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京综合

看山看水||“秦皇旧址”原是擦石口长城,“耷拉边”长城并非修错:一段长城

[复制链接] 查看:8713 | 回复:32
发表于 2021-2-20 09:44 21 只看该作者
6、隔狭窄幽深的山谷相望的“耷拉边”与“秦皇旧址”长城,构成完整的防线,

行走在“秦皇旧址”段边墙上,对面的“耷拉边”段长城隔空谷相望,似乎触手可及。

(距离起点2.23km 当前海拔619m)


这两段边墙,难道不是隔山涧幽谷相接的吗?难道不是一条完整的防线吗?那幽深的山涧深处,难道不应是擦石口的所在之处吗?

  

发表于 2021-2-20 09:44 22 只看该作者
7、这段墙体所在的山脊,山势嵯峨,外临悬崖峭壁,极其险峻,艰险难行

不少地方,需要在犬牙交错的山脊上行走,一侧面临悬崖峭壁,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还需小心。

(距离起点2.11km 当前海拔577m)


有些地方,攀爬还是有点难度,所以,行走速度一直没有能够提起来。

(距离起点2.12km 当前海拔582m)

 

(距离起点2.12km 当前海拔582m)

 

(距离起点2.18km 当前海拔604m)

 

(距离起点3.24km 当前海拔869m)

 

(距离起点3.36km 当前海拔906m)


(距离起点3.46km 当前海拔922m)

 

外险内缓的地势,是设置防线的最佳地形。

 

发表于 2021-2-20 09:44 23 只看该作者
风愈来愈大,估计最大阵风可达七级左右,人在悬崖边,不能放心站立。

从鹰飞倒仰绕行一段山路,再经北京结、庄户长城,返回至摩崖石刻景区下撤。

 

发表于 2021-2-20 09:44 24 只看该作者
8、“耷拉边”下方的残台

从“独眼楼”的箭窗往下俯视,可以见到下方有一座残台。但在下方,却一直没有找到这座残台位于何处。

 

此次从庄户长城返回时,萧老师突然发现了这座残台。从“耷拉边”上看是一堆乱石,但在沟谷深处看,其位置仍然较高,位于墙体之外。这种台,按萧老师的说法,属于炮台。按其位置,一般来说,当为镇关台。考虑沟谷曲折蜿蜒,视角并不是一直都好,不知是否为一座烽火台?

(距离起点7.86km 当前海拔393m)


 

无论是炮台、镇关台还是烽火台,设在此处,当是关口的标志。

 

发表于 2021-2-20 09:44 25 只看该作者
9、“耷拉边”下方人工铲削的崖壁,擦石口关当在谷底

“耷拉边”正下方,是一座陡崖,接近地面处,崖壁直立整齐,显然是经人工铲削处理过,对面东侧的崖壁也同样似是经过铲削。

(距离起点7.90km 当前海拔402m)

 

“耷拉边”下的山谷,幽深狭窄,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此处当为擦石口关耶?

(距离起点8.14km 当前海拔396m)

 

发表于 2021-2-20 09:44 26 只看该作者
但是,峡谷东侧,却不是“秦皇旧址”段边墙所在的山岭。那段边墙所在的山脊,还要继续往在峡谷内侧走,错位了一段距离,在最为内侧的谷口东侧。

 

沿峡谷向内行走。出山的山口在西侧,为后来开辟的通道;原有的通道在东侧,是一处更为狭窄的山口;山口之下,是一处流水长期冲刷形成的大壶穴。壶穴东侧的山梁,即是“秦皇旧址”所在的山脊;壶穴西侧崖壁下,有一道矮墙,但似乎与边墙并无关系。如果在此处设关,位置倒是非常紧要,此处人马难行,易于防守。但山体不高,此处设关,可能性有多高?

(距离起点9.11km 当前海拔353m)

 

无论如何,擦石口关,该在自“耷拉边”至壶口这一段并不长的峡谷内。至少就目前所见,“耷拉边”下方位置,该是关口所在。

至于壶口位置,则需要将目前所掌握的信息,做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才能做出判断。

 

发表于 2021-2-20 09:44 27 只看该作者
小结:


 

1、擦石口在哪儿?

擦石口就在“耷拉边”与“秦皇旧址”夹峙的幽谷之中,具体位置当在“耷拉边”之下,两侧崖壁有人工铲削痕迹。

 

2、耷拉边真的是修错了吗?

“耷拉边”修错了的说法,不过是某报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的手法,普通驴友追求新奇,以讹传讹,即使有所质疑,也干脆不予提示,以致这个说法愈传愈。

“耷拉边”并不是孤单的一段墙体,其与“秦皇旧址”跨擦石口,构成一道完整的防线。这道防线就是正品擦石口长城。

不是“耷拉边”修错了,是他们错误地做出了判断,误导了众多的普通游客与驴友。

 

3、“秦皇旧址”是秦长城吗?还是北齐长城?

