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7754

主题

南京

骑行大环百公里 探访南京外十八

查看:8496 | 回复:26
发表于 2020-12-8 09:40 显示全部帖子
  



看看四处无人,将单车放在山下,沿着很少有人行走的台阶道上山去看看。





山不大,很快到顶。

发表于 2020-12-8 09:40 显示全部帖子
  


上有望江亭。




据有关资料记载:观音门建于明洪武二年(1390),地处观音山山谷之间,因此名观音门。这里所讲的“观音山”正是幕府山的别名,明代洪武年间幕府山上建有观音阁,所以幕府山又被叫做观音山。 1934年朱偰先生考察南京古迹时说:“外郭周一百八十里,利用天然土坡,未起城垣。然外郭城门(如高桥门),尚有存者,重关屹立,形势嵯峨,惜今日因筑路关系,渐次拆毁(如观音门,三年前尚存),亦可叹已” 。


发表于 2020-12-8 09:40 显示全部帖子
  



在十八个外郭城门中,观音门是唯一留有照片的。因为位于外郭最北端,且离长江较近,人迹罕至,所以一直保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燕子矶开通公交,修建公路,观音门最终被拆除。 目前,观音门公园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也有望不久之后动工。 2010年12月,南京市《南京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重点地段修建性规划》提出明外郭将重修观音门、沧波门、上方门等重要城门。 燕子矶新城经过多方考虑,规划在幕燕滨江风光带东端,栖霞区燕子矶街道和燕路东侧水塔山上复建观音门,重现“明外郭观音门”画境,打造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融的景区。等幕燕风光带全线打造完成后,观音门景区将与幕燕风光带及燕子矶老镇连成一片,成为南京又一旅游胜地。



沿着燕尧路一路向东南方向骑行,前往今天的外十八门的第五门:姚坊门。

到达尧化门时已块下午一点,找了个路边小馆吃了一碗鸭血粉丝汤,感觉分量不足又加了一个煎鸡蛋。

顺便打听姚坊门的所在。得到的答案都是现在的尧化门就是过去的姚坊门。

至于姚坊门的原址就不得而知了。


发表于 2020-12-8 09:40 显示全部帖子
  



跟着导航来到姚坊门遗址公园所在地:仙尧路海子口公交站旁栖霞区委党校对面。



姚坊门遗址公园 19年08月11日 13:22:53

在里面饶了几圈也没见到“姚坊门遗址公园”的字样。问了仅有的几个人,也说不清姚坊门的原址在哪?据有关资料记载:姚坊门,即今尧化门,为南京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因附近有姚坊山而得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英国人修京沪铁路时将姚坊门误译为尧化门,此名沿用至今。

姚坊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姚坊门有外瓮城一座,城门及瓮城由城砖砌就,两侧城墙用泥土堆筑,俗称“土城头”。

清末至民国时期,姚坊门逐渐衰败,门址现已无存,尧化门、土城头地名仍存。

在南京外郭十八门中,对于姚坊门这个门,很多人觉得陌生,而南京却有一个地名叫尧化门。“其实就是一个城门。”

尧化门真名应该是姚坊门,朱元璋下令在此地修建外郭城门,是因为附近有一座姚坊山。而到了清末,英国人来此修建京沪铁路,拆掉了姚坊门,他们把此地名发成了“尧化门”的音,便一直被当地人所用,所以现在多数人知道的是尧化门。

之前专家已经对此地考证过,基本能确定尧化门的位置就在仙尧路与尧化门街的交叉路口。根据史料,英国人修铁路拆姚坊门时,为了使北边土城和南边土城所形成的道路不被隔断,曾经在铁路上架了一座木质的桥,当地人都叫“洋桥”,位置就在这附近。

有了“洋桥”的历史,确定尧化门的位置就不难了,而且这片在没有拆迁前,有个村就叫做“门里村”,显然这个村和门有关系,而且在周边发现了一些散落的明城砖,更能证明这一点了。

根据有关专家的前期考古,附近还有可能有瓮城。想来这个城门在当年防御的功能可不一般。


发表于 2020-12-8 09:40 显示全部帖子
  


途经南师大附小仙鹤门分校。


发表于 2020-12-8 09:40 显示全部帖子
  

前方不远处就是仙鹤门原址的大致位置!

