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33

主题

西北

鳌太穿越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24514 | 回复:112
发表于 2021-6-1 11:2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baoyu子云 于 2021-7-3 08:38 编辑

据书记载:

  秦岭,秦以前称昆仑,属于昆仑山余脉。在距今8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形成以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又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快断式垂直升降运动和时间的打磨,才横空出世,形成了现在秦岭的格局。

  秦岭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秦岭。广义上的秦岭是指横贯祖国版图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山脉,自西向东排列十分整齐。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为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长约1600多公里,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而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关中平原)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汉江谷地)止于嘉陵江。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人们口中说的八水绕长安(西安),其中有七条来自秦岭。

  秦岭山脉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属于古老的褶皱断层山隆起带,是一个广阔的侵蚀剥蚀地区。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峡谷,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南坡山麓缓长,坡势较缓,多河流峡谷。此段名山云集,万木葱茏,南北方物产丰富,动植物品种繁多,其中动物470多种,植物3800多种。由于气候、温度、地形均呈现很大差异性变化,因此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有“马头观桃花,马尾扫风雪”之景致和“南稻北麦,南船北马”之说。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气候,以北属于暖湿带气候。气候,河流,动植物,土壤,包括农作物,甚至生活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长期以来,人们把秦岭看做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自然资源丰富,除了多种矿产资源以外,素有“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的美誉。它还是全国有名的天然药库,草药一千多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就有286个种类。山上漫天飞雪,山下硕果累累。这就是秦岭给予八百里秦川最慷慨的馈赠。

  关中平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关乎到国计民生,古时候牢牢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属高层管辖,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央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首先应该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吃饱肚子,而后才有动力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因此在秦岭的庇护下,先秦的君王们靠农耕展开了发展壮大,吞并扩展土地人口的强国之路,不但借此横扫四方,奋六世之力完成了中华统一的春秋霸业,而且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农为本”的基础,开创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秦岭也由此成为大秦王朝的龙兴之地。所以秦岭山脉不但改变了中国的自然格局,同时对后来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军事活动,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强烈、深刻的影响。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春秋,完善于秦汉,集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适时农耕的二十四节气也由此而来。

  与此同时,秦岭更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涌现和留下深刻印迹的有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天子之师王九思、全真圣祖王重阳、文财神刘海、武财神赵公明、文史真人尹喜、药王孙思邈、商山四皓公、汉初三杰之一张良、西周元勋姜子牙、诗佛王维、麻衣子李和、唐高僧玄奘、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日本佛教真言宗初祖空海法师(在此从师于惠果大师)。文人李白,白居易,王维,苏轼等历代诗人都曾登临秦岭,或挥笔豪放,书写秦岭的雄浑、奔放,或淡雅、内敛,挥洒着他们对秦岭山水的感悟。更诞生了发轫于此的道家鼻祖老子及其所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理论的《道德经》,并发扬光大,被后人神话为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北宋大儒,被称为横渠先生的儒家思想关学先祖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揭示了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墚,每一道塬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从古至今孕育、活跃、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批名垂青史的人物。



线路简介:

  “太白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理志》中,旧属武功县,隋、唐后沿用至今。因其山高势险,故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之说。《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太白山顶常年气候寒冷,冰冻时间很长,没有夏天,春秋相连。过去,人们以太白山气势巍然,风雨无时,仅在六月盛暑时,始通行人,六月以外,雾雪塞路,人迹罕至,以至《水经注》有“山下行军,不得鼓角,则疾风雨至”的近乎神话之说。说明山上气候比一般高山地区更复杂且多变,常年出现狂风、大雨、冰雹、暴雨、浓雾、冰雪等恶劣天气,由于是第四季冰川地貌,石海遗迹遍布,终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山峰陡峭,石海茫茫,夏历四季,而且夏季水源稀缺。一年中寒冷期长达9到10个月。全年平均气温极少超过8度,极端气温可至零下三十多度。被古人称之为“天下之大阻”。

