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16

主题

北京综合

看长城||墙子路大黄岩囗的墙台初探(更正更新)

[复制链接] 查看:10807 | 回复:32
发表于 2021-9-7 10:57 21 只看该作者
这条沟谷,向南延伸很远,有一个山口可通长城之外。

仍如之前的图所示:

 

沟谷中,一座地势高耸的山头上,位于大黄岩河谷与东侧支谷的交叉路口上方,有一座坍塌成石垄的墩台,雄踞于山巅,视野开阔,既可远眺北侧大黄岩口,又可监控东侧沟谷中自南而来的虏敌。这座墩台,长城遗产网与考古报告未记录,为未编号墩台。

由于登顶需要经过一处断崖,我担心返程时不安全,放弃了上行。后来据说返程有其他路径,错失此次良机。

不过,此行获得了“青鸟”提供的航拍照片,可以一览胜景。在此谨致感谢!

 

发表于 2021-9-7 10:57 22 只看该作者
这条沟谷,东侧是连绵高耸无法逾越的绝壁断崖,只有经过山口才可能进犯。因此,这一带只设孤台,没有沿山险修建墙体。

而未编号墩台之下,是一条通途,按现有状况,亦可以通单骑。

 

不过,根据这座台所处的位置,应当属于烽火台功能,不具备防御与打击敌虏的作用。

这条大黄岩口附近的通单骑的通道,紧要程度仅次于大黄岩口,不应当仅仅设置一座烽火台,如有敌虏进犯,如何防御?当有其他设施。

沿峡谷前行,如果设置防御工事,有两个点可能会设置隘口墙。

一是未编号墩台下方的山口。位置合理,崖下的石条,虽可能与隘口墙无关,但有疑点。

 

发表于 2021-9-7 10:57 23 只看该作者
二是沿峡谷继续南行,又一处山口通道狭窄,向东侧山崖延伸处,似为残存石墙。由于山林茂密,不能确认。

 

不过,如果这条沟谷中布置隘口工事,当不会深入沟谷过深,明代防御思路,以守内口为主,这样给养兵器供应方便,可以大幅度降低防御成本。

 

大黄岩河的河水。


发表于 2021-9-7 10:57 24 只看该作者
(三)密云8号烽火台

密云8号烽火台在杨家堡行政村,石头洼村南。

台体坍塌严重,只余碎石一堆。台下有残砖,已无条石基础,推测很可能是砖质敌台。

 

仍借用“青鸟”照片一张,展现此台的整体状况。

  

发表于 2021-9-7 10:57 25 只看该作者
附近山高峰险,虽内侧距大黄岩河河谷不是太远,但由于此段河谷宽阔,并不能防守大黄岩河河谷,还应是防御附近的高山垭口,谨防有少量单兵敌虏由高山垭口处徒步偷袭。而作为一座没有墙体支持的孤台,此台更多地起到传递信号之用。

 

附近的宽阔的大黄岩河河谷段,显然无法靠此台防守。

 

发表于 2021-9-7 10:57 26 只看该作者
(四)密云7号烽火台

密云7号烽火台在8号烽火台西南。也属杨家堡村。

 

墙体坍塌严重,现场遗留大量残砖,可以断定是一座砖台,很大可能性是一座空心台。

由于位置较高,外侧峰林险峻,附近山岭基本难以逾越,因此此台只是按一定间距布设信号与防御体系的组成元素,实战功能较差,仍应是以传递信号为主。

 

发表于 2021-9-7 10:57 27 只看该作者
(五)密云5、6号烽火台

1、密云6号烽火台

台体东立面

 


此台有登台梯道。台体内部有空间,可贮存兵器火药;台顶有瓦片,应为铺房结构,可为士兵遮风挡风,虽无上层结构,却已经具备空心敌台的雏形。

 

发表于 2021-9-7 10:57 28 只看该作者
2、6号烽火台与对面的5号烽火台夹葡萄峪而峙

在6号烽火台之侧,可以望见沟谷对面的5号烽火台。两座台夹葡萄峪而峙,应是具备防守葡萄峪的功能。但由于外侧山高崖险,进犯的可能性不大,虽在此处设台,只是保持防线的连续性,实战作用不大,仍以传递信号为主。

 

 

发表于 2021-9-7 10:57 29 只看该作者
3、密云5号烽火台

这座台与6号台类似,南侧有门,有登台梯道,有内部空间,也属于早期空心敌台的雏形。

 

有关早期空心敌台的雏形,参见《北京地区早期空心敌台的例证》一文。

 

发表于 2021-9-7 10:57 30 只看该作者
(六)一点疑问

密云5、6、7号烽火台所在的山脊,似都与更远处的山脉主线相连,为主山脉的支岭。沿这些山岭继续向上,似乎还有道路,最明显的是密云6号烽火台向上。继续向上,是否还有可能布设瞭望点,可烽火台呢?

或者说,在那道天然屏障的峰林之巅,还有长城防御设施吗?

——宁夏贺兰山西长城外,山巅之上,是有烽火台成线状分布的。在蓟镇,也会如此吗?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