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098

主题

安庆

二十余年走遍安庆,共享安庆文史成果

查看:43359 | 回复:115
发表于 2019-7-8 10:52 显示全部帖子

石关大功包(龙眠山风水源头)

——安庆风景系列

第1808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石关大功包。本文感谢岳西县石关乡瓦窑岗农家乐刘叔。

    明清两朝,长达五百余年,桐城一邑,其实是桐城与枞阳两县人口之和、地域之和。桐城地广富庶,不仅文风昌盛,且冠盖满天下。桐城在这五百年间,人才横出,与周边县邑自然也就有了风水口水之争。

  明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位极人臣,何氏一门,名显当世。

    明朝成化年间,桐城人方向由进士授户部给事中,他率官上疏弹劾中官陈祖生等十数人强占湖田罪状,朝廷派员勘察,案情未上报,陈祖生与人合谋陷害方向,将他谪贬至云南多罗县任驿丞。一时朝论四起,为方向鸣不平,由此方向廉正公直之声动天下。

    明朝左光斗科举取得了进士功名,授內阁中书。他在龙眠山建茅舍数椽,名曰:“寒知阁”,可见他志存高远,襟抱远大,严持高洁不染之操守。下图为桐城余双红制作的山脉图,其实他的观点还不完全正确。

  清朝桐城更有张、姚二姓在朝廷居官最多,当时名登仕籍者有张廷璐、姚孔鈵等数十员,更有张英、张廷玉等名臣。方苞是”桐城派”开山鼻祖,文重百代。桐城桂林方到十七世方观承、方观永兄弟这一辈,直入廷臣,由内阁中书,累至陕甘、直隶总督。方观承在浙巡抚任上,将海塘引水出中小亶分流。

    以上两朝的名臣只是桐城五百年来的官员冰山一角,仅清朝桐城各级官员多达六百多人。常听枞阳人说,桐城出名,枞阳出人。意思是桐城的官员中一大部分是枞阳人。在与桐城山水相连的潜山,自然也会将风水系在自身,明朝末期至清朝再至民国时期,桐城高官,包括左光斗、张英、张廷玉等人都有相关记载桐城风水源头是大功包之说。

     卒子在实地走访安庆各地时,针对不同县市的说法,得到相互印证,桐城龙眠山源头是大功包。带着对大功包无数的期待,周末卒子到访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的大功包与小功包,历史上这里是潜山县石关地域。

     龙眠山风水源头位于岳西县石关乡,属于大别山山脉,这条山脉延伸到桐城。大功包与旁边的小功包是大龙山主山脉,高度约为一千三百米左右,它旁边的铜安寨仅一沟之隔。下图为铜安寨,寨墙清晰能见。

    龙眠山蜿蜒俊逸,傍偎大别山,其主脉贯穿岳西县、潜山市(县级市)至桐城市(县级市)境内,龙眠山的源头在大功包,为大别山的主峰山永,高约1300余米,为龙眠山的龙头,山脉东去,直至龙尾投子山,绵延数公里,四肢旁绕,龙眠山像是龙在睡眠一样的山,所以叫做龙眠山。

    大功山包位于岳西县石关乡铜安寨一侧,海拔1300余米,卒子在岳西县石关乡瓦窑岗农家乐刘叔带领下走进了大山包。大功包与一条山脉的低几十米的山包一并称为大功包、小功包。这里是江淮分水岭,一侧的水源流入淮河;另一侧的水源经皖水流入皖河,再到长江。

        

     大功包与小功包,其实是形名锅底的山头,山顶上没有巨石,长满了树木。大功包与低一点的小功包据说很有来历。

     大功,亦称“大红”。是次于“齐衰”的丧服,使用粗熟麻布制做。小功,亦称“上红”。是次于“大功”的丧服。使用稍粗熟麻布制成。但大功包、小功包与丧服有没有关联,就不得而知了。或许,这里原叫“大公包”?“大拱包”?“大恭包”?还是“大弓包”?但可以肯定的大功包、小功包名称是来自明朝某个时期,这也与岳西县主簿镇有着关联。

