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寻找蜗牛 于 2020-5-20 22:07 编辑 先上个图: Part One:我与动能的前世----凭实力让我念念不忘
一、悲伤故事的起源 2019年1月,我穿着这双600块大洋入手的凯乐石中帮徒步鞋,和星哥、老李、老王徒步穿越狼塔C线。
穿着心爱的鞋徒步,让我情不自禁地变换着各种脚步,就好像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棒棒糖,在梦幻的灯光下手舞足蹈一样。
心怀一切美好的想象向狼塔深处走去 二、脚的故事 可是,童话毕竟是童话,现实不带点儿残忍,又怎么能称得上“现实”呢?在通往白杨沟达坂的最后一条沟里,我落水了,严格来说,我掉进冰水混合物里了。沟里本来是一条大河,但是寒冷的冬天把河水都冻住了,于是我们就穿着冰爪行走在蓝色冰河之上。就像“漏网之鱼”一样,总有那么一两处“漏冻之水”,也总有那么一两步按照排列组合会踩在上面,冰水从领口灌了进去。。。
行走在蓝色冰河之上 出发前,前辈说如果遇到鞋子进水,就把姨妈巾垫在鞋垫上吸水,可是姨妈巾在这种零下20°环境中明显是功率不够。一夜之后,残留在鞋内的水冻结成冰,形成一个个凸起的小冰包。穿着这样的鞋上山下山,脚指头在和那些小冰包一次次亲密接触后,败下阵来,只有以一个个血泡来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
两只脚上都是这样的血泡 三、鞋的故事 讲完了“脚的故事”,我们再来讲讲“鞋的故事”。鞋完败脚之后,鞋的命运又如何呢?零下20°左右的地方,除了冰,还有淹没膝盖的积雪和积雪下暗藏凶机的乱石。积雪就像麻醉药,让鞋子失去了知觉、感觉不到疼痛。乱石就像地下黑诊所里拿着手术刀的大夫,当你被麻醉之后,非法取走他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积雪和乱石两者配合默契,鞋子就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们划破了脸蛋,甚至开肠破肚。
面目全非的凯乐石 (这里并不是说凯乐石不好,单单指这双鞋不适合冬狼的路况和环境) 而对比一下同样遭遇落水的老王,他的SCARPA动能专业版因为是高帮,而且鞋舌一体,所以没有进水(我们都有戴雪套,落水也都是短暂性的,而且都只是膝盖以下踩进了冰水里)。而在经历过同样的积雪侵蚀和乱石刮割之后,动能也只是轻拂它的鞋带,然后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一切都挺好。拿着老王的动能仔细看了看,简直就是完好无损啊!我们常常说“对于徒步者来说,背包和鞋是最重要的”。现在才明白里面的“鞋”是指一双合适的鞋、一双适合目的地路况和环境的鞋。 欲观冬季狼塔美景,请跳转: 《狼塔 ---- 初次见面,感恩您的照顾!(2019年1月冬季狼塔C线)已更完》 https://u.8264.com/home-space-uid-40528768-do-thread-view-me-from-space.htmlPart Two:我与动能的今生----凭实力为我保驾护航 横断山脉一直以它的多样性深深地吸引着我,它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名族、人文、风俗、物种,还有它的路况和环境的多样性。这次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为了让自己走得更放肆、更无所顾虑,我就想到了这双一直让我念念不忘的SCARPA动能专业版。 穿上动能后,就好像打了一剂强心剂,再也不用担心前方的道路有多艰险。而动能也不负所望地以其优异的性能为我扫平了道路上的所有障碍,始终不离不弃、护我周全,直到横断山脉穿越结束。 一、“爬”上垭口 在穿越横断众山脉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深入梅里雪山时,从甲应翻垭口去错给,垭口不高,才5000m左右,可却是“上下都难”的一个垭口。上垭口时要先经过一大片乱石滩到达垭口下方,再从垭口下方攀爬岩石+碎石坡,才能上到垭口。
