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098

主题

淮南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复制链接] 查看:17489 | 回复:182
发表于 2022-1-10 20:07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2-1-10 23:20 编辑

         江阴虽说没有多少自然风景特别的地方,但人文历史特别浓厚。在江阴工作的一年时间内,我上网查好资料,工作之余逛大街走小巷,几乎走遍了江阴的所有有故事的地方。闲话少说,这天,我来到了江阴文庙和刘氏兄弟故居。                                      江阴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的乾兴、天圣年间(1022年—1032年),距今已近千年。明代万历年后,文庙规格高于江苏学政节署。清乾隆时,左庙右学,周垣近2000米,占地378亩,是江南屈指可数的儒学圣域。由于历代兵燹,文庙数度兴废。现存建筑系清同治六年至光绪五年,耗银46670两,复建时除尊经阁外,余均按原样修复。为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精神,1995年江阴市人民政府拨专款500多万元对文庙全面修复文庙是尊崇和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江阴文庙,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建造,是江阴文化古城的标记,也是江阴古城的儒学圣地和江阴科举时代的最高学府。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现存文庙南端的第一道大门,叫棂星门。灵星即天田星,是传说中管天田的神。古人祭天,先祭灵星,以祈五谷丰登。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始置灵星门”。因孔子倡导的儒学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国学,后人将“灵星”之名移于孔庙之门,意为像尊天一样尊孔。修复后的江阴文庙棂星 门东西长13.5米,高6.6米。斫石六柱,冲天柱式。三门 均安设朱红栅栏,左、右接墙垣,垣旁各置“一应文武大小官员至此下马”碑。石柱前后用石抱鼓夹抱,额枋两面为篆书阴文“棂星门”三字。额枋上层刻月兔和金乌图,反面为 “日”、“月”字,意寓孔子的德行与日月同辉。据史料 曲阜孔庙的棂星门柱久为木质,直到清乾隆十九年 (1754年)才改石质,而江阴文庙的棂星门至少从明代起就已经使用石柱式,可见江阴文庙的“规模髙于其他郡县”一说是完全有依据的。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泮桥是文庙前泮池上的桥。文庙前有“泮水”,状如半月形的水池,亦称泮池。泮桥一律为三座石拱桥组合而成(亦称三桥),以示享受王礼。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江阴文庙前的泮池为东西长44米,弓高为17.7米的半月形水池,泮桥为三穿九洞石拱桥。江阴泮桥桥长17.7米,中孔跨径为6.5米,两边孔跨径为5.0米。中间正桥宽3.3米,东西两辅桥宽2.76米。正桥与辅桥之间的间隔为1.8米。主桥略高于辅桥。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4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2-1-10 20:07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2-1-11 11:58 编辑

     文庙内与文庙有关的学宫碑刻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大成门亦称戟门,是通向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的大门。 宋初名“仪门”,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得名为大成门。江阴文庙的大成门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十年0398 年)门阔14米,深10米,门基为石雕须弥座。旧时,逢祭孔大典或帝王通行才开启,平时常人出人开启两旁的金声、 玉振两掖门。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96年修复时,仿曲阜孔庙式样,大门上方悬清雍正皇 帝题书的“大成门”竖匾,大门两僳悬其御书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这天也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开门,我也只能游到此门。想想我去过山东曲阜的孔庙,以及全国各地包括海南的几个文庙,工作也比较紧张,以后也就没有再到江阴文庙,全面游览一番。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2-1-10 20:08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2-1-11 21:53 编辑

        大成门外以成为销售钱币、字画、文房四宝、旅游纪念品等文化商品和花草虫鸟民间文化市场。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路两边是参天的古树和鳞次栉比的文化店铺。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这家店铺门口,摆满了鲜花绿植,充满了绿意。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这家店铺门上,挂满了各式图案葫芦,棵颗颗代表了福禄寿。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由于江阴文庙是江阴古城的儒学圣地和江阴科举时代的最高学府,所以江阴居民历来有大年初一到文庙“走三桥”,以求“鸿运高照”的习俗。 江阴文庙,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建造,是江阴文化古城的标记。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2-1-10 20:09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2-1-12 11:33 编辑