    大功与小功,其实是明朝与清朝二朝官员对风水的讲究,通过博学广识,认为桐城的龙眠山源头在大功包与小功包这条山岗,水源通过大功包与小功包流入潜山彭河再入龙眠河。大功包的故事,实际是三县当官人对风水源头的讲究,按现代人的观点,这里本身就是江淮分水岭,大别山主山脉,这条山脉一直延伸到安庆各县。安庆本是一家人,各县同根又同源。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7-9 08:24 显示全部帖子

白石九老亭

——安庆古坊系列

第18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白石九老亭。

   白石九老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城西南冶溪镇白石村,世人称为白石九老亭,卒子于六年前到访此处。

   清初,有郑爵一嫡堂兄弟九人,皆年逾八十岁,生平不远游城市,秉性古朴,志乐山林,同居司空山北面的小盆地里。每遇来往游客,便待茶引路,乐为东道主,人称“司空九老”。

   清朝乾隆年间,郑爵一之子宗绪建亭为九老憩息,故名“九老亭”。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老后裔再次重修。

   九老亭为麻石建造,尖顶、飞檐梁架、四周栏杆均石质精凿,结构紧凑。亭中石碑上镌有九老姓名、年龄、功绩和此亭修建沿革。亭前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逸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

   九老亭,位于司空山北麓的冶溪镇白石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于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该亭坐东北朝西南,全部以石料建成,高约五米,结构严谨,古朴庄重,美观大方。

   九老亭支撑亭身的四根石柱均一尺见方、高三米有余,西南方向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联曰:“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柱距约二米,其间由四块长约二米、宽二十厘米、高三十厘米的石块连为一体。

   北面亭檐内侧有文字记载,大意为:清朝乾隆年间,白石坳郑氏嫡堂有兄弟爵一、伦一、象一、柳一、恒一、德一、明一、纯一、符一九人,人称“司空九老”,俱年逾八十,同举乡耆,钦赐登仕郎八品顶戴,绢帛米肉荣身。后裔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石亭以志其事。亭顶屋面由十二块石板组成,飞檐戗角,宝葫芦塔尖。

      《岳西县志》载:“九老亭,位于县城西南一百七十里的冶溪乡(今冶溪镇)白石村。清初,有郑爵一嫡堂兄弟九人,皆年逾八十,生平不远游城市,秉性古朴,志乐山林,同居司空山北。每遇来往游客,便待茶引路,乐为东道主,人称‘司空九老’。乾隆年间,郑爵一之子宗绪建亭为九老憩息,故名‘九老亭’。”

      一座小巧精致的石亭,详细记载了当初九位耄耋老人的姓名、事迹。正面亭檐石枋上有该亭重建时道光皇帝钦赐的“皇恩钦赐”石匾,可见九老亭的规格之高,更可推测九位老人乐观豁达、慷慨无私的事迹在当时已是美名千里。

      在古代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下,一个小山村能够出现九个耄耋老人,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能够造就该奇迹,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司空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自二祖慧可来到司空山弘扬佛法至清乾隆年间,已是悠悠数千年。千百年间,佛教文化和传统的儒家及其道家文化早已融为一体,广为传承,因而造就了这片和谐、安宁的人间乐土。

      再看九老亭的楹联,“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大意是九位老人每天坐在亭内谈笑讴歌,该石亭成为他们快乐的地方。在亭内游玩憩息,感觉亭外来来往往的人们都不如自己安宁惬意,更觉得他们是闲人。该楹联将当时九位耄耋老人乐观豁达的心态,知足常乐的生活情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长久。”之所以感兴趣,一则文字通俗酣畅,二则阐释长寿道理,三则蕴涵人生哲理。诗作者应璩(公元190到252年) 共写了一百三十篇《百一诗》,可惜流传至今已很少。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长寿之人古代并不少。随采风团到冶溪采风之时,就瞻仰了位于冶溪河与徐良河分水岭上的九老亭。

