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16

主题

北京综合

赤壁丹霞,塞外奇观

[复制链接] 查看:11199 | 回复:25
发表于 2020-8-7 14:11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封面图片 四十里长嵯




赤壁丹霞,塞外奇观


撰文、摄影/张祺林


众所周知,位于澳大利亚中部戈壁的艾尔斯巨岩是世界第一大单体岩石,每年吸引着无数人到访一睹其真容,而世界第二虽然紧邻帝都,却一直处在默默无闻的状态,直到近几年才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知,这就是位于河北赤城县的四十里长嵯。


四十里长嵯又名“后城赤壁”,因其位于后城镇以北而得名。长嵯南起后城,北至龙门,通高600余米,南北绵延近20公里,拔地而起,巍然矗立,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也有说第三)大的单体岩石,史书盛赞曰:“幽燕第一峰,天下第一石”。远眺犹如一扇巨大的红色屏风,又似山峦波涛中乘风破浪的巨轮,是塞外乃至华北难得的一大奇观。


(请横屏观看)

航拍四十里长嵯

摄影/李珩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0-8-7 14:12 2 只看该作者

四十里长嵯三面绝壁,峭如刀劈,属于丹霞地貌,这在北方地区极为罕见,因此又被誉为“北方第一丹霞”,与河北嶂石岩、张掖丹霞并称为“北方三大丹霞”。


地质学家冯景兰于1928年首次提出“丹霞”这个概念,其属于红层的一种,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特点,在风化、水蚀、风蚀、崩塌等综合作用下形成千奇百怪的造型,从而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丹霞地貌最真实形象的写照。


十里长嵯一角,当年的流水痕迹依稀可辨
发表于 2020-8-7 14:12 3 只看该作者
红色的砂砾岩层。常见的丹霞都呈“峰林”状,这是最具观赏性的,而四十里长嵯这样的体积巨大的单体丹霞则十分罕见,顶部甚至发育了大片的高山草甸。

四十里长嵯山顶风光

发表于 2020-8-7 14:12 4 只看该作者

从北京出发,经过燕山天池后沿白河溯流而上便到了后城镇,映入眼帘的四十里长嵯仿佛触手可及,实则还有一段路程。当拐入直抵崖壁底部的小路之时,400米垂直岩壁带来的压抑感扑面而来,仰视嵯顶便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此时一切度量都显得苍白无力,即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测量高度,也无法替代站在崖下者所亲身感受到的震撼,只得不断感叹大自然的绝妙造化,鬼斧神工,绝非人力可及。



走向赤壁滴水崖
发表于 2020-8-7 14:12 5 只看该作者

四十里长嵯分为东、西两嵯,其中精华景观集中分布在了西嵯,最为壮观的滴水崖便位于西嵯的南端。崖壁下部有一大型摩崖石刻,每个字长宽数丈,上书“壁立千仞,关外名山”。石刻的一旁还有一碧落洞,洞中泉水终年不冻,滴水崖由此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曾在此开凿建成朝阳观石窟,石窟由东西天柱、大雄宝殿和千佛洞组成,其中千佛洞中分布有1008尊的佛像浮雕,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可惜大型浮雕均在文革期间被严重毁坏。


朝阳观石窟千佛洞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0-8-7 14:12 6 只看该作者

离开朝阳观,山路开始在崖壁上盘旋爬升,其间需要爬上一面数十米高的陡坡,在坡顶可以近距离观望长嵯曾经流水侵蚀的痕迹。四十里长嵯的丹霞赤壁已然度过了最具观赏价值的青、壮年期,在中生代以后的地层上丹霞地貌开始发育,在数万年前中原地区曾十分炎热,这里曾经有类似于四面山大白岩的丹霞瀑布,但随着时间推移,丹霞悄然发生着变化,便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以路相沉积为主的成分所构成的巨石。


(请横屏观看)

四十里长嵯一瞥,当年的流水痕迹依稀可辨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0-8-7 14:12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崇德乐和 于 2020-8-7 14:14 编辑

相对于西嵯,东嵯景色一般,游人也相对较少,它不像西嵯是由一整块巨石组成,而是类似于林州太行山由数层岩石层叠而形成,自下而上逐渐缩小,好似不断收束的千层饼。

一九四二年五月,八路军北平分区老十团在阻击日寇的战斗中,弹尽粮绝,被逼无路,不愿屈辱投降,便跳崖殉国,壮烈牺牲。



西嵯岩壁和东嵯
发表于 2020-8-7 14:13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崇德乐和 于 2020-8-7 14:13 编辑

继续爬升数百米,便来到了西嵯顶部的高山草甸,用“抬头头顶云,低头眼底空,只闻鸡鸣不见屋,上下同路南天门”形容这一片两万余亩的“高山草原”最合适不过。

站在草甸上,夏日的微风轻轻袭来,柔和的让人心醉神迷,空气中散发着自然本真的味道——嫩草与泥土的芳香。

嵯下的田野被翠绿苍郁树木环绕,远看淡描鹅黄浅绿轻染。



长嵯顶部宽阔的大草甸
发表于 2020-8-7 14:14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崇德乐和 于 2020-8-7 14:14 编辑

嵯顶的大草甸并非一马平川,而是连绵起伏,逶迤无边,西嵯的最高点——二道洼就位于滴水崖正上方最突兀的一块巨石上,海拔1394米。回望来时路,俯瞰嵯下庄,丹崖碧顶,直指云霄,在太阳的照耀下崖壁金光灿灿,丹霞地貌塑造了它的沧桑感,亿万年的风雨雕琢了这件世所罕见的艺术珍品。





俯瞰滴水崖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0-8-7 14:14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崇德乐和 于 2020-8-7 14:14 编辑

垂直数百米的岩壁造就了极美的景观落差,向南眺望,以大海坨山为首的燕山群峰一览无遗,眼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幅多彩图画,夏季的微风装扮了郁郁葱葱的四十里长嵯。


由于时处老年期的丹霞下部沉降,沉入地下的部分只露出了一个个山尖在地表以上,这就形成了一个个山窝,远看好似一颗颗青螺,当地农民便在这之间生活耕种,经年累月在山窝中修建了一圈圈的石梯田。“坑坑洼洼主人,半山腰里种地,大嵯沿上走路,石头缝里取水”是这里生活生产的真实写照。


俯瞰“青螺”地,远眺大海陀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