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40

主题

西北

鳌太穿越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24585 | 回复:112
发表于 2021-6-1 11:31 11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的目标是登顶鳌山,古称武功山,垂山,又被称之为西太白。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废改,但改来改去,山还是那座山,就在那里。

一路缓坡上下,没多久便到了位于鳌山大梁西北侧的白起庙。相传当年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百胜将军,眉县人白起少年时曾在此学习兵法,锻炼其筋骨的地方。

白起一生历70余战,从无败绩,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全歼24万人。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历时三年之久,秦赵之间著名的长平之战,这场两国之间战略级别的战争堪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最为彻底以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使得秦国的国威和军力更是就此如日中天,兵锋强盛震恐六国。作为世界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战役,其惨烈程度至今听闻起来,仍余威犹存。

据传白起一生嗜杀成性,特别是在秦军攻楚时饱受非议的以水淹郢都伤及无辜百姓数十万,以及坑杀赵卒四十万的长平之战,都是白起指挥的。故被称“人屠”。被罢免将军之后,回到家乡,在武功山(即鳌山)隐居,闭门思过,辟谷修道,深悔曾经杀人如麻。因而在秦王赐剑令其自裁时,毫无怨言。

第三种说法是白起旧部,常年跟随将军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一批祖籍眉县壮士,看到自己所敬仰的将军竟然惨遭如此下场而悲恸!他们悲愤填膺,弃甲归田,为了告慰将军英灵,让世人铭记这位功勋卓著的一代元戎,决定在这人迹罕至的所在为白起将军勒碑修庙,让将军英灵在这巍峨的鳌山之巅永远遥望秦川大地。他们用上好的红杉木雕刻了白起将军的神像置于庙内,灵位上书“武安君之神位”,门楣悬匾“白起庙”,焚香祭祀。一年后,他们又铸一高大铁牌立于庙前,以此纪念将军生前的丰功伟绩。只是现如今庙墙不知何时早已坍塌,铁牌和神像也不见了踪影。杂草丛中只留亘古不化的一圈石墙和石基与之相伴。凄凉而落寞。

大家拜了之后继续前行。









发表于 2021-6-1 11:31 12 只看该作者
此时的线路从北朝南开始折而向东,过了白起庙之后,前面右侧陡坡下的雾在微风中开始向梁上慢慢袭来,还好不大,感觉这段路很好走。继续再往前行进,走不多久,吹来的薄雾渐渐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大梁。并星星点点下起了小雨,这里的天气变化真快。按照轨迹看我们已经走在西跑马梁上,下一个标注点是导航架,但一路上起雾就是看不见,只有眼前氤氲在薄雾中的山梁。

好在微风中雾气不是很大,时浓时淡。大家都穿上雨衣,走走停停中辨识着方向,正疑惑间我隐约在漂浮的雾中看到了远处的导航架,和攻略中的图片一样,虽然一晃而过,但确定真的看到了,便大喊起来。于是伙伴们朝我指的方向看去,却啥都没看到,有队友说你可别瞎说哈,走迷路了,还是先对照下轨迹再说吧。我说我肯定看到了,而且确定不是幻觉,这时领队过来跟我确认到底看没看见,在我的再次肯定下决定朝我指的方向前进,不一会儿导航架就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同时还隐约看见北京队三人晃悠的身影。不禁欣喜若狂,冲向前面的乱石坡,向导航架扑去。

到了导航架就是到了鳌山顶(海拔3475米),其实就是一个被废弃的,用木桩搭建起来的多角锥形,内外架相连接的木制复合觇标,供他处进行照准观测。这种标对于标材和结构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要在大风中,特别是高山恶劣天气下做到不变形不倾斜,再加还需考虑防腐,由此可见搭建这个觇标的绝对是行家里手。这种标架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就是不知道当初是测量什么的,毕竟测量目的有几十个种类。但估计用于卫星导航不太可能,而以测量地形,形变,地籍,境界测绘的可能性比较大。现在竖了新的钢制觇标,用途更加广泛。旧的则成了驴友们徒步到达鳌山顶峰的标志性参照物。

大诗人李白当年在登上鳌山之巅,感叹于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写下《登太白峰》的千古佳句: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武功”指的就是今日的鳌山,寄情于山水的李白字太白不知道是不是从这里来的无从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是强驴。

上导航架要翻越一小片石海,爬上去就是导航架。此时早到的北京队开始起身沿着路迹向左前方出发了。我们自然是一番打卡拍照骚操作,然后并没有沿着北京队的路线走,而是直接向正前方前进。此时雾气大了起来,毛毛雨变成了小雨,但能见度还不错,在百米开外。我们在领队百舸的提醒下大家跟紧了一路前行,就是此处没有任何的参照物,在边走边辨别路迹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发现已经过了新导航架,迷雾中发现那个新导航架在我们行进路线的右后方时隐时现。








发表于 2021-6-1 11:31 13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1-6-1 11:31 14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1-6-1 11:31 15 只看该作者
等雾气消散了些,我们也在半小时后到了药王庙,先前到达的北京队悠闲地在左侧不远处的断崖上拍照留念。