  仅从清朝而言,一个家族能同时出现九位长寿男性老人,除遗传基因外,还应有冶溪山清水秀和居民心胸豁达、生活悠闲等原因吧。由此推之,九老亭虽然规模不大,掩映在农舍之间,却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7-9 15:37 显示全部帖子

龙潭黄家老屋(珍藏清朝中期寿匾两方)

——安庆古宅系列

第18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龙潭黄家老屋。本文所题珍藏清朝中期寿匾两方已送至潜山市博物馆,原因也就是担心一但写出来,不法份子又有想法。

     黄家老屋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龙潭村下街组,原先这里是一条临河而建的古街。

     黄家老屋建在龙潭河右侧河谷台地上,背山面水,坐西朝东,面阔二十四米余,通进深三十八米,建筑面积约近一千平方米。

     黄家老屋屋前原为一条石板路,是旧时的通商要道,所以屋子前幢外檐采用重檐结构,方便了行人遮荫挡雨,形成了热闹的街景。老街街头立有一块石碑,所刻内容大概是为老街而立。

    黄家老屋建筑平面以“曲尺”形布局,为明三进、暗五进的明清建筑模式,双落翼式砖木结构。

    走进黄家老屋大门正面墙上雕有“福”字,据说是临摹乾隆皇帝的手迹。房屋并不是大门与二进的厅门垂直,而是往左拐,形成了另一个硬山顶照壁,檐下施墨绘;

    黄家老屋一进设有官厅,过去这里来往官员与屋主交流前,先到官厅整理衣物、备好礼物,再从二进门楼入屋。官厅横梁由几根立柱构成,采用了圆木雕刻方式,比较独特。这种老屋建筑模式在安庆地区并不多见。


    二进门楣与门框均为大青石,形成独特的门楼建筑,门楼上端刻“箕求丕振”四字。两旁黄有二位宋朝持物官员黑墨画像。上面则由五位宋朝官员走马图。

    黄家老屋建筑厅堂比次间宽大,用四根圆柱及两根山柱组成。檐柱直接立在石质柱础,柱础为圆唇八面开光覆盆墩,饰花草鸟兽纹。厅内梁架使用圆形断面,柁梁上横安隔架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式斗拱,用来分担屋架负荷。

    黄家老屋屋内卒子见到非常非常珍贵的匾额二方。一方为下图,“松餐芝润”四个大字。

    该匾额是由清朝官员屋主人弟兄李振庸送给黄家老屋的主人,当年这位李振庸的官职是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礼科掌印给中。进士出身是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宋朝进士分五甲,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明清两朝分三甲,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由“掌印给事中”,为六科之负责官员。清初沿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科,合称六科,礼科的掌印给事中李振庸送由黄家老屋屋主人黄裕宏三兄及德配彭夫人五十双寿的贺匾。此匾为木质结构,阳刻小楷,大字使用木雕粘贴法,“松”字一角遗失。

    据黄氏老辈讲,该屋约建于清朝嘉庆中期,其建筑风格属于山区徽派的小式瓦作。在后厅与中厅间设天井,天井左右两侧砌蓑衣顶式槛墙,两边建二层花板阁楼。


    另有一块木制“稀龄洽庆”匾额。长约一米六余,宽约四十公分。木制,双勾阳刻。


    由清朝中晚期朝廷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曹芸湘送来的匾额。翰林院庶吉士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博士研究生。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 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庶吉士是明朝的储备干部,明朝不少宰相正是庶吉士出身。

    细看这块匾额也是一块寿匾,是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夏季时,经过卒子近四年的发现,这位叫曹芸湘的官员,在江西地方史志有记载,这位曹芸湘的清朝中期官员曾任江西省九江府知府。从这块木制匾额也可看到安庆府潜山县在历史上与江西省九江府的来往密切。


    黄家老屋最有历史价值的当然还是这座有着二百多年的门楼。黄家当年在这个头楼所用银两堪称巨资。下图为屋檐下的黑墨圆“寿”画图。  

    黄氏沿着龙潭河上游河段建起这幢老屋,龙潭河发源于大别山腹地,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二十余里,由西北向东南奔腾而下,沿途接纳鸳鸯河、逆水河、放马淌、祝家河、万涧河等十多条河流,两岸青峰入云,悬崖壁立。

