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16

主题

北京综合

看长城||旺泉峪为何未设关口——再走旺泉峪的感受与新的发现

[复制链接] 查看:8715 | 回复:29
发表于 2020-10-14 12:22 11 只看该作者
后来在“藏碑楼”与“御史楼”之间,也发现了这种砖,并且这种砖凹槽较深较规则,像是烧制前有意成型。

这两块与神堂峪西侧的劈水砖(封顶砖)已经高度相似。这份量众多的有凹槽可以嵌套的砖,应当有着相同的出发点,榫卯结构的猜测,应当不是妄测。


继续东行。前方是182号敌台,驴友称“第二缩脖楼”。

这座敌台没有上楼蹬道,楼顶与上方墙体直接相连。

(下图为东门)


西门低矮,从地面所铺的墁砖判断,应为原状。


东北角的券窗,坍塌较为严重。即使没有坍塌,因其位置低,接近墙外地面,又位于墙外,很容易被攻入。当然,敌方可能并不掌握这个信息。那么,这个通道,应为防守方主动利用。那么,这会是一道暗门吗?


发表于 2020-10-14 12:22 12 只看该作者
第4座上兵道

182敌台东侧,是本次注意到的第3座上兵道。这座上兵道,又通向哪里?


继续向东,是181敌台,驴友称之为藏碑楼,即御史楼内的石碑,曾被盗运至此楼,因无法运送下山而遗弃在此。


这座楼的匾额也丢失了。


这座敌台没有找到上楼蹬道,可能是通过木梯或绳梯上楼。楼内西南角有木柱孔痕迹,两层之间的隔板的放置槽痕迹。


发表于 2020-10-14 12:22 13 只看该作者
旺泉峪外侧小山岭的3座古敌台

在这座楼附近,可以看到上方“御史楼”附近的残破敌台,以及对面小山顶的另一座敌台。

御史楼附近的早期敌台,尚保存着一定的立面,可能是有粘合材料在起作用,可能为明代遗物。


对面的那座敌台,虽然植被茂密,但位于山顶,仍能看得出来。


对面的那座敌台,位于与脚下的长城所在的山岭相交的另一段小山岭上。


其实,那段小山岭上是2座敌台,另一座就在189号敌台东北方向。


发表于 2020-10-14 12:22 14 只看该作者
这3座敌台的分布位置,大致在如下图所示,189敌台附近为敌台1,御史楼附近的敌台为敌台3,敌台3对面山顶的敌台为敌台2。


这3座敌台,应当属于《看山看水 ║证伪一段“北齐”长城,试解大榛峪段早期明长城走向》中分析的嘉靖三十年所修的长城。


第5座上兵道

181敌台东侧,又有一座上兵道,为本次所注意到的第4座上兵道。这座上兵道,通向哪里?


继续东行,为180号敌台,驴友所称“御史楼”。这座楼里最早有一通石碑,记载了多位官职名称有“御史”称号的人名,即是后来被盗运至藏碑楼的那块碑,据说已经被怀柔文物部门收藏。


根据网友游记,碑文内容大致如下:

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真定梁梦龙:

整饬蓟州等处边防、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莱阳张梦鲤;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泗州刘光国;

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提巡按察司佥事、延安兵(备?)、镇守居庸昌平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都察同知、桐城杨四长;

军关(此二字疑有误)中军副总兵、都指挥佥事、抚宁徐枝;

分守黄花镇、驻扎渤海所参将、署都指挥佥事、绥德李信;

分守横岭城等处地方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渔阳李时;

监工官总委、保定府通判、仁和周边;

军门督工委官、原任游擎(击?)、真定崔桂;

管工、镇边城守备、天津王针;

横岭路中军、原任(疑漏一字:守)备李太初;

镇边城中军崔尚武;

把总张安、郭斌、**:旗牌来思恭;

军匠贺禄、安仲银、韩住、马朝用、王举、王甫、孙堂等*建。

万历八年孟冬吉旦立。


发表于 2020-10-14 12:22 15 只看该作者
第6座上兵道

御史楼西侧,有本次所关注到的第5座上兵道。


这座上兵道又通向何处?

