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户外之马 于 2020-12-21 23:57 编辑 ![]() 喀斯特理论体系中,山峰只有峰丛和峰林两类。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还有第三类:峰峦。 元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虽不是喀斯特地貌,但喀斯特演变成峰丛和峰林之前,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定义,这个词借用“峰峦”最确切。峰峦,有岭有堑、有崖有洞,是喀斯特山峰最多的一种形态。 贵阳,位于苗岭山脉的中部,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过度带的一个地标。其南,由喀斯特峰丛逐渐向峰林演变,其北,则是宽厚的喀斯特高原和雄伟的喀斯特桌状山,这种地貌,其实用“峰峦”来描述,应该是相对准确的。 今天,我们在贵阳的东北面,看到一处由喀斯特峰峦向峰丛演变的一个案例,在连续的高原边缘,一峰独秀,就像卡瓦格博一般,亭亭玉立于高原的边缘,它就是千坎箐的守护神。当地人叫它笔架山,我更喜欢叫它卡瓦格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