也是我今天要探寻的第六门:仙鹤门。


仙林大道仙鹤门公交站 19年08月11日 13:53:13



仙鹤门是明外郭十八门之一,在它的东北面有一座小山叫仙鹤山,山上西侧主峰海拔100.5米,东侧山峰稍矮一些,汉代时山顶建有一座仙鹤观,是南京地区最早的道观之一。信奉道教的人们,常来此山参拜以及参与道教的活动。



据说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南京之前,就曾经在仙鹤山一带勘察地形,发现这里地势险要,他还曾在仙鹤观呆过一段时间,后来建外郭时他决定在仙鹤观附近开一个门。



仙鹤门正是因为仙鹤山和仙鹤观而得名。八年前,南京城市记忆团高松老师和几位道友曾来此寻访城门遗址,初步确定仙鹤门原址位于仙鹤门南街、仙鹤门北街之间,即今仙鹤茗苑后门道路与城郭相交的右侧。



史书记载,仙鹤门右至麒麟门界,左至姚坊门界,共计一千二百八十丈。门楼一座,官厅三间,神庙一间,锁房三间,锁钥一副。由于东北端仙鹤山地势险要,便在此“置千户所”(“千户所”是明朝一支军事编制性质的卫戊部队,驻兵1000人)。当时,军人可以携带家属,编入户籍在军队生活。其营房兼具兵营与民营特牲,明朝被灭,士兵解甲归田,兵营就成了民舍,这里成为仙鹤门村。自从仙鹤门建成后,很快成为四里八乡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中心,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仙鹤观有庙会,仙鹤门一带好是热闹。

仙鹤门城郭原建有瓮城。据当地老人回忆,直到民囯初,仙鹤门还有两道城门。城门是两扇铁制大门,门状如同明内城城门,东边城门无门。此门若存于今,巳有六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城门内外均为石质路面,有城砖砌墙,这些现己无存,民国时期这里发展自由贸易成为仙鹤门街。



关于仙鹤门“仙鹤”二字的由来,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



仙鹤门由来:仙鹤门附近有一座拥有东西两峰、南北走向的山峦—仙鹤山(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园内)。



汉代时,仙鹤山上就建有了一座仙鹤观。据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介绍,仙鹤观还是南京地区最早的道观。



远看仙鹤山,其两峰如同仙鹤飞翔时的两只翅膀,中间则是仙鹤的肚子。因此,这里一直流传着“仙鹤降临”的美丽传说。这座山原来名叫雉亭山,因之改名为仙鹤山,仙鹤门也因这山峦而得名。


发表于 2020-12-8 09:40 显示全部帖子
  


麒麟门公交站 19年08月11日 14:09:29



麒麟门,为南京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是外郭城门最东的一座城门,因位于宋武帝刘裕初宁陵墓道的两只石麒麟而得名。

麒麟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至民国时期,麒麟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地下遗址,地名沿用至今。旧址大概位于今天的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

老的麒麟镇也拆得差不多了。

时间关系,余下的外十八城门只能匆匆而过。



沧波门公交站 19年08月11日 14:29:41



沧波门,为南京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处于麒麟门与高桥门之间。

沧波门位于水系比较发达的地方,钟山、青龙山、珠山等山水均交汇在这里,是当时粮食运往南京城内的必经之地,所以取名沧波门。沧和仓谐音,代表仓库,粮仓;波,意为波涛汹涌,二者合一,代表粮食如波涛。寓意很好,又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地方和水有关。

沧波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沧波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地名沿用至今,附近修建有沧波门公园。


发表于 2020-12-8 09:40 显示全部帖子
  


高桥门公交站 19年08月11日 14:52:22



高桥门,为南京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因门外高桥而得名高桥门。城门位置大致位于今双麒路与梅家廊路、高上路交汇处,高桥门外桥及护城河一带。




19年08月11日 14:52:56



高桥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明朝万历年间徐必达领修、施沛等人协纂的《南京都察院志》对高桥门的描述为:西至上坊门界,东至沧波门界,共计一千零五十丈,垛口三十七座,小关一座,设有锁钥委官二员。本门轮拨军余守把。水洞二处,官厅六间,直房一间,神庙一座,锁钥一副。清末至民国时期,高桥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地名沿用至今。

2017年11月12日,荔枝网上有一篇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研究员朱明娥的文章《南京高桥门明城墙砖中“稀有砖”现身》,文章写道;近日,有人在外郭城门高桥门附近一拆迁工地发现了大批南京明城墙砖。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人员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对即将拆除的城墙砖进行了考察鉴定。据统计,发现的这批城墙砖约有1000余块,均被作为建筑材料砌筑在高约2米的围墙上。鉴于这批城砖出现的位置紧邻明朝外郭城门——高桥门,因此推断,这批城砖很有可能是用于砌筑外郭城门高桥门的建筑材料。



在这批城砖中,发现了一块带有“明州府窑匠周壬四”铭文的城砖,这块城砖铭文一侧为:宁国府提调官同知阑善司吏李时中,宁国县提调官主簿安信司吏胡友仁。另一侧城砖铭文为:总甲胡文康甲首□□小甲□□,明州府窑匠周壬四,烧砖人夫胡□□。这块砖的奇特之处在于,安徽宁国府与浙江明州府相距约300余公里,为什么在宁国府宁国县烧制的城砖中,会出现“明州府”的窑匠呢?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推测,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由于当时宁国县窑匠人手不足,于是出资邀请明州府的窑匠前往参与指导,但因南京城墙砖烧制实行严格的“物勒工名”制度,即使外地参与烧制的窑匠也必须注明原籍;二是窑匠仍为当地人,而其籍贯是明州,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特意加上了“明州府”三字。此块城砖的发现,对于南京明城墙申遗及南京城墙博物馆的筹建均具有重要意义,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当场决定收藏这块砖。