  征服高山是人类的天性,至今太白山下立有一块石碑,记录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56年中国第一支国家登山队成立,目的主要是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了检验队伍实力,中国登山队把首次登山训练安排在了秦岭主峰太白山(除了海拔,两处的气候,地形地貌及其相似)。当年4月25日,由32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登山队在苏联专家的训练和带领下,全部登顶拔仙台,拉开了中国现代登山运动的序幕,又于四年之后的5月25日清晨4点20分(北京时间)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并宣示和捍卫主权,从此不断走向辉煌。也正是这次登山,神秘的太白山才再次走进了现代人们的视野。

  鳌太线,是驴友们的称谓,2004年7月,据称最早是由西安的驴友巴戈一行四人在当地向导和采药的药农协助下走通,当时他们就被鳌太多变的天气,以及超出想象的强度震惊到了,因为鳌太穿越难度强度太大,天气、体能等不确定因素太多,预感到这条线路以后可能会出事,于是四人约定谁也不许把数据和线路分享出去,不对外提及此事,怕引起外界关注,担心公布后慕名而来的各地驴友出现意外事故。但由于众所周知或者说有意无意、而又无法描述的原因,还是”不幸”泄露了出去。

  鳌太线是一条纵贯秦岭两个主峰鳌山导航架与太白山拔仙台之间的主脉线路,由24个标注点串联起来的大体呈躺倒C字型,两峰间直距30多公里,实际距离超过90公里。山体东西展布,横亘宝鸡市太白县境中东部,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也是陕西省内关中平原和陕南汉中地区的界山。太白山的主峰拔仙台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峰,海拔3767.2米。而鳌山,也被称之为武功山、西太白,标志塔海拔3475米,也是秦岭山脉中最原始的区域。鳌太线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因其海拔高,坡度陡,环境恶劣,攀爬难度大,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悬殊,沿途没有补给点著称。对装备方面,身体方面,心理素质方面,所携带物品食品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近年来被认为是中国五大最艰难的徒步线路之一。也由此成为了众多爱好户外运动的驴友们心驰神往的圣地,吸引国内无数驴友的神往。进而导致近些年山难不断,但更引起了各地驴友的关注和趋之若鹜。本人也算是其中之一。

  按攻略所述我们要翻越十七座三千米以上的山峰,其中大部分时间行走在高海拔无人区,在几乎没有道路的情况下,穿越原始森林、巨石阵和灌木丛夹杂着石头的高山草甸,要攀爬数不清的石堆山崖;每个人还要背负这些天所需要的物资,包括食品、帐篷睡袋等在内的各种生活必需品的背包

装备:

  1.(衣)冲锋衣裤、抓绒衣裤、高帮防水登山鞋、防水袜速干袜各两双、保暖帽/遮阳帽(未带太阳眼镜,因为对好天气不抱什么希望);排汗内衣裤、抓绒和防水手套各一副;2.(食)个人食品按5+1天的量带,买的是两种脱水蔬菜,六小包榨菜和六个咸鸭蛋可以补充盐分,一斤半挂面,炉头、一个大锅(为了减重没带小锅、平底锅和简易餐具)及高山气罐四个(其中两个上山前在农家给了队友);3.(住)帐篷、睡袋(-15度,1200克鸭绒睡袋)、地席、防潮垫、急救毯、头灯手电筒;4.(行)75+10升登山背包、登山杖(双杖)、护膝、防雨罩、雨衣;5.(证件)身份证、少量现金(现在基本上哪都能用手机支付);6.洗漱用品,润唇膏、餐巾纸、黑色加厚垃圾袋(一小两大,小的装垃圾,大的可以挡雨或者当雨衣以及应急保暖用);7.(数码产品)两部手机(一部关机备用)、六节头灯备用电池(每节3800毫安),一万毫安手机充电宝。特别要提一下的是还配了手机、手电、头灯可以互充的连接线,以备不时之需。;8.(常用药品)感冒药、大小创可贴、黄连素、葡萄糖、消炎喷剂。