    龙潭河顺流而下,山开峰退,豁然开朗,龙潭河灌溉着河两岸良田肥沃,哺育安庆的祖先。每逢夏雨季节,湍急的河水呼啸其间,浊浪翻滚,携雷带电,吞云吐雾,苍苍茫茫,蔚为壮观。

    龙潭河从上游两条山溪汇合的地方叫双河口,这里蔚丽深秀,古意盎然,风景如画。黄家老屋依河而建,依山傍水,坐西朝东。从黄家老屋设官厅判断,这是过去接待府县来往官员的地方,可见主人身份地位也不般般。

    黄家老屋门前这条锃亮锃亮的石板路,古旧而安静,原是龙潭老街的通商巷道,人来人往,所以沿街的房子一律采取重檐结构,卷草纹撑拱,菱角墙,披水檐一直伸出山墙之外,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

    从现存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判断,黄家老屋是一幢典型的清朝中期建筑。站在大门外看到里面的萧墙斑斑驳驳,进大门左拐是轿厅,站在轿厅中央,中轴线上的两井三厅一览无余。中厅立六根圆柱,五架梁加通雀替承重,两边木板墙保存完好。

     黄家老屋设有的须弥座式门枕石,一马三箭直棂窗,都颇具特色。四件匾额是清朝道光到同治时期的旧物,也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黄家老屋是龙潭古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主体,二零一七年七月潜山县人民政府将黄家老屋公布为第六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老屋白墙青砖黑瓦,小桥流水人家,这座单座古建筑均处于较好的自然保存状态,点缀着龙潭的锦绣山色,如诗如画。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7-11 10:42 显示全部帖子

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8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

    明朝初期,贺氏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

    明朝、清朝以后,贺氏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卒子于四年前到访此处。

    贺氏在二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其中代表性的有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贺齐。贺齐与卒子先祖同为吴国大将。

    贺氏传到北宋时期,出现一个著名词人贺公铸,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

    明未有农民起义军将领贺一龙、贺锦。

    贺氏是较早移民到安庆地区姓氏。之前,卒子曾写过数篇安庆地区的贺氏祠堂。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采用青砖小瓦建筑,马头墙高高耸起。

    安庆地区的贺氏自唐以来的历史并迁饶迁徙的过程大概如下,卒子前往宿松县趾凤乡实地了解,并在此前写过数篇关于贺氏祠堂的文章。

    某时期,贺氏由浙江先迁江西饶州,始祖伯龄公,初入赘王氏户籍,住在鄱阳县境内。

    后在江西的瓦屑坝聚集,从江西的瓦屑坝迁徙到宿松邑,从知章公下传二十九代至博公,始客居于宿松,娶吴氏。携眷定居于宿松高家大岭之青冈冲。

    元末战乱,寇入山东,诸县不保,贺氏一公与士民,坚守临淄不陷。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马头墙下的砖雕虽算不上精品,却也算精致。


    贺氏公终因忧劳成疾,告归林下,于明朝洪武己酉(1369年)卒,葬花园墩祖山。


    贺氏公其子名贺德麟,生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的石门框采用青石质地,上雕刻有福、禄、寿三个圆体字。

    因避乱迁邑北东山之南坳,现南冲境内。南冲周店贺氏祠堂内大量采用木材等建筑材料。


    贺德麟公披荆斩棘,独立门户。久渐丰盛,富甲一乡,于明朝永乐己丑(1409年)年七月十一日去逝,葬东山南坳。


    贺德麟公其次子旭公后代繁衍最盛,分布宿松县各乡镇,及安徽全省和外省陕西。


    趾凤乡南冲村有很多贺氏祠堂,有柏树屋贺氏上祠堂、下祠堂,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周店贺氏祠堂旧址,进出厢房的门均采用了圆券半圆形厢房门。


