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12

主题

北京综合

边垣备忘||滴溜山长城的拦马墙与排水系统

[复制链接] 查看:5121 | 回复:28
发表于 2021-6-30 09:52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想起滴溜山段长城,即云蒙山残长城遗址公园内,景区介绍有北齐长城。之前去过两次,都没能近前观察。正好周末有时间,不妨再次前往看看。


(一)景区所谓北齐长城,应是拦马墙

因为这儿以前是景区, 不知现在是否还开放,但看门的一个妇人脾气不大好,我们还是绕道而行。

翻了一座山,爬升了200余米,等踏上这段长城的时候,已经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登城点在景区命名的将军楼附近。

这座楼遗产网的编号为密云567号敌台,《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编号为白马关台164号,俗称四台楼。

但这些俗称与景区的命名可能有所冲突,不知是哪一方的叫法符合民间的习惯:

162号敌台,考古报告无俗称,景区俗称三道边楼;

163号敌台,考古报告俗称三道楼,景区俗称将军楼;

164号楼台,考古报告俗称四道楼,景区俗称四台楼。


根据以前来时的印象,景区示意图上所标记的“北齐长城”,应当就在将军楼附近的主墙体之外。于是越过将军楼下的垭口,向墙外寻找

一截因为深陷而倾覆了一个角度的一段墙体,呈献在眼前,跟主墙体大概数米之距。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1-6-30 09:52 2 只看该作者
继续下行,还有一截短墙,与刚才所见,似为同一时代的构筑物。

这两道墙体,考古报告没有记载。怪不得景区会称为“北齐长城”,连专业考古人员都没有考察,找不到出处,只好凭猜测命名了。

   

发表于 2021-6-30 09:52 3 只看该作者
再往下行,没有新的发现。

于是往上返回。此时见到西侧还有一截短墙。这段墙隐藏在荒草之中,比第一段墙体保存更好,材质为灰白色的片石,石块间以泥土粘合。

这段墙的走势,是第一段墙体的西延。


发表于 2021-6-30 09:52 4 只看该作者
观察这附近的山势,这段矮墙外侧,正是一条深沟。考古报告叫牛槽沟。


发表于 2021-6-30 09:52 5 只看该作者
两道墙体东侧,是高耸于绝壁之上的将军楼,即567号敌台。

  

发表于 2021-6-30 09:52 6 只看该作者
而两道墙体,正处于将军楼附近低矮的垭口处,向东接绝壁。

   

发表于 2021-6-30 09:52 7 只看该作者
矮墙之下,坡陡难行,像是人工铲削过。

于是沿墙外的小径西行。这条小路之下,即是陡立的土坡。这种直立的土坡,如果不经铲削,很难自然形成。

站在小径之上向外探看,看不清坡壁是否有墙体。走了很远,没有发现,于是返回。

  

这两道矮墙,会是北齐长城吗?


发表于 2021-6-30 09:52 8 只看该作者
根据考古报告,四台楼(即密云568号敌台)南侧地名为拦马墙,569号敌台(圆形敌台,考古报告为墩台36号)南侧为拦马墙沟。这再处地名都与拦马墙相关。但这主墙体之内并没有墙体,为何会形成拦马墙与拦马墙沟的地名呢?

而恰好567号敌台外侧有2道墙体,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另外,567号敌台外侧,距567号敌台400米,峰顶有一座墩台(长城遗产网没有标记),考古报告编号为墩台37号。这座墩台,应与567号敌台处的垭口的防御有关。


发表于 2021-6-30 09:52 9 只看该作者
因此,综合以上因素判断,这两道矮墙,景区所谓“北齐长城”,实为明长城的拦马墙。上方的所谓拦马墙、拦马墙沟的地名,均应与这道拦马墙的存在有关系,很可能拦马墙还在向西延伸,虽然此次没有观察到。

长城考察时,记录地名本来就在混淆之处,包括将军楼、三道楼、四台楼的名称,都存在着误记。拦马墙沟,或许是指主墙体外侧的沟谷。

   

发表于 2021-6-30 09:52 10 只看该作者
附近的北石城墙体,存在着更加高大壮观的拦马墙,保存状况非常好,几乎不亚于主墙体。那段墙体,新云蒙山景区也命名为“北齐长城”,且称为“保存最好的”“北齐长城”。但据考古报告,明确其属于明长城的拦马墙。


滴溜山与北石城相距不远,同属于石塘路,两处的拦马墙,从防御体系的设置上,亦有相近之处。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