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结:这段行程,按长城遗产网的分类,共计11座敌台,9座马面,4座其他墙体。另有2座遗产网未标识的敌台(考古报告未记录的敌台为1座),3座便门。1、有一座圆形敌台,并且顶部有铺房痕迹。这在北京地区保存下来的敌台中较为少见。特别是修筑砖石城墙与空心敌台后,圆形敌台保存下来的更少。早期毛石墙体与实心敌台的时候,空心敌台台体各自受力均匀,更容易保持稳定,也更容易建造,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狭窄的地形。及至到了空心敌台,需要在内部保留空间,因而难以再建造圆形敌台。以致部分早期圆形敌台需要进行改造,以致空心敌台保存下来的较少。2、黄松峪关东侧存在4座内跨的附墙台。这些附墙台分布密集,向内凸出的形制令人不解,也是我首次见到集中出现的内跨式附墙台。其初始形制、功能到底为何,是否不同时期所修筑,是否后期修空心敌台后废弃的早期敌台,已经无考。3、有2座长城遗产网未标识(考古报告有记录)的铺房及1座战台。 4、46号敌台附近有护墩院。院墙共2层,或者为1层墩院,1层铺房墙体基。5、55、54、53、52号敌台之间,两道墙体构成1座封闭的圈城这座城在考古报告中没有特意作为城堡进行归类,但在相关敌台的内容处描述为圈城;长城遗产网仅标识了环形墙体,未作为城堡标识。6、考古报告对台的分类有点乱考古报告对台的分类与遗产网的分类多不相同,且考古报告分类较乱。考古报告把台分为敌台、战台、附墙台、墩台(烽火台),而且不同的分类之间的差异不够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