    周店贺氏祠堂旧址位于周店组,建筑建于清朝某个年间,具体年代不详。周店贺氏祠堂旧址有数百年历史,是一处研究安庆地区祠堂历史的活化石。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7-12 09:15 显示全部帖子

邓桥法雨庵旧址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8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邓桥法雨庵旧址。

    安庆市怀宁县石镜山有巨石一块,平滑如镜,可照云彩,县志称其为“石镜涵空”,为旧时怀宁十二景之一。石镜乡因石镜山而得名。

     原怀宁县四乡八里之内,寺庙、牌坊、石刻、古桥、古墓葬、古遗址处处可见。

     法雨庵庵前,立有二块石碑。


     仔细一看,才得知,这二块石碑是原法雨庵圆寂的僧侣的墓碑。

     其中一块是清朝雍正年间师祖照广公的墓碑。

     另一块是清朝道光年间师祖燃灯大和尚的墓碑。

     始建于梁朝的法雨寺、莲花庵。法雨庵距今已经一千年。

    汉朝以前的井田河冶炼场,两汉的观铺、西涧古墓群。下图是法雨庵内的旧址遗存原寺庙内的石础。

    晋陵畈的晋太子陵,宋朝朱熹的山间讲学堂。下图为原法雨庵师祖墓前的望柱(百姓俗称华表)。

    下图为原法雨庵师祖墓前的望柱,民间百姓俗称华表。不知道怎么放置在水泥楼梯当护坡用。


    清朝的高脚枫古牌坊,近代高楼岭、饮马塘太平军屯兵遗址、陈独秀父墓……这些,都见证了怀宁独秀山作为名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今天卒子带大家看一看位于独秀山边的法雨庵旧址,现称法雨寺,坐落在独秀山山脚边,是独秀山寺庙之一。

    法雨庵始建于梁朝,历史上又称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实行两京制,东都开封(今河南开封),西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梁朝共历三帝,前后十七年。

    法雨庵重建于明朝末期。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法雨庵修韦驮观音殿,自此法雨庵基本建成。

    从法雨庵墙角的一块碑记可以看到,《重建庵所院田碑记》,所立时间为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兴修法雨庵大殿,故得今名。

    从碑记上得知,原法雨庵重建时,一共修建殿宇四间,全庵分列二层台基上,入门依次升级。前有韦驮殿,后有观音殿。

    从《建庵赎置院田碑记》看得知,从明朝末期至清朝初,独秀山一带,人口相对稠密,邻里之间常为院田之争闹得不可开交,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法雨庵为业上凭火林牌……

    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法雨庵功得碑记,已经详细记载了当年“秀三江士遐生员余……”等信息。

    清朝咸丰年间,法雨庵被太平军所毁。现在重建的寺庙是八九十年代由村民在原址上重新兴建的寺庙,与原法雨庵已毫无关联。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7-12 10:31 显示全部帖子

柳坪民国期间石桥

——安庆石桥系列

第18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柳坪民国期间石桥。

    柳坪民国期间石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柳坪乡柳坪村。柳坪民国期间石桥是在民国期间建造的一座横跨长约十多米的石桥。

    安庆市宿松县柳坪乡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下辖的一个乡。位于宿松县西北角,与湖北省黄梅、蕲春两县毗邻,

全境东西长十六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是典型的深山区。

    柳坪乡古称“文化之乡”,境内风景秀丽,群山起伏,自然环境清新,宿松县最高峰罗汉尖就座落在本乡境内,海拔1011米,柳坪资源丰富,万亩竹林,水资源丰富。

    柳坪村地处柳坪乡中部,长溪河从北向南穿境而过,柳坪一带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的乡人施粥、铺路、架桥。卒子2011年到访此处。

  柳坪石桥架在一座宽约为十米的小溪上,这座石桥桥面和柱础因年代久远绿苔隐现,桥基上的垒石仍保留当年的遗存,这座石桥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当地乡绅和乐善好施的乡人共同捐款修建的。

