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6777

主题

印度

怎样的印度(1)|新德里 瓦拉纳西

查看:7880 | 回复:0
发表于 2021-7-12 14:02 显示全部帖子

提起印度这个并不陌生的邻国,宗教层面的佛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历史层面的孔雀王朝,莫卧儿王朝,1857年民族大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印边界战争…社会文化方面的传统种姓制度,苦行僧,厕所文化…时尚潮流方面的宝莱坞…诸多词汇一股脑袭来,这个国度的多元性激起我无限想象,但纸上得来与道听途说终究还属于臆想的范畴,究竟是怎样的印度?恐怕还得亲临才行。

北京机场遇见不少前往德里的印度人,这多少让我惊讶,平时在北京很少见到印度族群的存在。

进入2020年的第2天,我与一众老友搭乘中国国航CA947航班从北京飞赴新德里——我从未如此期待过一个国度,也许它像人们传说中的脏乱无序,但却必然伴生着热烈奔放,这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旅行的乐趣所在。



1月3日 新德里? ?? 瓦拉纳西


经过8小时的飞行,凌晨01:30抵达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那10个一排的美丽“佛手”令人眼前一亮,如此时尚靓丽的机场让我对新德里顿生好感。


清晨天色微亮,从酒店望向窗外,雾霾弥漫,竟也宛若幻境。

导游辛格接到我们之后带着去巴士停车场,一出候机楼便在灯光下看到浓重的雾霾,这般景象多少让人感到压抑与窒息。乘车在午夜的漆黑中穿梭,不知过了多少个环岛终于抵达香格里拉酒店,匆忙中洗漱睡去,3个小时后醒来吃早饭又仓促出发,真可惜了这家豪华酒店。出门抬头望见蓝天,心情顿时愉悦许多。



从酒店出发先去参观新德里印度门,简称德里门。17世纪中期莫卧儿王朝的沙贾汗国王把首都从阿格拉迁到德里并花费10年光阴建城;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当局将英属印度的首都从德里迁往加尔各答;1911年英国殖民当局又把首都从加尔各答迁回德里,并在老城区南边建设新城,称之为新德里。


印度门修筑于1921年,由埃德温·鲁琴斯设计,用红色砂岩花岗岩建成,通高42米。印度门最初叫全印战争纪念馆,用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英阿战争中丧生的9万名印度士兵。


参观完印度门正好遇上刚结束1月26日国庆阅兵清晨彩排训练的士兵,征得导游同意拍得几张照片。


据说这种看似折扇的军帽出现在莫卧儿帝国的中期(相当于中国清朝前期),当时是勇士的象征。印度阅兵时让士兵佩戴这种礼仪性质的军帽寓意军队强悍,战无不胜。由于印巴曾是一家,因此巴基斯坦士兵也戴这样的帽子,只是颜色不同罢了。


随后乘车远望总统府和国会大厦。


印度总统府。

印度总统府原为1929年建成的英国殖民政府总督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改为总统府。


印度国会大厦。

印度国会大厦。1912-1913年由英国建筑师埃德温·鲁琴斯爵士和赫伯特·贝克爵士设计,于1921年动工,1927年竣工。


最后在城区又参观了古特伯高塔——它被誉为印度斯坦七大奇迹之一,1193年由奴隶王朝第一任国王古特伯·乌德·丁开始修建,其继承人于14世纪初期修筑完毕,塔高75米。


从古伯特高塔前往新德里机场的途中导游辛格跟我们聊天:谈及年轻人的婚恋,他说由于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的存在,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印度社会里主要仍以父母包办为主,很少有人自由恋爱——即使自由恋爱的婚姻离婚率也很高,因为家属会视之若陌路,小两口发生矛盾后无人调解,婚姻常常走向解体;而再谈及种姓制度,这依然是难以逾越的社会身份鸿沟,从一个人的名字、相貌和精神气质常常可以判断他(她)属于哪一个种姓,低种姓的人很难有上升的机会。


到达机场办理完登机手续,匆忙中吃了一份印度风味的肯德基,奔赴下一站瓦拉纳西。


喜马拉雅迷思

从新德里飞往瓦拉纳西,起飞后不久我远眺北方寻觅喜马拉雅山脉的踪影,极目远眺,只见一条长长的云带。区区不过三百公里,为何竟没有这条巨大山脉的蛛丝马迹?


