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1191

主题

阳泉

由“铺”说起

查看:4921 | 回复:6
发表于 2019-11-15 16:01 显示全部帖子

“铺”说起

——速穿青龙山小记

半天徒步路线:小桥铺—青龙山—南上庄—甘井。全程15公里。

看到这几个地名不由神驰心摇。小桥铺,铺的含义之一就是驿站,小桥铺一定是古驿站了。在古代,驿站分驿、站、铺,功能各不同。到了清代,就有了“三十里一驿,十里一铺”的计算单位。在小桥铺不远处还有个槐树铺,想来也是个驿铺了。在中国大地上,古驿站曾大量存在,但真正有遗址留下来的则少之又少,只能在村名、地名里想象古代的情景了。

坐公交到了小桥铺下车,从村貌看不出什么驿道的痕迹,据说村子最东面有个古桥,不知道能看出些历史的痕迹不。可惜,这次的路线不经过古桥,只能擦身而过,有机缘再见了。

据资料显示,秦朝时已经建立了驿站制度,3000年间,人类的通信已经完全遗弃了人工传递,现在发展到卫星传递信号。古与今不可同日而言。

从小桥铺沿山路而上,就是青龙山。青龙山名字够霸气,不知道是由于山的形状像龙,还是有什么龙的传说。远观山体,逶迤延绵,倒是有几分龙气。因看不全全貌,也不敢断言。青龙山与周围山脉的环境别无二致,火山岩、荆棘、荒草遍布光秃秃的山。我现在对荆棘这种植物的名称产生了怀疑,今天同行的老哥说叫野皂树。只能等明年长出叶子来,对照我新买的植物词典来查查了。青龙山的特殊之处在于满山种满了小柏树,是人造市级生态园,从上世纪90年底开始建的。在寒冷的季节,能看到一山的翠绿蛮心旷神怡的,已经能遥想夏天走在这里的清爽劲了。

在爬山过程中还遇到两个有意思的小事。

刚爬上半山腰就遇到一个岔路。一条消防道被一座凸起的小山包分成了两条路,两条路分左右包着小山包。小山包前面立一石壁,写着青龙山项目区。两位同行的老哥发愁了,到底是走哪条,站在石壁前对着手机电子地图认真研究起来。我这个刚入道的“小驴”还没操过这心,跟着老哥们走就好了。最后选定了右边的小路,走在小路上,我发现小山包上有座小庙。还没走多远,就越过了小山包,猛然发现,分开的两条小路又汇合成了一条小路。原来分开两条小路是为了保留住小山包上的小庙。奇怪,只开一条小路,也不妨碍小庙吧,为什么要分两条呢?真奇怪。

没走几步,又遇到岔路,还需要做选择。往左?往右?最后老哥选择了往左。走出二里地,发现一个凸起的山牙子上有个小庙,写着“大王庙”。青龙上的庙好怪,这个和瓦岭的大王庙是什么关系呢?刚才小山包上的庙是什么庙呢?越过凸出的小山牙发现山路向下走去,感觉方向不对。三人商量着往回返,到了小庙下面,我抬头远看,发现满山的柏树中间明显凹进去一段。我提醒老哥“那是不是路啊?”老哥们一看,怎么不是路呢,原来路藏在了小庙的后面。到了庙后,一看,果然,平平坦坦人工修建的山阶梯,一路通到了山顶。

青龙山的庙,有些古怪。

从青龙山往甘井走,有一段平定“东水西调”工程,美名倒虹吸水。从小就知道阳泉人喝的是娘子关的水,长大后也去过娘子关,娘子关的水系确实比较发达。水具体是怎么从娘子关到的平定,真没操心过。

娘子关提水工程,是上世纪70年代,山西省第一座县办大型清水提引工程,使得娘子关泉水,盘高山、波长空、反向流淌于平定大地,可与河南林县红旗渠媲美。

上庄倒虹吸长1.65公里,水头170米,十空肋拱式排架承桥。东山入口海拔880米,西山出口788米,桥长339米高20米,在高差压力下倒虹吸管道自然将南川河两峰之间渠系连接了起来。管路多是用砖头包着的巨大水泥管,第一次见这样的管路。我们站在管路上从880米的东山一溜小跑而下,从肋拱桥下穿越而过,又如蜗牛般气喘吁吁爬着管路上了788米的西山。因我在南上庄的山上捡了一块吸水石背在了包里,虽说不大,但爬越西山时,感觉特别累,远远落在老哥们的后面。