  柳坪石桥最初是清朝士绅捐资修建。据说,这位士绅原是当地的店铺老板,后来发了财,但他乐善好施,捐桥兴乡。后来桥被毁后,民国期间由当地乡绅与百姓共同重修了石桥。柳坪石桥桥墩迎江面砌成三角形,背水面砌成方形。三角形迎水,阻力小。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安庆柳坪能在乡里兴建此桥,经过约百年检阅,它横亘山间,又有前后数代百姓捐资修复,乐善好施的淳朴民风,代代相传。

  柳坪石桥是南来北往的商人、挑夫、百姓过往山溪的石桥之一,在安庆,越是深山越会发现古桥,兴建古桥是安庆古人乐善好施的见证。

  

    柳坪石桥的桥基,分为四跨结构,跨部由青石垒加而成,青石间的糯米三合土遗迹犹存。这些垒石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洪水冲刷,仍在发挥作用,足见先民当年的匠心。

  柳坪石桥是一座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石桥,该桥两侧的水泥踏步是新砌的,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该石桥没有引起文物普查人员的注意!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7-15 09:00 显示全部帖子

太慈老街

——安庆商业系列

第1814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太慈老街。

    太慈位于望江城郊、武昌湖畔,再向下就是长江。太慈老街,是一个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老街。

    在近一千多年的船运历史上,因境内背靠长江,面向慈湖、武昌湖,地势起伏、山峦重叠,是一片丘陵地带;武昌湖、泊湖水系从东北、西南相夹环绕全境,盛产粮、油、棉、鱼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素有“小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

    太慈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古望江县以十三寺为基本行政区划,太慈(寺)为十三寺之首,太慈因寺得名。

    元朝八大儒之一、学者王幼学(别号慈湖先生),清朝陕西、湖南巡抚、御史大夫余诚格均生于太慈。

    太慈寺,是唐朝天佑二年(905年)僧至祥所建,位于安庆市望江县龙山包下原太慈老街北端。解放后,这里成了太慈小学的校址。

    太慈老街这条已经完全没有了历史痕迹的老街,隐匿在现代繁华的街区里,卒子路过这里却是另一种感觉。

  太慈老街安静如初地保存着这个城市最后一丝老味道的便是七十年代的太慈工厂,一旁的红砖烟囱早已经不再冒烟。

 

    听街上上了岁数的老人讲述,当年穿行在窄小弯曲的街弄,一排排低矮的老屋子,七里八乡到太慈街上打工者很多。

    太慈老街北端是原建于唐朝的太慈寺。向老街上走,就是一家家卖些烟糖杂货的小店。

    临街的房屋多数已经在九十年代之后被拆除。如今站在老街上可以看见如今的老街,已经没有了老街的任何痕迹。

  

    太慈老街因周边有数个较大湖泊,盛产水上的渔产品,这里多河港、多湖荡,到处是水、是湖。据说当年的太慈乡境内,是著名的渔产品集散地。

  沧海桑田,又能遗存下多少的曾经,多少的记忆……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7-15 12:16 显示全部帖子

牌楼血侵岭百年古松(国军烈士曾战死此处)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815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牌楼血侵岭百年古松。

    牌楼血侵岭百年古松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黄铺镇牌楼一带。血侵岭上有很多百年古松,但其中有一棵有着不同意义的古松,这棵古松树下曾倒下了在潜山县境内的国民政府军烈士,因此这个小岭也叫备侵岭。

    国军在潜山一带驻扎过一三三师、一七六师、一三八师、四十一师、四十八师、一九九师等部队,并与日军分别有过规模不等的战斗。有影响的战斗有六次,分别为一九三八年的横山之战、潜水阻击战、牌楼战斗、收复潜山县战斗,一九四零年十月的收复潜山县城之战,一九四三年的长胜关战斗。

  血染血侵岭,血侵岭是潜山县与太湖县的必经要道,是大别山的外围重镇,也是当年省会安庆的屏障。日军认为,只有控制潜山,方可确保夺取武汉而无后顾之忧。因此,安庆潜山战斗也就是武汉保卫战的外围战。

