农场隔河相望,西与江镇镇、清河乡接壤,北与石镜乡、黄墩镇交界;全镇总面积八十五平方公里。

  洪铺镇属半丘陵浅山区和半圩畈区,三面浅山环绕,仅南面冶塘湖与皖河相连。

  洪铺镇境内属皖河水系。皖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域西南部,境内河道长二十里。七里湖、八里湖位于境内南部,与海口镇交界。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16 16:20 96 只看该作者

方洲包公庙与百年樟树

第18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树林包公庙与百年樟树。

  方洲包公庙与百年樟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九井溪森林公园境内。

  九井溪森林公园景区主要是由大龙村、方洲村、树林村(局部)组成。今天卒子介绍的树林包公庙与百年樟树就位于方洲村。九井溪森林公园是卒子三年前到访的地方,主要以山林地貌为主,也有水库和梯田,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带。

  九井溪森林公园境内群山绵延、千峰竞秀,山林面积四千公顷,有状元故里、方洲水库、龙门寺、响水崖、九井溪、张家河瀑布群、龙潭谷、仙人瀑布、桂花崖、石船岭、千亩茶山桃园等景区。

  九井溪森林公园峰峦叠翠,峡谷幽深,曲水通幽;古树青藤,飞瀑流泉,山静鸟鸣。

  状元故里李氏家族花开一树,一门十二进士,有官至一品的六部尚书李振祜,状元李振钧;有明朝历史上以忠贞、直言、刚强闻名于京师的忠臣雷演祚;传为佳话的徐家鼎父子三进士;

  五代年间(907---960年)所建的龙门寺,又名“乾明禅刹”,是佛眼清远禅师的道场,在中国佛禅史上影响深远;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太湖知县王庭书写的“清流激湍”摩崖石刻,还有宋人题咏的诗句,在响水崖峭壁上仍清晰可见。

  方洲村位于城西乡西北角,由原来的方洲、白石、汤沟三小村合并而成。有桂花岩、石隆洞、柞火寨、法华寺、心安寺、甘葛寺、石船顶、童子尖、兵谋寨、响水岩、强盗柜、包公庙等自然旅游景点,深得大众喜爱。

  方洲村历史悠久,佛教禅宗文化底蕴深厚,建于北齐乾明年间的龙门寺,楼阁殿宇巍峨宏伟,周边水光山色秀丽神奇。

    九井溪的确很美,这里群山逶迤、千峰竞秀。秀峰之巅,仙雾缭绕;秀峰之腰,梯田层层,群峰之间,湖泊座座。位于方洲村与树林村交界的“包公庙”就是一处安庆非常特别的寺庙。

     包公庙,原来是个非常俭朴的庙宇,除了一尊包公像,就是一个上香的香炉;现在已建有三处建筑豪华的舍宇,且南海观音、北海龙王都在那里安家了。

  据史料记载,包公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深藏在大山里的村民纪念爱民如子的包拯而建的小庙宇。

 

  方洲村的包公庙,多少年来香火不断。要说此地既不是包公的家乡,也不是包公曾经任职的地方,可以说包公与此地几无联系,但为什么会有一座包公庙呢?这里面有一个流传多年的传说。

  清朝康熙年间,太湖县深山里出了一个曹姓的村民,他在外出时路上遇盗匪抢窃一空,只能寄宿在路上包公庙内。那晚曹氏面对包公塑像,自悲命苦,他日如果发达,定在自己家乡为您立庙塑像,千秋永享祭祀。后来,他在方洲建了一间茅草包公庙,终生以包公庙为邻,死后安葬在包公庙边的山间。

  曹公建了包公庙。四县八乡的老百姓时常包公庙拜祭。从清朝乾隆年间建庙以来,乡民百姓有空就会上“包公庙”拜祭“包大人”。

  大约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村民在包公庙前种下了两棵香樟树。

  到如今,香樟树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两棵香樟树间都挂有保护树木的铭牌,为国家三级保护树木。

  就在香樟树下,有一块清朝时期的古墓碑,为纪念建庙的曹公而设,这位曹公大概就是清朝乾隆时期建庙宇的那位开山祖师了。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19 11:17 97 只看该作者

杨小楼故居遗址

第18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杨小楼故居遗址。

  杨小楼故居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皖河乡易河村。卒子于七年前到访此处,此处现早已不存,卒子到访此处时也仅见遗址。