  户外徒步天气很重要,特别是鳌太这样的线路,得注意保暖。另外装备尽量轻量化,长线徒步穿越必须注意负重,尽量轻装简从,还有心理的准备和情绪的控制,才能走下来。因对此次徒步足够重视,准备了小半年(其实近两三年一直心心念念的想去而不敢去,这次正好看到有网上的户外驴友约AA队),我搜罗了几乎网上所有关于鳌太穿越的信息和游记,反复看了8264上西安唯一做的关于穿越鳌太的直播,并加了他微信好友了解情况,做了详细的攻略,带了两部手机,每部都分别在户外助手六只脚和两步路下载了离线地图和前辈拍的照片,以防万一。并且还做了一套纸质的地图和线路简介,并去以前一起走过线的驴友小周店里做了防水处理。

  称了下背包总重量43斤多(不包括水)。在组队的临时群里一说,领队和同队人员便马上反应强烈,一再嘱咐减重减重再减重,但考虑到毕竟是AA队,再则听领队说原本请的当地向导因故不能来带队了,本来左思右想拿出来的小部分东西在临出发前还是一股脑儿塞包里了,并增加了一个星期的压缩饼干。后来才知道我的包最重,同队有的比我轻了一半还多。重就重吧,反正已经想好了,到时走不动就慢慢走呗,心里寻思攻略尽量做到家,装备尽量带足,有些东西就是没派上用场也得带着以防万一。就是到时候会拖累同伴,但总比出意外好。难得就这么任性一回吧。其实这也是为自身安全考虑。









行程安排:

  此次七人队,按照AA队的惯常模式各自按约定时间赶往当地事先联系好的农家集合,其余六名队友除了领队百舸,都没见过。出发前百舸提前租了一部卫星电话,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其中自然包括每天的营地和下撤线路,实际行程随机按当时的天气情况定。

  说起领队百舸,是一位很不错的,山里长大的小伙子,别看都是从大城市出发,其实好多玩户外的驴友大多数是外地在一二线城市打拼。他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暂时逃离城市回归山野,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城市出行的客流量又多,于是难免会发生些不愉快的事情,让当地人产生不少误解,好赖反正都是你们城里人做的,。特别走长线的城里人少之又少,造成跑哪哪都说你不像城里人,此次队伍就俺一个是出发地土著。俺跟着百舸去过两个地方,是个很懂事很热情而又知道短板理论,在整个行程中鞍前马后照顾到就是自己累趴下也在所不辞的有为青年,而且在一次徒步中即使自己身体不适还在想方设法帮助队友。因此觉得他特靠谱,知道他组队鳌太,便放下心一路跟了来的。他知道每次出去不但要大家玩的开心,还得把每个人都安全带回来,一个都不能少。

3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5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1-6-1 11:25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aoyu子云 于 2021-7-3 08:43 编辑

D0(2020.6.6)  


  早晨八点多起来,从农家房间的窗口向外望去,天色不错,能见度较高,薄雾中一眼能望见窗外不远处南面整个山形的轮廓。近处则都被农田所覆盖。由于地处较为偏远,四周又多大山,人烟稀少,这里还是以农耕为主,相对来说与外界还是有些许隔绝,因此比较原始,山里人的日子,过得平缓而绵长,这里曾经是孕育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摇篮,但现在基本已经看不到仰韶文化的遗迹了。



  下楼到院子里。大门外,一辆拖拉机载着一个大水箱“嗵嗵嗵”缓慢驶过,尘土飞扬。农家女主人手里拿着根透明水管站在门口洒水。见了我说:“咱们这里已经几个月没下雨了”然后边指着厨房说早饭在桌上,边又说我家老头讲了,这里马上就要下雨了,是你们给我们带来的好运,你们是福星。当然,看这门口满是厚厚尘土的泥路便知此地确实干旱持续有段时间了,但我可不想碰到下雨天,否则上山难度倍增,就更艰难了,甚至会使整个计划泡汤。

