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12

主题

北京综合

马刨泉北齐长城 镇边旧邑 镇边新城

[复制链接] 查看:7936 | 回复:34
发表于 2020-12-2 11:14 11 只看该作者
下山时,活力的荒野与钱倪福选择从西侧有断崖的北支墙下行,我与萧老师仍从南支墙下行。一路碎石不断,还得小心翼翼。


东侧南支墙向下延伸,越过公路,仍然可见,只是这段墙呈圆弧形,走向似有偏离对面山山坡下的人字墙。


脚下是墙,与对面西山坡下的墙体无法衔接。河谷上的墙体,应当早被洪水所毁。


发表于 2020-12-2 11:14 12 只看该作者
根据《西关志》记载,镇边城有水门二空,已不知位置居于何处。

 

寻路与活力的荒野、钱倪福二位老师会合,向西侧人字墙进发。


我们选择从北支墙外险峻的沟谷上行。一路的披荆斩棘,好在冬季灌木干枯,上行还不算太难。这条路,也是春天萧老师一行闯出来的路。


发表于 2020-12-2 11:14 13 只看该作者
沿途的崖壁,似有人工铲削的痕迹。垭口处有墙,顺利登上墙顶。


石墙筑上险崖。看钱倪福攀岩如履平地,实在佩服。


发表于 2020-12-2 11:14 14 只看该作者
从高处看,钱倪福攀爬的这座山头的墙,峙险而立,外临险峻的沟谷,选址甚是用心。


向东侧远眺对面的人字墙。人字墙北侧,山坡自然向下延伸,自山坡至宽漫的沟谷中接续两道土垄。

 

发表于 2020-12-2 11:14 15 只看该作者
这两道土垄,是防洪堤呢,还是拦马墙?关于防洪埋堤,此处照抄萧老师文章如下:

嘉靖二十年,巡关御史萧祥曜曾在“镇边废邑”北侧建有一道防洪的“永镇隄”。

《西关志.居庸》卷之四〈古迹〉记载:“永镇隄,在镇边城内及北门外一带。嘉靖二十年巡关御史萧祥曜修筑。以遏水患。”

《西关志.居庸》卷之二〈艺文〉记载,镇边城永镇隄修筑竣工验收时,王士翘来此“阅视”,并写下一首诗,名《镇边城阅永镇隄》

“崎岖横岭道,更上镇边城。

粉堞连云起,沙隄接岸平。

御戎占地利,拯溺是吾情。

耿耿先忧计,公余一简兵。”


边城虽废,墙体两侧山势以及残存的墙体,依然能看出当初关城气势。残雪点点,荒草萋萋,共度这数百年的寂寞时光。


发表于 2020-12-2 11:14 16 只看该作者
沿墙体继续向上。人字墙的两墙相交处,是又一座墩台,基本呈圆形,即是西山墩。

(距离起点2.36km 当前海拔762m) 

 

站在墩台上向北侧俯视,沟谷虽险,仍可通步。我们就是从这条沟上来,其实并不是太难。


墩台沿山脊向上方延伸,也有一处垭口,并且更为低缓,与外侧沟谷相通。此处沟谷与垭口,未见墙体,如何防御?


垭口处,草皮下方裸露的土坡剖面,会是曾经的夯土墙吗?——好像不至于。全程石条的墙体,如何会在此处筑一道夯土短墙?如果不是,此处垭口就是防守薄弱环节,当作何解释?东侧墩台之上的垭口,已经有疑问,此处疑虑更甚至。

据萧老师所介绍,不仅此处,他所见其他几处重要关城,也是类似结构,关城墙体在山顶的尽头,也有垭口,防守也有缺陷。难道有人为敌虏预设暗道?

无解。


发表于 2020-12-2 11:14 17 只看该作者
回望下方墙体及沟谷地势,仍体会沟谷的宽漫处,敌虏纵骑冲击时,守军激烈搏杀,漫天黄沙,风卷残云,箭失如蝗的残酷场面。


这座墩台,视线还不是太好,前方的小山头,遮挡了部分视线。一般来说,在关口前方,还应有孤立的墩台。附近的山头上,会有哪一座设置了烽火台?


发表于 2020-12-2 11:14 18 只看该作者
离开墩台,沿西南侧支墙下撤。


山坡下,墙体内侧的城外,有大片台地,四周均有墙体相围,无法分清是古时足迹,还是后代所形成。因为在一处台地上,有大量从旧房上拆下来的檩木,或者此处曾有村民,后迁出。


根据萧老师考评的结果,镇边城曾有多座寺庙古迹,内侧城外西山下还有演武场,只是如今这些遗迹,都无法一一对应,即使发现有残墙,也不敢确定。

这段被藤条荒草遮掩的墙体,被萧老师的拐杖探了出来。应是内侧西支墙向沟谷的延伸。继续向下,在沟谷中,亦与梯田挡墙难以区分,与对面的人字墙难以衔接。

  

离开镇边旧城,有两个选择,一是白羊城,二是镇边新城。萧老师与活力的荒野老师都曾来过,但考虑近在咫尺,为满足我与钱倪福的心愿,最终选择了镇边新城。

 

发表于 2020-12-2 11:14 19 只看该作者
(三)镇边新城

如前所述,关于镇边城(新城)的历史沿革,详见萧老师的《昌鎮横嶺路鎮邊城下之鎮邊新城》中所述。

镇边新城在镇边废邑北约4公里,背倚背后的笔架山,西墙修筑在山坡上,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北侧的横岭城及水头长城;东侧半据宽阔的谷地,面临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势与真保镇的沿河城极其相似。

正由于镇边新城的所处的地势与布局,使得其与镇边废邑在功能上有重大区别。废邑是关城,有驻军与防御双重功能;新城仅是营城,只能驻军,有敌虏纵骑劫掠时,只能在城内自保。

(距离起点5.79km 当前海拔767m) 

 

根据修改后的东门处的“镇边城简介”,镇边城及镇边新城修筑过程及布局如下:

镇边城即镇守明长城的边关之城。明正德十五年筑,东西跨山,设守御千户所,后毁于水患。明万历年间又筑一城于其西(实为北偏西),曰镇边新城。镇边城为历虫进京之关隘,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城为石头所筑,东南北三门装对扇木门。除东城墙较平直外,其余三面城墙依山势呈不规则状。中线纬线中间有一鼓楼,西城墙上建有北中南三个角楼,南北两座城门有瓮城,南门外建有牌坊,北城门处有龟蚨驮碑。城内格局为“三街六巷七十胡同”。现存有大佛寺、真王庙、龙王庙、胡神庙、寿星庙、观音庙、娘娘庙、山神庙、财神庙、奎星庙、火神庙、关帝庙遗址和保存较好的“四合院”。 


发表于 2020-12-2 11:14 20 只看该作者
东墙下,有一些低矮的石墙围成的空间。据说是放置棺材之处,不过没有近前察看。在沿河城城门洞内的洞龛内,可以直观地看到,两地位置相近,风俗可能有相近之处。


经修复的东门城门券洞。外侧凸出的砖券,应便于安装木门所设。靠近这道砖券,有石质门栓孔,券洞上方有木梁。这道木梁是城门的木框结构吗?还是作别的用途?

此处木梁,想起在多处空心敌台,以及墙子路关上城堡的门洞内的砖孔,不知有无可借鉴意义?只是敌台内的砖孔位置较低,在相对的两侧墙上,有多排相对称的孔;上关城堡内的孔,也是有多座,且并非全在靠近堡门的位置。以上均与此处区别甚大。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