  杨小楼(1878年~1938年),名三元,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杨月楼之子,安徽安庆怀宁人。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杨小楼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从师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表演。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的指点,拜俞菊笙为师。

  杨小楼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表演。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的指点,拜俞菊笙为师。二十四岁搭入宝胜和班,以“小杨猴子”之名露演。又与谭鑫培同在同庆班,经谭氏奖掖,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一九三三年,同仁堂药铺乐家特烦请杨小楼演出《铁笼山》,地点在吉祥园。

  民国十年,杨小楼应邀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由梅兰芳、杨小楼、王凤卿联袂由京抵沪,此次演出众星璀璨,杨、梅除各自演出了拿手剧目外,并在沪首次演出了《霸王别姬》,轰动大上海。

  一九三一年元月,杨小楼应上海荣记大舞台聘请,再度赴沪演出,时已五十三岁。杨小楼、新艳秋等於十四日下午到沪,余闻讯亟访小楼於大中华饭店。小楼风采如旧,惟两颊稍现风尘之色。

  杨小楼的正式拜师弟子共有三人。早年曾收过武净演员侯海林,另两位是延玉哲和傅德威,他们当时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学生。他俩的拜师仪式是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行的,时间是一九三五年。

  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同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杨派”。杨小楼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奎派”风范,咬字清楚真切,间有京音,行腔朴直无华。

  杨小楼有“武生宗帅”的盛誉,称杨派。现位于北京的笤帚胡同的杨小楼故居,是杨小楼在北京演出时的暂住地,介绍牌和不远处的“京剧发祥地”地标石处都有杨小楼故居介绍。一九三八年,杨小楼在此病逝。

  位于安庆市皖河乡易河村的杨小楼故居遗址,是杨小楼祖居地。据当地百姓说,杨小楼曾于民国时期回乡探望家乡父老。

  杨小楼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从师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表演。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的指点,拜俞菊笙为师。

  杨小楼二十四岁搭入宝胜和班,以“小杨猴子”之名露演。又与谭鑫培同在同庆班,经谭氏奖掖,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

  杨小楼二十九岁时入升平署为外学民籍学生,备受慈禧太后赏识。他与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黄润甫、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高庆奎、余叔岩、郝寿臣等人合作,先后组建陶咏、桐馨、中兴、崇林、双胜、永胜等戏班,声誉鹊起。

  

  杨小楼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同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杨派”。杨小楼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奎派”风范,咬字清楚真切,间有京音,行腔朴直无华。

 

  杨小楼长靠戏《长坂坡》、《挑滑车》、《铁笼山》,箭衣戏《状元印》、《八大锤》、《艳阳楼》,短打戏《连环套》、《落马湖》、《安天会》,昆曲戏《林冲夜奔》、《宁武关》、《麒麟阁》,老生戏《法门寺》、《四郎探母》、《战太平》。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22 10:29 98 只看该作者

鹞落坪一级古银杏树

第18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东冲的一级古银杏树。

  鹞落坪村位于包家乡西南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下辖东冲、鹞落、西冲、仁形、和平、钟形、门岭、先锋、毛湾、和平、罗湾、李湾、中畈、刘畈、黄泥、炉柴、阴边、阳边、虎形、狮形、储湾等村民组。今天卒子介绍的古银杏树就位于东冲组。

  鹞落坪曾是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和皖西特委机关驻地,被誉为“红色鹞落坪”。鹞落坪村境内山高林密,层峦叠障,山脉纵横,属大别山主峰分水岭主段,千米以上山峰三十多座,最高峰为南部的多枝尖,海拔1721.2米。村内有黄山松林、珍珠黄杨林、多枝杜鹃林等森林资源。

  古银杏树就位于红军二十八军旧址一侧不远的山岗土坡上,这棵老银杏树,枝繁叶茂,有大于二百年树龄。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东冲组。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根据省委长征前留下的指示信,1935年2月,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岳西县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武装斗争。

  1935年6月,中共皖西特委迁驻鹞落坪。不久,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在转战途中进入鹞落坪,在此建立游击根据地。鹞落坪逐渐成为红二十八军领导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大本营和中心游击根据地。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鄂豫皖地区是保存革命力量最多的游击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精神,红二十八军和国民党军政当局在岳西县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

  1937年8月,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撤离鹞落坪,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成为坚持大江南北敌后抗日的重要武装。