我从那条云带里嗅到了它的气息,它勾勒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体——喜马拉雅隐匿在下边,渐渐地我依稀看到众多雪峰模糊的影子。


一边是平坦辽阔的南亚次大陆,一边是高峻的青藏高原,一山之隔却造就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般惊人的宏观差异让人不得不折服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合理性。


既如此,那印度洋上空升腾起的巨量冷湿空气一路北上越过喜马拉雅山自然也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易事。



瓦拉纳西·光的城市


瓦拉纳西亦名“贝拿勒斯”,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的恒河西岸,是一座有5000~6000年历史的著名古城,也是印度教与佛教共有的圣地。


登机前,辛格导游告诉我们瓦拉纳西是此行最混乱的地方,从他的言语中我听出了这座城市的衰败,但我想一座有着6000年历史的古城总还是像模像样吧。


飞抵瓦拉纳西后走出机场就有接机的出租车司机和小贩拥上来问东问西,等上车后开向城区,沿途的景象让人慌不迭中就像回到了尼泊尔,破败脏乱,以及一群群无所事事的人,就这样我们穿梭到城区的豪华酒店—— 一墙之隔两个世界,许多年前我就知道在印度这样的现实。


下榻酒店之后我们立即乘坐TUTU车(即三轮摩托车)前往恒河边观赏印度教恒河祭祀仪式,这段经历更是奇妙绝伦。一辆又一辆载着观光客的TUTU车你追我赶,在街道上疾驰,那路面上除了其他车辆,又有摩托车、人力三轮车、自行车和行人,在此起彼伏的喇叭声中大家各顾各地行进与避让,再加之暮色下霓虹闪烁,流行音乐频起,那样的场面让人觉得这是何等鲜活与热烈的生活,但又是多么疯狂与可怕的世界!


TUTU车送至目的地,我们下车步行去恒河边,沿途又见到众多乞讨的苦行僧,他们姿态各异地坐在街边地上,在等待施舍,在等待明天,在等待有朝一日葬身恒河最终摆脱轮回之苦。


印度教徒的一生中有四大追求:在瓦拉纳西居住,结交圣人朋友,饮用恒河之水,敬奉破坏之神湿婆。在瓦拉纳西可以实现四大追求中的三个,因此众多的印度教信徒齐聚瓦拉纳西,而不少人更是把生命最后的终点定格在这里,若能死在瓦拉纳西并将躯体的灰烬,撒入恒河,将出离轮回之苦。


古往今来,印度教徒每天都会在恒河边举行宗教仪式祭祀恒河。据辛格导游讲,最近10年来随着观光业的兴盛,这样的祭祀仪式越发的规模庞大。


据说在恒河边分布着84个临水的 Ghat(译为台阶,阶梯),其中 Dashashwamedh Ghat (达萨斯瓦美朵)最为著名。我们提前到达岸边,登上小船远望祭祀仪式。


18:00祭祀仪式准时开始,只见祭台上7位年轻英俊的婆罗门祭司在印度教音乐与摇铃的伴奏下,依次点火烛向四个方向供奉;吹法号向四个方向供奉;举宝塔法灯向四个方向供奉;抛洒花瓣向四个方向供奉;挥舞孔雀羽扇向四个方向供奉;以及挥牦牛尾掸子向四个方向供奉——这个过程前后持续约1小时。


祭坛上庄严华丽的祭祀仪式,伴着洪亮低沉的乐音,缭绕迷离的烟雾,万千双虔诚的眼睛,共同营造出崇高的恢宏场景。



原想打算轻松出行,这次并没有带高画质的相机和长焦镜头,在游船上无法捕捉到婆罗门祭司的细节画面,于是果断下船走到祭坛前靠近观赏。


忽然间,祭司始料未及地将花瓣洒向台下,我虽未能抓住花瓣散开的瞬间,但旁侧祭司撒来的花瓣雨却飘落下来,那一刻的体验颇为奇异和梦幻。


欣赏完祭祀恒河仪式,穿过极其混乱无序的街市,又乘坐疯狂的TUTU车回到酒店,吃过晚餐就拖着腰酸背痛的身躯一夜酣眠了。


2020年1月4日于印度瓦拉纳西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