我把身子努力弓着,尽量利用自身重力产生一点微不足道的前冲力,一步一挪艰难攀登,气喘如牛,汗如水流,嘴里已经泛起了粘沫,我心里明白,这是身体发出了极度劳累的信号。就如马拉松比赛中,到了快接近终点的时候,口吐白沫、呕吐都是身体极度透支的正常反应。南边的太阳把我的身影投射在山坡上,背影深深的弓着,再加上隆起的徒步包,真如一只背着重重壳的蜗牛蠕动着。因为喜欢这块上水石,才背到身上,便没有理由半路扔下它。刚捡时,犹豫再三,因为才走了一半的路程,背一块石头走剩下的一半路程确实负担不小。

但,既然选择了,就坚持下去吧。50年的水利工程还坚持,何况我呢。古今总得自己创造。

顺着管路到达西山半腰,走近路,需穿越一段长长的山洞。山洞很黑、很长,从这头能远远望到那头的小光点。我们打着手机的手电筒,咬着牙慢慢穿越山洞。出了山洞,立着一个小石碑,写着“倒吸出口”。过了石碑,山顶“豁然开朗” ,山顶正在修建工业园区,被挖得平平整整了,到处堆着工业材料。无语。站在西山顶回望东山,蓦然发现东山与西山之间的管路横飞在南川河上,真如一条倒过来的彩虹,原来倒虹如此而来。

过了山顶,就是甘井村了。为什么叫甘井呢?进了村,十分注意有没有一口井。在经过的路上,没有发现,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故名思议的这样一个井。村子已经有300年历史,大概算来,应该属于清朝年间吧。村里有很多座古老的宅院。平定大多数民居都是窑洞式的,像这样青砖建筑的开间瓦房真是少见。所有的院落都意料之中的锁着,我们只能对着大门口一顿狂拍。院落保存的真是好,根据我个人有限的知识来看,应该建造于清末或者民国期间。有的大门两边的砖雕、石雕、抱鼓石都还保留的相当好。在一个院落的大门两边的上面,琴棋书画的砖雕,下面是梅兰竹菊的石雕,看来房的先祖是文化人了。在另一个院落的大门两边的上面,马回头和鹿回头的砖雕,不知道什么寓意。不知道是不是大官退休返乡归隐的意思。有的院落能看出明显翻新的痕迹,但大门下清光锃亮的过门石藏着历史的时光。不知道历史荒芜了村落,还是村落荒芜了历史,古今一样。

出了村口,往公交车站赶去。没想到在路边看到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东山书院”四个大字。心里不禁称奇,今天的路上奇怪的事儿蛮多。我们拐进去一看,围墙上写着佛教的一些佛号。难道学院改成了庙?找到大门,门匾上书“观音寺”,赵扑初。哎呀,真是了不得。真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赵老先生的题词。

寺庙不大,一进门,立着一黑色石碑,写着“东山学校旧址”,在院里有一碑记,字迹已模糊不清,大概了解学校是民国时期建的,至于后来怎么荒废了,又怎么改成了寺庙,因字迹模糊,就不甚明白了。据老哥说,庙里供奉的是三清娘娘,对于佛教一点不懂,也没往深里了解。

出了庙门,正好赶上公交。回到县城,正好12点,三人颇有些劳累,商量着在外面吃点抿圪斗。每次徒步回来,我都极饿,顾不得好赖,一大一小两碗抿圪斗如山洪般瞬间进了肚皮,饱饱了,很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感觉。

奇怪的青龙山,伟大的倒虹吸,意外的观音寺,特别的一次徒步。有缘再见。


2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9-11-15 16:09 显示全部帖子
必须顶贴
发表于 2019-11-16 14:05 显示全部帖子
支持8246好活动
发表于 2019-11-18 09:18 显示全部帖子
码了这么多字
发表于 2019-11-19 17:27 显示全部帖子
路上的天堂 发表于 2019-11-15 16:01

[fon ...


墨岩支持朋友 好活动!!!
发表于 2019-11-23 08:26 显示全部帖子
支持支持。。。。。。
发表于 2019-11-23 14:27 显示全部帖子
辛苦楼主码字!!!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