俯视沟谷,这条沟一路走低,正通向旺泉峪村。而这一线最近的城堡,还是磨石口城堡。


再回望这一路的敌台与上兵道,其实都在这条沟谷旁边,其所指的方向应该都相同。


上兵道附近,应有一道障墙。


发表于 2020-10-14 12:22 16 只看该作者
这座敌台的匾额也丢失了。


楼内有放置石碑的壁龛。


上层的铺房墙体,仍然保存得较好。墙壁上有多处内嵌木柱的痕迹,两层之间隔板的槽位清晰可见,隔板卡槽上方,是精心加工的带圆孤角的砖。


从楼外东侧所见铺房山墙,堪称完美。


以前没有找到这座楼的上楼蹬道,此次竟然发现,这座楼不但应该是有上楼蹬道的,而且是有2座蹬道,对称分布于楼内东西两侧。只是梯道已经塌断,只留下嵌入墙体的残砖。


发表于 2020-10-14 12:22 17 只看该作者
从北侧券窗向外张望,正望见御史楼附近的早期敌楼3与对面的早期敌楼2,相对伫立在这条山谷的两侧,敌台控守着谷底平缓的谷口。这是这条山谷的外口,控制住外口,内口险要,基本可以不守矣。

突然觉得,似乎发现了旺泉峪沟谷不设关口的原因。

旺泉峪那条山谷,谷口狭窄壁立,地势低洼。很奇怪这儿竟然没有设置关口。原或有水关,在1972年发灌水时冲垮。究其原因,是否与这2座敌台已经控制了沟谷外口有关?内口险要,墙体险峻,可以不守;并且,并非所有的垭口都设有关口。《西关志》就有内口险峻不守者不载的内容。

另外,即使外口设了防守,旺泉峪沟谷内口也并不是一概不设防。那段蝴蝶结的墙体,就是主动防御的体现。有外口的防守和蝴蝶结对内口的主动性防御,可保这条沟谷无虞。

从这一点,也可以推测到,这3座敌台,是明早期的敌台无误,并且后期还在发挥着作用。这一点,可能跟磨石口的二道关有一定联系,尚需进一步对磨石口的二道关进行实地考察。


站在御史楼附近,可以远眺东侧的北京结、鹰飞倒仰,东北方向的九眼楼,北侧的宣府南山(怀柔延庆的分水岭双界山)。虽然雾霾严重,仍然可见其雄伟壮观。有关这一带长城的多重防线、多个三叉结点,仍见以前所述,不再重复。


179号关门,或为一座上兵道?

御史楼东侧,是179号关门。驴友称之为三通,为一处三叉结点,分别通耷拉边、北京结、响水湖方向。

此处通道,实际上并不通往边墙之外,不知作为关门,是如何定义的?是否仍然还是上兵道的性质?


发表于 2020-10-14 12:22 18 只看该作者
179号关门北侧,是通往北京结的176号敌台。这座敌台正在维修。


西北角墙下,台基处有几级台阶,经询问维修的师傅,并非原物,而是此处增建,意为加固台基。


东侧券窗位置,并没有对坍塌的墙体全部复原,但墙体砌得较为整齐,以致形成一处通道,也易造成后人的误解与疑惑。


往耷拉边方向前行,一路有大量文字砖,主要是“左部”字样。以前曾发现有少量“中部”的文字,此次没有留意到。原在墁砖上的文字,时间久了,难免漫漶消失。


发表于 2020-10-14 12:22 19 只看该作者
第7座上兵道

墙体转弯处,又有一座上兵道。由于其券顶较高,曾经怀疑此处是否为一处敌台。此次仔细观察,上兵道处墙体没有变化,没有向外凸出的台体,没有条石的台基,应当确实不属于敌台。


上兵道内侧,有数层台阶,最早应当有路相通。这儿的上兵道,又是通向何处?


上兵道附近,内侧开阔而平坦,但灌木丛生,无路可通。其东侧有路可通摩崖石刻景区及山下的龙泉峪村。村内有擦石口城堡遗址;向西亦可通旺泉峪村。至于各个上兵道对应的城堡,已经无法弄清。


回望御史楼附近的城墙,如同一只巨龙,横亘在天地之间。


往东南方,是被称为玉石楼的178、177号敌台。


发表于 2020-10-14 12:22 20 只看该作者
这是178号敌台。这座敌台的匾额也已丢失。楼顶铺房残墙保存相对较好。

只所以被称为玉石楼,是门窗框架梁柱材质等级较高,类似汉白玉,并饰有水纹云纹等 精美雕刻。


第8座上兵道

178敌台西侧,墙体下沉处通一座上兵道。


玉石楼的特点

除了玉石楼的特点以外,本次留意到了一些其他的特点,包括:

窗台石梁有三孔柱洞。这使我想起真保镇沿河口的几座敌台,有越来越多的相似性。


箭窗内窄外宽,有利于增加对外射击角度。


对称的上楼双蹬道,双梯能够相望。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