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说说珲春吧 “珲春”名称的由来。最早在《金史》中有“浑蠢”名,后来在《明史》中也出现了“浑蠢”之名,为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语“边地、边陲、边陬(角落)、近边”之意。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最东端,图们江下游,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窗口城市,与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 珲春城市不大,但却拥有通往两个国家的口岸。珲春开发时间比较晚,以前是没有火车的,后来修了高铁,游客就多了起来。这里属于边境口岸,七岭子口岸往来俄罗斯。珲春圈河口岸与朝鲜罗先市自由经济贸易区相对应。随着高铁的开通,这里逐渐成为了旅游城市。 5.30早起乘防川专线到防川。 我们途径的第一个景点,也就是我们和朝鲜的国门 -中朝圈河口岸。 过了圈河口岸开始,我们就正式沿着中朝边境线走了,您看到的对面全是朝鲜,底下就是著名的图们江。我们继续往前行进,大约行驶12公里,将要进入洋馆坪路堤。 1957年,最窄的洋馆坪段被图们江水冲断,我国公民长期借走前苏联领土进出此地,防川地区遂成为我国的一块“飞地”。1983年8月8日,在图们江中用青石填筑而成的洋馆坪堤路通车,至此这块“飞地”才有了自己的通道。洋馆坪路堤是中国最窄的领土。从珲春到防川,有一段路途狭窄到只剩下公路是我国领土,路面仅宽8米,长888米,路的左侧是铁丝网,铁丝网的另一-边是俄国;路的右侧是图们江,江岸的对面是朝鲜;这段路就叫做洋馆坪堤路,也被誉为“天下第一堤”。 路实际就是图们江的江堤,路的南侧是图们江,岸边用铁丝网拦着。北面陆地-侧路基下,另一道铁丝网与公路同行。铁丝网的另一边就是俄罗斯领土,行车经过可以看到铁丝网_上挂着“严禁攀越国境”的告示牌。 ![]() 中朝圈河口岸 ![]() 左边俄罗斯右边朝鲜,只有路是我们的 |
到防川先买票,70门票+20车费+1保险,上了车不到500米就到了龙虎阁。登顶龙虎阁,一眼望三国。 龙虎阁主体建筑底部为堡垒式设计,体现国之边关,顶部为:仿古式建筑,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寓意边关堡垒坚不可摧。龙虎阁共13层,总高64.8米。一层防川边防文化展览馆,二层防川生态体验馆,三层服务功能区,四层东北虎之乡生态体验馆,九层休息空间,十至十二层观光功能区。 来到珲春一-定要去防川景区的,不单单是因为站在防川制高点可以望尽三国风光,更是因为防川的历史意义。如果我们中国清代多些吴大徵这样的好官,就不会丧失这么多领土了!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吴大徵据理力争,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捍卫了中国的出海权,迫使沙俄归还了黑顶子山地区,即今吉林珲春的敬信镇。 千万不要忘了,还有重要的一一个土字牌。它位于防川村中俄边界的起,点处。于1886年中俄重勘珲春东部边界时重立。土字碑东是俄罗斯哈桑镇,西是豆满江,南是朝俄铁路大桥。碑高1.44米,宽0.5米, 厚0.22米,为花岗岩石碑。碑正中竖刻有“土字碑”其左竖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碑俄方一面刻有俄文“T”,与俄方设立的界碑并列。“土字牌”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界标之一,也是中俄边境线上第一-座界碑,从土字牌顺图们江而下到日本海15公里。它是1886年清政府派吴大澄与俄谈判而立。在我侧正中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其左竖刻“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字,在俄侧刻有俄文“工”字样,汉语翻译“土科”。“土字牌”上字不多,但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却深深的刻印其中。 这里还有个张鼓峰事件值得一提。张鼓峰不是人名,而是一座山峰的名字。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我国的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张鼓峰事件最后以日军的失败告终,苏军则趁机进占全部张鼓峰,将其划为“苏满(中)界山”,并将其在洋馆坪一带的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仅给中国居民留出一条通往防川的狭窄“通道。 据民间传说,当时在吴大徵与俄国谈判后,负责立界碑的几个清兵由于喝醉了酒(-说是鸦片烟瘾犯了),把界碑抬到防川后,再也懒得往前走半步。这样虽然东海近在咫尺,界碑却挡住了我们的出路。留给今人的不仅是对于清政府腐朽体制的辛酸,还有望洋兴叹的无奈。 ![]() 龙虎阁 ![]() 白色哨所是国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