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北

访九州之首,看齐国之都—2019 山东青州淄博行游影记(2020年7月12日更新完成)

查看:72689 | 回复:1853
发表于 2020-6-8 20:20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6-9 14:37 编辑

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
博物馆的展品从史前石器时代开始。
北辛文化桂叶形石铲。34、宽20.5厘米。1981年李集遗址采集,生产工具,磨制,通体磨光,器物断面呈扁平状,双弧刃桂叶形,刃部加工粗糙。
IMG_20191004_131418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IMG_20191004_131618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20-6-8 20: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6-10 15:16 编辑

骨器。左上角为龙山文化的代表作,线刻画陶拍。
IMG_20191004_131407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鸟喙足鼎,代表了龙山文化的文物。

IMG_20191004_131654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下排中间那个是龙山文化陶鬶。1964年秋角楼村断崖出土。高41厘米,夹砂红陶,通体施白衣,斜长流,口沿外翻,长粗颈,绳索状把手,腹部饰弦纹3周,对称贴塑小圆饼2个,3袋足。
IMG_20191004_131358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20-6-8 20: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6-10 15:17 编辑

青铜马器


IMG_20191004_131945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20-6-8 20: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6-10 15:28 编辑

齐刀币

IMG_20191004_132059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20-6-8 20: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6-10 15:46 编辑

铜带钩
IMG_20191004_132235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20-6-8 20: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6-10 15:39 编辑

汉代,鎏金铜镇
IMG_20191004_132648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20-6-8 20:22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6-9 14:25 编辑

西周“鱼伯己”铜觚。口径16、底径9、高27.3厘米1973年5月青州市涝洼村出土侈口,尖唇。脰、腰俱细,腰腹部饰有横置三角蝉纹,脰部以下饰云纹。圈足较高,外撇,圈足内侧铸阴文“鱼伯己”三字。此觚从其形制和纹饰观察,尤其是腹腰部所饰横置蝉纹,表明其应属西周早期之物,是酒器。

  铭文“鱼伯己”中的“鱼”字,应为族徽,这一点李白凤先生《东夷杂考》中的《鱼族考》已有论证。这个氏族必然是远古曾经居中原的一个“大族”,因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不少标明它的氏族徽识的器皿,这些带有鱼族徽识的器皿散布的很广,在殷周之际的铜器铭识中也有很多发现。以“鱼”作为氏族徽识的,在古陶和被认为商代的青铜器中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立鱼式”;第二类为“卧鱼式”;第三类为“鱼乾式”。根据三类来观察“立鱼式”不见于仰韶系统陶器,却多半见于山东半岛出土的陶器铭文中,这些金文和甲骨文,从文字演变上都是由图象文字趋向于发展成为符号文字,尤其两周金文中,“鱼”形已和“鲁”字的上半部趋于书法上的一致。因之可以断定这个氏族在商代的东方还很兴盛,在潼关以西却早已衰落。第二类、第三类不见于甲骨文,可能在殷墟时代及以后已经消失。山东半岛的“立鱼式”之所以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很多,大约因为和商人有着密切的来往,因此,在青铜铭文中,这种形式的文字便大量的出现。可以说它是盘踞东方的一个相当强盛的部落或民族。

  铭文“鱼伯己”中的“伯”字应为封号,金文作“白”。“己”字应是国名,金文中的“S”通“纪”,即为纪国。的《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注》(杨伯峻,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春秋会要·诸小国》及寿光发现的纪国青铜器(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发现一批纪国铜器》,《文物》1985年第3期)等诸多材料都证明商晚周初,在寿光一带,齐地土著――东夷诸族后裔建立了纪国。“鱼伯己”铭铜器在青州出土,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的证明。

IMG_20191004_132248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20-6-8 20:2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6-10 15:36 编辑

西汉,彩绘陶盆
IMG_20191004_130555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20-6-8 20:2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6-10 15:36 编辑

盖鼎
IMG_20191004_130851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20-6-8 20:26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心之兰 于 2020-6-9 14:58 编辑

左一是战国蟠螭纹铜盖鼎。口径、高22.5厘米1972年青州杨姑桥窑场出土 隆盖,鼓腹,圜底,三蹄足。盖上置三环钮,口沿下附两耳。盖、口沿及腹部饰蟠龙纹。龙躯勾连交旋,并填以繁密的雷纹作地。在我国古代,鼎是一种很有名的器物,不少成语、词汇涉及到鼎,例如"问鼎"、"钟鸣鼎食"、"大名鼎鼎"、"鼎足三分"等等,有的人名中也常用这个鼎字,可见这种器物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地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鼎解释是:"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象析木以炊。"鼎的用途,据《玉篇》言:"所以熟食器也",即认为鼎是用来煮熟食物的。考古发掘出土的鼎有底部与足部带烟炱者,可证鼎是炊器,除煮食物外,亦可以用来煮汤(热水),或在宴飨时用作盛肉与调味品之器具。鼎除了作为炊器与盛食器,还是一种重要的礼器,是贵族们举行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器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西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获得了商王朝国宝九鼎。武王的儿子成王把这九鼎从商王朝的都城迁到镐京,举行了隆重的“定鼎”仪式,从此“九鼎”就成为周朝政权的象征,“定鼎”就成为新王权确立的同义语了。在西周的中晚期又出现了列鼎。典型的列鼎是一组鼎,形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数目分九、七、五、三共四级。根据儒家文献的记载,用鼎的制度是很严格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若陪葬鼎时违反这一规定,就有僭越之嫌。

右一的文物为战国铜提梁壶。口径18、高35厘米,1976年青州市东夏镇拾甲村战国墓出土由壶身、壶盖和提梁组成。平口,直颈,圆腹,高圈足。在壶两侧各有一只环形耳,其余两侧位于壶中部的地方也各有一竖状环形耳。壶盖略向上鼓,正中铸有一个环耳,便于拿取。两侧各有一个活动的大圆环。壶身腹部有两道突出的弦纹。这件提梁壶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它的构造十分精巧。提梁是由六节两端有小环的铜铸件连接弓形提梁组成的,它们每边三节。第一节的首环套在壶身两侧的大环耳上,然后每两节的环相套连。第三节的末环套在提梁两边的小环内,这两两相连的环,又穿过两侧的两个大环,环环相套,十分精美而牢固,并使得壶盖虽可自由开合于壶口的周围,却永远不能单独取下。
IMG_20191004_130947_副本.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