  拿了洗漱用品走到水池边洗漱,看见一小个子在水池边洗鞋子,这才发现他就是昨天看见的四个人中的一个。

  其实我和同队驴友阿珊昨天下午就到了,碰到四个也是来走鳌太的,他们两队人马分别来自北京和上海,正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讨论怎样修补装备和路上的注意事项,当听到他们计划用一天时间走完,便来了兴致,走近听听,取取经。其中一个穿了双破旧的登山鞋,正在说怎样修补脱胶的登山鞋,他叫夜色,来自南京,现在上海发展。这不仅让我想起前年AA队去新疆徒步其中两名驴友也是来自南京的领队,夜色说他们认识的。便跟我合影用手机把照片微信传给南京驴友疏影,对方马上回话说他们当然认识,说他是真正的强驴,南京户外的都知道。怪不得他们准备用一天时间走完呢。

  从小个子驴友口中得知他们昨夜十一点就开始上山了,一路上走的很快,夜色体能超强。但为了抄近路,也许还走岔道了,到了山顶小个子感觉自己有点不舒服,可能一路跟得太紧,有点高反了。便放慢脚步继续走了一段,过了盆景园,大概在白起庙的位置附近(他自己也说不清具体位置,据他说反正四周都是大石头的地方),感觉还是没缓过劲来。跑在前面的夜色见同伴没跟上来,回头来找到他问情况。简单了解后小个子认为自己走到大爷海是没问题,但状态不佳,即使走下去肯定会拖同伴后腿,让他先走,自己看情况再说。加之是第一次走这条线,一个人继续走下去的话心里没底,所以准备放弃。夜色听后也没阻拦,相互交代了几句就返身继续前行,而他就近找了块大石头睡了一觉,醒来后觉得还是不太舒服,便果断决定下撤。

  好可惜,来都来了。但是跑这样的线路,又是五天多的行程用一天完成,感觉不舒服就下撤也是对的,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来一趟不容易,此时能决定下撤其实是更不容易的事情,同样也是英雄,值得敬佩,给他点赞。

  由于疫情开始到现在除了在家偶尔锻炼一下,已有半年多没出门徒步了。出发前,看了8264上唯一的直播,觉得很管用,不能开始就怕掉队,你追我赶的黑着头往上爬而体力不支产生高反就前功尽弃了,特别是第一天爬升尽量慢走适应海拔,加之还有昨天夜色队友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因此心里打定主意就是宁愿掉队也不使劲爬,毕竟自己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此次鳌太之行除了老陆比我小几岁,其余的五人可都是年轻人,能全程走下来就已经算成功了。而没想到我这一路几乎天天掉队在最后,拖油瓶拖了一路,丢人丢了一路。直到本次穿越结束,甚是羞愧不已。

  因攻略上提到第一天基本上就是埋着头上山,体能消耗极大,考虑到自己的体能和年龄,怕头天就会拖全队的后腿,加上原本说好的向导因故不来了,心里担心。我昨夜跟领队商量着今早先出发按自己的节奏走到盆景园等他们,但领队百舸没答应,也就此作罢只得在农家等他们。






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1-6-1 11:25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aoyu子云 于 2021-7-3 08:44 编辑

  洗漱完毕,吃了早餐闲来无事,见小个子此时正忙着在打电话跟家人报平安和改签回上海的机票。农家女主人说丈夫一大清早就去地头浇水了。午饭还早,于是走出农家小院,漫无目的溜达着,望着明天要上山的方向,想先去看看,探探路。便沿着两旁种的云杉和塔柏的水泥路朝南向进山口走去。