去垭口要经过的乱石滩和碎石坡 乱石滩里没有路,只能参照着垭口的方向、寻找一条自认为最优的路线。在大小不一的石头上行走,深一脚、浅一脚本就费力。而要是路线没选好,不能直线通过时,则需要上上下下小起伏前进。那时恨不得天降一只大手把我提回起点从头来过,可是那只大手毕竟不存在,我也只能乖乖在这片乱石滩中继续蠕动着、消耗着。 好不容易来到了垭口下方,垭口是越来越近了,可危险也越来越近,因为必须要通过这片岩石+碎石坡才能上到垭口。
去垭口要经过的碎石坡和岩石区域 如果说乱石滩是“累”,那么现在就是“险”。在同样需要自己寻找最优路线的情况下,还要防止自己随着碎石一同向下滑,一个不小心就会出现“明明向上走了一步,却发现自己比原来还低了一步”的尴尬境况。本来在这5000m的地方,动一动就会喘成狗,而我却还要和这些碎石负隅顽抗。 除了碎石坡,还有这些棱角锋利得如刀削般的岩石,看着稳当,但可能你手上正抓着的那块就是松的。
棱角锋利得如刀削般的岩石 有一次感觉到身体在随着碎石向下滑了,脑海中立马出现的是:天啊,如果滑下去,不得粉身碎骨?!但下一秒就想到了如何自救,很庆幸当时右手有抓住一块岩石,但很不庆幸的是当时手上没有戴手套,所以岩石就毫不犹豫地给我的手指头放了点儿血。但即便血流成河,我也不能松手啊,这一松手,日后想流血,也没机会了。
被岩石割破的手指头 在整个攀爬碎石坡的过程中,注意力完全高度集中,紧张到手脚都是冰冷的。但是紧张归紧张,脑子里却很是清楚:脚应该踩在哪里才会比较安全,手应该要抓在哪里才会比较保险。这次才算明白了真正的“爬垭口”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垭口上回望这段乱石滩和碎石坡 二、“爬”下垭口 原本以为到了垭口就安全了,可是垭口也只是让我离“死亡”更近了一步。垭口另一侧的下山路段因为在背阴面(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阳光的照射),所以大部分被积雪覆盖,一点儿也找不到下山路的痕迹(第一次去,不知道原来是否有隐约的小道),看来我还是只能自行寻找最优路线下山。 在垭口上兜兜转转,尝试了好几次,才找到一个自认为可以下山的口子。下垭口的路很陡,大概70°左右,也是由碎石坡和岩石组成。时间已是5月初,积雪已经开始慢慢消融,可这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一方面,积雪下面有暗冰,踩在上面很容易摔倒;另一方面,七八十度陡坡的大部分路段的积雪深度在10~20cm左右,不够深,如果摔倒了,对人的阻力实在太小。
回望下垭口路段的岩石陡坡 手脚并用地“爬”上垭口是为了省力,手脚并用地“爬”下垭口却是为了安全。下垭口的每一步我都试探了又试探,可即便如此,也会有出现意外的时候。是的,我还是滑坠了。。。
箭头的起点和终点就是滑坠的起点和终点 可能是人的本能反应吧,当滑坠发生的那一刻,全身细胞就已经开始自救了。双脚的脚后跟通过不断蹬向地面带来反作用力,双手也通过不断抓扣地面来制动。。。在自救过程中,脑海中闪过很多念头:天啊!要是顺着这陡坡滑下去,那不得一滑到底呀!要是撞到旁边的岩石上,那不得像摔肉饼一样啊!我的人生才刚开始啊,难道就要这样默默地结束了吗?可是我还留恋人间啊。。。
可能的滑坠轨迹 面对危险时,人的求生意识有多强烈,只有当真的面临危险时才会知道。挣扎,用尽全身力气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也许是命不该绝,我终于停住了。刚停住的那一秒,我还不敢相信,怕是自己的幻觉。缓了好几秒后,才真的接受自己还活着的事实。然后就是在心里默默地磕了几个响头,感谢老天爷的不杀之恩。
滑坠中左手被割破了,但能捡回一条命,已是万幸 站在陡峭的岩石上,回想刚才的滑坠过程,恐惧把每一秒都无限拉长,感觉自己滑了很久很久,但其实也就十来米,不过也算是劫后余生了!转头往坡底一瞧,不,这个劫还没完,这陡坡还剩下一大半勒!这里是梅里雪山深处,几乎没有人烟,我不能寄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虽然现在才2点半,但天空却比较阴沉,而且谁知道后面还有什么在等着我,所以一刻也不能耽误。
