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京综合

看山看水║消失于人们视野四百余年的明长城关口,终于重见天日——寻找万涧口

查看:11752 | 回复:53
发表于 2021-1-4 09:45 显示全部帖子
  

 

守口台下方,还有一个方形石槽,似乎是穿透的石孔。这是什么?小型的碑座吗?悬眼的石圈吗?



发表于 2021-1-4 09:45 显示全部帖子
  

 

5、谷口下的拦马墙

下行约200米,一道石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道墙西接崖壁之下,高出谷中的地面很多,坍塌的石垄石材量大,绝不是现代梯田的挡坡墙。

(距离起点2.15km 当前海拔372m)



发表于 2021-1-4 09:45 显示全部帖子
  

 

东侧的石垄石材量更多,向上延伸至崖壁以后,继续向上方延伸了一段。



发表于 2021-1-4 09:45 显示全部帖子
  

 

石垄向下方还延伸了一段,不知是预留的石阶路,还是坍塌所致?



发表于 2021-1-4 09:45 显示全部帖子
  

 

这不是普通的石垄,也不是现代人所为,这应当是一道拦马墙。

 

继续下行,沟谷中又一道石墙,也是奇怪:石墙亦高出上方平面,与梯田挡坡墙与上方地面平齐的做法明显不同;墙体上下两边均呈圆弧形,似乎是在构筑一道掩体。是现代人所为吗?——后来问知村民,说这种墙以前就有,不是现代人所为。是啊,现代人没有理由构筑这样的墙体,毫无实用之处。

那么,这道墙又是什么?与此前的那些元素有关吗?



发表于 2021-1-4 09:45 显示全部帖子
  

 

无庸置疑,这条沟是曾经的防御体系,上方的垭口,是一处关口!

这处关口,会是我们要寻找的万涧口吗?

——应该说,万涧口在这儿的可能性非常大。

位置:符合《四镇三关志》在小长峪西侧的描述;符合《昌平州志》在小长峪北的描述——在小长峪西北方向几字形墙体的西侧垭口,古代人方位判断难以准确,这在多种志书中均有体现。

实物遗存:存在大量关口的遗物:关口设施(通道残墙)、早期隘口墙、守口台、拦马墙,守口敌台等;

谷口特征:明显有关口所具备的特征整条沟谷地势平缓,接近河道处甚至可以通众骑,接近墙体处应当经人工铲削,稍显陡峭,但马亦可通行,内通小长峪西侧低缓的垭口,一旦攻破此处,将进入一马平川的山前平原,如入无人之地。

这条沟,村民叫它棒槌沟

 

(五)口楼东沟不会是万涧口

但是,我们还是不放心。这条沟位于二道关内,东口楼内侧,如果这儿是万涧口,必然先通过口楼村东口进入。那么,口楼村东口会是万涧口吗?

如果是,那进犯口楼村东口以后,并不能进入中原王朝劫掠,这不是进犯目的。要想达到进犯目的,还需要进一步向本镇口入侵,而防卫森严的黄花城本镇口,曾经击退多次敌寇的进攻,岂是那么容易进犯?

显然,寻找一个边墙主线上的薄弱环节进犯,才能达到进犯的目的,口楼东口不符合这一条件,必然另外选择朝夕目标。

另外,口楼的关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突然意识到,不仅是口楼的墙体,包括边墙的主线的墙体,修建得其实都挺晚,直至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地修筑连续的墙体。

就是说,万涧口作为敌虏进犯之地的时候,口楼东口还是畅通无阻的。

 

还有其他可疑的地点吗?

我们需要进一步证实。

向口楼村一位高寿村民吕朝宽打听到,村东向南有条沟名口楼东沟,向南可通小长峪,道路并不好走。

于是,我们决定探察一番,以进一步消除疑问。

站在口楼村内向东眺望,可以看得见大长峪口的位置。



发表于 2021-1-4 09:45 显示全部帖子
  

 

那一带山势高峻,人马难行,并不是一处可以轻易进犯的关口。所以《四镇三关志》在进犯中,提到向东进犯,向西进犯,唯独没有提到进犯大长峪口。

而大长峪口至小长峪口一线,同样是山势险峻,那一段被驴友称为十八蹬,海拔接近千米,也不是敌虏进犯之处。因此,可能的进犯之处,还是在小长峪附近。



发表于 2021-1-4 09:45 显示全部帖子
  

 

沿口楼东沟南行,现在已经是一条水泥路,虽不知古时道路状况,但谷口宽阔,应不难行。



发表于 2021-1-4 09:45 显示全部帖子
  

 

再往上行,山坡陡峭,不但马匹无法行走,即使单人,也走得艰难。



发表于 2021-1-4 09:45 显示全部帖子
  

 

接近山顶,沟谷分岔,右手边向西通几字形边最高处,向东则翻越一个垭口,那个垭口没有墙体,下方通往小长峪口。

我们选择通往主墙体的路线。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到达长城之下。

(距离起点7.60km 当前海拔539m)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