  水泥路两边都是蔬菜大棚,一路直走,发现路右侧的一条小水沟沿着这条水泥路流淌过来一直延伸到所住的农家小院,到了一个不大的村子后右转走三百多米后再左转上一条渣土路穿过村子便直上到进山口,粗略估计离住的农家大约也有五六里地的样子。山口正在修建龙王河口水库,碰到两辆装砂石的载重卡车经过绝尘而去,卷起厚厚的黄土后面还跟着一辆洒水车不停的放着熟悉的音乐喷洒着。没想到这里还挺讲究的,跟城里一样开始重视环保和空气污染。不过洒了水的渣土路更难走了,只能沿着路基边上跳跃着往上。走到上山口,左顾右盼就是找不到攻略中提到的警示牌,只看到此处正在修建水库闲人莫入的牌子。在对照了下轨迹和照片,确认此处就是上山口后才拍了照(心想也是,如果当地人在这山脚下就插上警示牌不就等于成了指路牌了么)。然后走到一侧正在修建中的水库口子上向下望去,水库还没有蓄水,感觉面积不是很大,但非常深。刚掏出手机想拍照就被几个保安冲过来呵斥,不许拍照不许再往前走了,赶紧回去,便乖乖地收起手机往回走。

  等返回农家已近中午,农家老板在院门口笑盈盈地说:“地干,浇水,一个人忙不过来,中午将就吃面吧”。然后又指着两旁的树说:”这些云杉和塔柏都是新种的,年前已经卖了一批”。还得意地说他在县城买了两套房子,儿子已经搬去县城里住,平时周末会送些荤菜过来和带一些这里的蔬菜回去。看来他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不比城里人差。

  说是吃面,其实还是有两大盘菜当浇头。农家端上桌,指着一旁的两瓶白酒说喝酒不,别人送的,我不喝酒,你要喝就开了喝吧,不要你钱。因此喝了点酒后又联系我们领队。由于是网上结伴约的AA队,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正从不同的方向在赶来的路上。领队还说为了避开检查的人,我们可能明天凌晨就要上山,于是吃完后又上楼睡觉,养精蓄锐。

  一觉醒来已是下午四点多钟,起来洗了把脸,见其他队友还没到。便又出门随便溜达一圈,这次是反向往进村的方向逛去,看路上貌似下了点小雨,走不多远便发现一条彩色健身步道,沿着农田的边沿蜿蜒向远处延伸,田间地头散落着三三两两的当地人在干农活。步道上还架着一座迷你型的拉索桥。步道边是一条快干涸的小溪,紧贴着的就是342国道。

  没想到全民健身都发展到山里人的田间地头了,好厉害。昨天是乘车直接到村口农家的,因此没注意。

  此时一个女孩子带着个小男孩骑着一大一小两辆山地车经过,见我望着不远处的山口方向便说是来这里爬山的吧?现在上山的路被封禁了,来这里爬山的人没以前多了。山上很危险的,天气变化太大,山下小雨,山上大雨倾盆,冬天还刮白毛风,非常吓人的,我们当地人上山都不敢大声说话,悄悄的走,而且除了上山采药的药农,本地人都不会随意上去,所以这些年出事的反而都是你们外地来爬山的。

  想想也是,说实在的类似这样的哪哪都一样,就像南京东路和外滩,真正去溜达的上海本地人没几个。继而转头看着小溪对面车来人往的国道,觉得来鳌太还是挺方便,只要喜欢户外,不管自己体能技能经验如何,谁谁都能来,这么大个山,想拦都拦不住。并不像大多数徒步线路几乎都在深山老林里头,进去得七绕八拐大费周章。也许这同样是这条线出事概率高的缘故之一吧。这就好比进入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不需要学历,不需要资格认证,不需要考试,结果让那么多认知缺失的人进去当了一把韭菜被收割还趋之如骛是一个道理。虽然此行做了充分准备,但是我也不能完全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

  此时一阵雾气飘过,我不知可若地笑了下。对方也笑笑,有些骄傲地说这是雾,不是你们城里的霾,一般穿成你这样的都是全国各地来这里爬山的,并指着我看的方向说,那最高的山峰就是火烧坡,是你们上山的必经之路,听大人说二十几年前有一次山上大火,不知道是雷击还是部队打炮,把山上的树木给引着火了,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呢,嘻嘻。山上那些之字形的是鳌山滑雪场,冬天来的人多,这里是西安的后花园。见我貌似不太想搭理她,一直呆呆看着不远处的山峰说我到现在还没敢上去过呢,随即腼腆地笑了下,说了声再见,便追上十几米开外的小男孩骑远了。