  当时在潜山驻防的是国军依据有利地形,六月某日,国军陆续向山区转移,日军分两路,一支向太湖,一支向王家牌楼(今属黄铺镇)尾追。由于国军对地形熟悉,行动迅速,日军未能追赶上,只是在沿途抢掠一番后,仓皇缩进县城。老百姓闻讯后,纷纷“跑鬼子反”,躲进水吼岭、天柱山等深山老林里。

    民国时期的桂军勇猛善战,多出悍将、骁将。其中,一路拼打出来的莫敌,堪称是桂军军官中的一个典范。莫敌,字天纵,桂林市永福县坳上村人,原名莫永福。年刚15岁,便自考入广西贺县八步(今贺州市八步区)教导队。因英勇立功,升任连长、少校副官,嗣后升中校营长等职,期间改名字以铭志。

  徐州失陷后,国民党的皖北抗日部队向豫南、鄂北转移,部分退人大别山区,桂军第四十八军第一七六师驻安庆潜山、桐城,有时活动于怀宁石牌、高河及安庆等地。日军先后攻占合肥、安庆、桐城、潜山。莫敌升任第一七六师第一。五六团(后整编为五二六团)上校团长。

    那日,国民党军队向山区转移。日军分两支,一支向太湖,一支向王家牌楼(今黄铺镇牌楼村)尾追。当天夜里,日军用强大兵力进攻上、下石牌,桂军第四十八军第一七六师予敌重创,莫敌团参加了其中的战斗。日军陆续将兵力集结到潜山附近整休,准备进攻武汉。

  日军从太湖起,分两路向凉亭河进犯。双方先在凉亭河烽火山、凉亭河街激战。驻守在太湖的桂军第四十八军第一三八师第四一三团及川军部分兵力,在县东山头堵击日军坂井支队。桂系第四十八军在凉亭河地区与敌激战两天,后宿松县城失陷。一七六师前来增援凉亭河阻击战,几支部队一齐反攻,收复宿松县城。莫敌率兵守潜山县,与日军作战二十三次。

  莫敌在攻城的同时,亦派出一支部队到怀宁四棵松(现为怀宁县四松)一带,准备当日军撤退时,将其消灭在从梅城到四棵松约二十里的平畈和丘陵地区。后日军前来接应从梅城出逃的日军,抢先占领了四棵松高地,只能追击部队也到了四棵松。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农历十二月,日军一小股失散的士兵,由水吼岭沿大山脚穿过长胜关卡子经王家牌楼、野人寨归队。驻守在长胜关外的陈家老屋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挺进纵队郝文波部的一个班发现敌情,当场击毙走在前面的两名日军。

    日军发现有火力阻击,仗着武器的精良,立即调整队形,分三路向山下射击,郝部战士也不示弱,个个勇猛还击,阻击日军半个时辰,后因寡不敌众,郝部副班长等六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剩下的士兵只得边打边向西侧深山里撤退。日军不熟悉地形,加之况突然,不敢恋战,也只好仓皇逃窜。其中有二位士兵因伤势过重,牺牲在百年古松边,也就是今年卒子介绍的这棵百年古松。

  战斗过后,当地百姓随即将阵亡的国军六名烈士的遗体收殓,葬于长胜关亭子凸下的大湾顶,建墓立碑,上面写着:抗日阵亡六君子墓。卒子曾于四年前的夏季拜访此地。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7-15 14:56 显示全部帖子

响堂三级百年青冈栎古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816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响堂三级百年青冈栎古树。

    响堂三级百年青冈栎古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青天乡青天村的一条公路边。

    青冈栎,正名为青冈,别名:紫心木、青栲、花梢树、细叶桐、铁栎、铁椆。为壳斗科、青冈属的常绿乔木。青冈栎为常绿阔叶林重要组成树种,性耐瘠薄,喜钙。木材性质优良,为纺织工业木梭的重要材料。

    青冈栎是壳斗科的常绿乔木,五月开黄绿色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细长下垂。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生于杯状壳斗中,十月成熟。幼树稍耐阴,大树喜光,为中性喜光树种。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幼年生长较慢,五年后生长加快,萌芽力强,耐修剪,深根性,可防风、防火。