  2006年,鹞落坪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典景区之一,是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连同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一起受到保护的,当然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古银杏树,这棵古树也见证了革命的历史,安庆地区的红色革命历史。

  二百多年的古银杏其实很常见,在安庆地区有着数百棵以上。而像鹞落坪这样与革命历史相关的古树就不多见了,此前卒子曾介绍红军枫、红军樟等等,都是安庆地区引以为傲、充满革命色彩的神树。

  这棵古银杏大于二百年树龄的老银杏树。此年龄期的银杏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为缓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古名曰“古银杏”。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25 15:02 99 只看该作者

白麟畈

第18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白麟畈。

  白麟畈,今称白麟村。位于安徽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是一个山区向平原延伸的小盆地。

  说起白麟畈,不得不说这里出的三位著名人士,安庆著名人士。邓石如、邓绳候、邓嫁先。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邓石如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邓石如原名琰,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登门求识面。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十七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

  邓石如三十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八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天时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三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艺孙(1857--1913),字绳侯,号世白。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幼丧父,随祖父在湖南读书,以天资聪颖,深受曾国藩、左宗棠青睐。十四岁祖父病逝。从孝廉方正王子诚读书,十七补怀宁县庠生。

  清朝光绪年末,废科举兴学堂,历任芜湖安徽公学(原旅湘安徽公学)总理、安庆安徽师范学堂斋务长兼经学教员。安庆马汗青等人筹办尚志小学,苦于经费不足和人才缺乏,邓艺孙着女婿葛温仲出任校长,并亲自筹集经费、聘请教师。


  1911年11月8日,安徽独立,旋以浔军黄焕章乱皖,省城无主,士民惊恐不安,为稳定形势邓艺孙和韩衍等组织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支持危局,并由该处召集成立省临时参事会,倡议请孙毓筠回安徽任都督。亲往迎接,又奔走南京、上海完成全省统一,被推任教育司司长,起草新教育制度、创办省立图书馆及女子师范。

  1912,民国刚刚直立,邓艺孙以母丧离职,1913年秋任安庆江淮大学校长,未及两月病逝。著有《毛诗讲义》、《尚书讲义》和《楚辞解》等。

  邓稼先(1924~1986),白麟畈(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9-26 16:49 100 只看该作者

“不忘初心”奇石

第186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不介绍安庆市地方文史,而是谈一谈“不忘初心”这块奇石。

  “不忘初心”奇石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镇大龙山半山坡,是一块奇石。

  古人云“不忘初心,放得始终”,意思是在人生的起点定下目标,一直朝着理想去努力,最终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如今“不忘初心”成为热搜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结合全国上上下下学习的浪潮中,“不忘初心”成为与“牢记使命”相结合的一个词汇。

  安庆大龙山“不忘初心”奇石,只是安庆郊外一块普通得不再普通的石头,石头高约一米六,长约三米,宽约一米余,立于路偏。但正是这块石头,知音堪少。

  初心,奇石来源于大自然,它的成因、产地、特性与地球的形成、大自然的环境以及各种地质运动密不可分,

  通过一块小小的石头,我们可以看到亿万年来的沧桑变化,

  可以发现亘古岁月中万事万物的改变,可以欣赏到沧海桑田后它们的精彩呈现。

  有人在巨石上书写“不忘初心”,使得这块巨石已经不再普通,而成为一块奇石,它就更像是一种天然艺术品,

  古代文人墨客爱它,在它的上面书写、雕刻,让它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和经典篇章。

  “不忘初心”,是现代人类将古人的智慧再次迸发出新的光荣的再一次体现。

  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让每一个干部群众知党史、感党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安庆为革命事业奋斗过、牺牲过的同志和烈士,致敬。

  安庆,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的晚清时期“党创立之前的英雄丰碑”,到民国时期“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再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前“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六个时期涌现出的历史先烈。

  安庆儿女在中国**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感受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情怀,自辛亥革命以来辉煌的革命奋斗历史和感人故事。

  在历史上,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真实地展示了安庆这片红色土地的光荣历史,生动地再现了先烈们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英勇事迹,又在大龙山这块奇石上再次书写出红色篇章。

  举目远眺,安庆,这个依山畔山的城市,有着那么多优秀的历史和人杰地灵的文化。

  安庆,明天会更好!

(本篇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