  其实我哪是爱理不理,是不敢说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怕一开口被听出是外乡人的口音。这可是所住农家老板特意关照过的,别在外面瞎溜达和跟本地人交谈。因为你是陌生人,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发表于 2021-6-1 11:25 4 只看该作者
等再回到农家小院,发现饭菜正在上桌,并发现队友们差不多先后到齐了,还多了一桌其他地方来的驴友。大家都很兴奋,晚饭后聚在一个大房间里,领队相互做了自我介绍:此行我们一共七人:领队百舸,阿珊,阿甩,小白,老陆,四海和我全部到位。另外一桌是几波人坐一起吃饭的,分别是北京队四人,山东济南两人组和同是上海来的两人组合。饭后上楼聚集在一个大房间相互介绍认识,讨论具体行程,其他几波人也来列席旁听,综合天气预报和农家老板的判断 ,有雨将至,至于会下多大谁也没底,因此最终商量后,由领队定下来明天凌晨三点整出发。讨论会结束后领队百舸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生死状”——免责协议书,每人两张,按规定签上自己的大名、身份证号、日期,一张领队留着,另外一张每个队员自己保存。




发表于 2021-6-1 11:30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aoyu子云 于 2021-6-18 05:03 编辑

D1(2020.6/7)凌晨两点五十分,手机闹铃准时响起,几波人都起床忙碌开来。大家收拾好行装,简单洗漱后便背起登山包陆陆续续鱼贯出门。我们队人最多,半小时后在院门外集合完毕,最后一批踏上水泥路朝南向进山口出发。

一路上大气不敢出,连头灯都不敢开,摸黑悄悄走在黑暗中,怕碰到太保局的人。一直走到登山口,钻进了树林子里才各自打开头灯,沿着一根粗大的汩汩作响的黑色塑料水管向山上爬去。根据声音判断,先我们出发,昨晚住同一农家的队伍都在我们前面不远处。

我们开始渐次踏上了崎岖而又湿滑的登山之路,一路上祈祷不要下雨,因为山区一般下雨就会伴着起大雾。

练驴坡,今天要攀爬一千五百多米,从海拔一千七左右上升到超过三千二百米,关键还距离在8、9公里左右,加上从农家出发到登山口实际距离超过10公里。所以以往爬的什么好汉坡绝望坡啥的都是小巫见大巫。虽然目测有的路段坡度在三四十度上下,但基本上一路都是弯度不大的斜坡直上。我们按照预定计划早出发早扎营,怕路上有意外,多预留点时间后面就方便,早扎营利于找水源、视线好还可以观察第二天的行进路线。

几乎所有户外徒步爬山,开始的见面礼无外乎都是不断的,没完没了的爬升,而且坡度和长度在整个徒步过程中都占有不小的比重,即使是最普通的一日线也是如此。不过这也正常,爬山么,当然首先得上山,而且驴友的通病有如文人相轻又如情人般相爱相杀,谁都不服输。

一路上所有队员争相前进,喘气声此起彼伏。而我始终控制速度慢慢行走,一步又一步,争取不歇息,不紧不慢跟随着队伍,期望能过了肌肉的疲劳期,就能够匀速前进了。行进中别的队友休息我也休息,趁着队友出汗脱衣服我也驻足换气调节奏,绝不冒进。途中一直走在最前面的老陆不知何故鬼使神差的落到了后面,休息时领队喊了几声都无人应答,直到等了好几分钟才在后面应声。原来他在一处类似于暂时分叉又明显能汇合的路口走了另外一条路,以为是捷径,结果摔了一跤,磕到了膝盖,还好问题不大,继续赶路追了上来。不久我们便超过了先前出发的济南队的一名队员。看外表年龄比我还大,似乎不在状态,我们的领队一直走在最后压队,在兼顾队友的同时照顾他,想让他跟上我们的队伍,无奈走着走着他多次落在后面,不见了踪影。