    常绿乔木,高达二十米,胸径可达一米。小枝无毛。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顶端渐尖或短尾状,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叶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叶背支脉明显,叶面无毛,叶背有整齐平伏白色单毛,老时渐脱落,常有白色鳞秕。

    响堂组,地处大别山北部的山里,是一个闭塞的小山村,从西面进入响堂组时,须要从青天乡的青天岭头中穿越而过。

    昔日的响堂险些名不见经传,山里人居住的房子有效石头砌成的,田间地头也是在山腰间开垦出来的梯田,一小块一小块,不成规模。

    响堂组这棵百年以上树龄的青冈栎,树木高达二十来米,树的胸径也有一米左右。这些贵重的树木,是国家三级保护古树。

    青冈栎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区,它是一种绿叶乔木。但偶尔树叶会酿成赤色,村民们要是见到树叶变红时,那么两三天内这个地方就会下雨。而在雨后,树叶又会酿成原先的绿色。这也就成了气象树。

    响堂三级百年青冈栎古树生长在路旁,树根潘攀岩石,裸露于土地之外,风雨苍桑,老树苍穹,生机勃发,生命力之旺盛,彰显着生命的建康与茁壮。这里的老人介绍,历经岁月的沧桑,生命之树常青,正如这四季常青的青冈栎古树。

    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县,人们所敬仰的是她红色革命历史。岳西县人爱树护树,有源于初始的朴素情感,也有源于树木自身的敬畏,源于对大自然的热爱。

    很多当地百姓都会对百年以上古树烧香供奉,象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古树。出自对古树的敬畏,不少的乡间,人们自发在古树下修建小庙,给古树披红,去古树旁烧香许愿,当古树为慰藉心灵的神象,古树成为精神依托。也正是如此保证了树木在各种灾害中旺盛成长。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7-16 09: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82009314 于 2019-7-16 09:23 编辑












眉山母子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817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眉山母子石。

    眉山母子石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眉山村,这里是石潭湖上游水系的一条支流的上游。

  眉山母子石位于大龙山中部较高的一个山岭,这个山岭有大片卵石,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山岭。

    眉山母子石位于这个山岭的坡顶下方约三十米的地方,山岭顶部有很多卵形石,这些石头形成于千万年以前,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雨水侵蚀,形成了卵形。

   

    眉山,不知何年何代,就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安庆古人数从张四墩开始繁衍。与淮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较早时期,晚于潜山的薛家岗文化。

  

    走在眉山公路边,仰望山岭自然会发现这块与众不同的石头。远看,形状如一个鱼头,只是尾巴稍短;

    近看,由一块大石头,和背后的两块小石头,这块大石头与背后的巨石分裂出来,宽处约有一米余。一个成年人轻松可以入内。

    母子石是大龙山的奇石,也是有历史故事的石头。

    母子石是一处特殊的景点,它更像是一个人类活动痕迹的化石。

  母子石,越想越觉得有意思,越看越有意思。

    这母子石,是眉山村的一景母亲。它更能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看到这景自然会想到母亲的慈爱,以尽人子之孝。

    大龙山有数不清的奇石,眉山母子石数是之一。

    眉山母子石是由两组岩石风化剥蚀成母子象形石景观,一母两子。


    这对母子石,是花岗岩在节理控制下进行球状风化,后因风化裂隙越来越宽,直至周围岩块失稳而崩塌,剩下直立孤石继续接受风化剥蚀。

    较平缓的原生层节理风化成裂隙,裂隙继续风化剥蚀逐渐加宽,致使岩块一侧悬空而失稳,沿垂向节理下滑而成小石头,较稳定的岩块为大石头,两者组合起来,似母子相依状,故称母子石。

    正是因为大龙山有了这两块石头,它们叫母子石,很多时候说人是连顽石尚有母子之情,有些人不如顽石呀!


    母子石,是安庆独特文史的一个载体,示意顽石尚有母子之情,而有些人类却是忘恩负义而不及顽石。


(本篇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