说到高桥门必须要知道高桥,2009年之前,人们在高桥门外南侧不远处还能看到一座单孔青石桥—高桥,它是明代初期建造。此桥也叫剩石桥,因为这桥是明代工部造七桥瓮桥时用剩下的石料建造的。据网友回忆2007年他亲眼目睹这座单孔青石桥不是很大,后来于2009年遭到拆除改建为如今的混凝土桥。还有网友说高桥是三孔石桥,中央一孔大,边上两孔小,直到七十年代还仍能看到边上的两个孔,八二年文物普查时可能只见中央一孔,所以就简单地定为单孔石桥了。



高桥门早在清末民国初就被毁掉了,遗憾的是这里唯一的明代遗存高桥被拆除的时间距今不到十年,不知道当初的政府主管部门是怎么做出这项决策的?完全可以在老桥旁边建一座新桥让机动车通行,把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高桥保留下来,既是历史文物也可以作为人行桥。还有网友说江宁文广局一位姓王的主任讲,剩石桥的构建都做了标记编号而且存放在他们的库房里,等时机成熟准备复建古桥。



高桥门是南京东南之军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年太平天国进攻南京、后来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战天京都在这里打过仗。1911年12月,武昌起义后江浙联军也在此与清军展开过激战。



据网上文章介绍,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进攻首都南京其中一条线路就是从东南方向打过来的。在南京保卫战中,国军51师师长王耀武命令张灵甫的305团负责把守从高桥门至河定桥一线,构筑预备阵地。1937年12月9日,日军第九师团第18旅团36联队在高桥门一带与防守的国军展开激战。战斗打响前张灵甫肃立队前,面向紫金山,亲率全团官兵向中山陵方向遥拜,官兵们挺枪举拳向孙中山寝陵同声宣誓:誓与首都共存亡!张灵甫身先士卒冲杀在前,战斗中不幸左臂中弹负伤,他匆匆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部下力劝团长随伤兵撤过长江到后方就医,张灵甫勃然作色道:“昔日项羽兵败,犹不愿渡乌江,我岂能因伤渡长江?当与敌决一生死以践誓言!”团长负伤犹战,榜样在前官兵们无不奋力拼杀,在张灵甫的带头冲杀下,305团终于在夜战中拼死夺回了河定桥阵地,这场保卫战以团长负伤、连长伤亡五人、排长以下伤亡六百余人的代价,把日军堵在南京东南郊的大门之外。后来侵华日军野战炮阵地就设在高桥门内田野上,远距离向光华门城垣猛烈炮击,后来进入七桥瓮再而攻击光华门的。至今高桥门附近还留下了几座抗战期间国军防御的碉堡。


发表于 2020-12-8 09:40 显示全部帖子
  


上方门桥 19年08月11日 15:05:23



上坊门,明代称上方门,为南京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燕西线秦淮河畔,城门因附近上坊镇而得名,附近筑有上坊桥。

上坊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民国时期,上坊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地下遗址,地名沿用至今。



夹岗门 19年08月11日 15:20:33

夹岗门,明代称夹冈门,为南京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也是南京外郭城最南端的一座城门,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附近有夹岗村。

夹岗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至民国时期,夹岗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地名沿用至今,城门遗址位于今气象学院北门与燕西线交汇处。


发表于 2020-12-8 09:40 显示全部帖子
  




夹岗门是明代南京外郭城墙上,开在凤台门和上坊门之间的一座城门。明初,为了隔断七里街百姓住宅区和天坛、神乐观等皇家建 筑,在外郭城墙上修筑了一道南北走向的土城,这也就是南京民谚“里十三,外十八,一根门闩朝外插”里所说的那道“门闩”。

 那么,夹岗门 到底在哪里呢?夹岗门在民国初年还保留,后来被拆毁,其门址应该在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北门附近。历史学家朱偰先生的《金陵古迹图考》一书。书中曾经提到,民国年间修建郊区公路,外郭城墙“因筑路关系,渐次拆毁”,说的就是民国期间,毁外郭土墙,修筑 公路的那件事。这条路,也就是当年的郊区公路,如今成了从双龙街到麒麟门的双麒路。


  


双桥门路 19年08月11日 15:39:51

双桥门为南京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处于明外郭凤台门与夹岗门之间,往城内延伸的南北向城墙上,位于雨花门外护城河对面东南侧。清末民国时期,双桥门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地下遗址,地名沿用至今。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