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12

主题

北京综合

看长城||岔道城-羊头山-八达岭,见证多个时期的明长城遗存

[复制链接] 查看:13726 | 回复:45
发表于 2021-6-10 11:42 11 只看该作者
此次修墙备墩,是志书最为明确,修建到羊头山的证据。当然,宣德年间也曾修陵后诸口,不过并没有提及羊头山。

黄土台地上的夯土墙,当为嘉靖三十五年的南山联墩,以及嘉靖三十七年的南山大墙

《宣府镇志》丑册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筑南山联墩,从之。其疏略曰:“国家驱除胡元,定鼎幽燕,,以宣府为右臂,宣府安则居庸可以无恐。夫何?自开平失守,兴和内徙,宣府遂失门户之防,胡马长驱,延及堂室,难于备御。猾虏自嘉靖二十九年内犯,自镇边城溃墙而出,愈知我中国地理之险易,兵马之强弱,时遣奸细入探道路,以窥伺内地。上廑宵旰之忧,今御使李凤毛所言,修筑南山以安畿辅,诚经国安边大计,宣府目前急务莫有过于此者。先任总督许论与臣交代之时,亦拳拳以南山隘口逼近京畿,极係紧要,早宜修筑为言。随准巡抚都御史张涣,咨开参议张镐相度怀来南山一带地方、居庸东北,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共隘口一十八处,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自岔道东抵四海冶镇南墩止,共隘口一十二处......”

 

发表于 2021-6-10 11:42 12 只看该作者
嘉靖三十七年,杨愽上书《请增筑各路墩台疏》(《宣府镇志》卷十〈亭障考〉)曰:“......先年守臣建议设立联墩似为得策,但联墩空内宽者三十丈,多者四五十丈,必须能摆守之军人人能用火器方保无虞。但有一二庸懦参乎其间,致虏突入,为害甚重。“

南山联墩的不足,仅仅在两年以后就已经凸显。

为此,杨愽进一步阐述说:“臣近日亲诣阅视各墩,空内已有虎尾短墙。若使推广其制,筑为大墙,则一劳永逸,为利不浅。……于本年八月十二日兴工。……今年不完明年接修,明年不完后年接修。工完之日,听巡按御史阅视,明白具奏。从之。”

自南山联墩修筑两年之后,再次修筑了大墙,即主体边墙。

发表于 2021-6-10 11:42 13 只看该作者
南山路是宣镇的建制,这一点应无异议。


八达岭砖石大墙,当为隆庆三年至万历年间建

八达岭外的毛石墙,当为嘉靖三十年所建

《四镇三关志》载:(八达岭下)边墙二十四里半,嘉靖三十年建。空心敌台与砖石大体,依据各地长城沿线出土的碑刻,均为隆庆三年以后,与空心敌台一同,陆续分段改建。


发表于 2021-6-10 11:42 14 只看该作者
八达岭长城在嘉靖三十年以前,归属蓟镇管辖,嘉靖三十年以后,分设昌镇管辖。


推测羊头山至南山大墙的修建年代

》一文

《明实录》载:

“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癸亥,总督、尚书杨愽条上经略宣大八事:一、宣府、怀、隆、永宁南山一带,西自合河口、东至横岭止,计长一百四十三里。修筑大墙已完三百余丈,未完者宜责令摆边军士分工修筑。”

“隆庆二年(1568),二月辛卯,总督宣大山西都御史陈其学条上南山事宜。其略言:岔道以东,自青石顶至四海冶火焰山,宜乘春修筑墩台------大山口以东一道,为暗门者六尺------”

就是说,至杨愽奏请修筑南山大墙的次年,南山大墙已经完工三百丈,约合1公里;至隆庆二年,仍在修建。

墙体呈现明显的不同时代的特征,引发了另一个疑惑   

但是,羊头山往四海冶的南山边垣,如何又与八达岭长城相接的呢?

过坍塌墩台后继续向南,跨上另一座山头。此处海拔已经在海拔1060余米。

突然,一座疑似墩台一样的墙体,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座墩台吗?

   

发表于 2021-6-10 11:42 15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墩台,那就是带护墩院的墩台。其东侧有半环形的墙体。  

继续前行,从上方观察,下方似乎是一道拦马墙。不仅是一道拦马墙,疑似有两道拦马墙。

回退几步,又至疑似墩台处,下到下方的墙体附近,可以更真切地观察。原来刚才认为是护墩院的墙体,向南延伸了很远,构成一道拦马墙。

墙体虽然等级不高,但由于海拔较高,人亦罕至,保存仍然较好,有良好的立面,残高约1米余,宽数十厘米,由不规则片石叠垒。

   

发表于 2021-6-10 11:42 16 只看该作者
第一道拦马墙下,确实还有一道墙体,应是第二道拦马墙。

   

发表于 2021-6-10 11:42 17 只看该作者
从下方观察的第二道拦马墙。

   

发表于 2021-6-10 11:42 18 只看该作者
这道拦马墙,竟然还有射孔,我们观察到的有三个射孔。

  

发表于 2021-6-10 11:42 19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处射孔。

  

发表于 2021-6-10 11:42 20 只看该作者
第三处射孔。墙体间以黄土粘合。很明显,这是明长城的特征。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