剩下的陡坡 深藏在积雪之下的暗冰实在太难防,于是在剩下的陡坡路段里,我尽量走有岩石的地方。在岩石与岩石之间的积雪路段,我会先用登山杖探一探,觉得可以走得通,再用鞋尖踢出一小块地方来,觉得可靠了再踩上去;整个过程中我都是侧着下,脚尖的方向与下山的方向形成90°夹角,重心稍稍偏向山体一侧;当脚移动时,登山杖必须稳稳地插在地面上,给重心一个支撑。反之,当登山杖移动时,双脚也必须是稳稳地踩在地面上。我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下挪。。。
下山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我把每一个裸露在外的岩石都当成一个里程碑,每到达一块岩石,就取得了一次阶段性的胜利,每多一份胜利就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下午3点半,我终于踩在了坡底的乱石滩上,前面让人无比讨厌的乱石滩,此刻却觉得亲切无比。
回望垭口及下山陡坡 三、我的护身使者 回望垭口和这段陡坡,首先是感恩梅里雪山放我一命。其次就是感恩这双鞋,不能说是这双鞋救回了我一命,但不可否认,它发挥了重大作用。下面一一说道: 1、在乱石滩中,大小不一的岩石,深一脚浅一脚的,本来是很容易崴脚的,但动能采用了自适应领口科技,使得领口能对足踝部位进行完美包裹,从而降低了崴脚的可能性。
3D裁切自适应领口 2、在爬垭口的碎石坡时,穿着单只重约一斤半的高帮鞋本应该是很不方便的,但我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甚至还穿着它在飞来寺打篮球。这是因为它的鞋舌曲折部位采用的是特殊弹性材料,不仅能提高行走时脚步的灵活度,还能有效降低束缚感。
鞋舌采用FLEX PONT技术 3、在滑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用脚后跟蹬向地面来制动时,我的脚却没有受伤。这是因为动能的鞋底由Vibram防滑耐磨大底、轻质PU吸振中底、人体工程学PU中底和动态TPU稳定片四部分组成,所以能够最大程度吸收地面的反向冲击,从而保护脚踝。
人性化鞋底结构 4、在最后一步一挪下陡坡的过程中,我会先用鞋尖踢出一块安全区域来。在这样暴力使用后都能完好无损,主要是因为鞋面采用了原张头层小牛皮,而且鞋子的全外沿都用了加强型防撞防摩擦橡胶包边保护,所以才能经受住岩石的刮割和我的暴力使用。
原张头层小牛皮鞋面&全外沿橡胶包边保护 四、我与动能的日常 我们一起看山:
一起观海:
一起淌水:
一起穿过泥泞:
一起翻过碎石坡:
一起冲出乱石滩:
一起听雪落下的声音:
一起忍受寒冷:
一起翻越雪山:
一起在深山老林里寻找出口:
Part Three:我们来聊聊它的缺点 在我看来,它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女款! 我们都知道,女鞋和男鞋不同,但这不光是尺码和配色的区别,还有版型设计上的差异,因为女性和男性的脚在生理解剖上有许多不同。
简单说,就是: 1、女性的大脚趾更短小。 2、女性脚的内侧线更弯曲,而且脚更窄。 3、女性的脚背更高,脚跟更小。 4、相同身高下,女性的脚更小。 5、女性脚的外围长度较短。
我们再来看看Q角(股四头肌相对于膝盖的入射角)。由于女性的臀部通常比男性的宽,因此她们的Q角较大,导致她们的侧倾角度更大,所以需要鞋子提供额外的支撑,比如说调整鞋底的形状,增强脚背的支撑等。
Q角示意图 针对以上这些女性脚的特点设计出的女鞋,才更符合绝大多数女性的需求,所以强烈建议生产女款的动能专业版。 |
不出女版,主要原因是重量问题,动能PRO男鞋一双重量接近1700克,,做成女款也要在1500-1600克左右。远超过大部分女性驴友所能接受上限 SCARPA的GTX女鞋中,目前在售的最重的HEKLA GTX和DEALTA GTX,一双鞋重量都是1200-1300克之间。全能主力款的KAILASH TREK/PLUS,女款一双重量1100克左右。 |
搜了一下天猫scarpa旗舰店里没有HEKLA 和 DEALTA,这两款鞋要代购或者海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