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南

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复制链接] 查看:175941 | 回复:4270
发表于 2020-2-16 12:50 141 只看该作者
从通政巷走到文庙,时间还早,便到文庙对面的胭脂巷里找地方吃晚饭。晚餐吃了蚵仔煎和鱼丸汤,也是泉州特色小吃,今天的两顿饭都吃到了特色小吃,这都是魏老板给推荐的,感觉不错。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发表于 2020-2-16 12:52 1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2-16 12:53 编辑

晚餐后再次回到文庙,因时间已晚,文庙已经关门,只能在文庙外边看看。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发表于 2020-2-16 12:52 1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2-16 12:52 编辑

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发表于 2020-2-16 12:58 1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2-16 14:14 编辑

今晚来文庙不是为了看庙,而是为了来听南音。在文庙李文节祠,有个非遗传承点——南音传习所。这里是泉州南音传习所,也是泉州南音传承中心进行日常公益演出的地方,晚上七点,这里会有公益演出(这个信息也是客栈魏老板告诉我的)以往多为本地人独爱的南音,如今已成为游客到泉州必看的节目。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发表于 2020-2-16 13:01 1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2-16 14:14 编辑

南音传习所除了南音专场演出,还有高甲戏等具有泉州闽南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每晚都有很多当地南音爱好者和外地游客来此观看。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发表于 2020-2-16 13:07 1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2-16 14:14 编辑

当晚的演出节目以高甲戏打头。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金门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发表于 2020-2-16 13:09 1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2-16 13:30 编辑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在海内外有着极大的影响。
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发表于 2020-2-16 13:09 1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2-16 14:20 编辑

高甲戏形成的历史,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孕育于明末清初,但尚无任何史料可以佐证。一说产生于道光年间,但修于1830年的道光版《晋江县志》“风俗·歌谣”篇中,弦管、七子班、傀儡戏和新出现的“掌中弄巧”的布袋戏,都一一记录在案,唯独缺了高甲戏。再一说是:清道光年间,在南安岑兜村的“宋江戏”与漳州的竹马戏艺人及归侨合办了“合兴班”,并与 “四平戏”合流,兼演文武戏、宫廷戏、丑旦戏等,此时称“合兴戏”,亦称“弦管戏”,未称“高甲戏”。直至清末,“合兴戏”与“宋江戏”逐渐合流,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地方剧种,始称高甲戏。
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发表于 2020-2-16 13:10 14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2-16 13:32 编辑

按以上说法,这个新生剧种,可分为“宋江戏”、“合兴戏”到高甲戏的三个阶段。其演出的剧目,早期的“宋江戏”,以武打见长,套数多采用民间的“刣狮”,配以大锣大鼓,成为具有粗犷表演的大气戏、武戏。

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发表于 2020-2-16 13:10 1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2-16 13:33 编辑

“合兴戏”阶段,则吸取了本土的姐妹艺术品种和外来剧种的某些艺术元素来丰富自已。及至高甲戏阶段,在剧目、表演、音乐、武打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吸收,表演上吸取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如“傀儡打”、“傀儡丑”;又吸取梨园戏旦行的指法、科步;话白采用泉腔,唱腔则大量取自“弦管”,主要来自南音兼收民歌小调和傀儡调,因而活泼、诙谐、粗犷,既有清婉缠绵的音韵,又有激昂刚健的腔调;伴奏音乐吸收闽南吹奏乐、笼吹、什音等,使高甲戏艺术更臻完善,独具风格。“高甲戏”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东亚文化之都  海上丝路起点—2019 福建泉州行游影记(2020年3月30日更新完成)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