过了大半个小时突然从侧面一片密林中横向走出一人,仔细看是济南队的另一名队员。他说他走岔道了,一个人走了半个多小时感觉线路不对又走回头路刚好遇上了我们。我们回头这才发现他的同伴又不见了。我们领队告诉他说他的队友刚才还跟我们在一起,估计离得不远。那人说没事儿,他的队友今天不在状态,我在这里等他。

趁着短暂的休息我们和济南驴友合了影,顺便等他队友,一番等待后直到听见后面有回音了,我们才起身告别继续爬坡。

到最后一段陡坡已经呼吸急促,喘的厉害,拼命用力呼吸给自己供氧。好似上长坡的老式蒸汽机火车,哼哧哼哧喘着粗气,嘴里就差没喷出蒸汽来。

总算上到坡顶,感觉前面的路缓,好走多了,轨迹显示这里就是火烧坡。一路继续走到一个稍微平缓一些的地方。老陆煮了茶水,给每人来了一杯,休整片刻便又钻进了满眼针阔叶混交林的里面坡。

没过多久队友们都超过了我,一个多小时后当我赶到2900营地,此时天蒙蒙亮,队友们在此休息,他们问我情况如何,我说没问题。然后他们嘱咐我休息一下,起身继续前进。我稍事休息后便继续前行。

大约在十点钟左右,上了一处平缓的地方,眼前到处是盛开的杜鹃花。此时迎面走来一人,说他是北京队的,陪着他哥和两个朋友走一段,前面上山时出汗了,有点儿冷,现在下山。前面就是盆景园了,有好几个驴友在休息,估计是你们队的吧,就在前面不远了。虽然没带任何装备,但见他穿着短袖衬衫,一副悠闲的样子,看来是个强驴,毕竟上到这里爬坡超过一千四百多米了。








发表于 2021-6-1 11:31 6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1-6-1 11:31 7 只看该作者
上盆景园需要翻过一个小石海,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此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西藏以及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主要发育演化特征体现为石柱石笋(石芽),干谷石林,溶洞天坑,落水洞,以及漏斗陷塘,坡立谷,天生桥等地理现象。

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和云南石林,以及张家界武陵源黄龙洞,四川九寨沟等最为著名,享誉海内外。

仅仅十公里不到就已经是另一片天地,另外一个世界。才刚刚开始呢,只是给你一个下马威,让你先体验,感受一下鳌太冰缘地貌所独有的神奇艰难之旅。对于选择来此徒步的驴友来说,要克服负重和较高海拔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对付,都提前有心里准备,最主要担心和害怕的是当地喜怒无常的天气。

我们现在等于是从现代穿越到了两百多万年前的第四季冰期。而第四季冰川也以坚忍不拔的意志留存至今,迎接着我们的到来。除了石海,满眼都是高山杜鹃,这里的杜鹃高度不足一米,花期一般要到六月中旬左右。由于今年天气早暖的原因,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绽放开来。

此处海拔已经到了三千多米,周围是大片的落叶矮松林,高山杜鹃和第四季冰川造山运动所形成的一片向东倾斜的石海,落叶松曲折多姿,高山杜鹃争奇斗艳,石海壮观神奇。难怪当地人称这里为盆景园。

此时天气很好,能见度极高,站在盆景园向东南方向能望见整个西跑马梁的全貌,尽收眼底,蔚为壮观。虽然比起山下面积在几十甚至几百上千平方公里的墚塬只是一些小土堆小石头堆而已,但就是因为横亘在鳌太线上,在秦岭山脉的主脊,因此赋予了它不凡的出生,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怎么说都是雄伟壮观的存在,因为它天生占了先机。

拐了一个坡度不大的小弯,一眼就看见我的队友们坐在前面的一处开阔地休息。便径直走过去卸包坐下。由于出发得早,现在才上午十点钟,时间很是宽裕,天气也很给力,大家围坐着计划下一步的行程,一致同意领队在原先准备在药王庙扎营的基础上改为直接赶往水窝子营地。一天赶两天的路程。









发表于 2021-6-1 11:31 8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1-6-1 11:31 9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1-6-1 11:31 10 只看该作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