“秦皇旧址”其实就是擦石口长城。从保存完好的直立状态的墙体特征、敌台特征、墙体三合土灰缝、众多的铺房,都可以判断出这是一段明长城,既不是北齐长城,更不是秦长城。

“秦皇旧址”的石刻,旁边有小字,如今难以分辨。有文章认为是万历十四年李逢时所题。果真如此,当是万历年间重修耷拉边及庄户一带砖石长城时,见到嘉靖三十年的墙,已经残破不堪,感慨之余,附会为古长城。古长城之中,以秦长城历史足够久远,又不可考,民间说及长城,多与秦始皇相联系,故而亦附庸民间说法,题为“秦皇旧址”。——当然,尚不能排除,这段长城,是在北齐基础上修建,但至少地面残存的墙体,属于明代。其所叠压的前代墙体,只有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证实。

秦长城连接了燕赵等国长城,其中北京地区原为燕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辽东一线,并不经过怀柔区,因此“秦皇旧址”段边墙,不可能是秦长城。

至于《长城踞北》等资料认定为北齐长城,则过于不严谨。作为专家,不去现场考察,不观察这段边墙的特征,只远远地观察做出推测,有点不负责任。因而其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形成史料或研究成果的出版物,如此草率,实不应该。这也导致我们无法迷信专家。

 

4、这段长城何时修建?

“秦皇旧址”应修建于嘉靖三十年;

“耷拉边”应与空心敌台同时修建,即隆庆-万历年间’‘

擦石口设立于嘉靖二十三年。

 

5、长城遗产网标识在摩崖石刻景区内“秦皇旧址”下方有一段“北齐长城”,北齐会在此处修筑长城吗?

这道残墙我们并没有识别在何处,附近现代挡坡矮墙很多,无法进行区分。

不过,北齐长城也不大可能修筑在此处。

这儿也不是拉马墙。拦马墙是边墙之外数米处的设施,与品字坑功能类似,据以阻滞敌虏,展开攻击。拦马墙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边墙主线。因而拦马墙也不可能设置于主墙后方很远的地方,那就无法发挥拦马的功能。

结合修墙以前擦石口关应当重点防御的位置,由于西侧缓坡可能有敌虏绕过擦石口关进犯,在下方的山谷中的那道墙,可能是擦石口关的又一道防线,用以杀伤漏网的敌虏。

很有可能,这道被长城遗产网标识为“北齐长城”的这道残墙,仍然是明长城的墙体。

 

发表于 2021-2-20 09:44 28 只看该作者
引申出的问题:

1、严格地说,“耷拉边”与“秦皇旧址”并不在一条线上,而是修建于两道并不直接相接的山岭之上,两道山岭之间有一个夹角或错位。二者并不是严格地把守一道关口。其中“耷拉边”处的谷口狭窄,外侧有镇关台,两侧山崖向关外的崖壁有人工铲削的痕迹,明显是一处关口;“秦皇旧址”段的下方,则是一处大石湖,此处人马难行,又守在峡谷内口,似乎也是天然的险要关口所在。

那么,哪儿才是真正的擦石口关的位置所在? 

2、这两段边墙也并非同一时间修建。“秦皇旧址”应修建于嘉靖三十年,“耷拉边”应与空心敌台同时修建,即隆庆-万历年间。

3、擦石口设立于嘉靖二十三年,此时并没有修筑完整的边墙,敌虏可以从“耷拉边”西侧大面积的缓坡处绕下来,如果擦石口关仍然在现今所见的“耷拉边”山谷中部设口,将失去关口的防御作用。

4、壶口东侧的山脊,正是“秦皇旧址”所在的山岭。那道边墙修筑的思路,也是在此道山岭下方的山口,同时也是在内口设防。

5、壶口西侧崖壁下,有一截残墙。当时认为未必是边墙痕迹,未能拍照,位置如下图箭头所示。但是:此处下方是与山体连成一体的基岩,侧畔是坚固的山体崖壁,沟谷中到处是乱石,根本无法耕种,完全没有必须修筑梯田挡墙。因此,这道矮墙仍然值得怀疑。

 

7、擦石口文保碑所指的位置

擦石口村(即今龙泉庄)村口处,有擦石口城堡文保碑,其碑文曰:沙峪北沟村是通往关口通道,至大石湖处狭窄难行,宽不足3米,是一巨大石凹,人行、马过、水流都需擦石而过,故名。就是说,擦石口的得名,是这处大石湖。

 

6、景区的“名关”指示牌

大石湖处,有两块“名关”的景区指示牌,这附近应有一处石刻,内容为“名关”,即指此处为著名关口。我们没有找到这处石刻。根据网上搜索的文章,有说法此处即擦石口关位置。

 

发表于 2021-2-20 09:44 29 只看该作者
因此:

在设关之时尚未修墙,此时的防御重点位置,与“耷拉边”处修墙以后的防御重点位置,其实是有变化的:修连续墙体之前,重点的防御位置当在内口,没有必要在深谷幽壑的中部设防,可任由敌虏在狭窄的深谷中,但在山谷出口处遇到阻击,人马拥挤,怕是进退两难,反倒可能造成自相践踏。至于从缓坡处绕行过来的敌虏,在下方还有一道隘口墙堵截,可保万无一失。

因此,未修墙时的擦石口关,当在大石湖处更为妥当。

修筑了“耷拉边”那段墙体以后,由于砖石墙体高大坚固,敌虏无法溃墙而入,无法从缓坡处绕行下来,因而擦石口关设在“耷拉边”下方即可。

因此,在修筑了连续墙体特别是“耷拉边”的墙体之后,擦石口关当在“耷拉边”之下即是最佳的防守位置。

 

2021-2-3,7日补记


发表于 2021-2-20 16:58 30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帖子要支持一下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