太白山上无闲草,认得草药遍地宝,从古至今吸引着从医的圣人,郎中。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隋末著名医学家,被称之为药圣的孙思邈了。曾居太白山十余年,从事采集、栽种、炮制中草药,潜心钻研药性,为民治病。所著《千金异方》收载药物800余种,并详细记载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制及主治功能。面对此庙,不知道老人家当初是否在此居住过,徒步采药途中路过是肯定的了。因此还有传说采药人上山不拜三太白,只拜孙思邈的说法。

观其外形,所谓的药王庙估计就是上山的药农为了能在祝愿自己采到好药的同时也祈求上苍给个好天气的场所。道家讲究“学医救人,悬壶济世,普度众生”,选择太白山这座药山(是草就是药),也是适得其所。但这里光秃秃的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所以纵观这两处庙的遗迹,应该可以判断都绝非是白起和孙思邈居住过的地方。如此恶劣的天气,古时候又没有暖气,更没有帐篷睡袋。就是不冻死也会饿死。历史上也就没他们俩啥事儿了。






发表于 2021-6-1 11:31 16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1-6-1 11:31 17 只看该作者
照例拍照后赶往下一站麦秸岭,在山口前停下稍事休息。虽然自上山后就没见过太阳,天气一直阴沉,下着毛毛雨,还是挺适合徒步。坐在垭口,俯瞰周围群山,令人心旷神怡。极目远眺,可以看到有两人在麦秸岭尽头末端移动,山势陡峭,风从南边刮来,阻挡着山峰北边的浓雾南侵,分界经纬分明。而回首看向来路,西侧的药王庙就在不远处的低凹处静静地伏着,凭着能见度,在远处开阔的西跑马梁上出现了两个人的身影,判断应该是济南队的两位驴友了,他们方向正确,正向药王庙方向移动。听他们自己讲还是当地户外俱乐部的领队,看来出发前都做足了功课。

眼前的麦秸岭高大巍峨,像身披铠甲的武士般耀武扬威的等待着我们去迎战(海拔3500米)。麦秸岭,也叫刀背墚或荞麦墚(墚的颜色近似荞麦),冬季才会显示它的威力。其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立于我们眼前。看过走冬鳌的照片才感觉吓人。麦秸岭是我们此次行程中第一个需要横切的山头。因现在已是初夏,路迹清晰,心里寻思难度不大,就算是一次热身吧。

队友们一个个鱼贯而下踏上横切麦秸岭的崎岖小路,前面上海队的两位小哥在尽头看着我们翻越石头。临近了一个说膝盖不舒服,在此坐着休息会儿。

过了麦秸岭又是乱石滩山梁,比较开阔,此时雾开始大了起来,我们沿着右边摸索着前进,一侧就是山崖,不敢靠近。在薄雾中此时我们有些迷路了,左冲右突,就是找不到路迹。查看手机轨迹却正走在轨迹上,而有路的地方却不在轨迹中,让人无所适从,于是只能顺着山崖边朝前方慢慢拐着走。此时遇到了赶上来的上海队两位小哥,走前头的手提未拉开的登山杖,看我们分散开来漫无目的走走停停的样子便说往前走,水窝子营地就在前面,马上就到了。

在上下了好几个不规则的乱石坡,总体是下行的路途中来到一处零星散落着一些气罐和生活垃圾的开阔地,而前方不远处就是一道横亘眼前云遮雾绕的山梁。

此地明显是一处营地。对照轨迹后领队说这里就是水窝子,今晚就在此扎营。此时天将黑未黑,大家各自找合适的地方卸包安营扎寨,埋锅造饭。

这里是一个垭口,不大不小的风中下着小雨夹小雪珠和飘着不大不小的雾,没有可取的水源,最近的按照攻略上说的在这处营地左下方五百米处。于是我们几个各自拿着水壶空瓶子跨过一道沟坎走向取水处。走了好久才看到一处空地上扎了几顶帐篷,是上海队的两人组和北京队三人,还发现了一个独行侠,年纪大约快六十岁的样子,当知道我们在上面扎营,站在一处高坡上得意地说:我观察过了,这的扎营地最好,我刚到的时候卸了包下来看了,然后觉得这里最合适。你们那是垭口,风大雨大雾大,还是下来扎营吧。

此时大家忙着自己的事情,没人搭理他,心里唯一想的就是找到水源后灌满了回营地早点做晚饭。后来我们这一路就没再碰到过他。大概经顶棚梁,宝河沟下撤到桃川镇了吧。

时间指向晚上八点半多了,天色渐渐在暗下来,大家这一路走得很是辛苦,但又兴奋不已,各自忙碌着做饭。都累一整天了,从凌晨到现在走了快十六个小时,而且一天走了两天的路程,全队安全抵达水窝子营地。

做晚饭间还发生了个小插曲,扎我边上的老陆在做饭的时候一不小心炉头把自己的内账给点着了,还好他眼疾手快,在小白的询问声中立马给扑灭了。我吃完便钻进睡袋蒙头就睡,恍惚中听到百舸还在用卫星电话联系山下的朋友保平安,当然最要紧的是在了解天气情况。辛苦了,领队!






发表于 2021-6-1 11:31 18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1-6-1 11:31 19 只看该作者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1-6-1 11:31 20 只看该作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