       离开文庙我顺着中山路西行前往西横街刘氏兄弟故居,路边的高楼是江阴邮电大楼。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我来到刘氏兄弟故居,可铁军把门。看了下说明,原来是下午16点闭馆。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既然来了,就看看全国文保碑,了解一下刘氏故居。刘氏兄弟纪念馆位于江阴古城的市中心附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它是控本地著名刘家三兄弟的故居,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古典民居。高高的马头墙,矮矮的屋檐,小小的院落,却诞生了三位人杰。他们是老大著名的文学家刘半农,老二著名音乐家刘天华,老三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北茂,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这里都是按照当年的模样重新布置,很有历史的岁月感。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虽然没有进入刘氏故居,但由于事先作了攻略,知道江阴为了使旧民居在周边高楼大厦的环境下不过于孤立突兀,故居所处的交通岛被打造成了一个光明园绿岛,除了故居本体建筑外,还打造了半农圃、流芳曲、北茂苑三个花园以及《光明行》下沉广场、音乐桥、光明街等系列景观,成了江阴的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我来到故居后面与故居配套的附属景点光明园。首先看到的石板步道的尽头,是一座月琴构形门洞的门轩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过了门洞架在池塘上的是景观别致的“光明行音乐桥”,桥的栏杆间镌刻着乐曲“光明行”的五线普音符。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过了音乐桥,是光明街,路面上是用陶瓷和红砖打造的琵琶和二胡。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草坪上二胡琴杆上竖着刘天华的传世佳作《良宵》原名《除夜小唱》。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草坪的的石碑上雕刻着刘半农的精典之作《让我如何不想她》,这也是我非常 喜欢的一首诗。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2-1-10 20:10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2-1-12 10:06 编辑

       过了环城西路,锡澄运河边茂密树荫中,有一个刘天华雕塑广场。刘天华雕塑上有我国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题写的“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在雕塑后面的左边石碑上有刘天华的生评简介。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右边的一块石碑上有抱朴含真,陶然自乐” 八个挺拔、秀丽的楷书映入眼帘,这是刘天华先生的墨迹把他为人处世,热爱音乐哲学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刘天华是国乐的一代宗师,奠定了我国近代二胡学派的基础,为现今二胡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十首二胡曲即《良宵》《月夜》《苦闷之讴》《独闲操》《病中吟》《烛影摇红》《光明行》《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中间石碑上有刘天华去世的时候,友人用他的十首二胡曲为他写了一副挽联。即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来到锡澄运河,远处是五星铁索桥,对岸是扬子江国际礼拜堂,最高的楼是汇鑫大厦,而近处有人在悠闲地撑杆钓鱼。好像跑题了,不得不在此介绍一下。锡澄运河古称漕渠连通京杭大运河(无锡)和长江(江阴)之间的运河,宋代凿通锡澄运河后,方便了无锡的船只经江阴进入长江。江阴就是在锡澄运河边发展起来的城市,在此也就诞生了如刘氏兄弟等人才。如今锡澄运河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连京杭运河,北接长江、经江阴港通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水运战略通道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2-1-10 20:11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2-1-11 21:51 编辑

       我再次来到刘氏兄弟故居的时候,已是树叶已经泛黄的秋。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赶巧这次来,刘氏兄弟故居是开门的。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刘氏兄弟纪念馆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它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年,与古兴国塔、文庙南北呼应,浑然一体,构成江南古城的一个游览区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刘氏兄弟故居占地不大,却幽深别致,老井、月桂、天竺、腊梅、青砖石瓦,以及“石鼓墩”、“酱台”等遗迹和景点。纪念馆的最大特点是复原了故居功能,即展示刘氏兄弟的生活起居环境,分别布置序厅、私塾、思夏堂、纺织间、卧室、厨房等。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2-1-10 20:11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2-1-11 23:25 编辑

      刘氏兄弟故居是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我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与别的建筑不同的是,刘氏故居坐西向东,面朝太阳升起的地方。它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江南民宅,由刘氏兄弟的曾祖父刘荣建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里诞生了三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因其显赫的业绩与成就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江阴三光”。20世纪80年代,三兄弟的子女将故居捐赠给了江阴市人民政府,经修缮和陈列,开放至今。2013年5月,刘氏兄弟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由文化部长朱之题写馆名“刘氏兄弟纪念馆”。2013年5月,刘氏兄弟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由文化部长朱之题写馆名“刘氏兄弟纪念馆”。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进入前院。故居基本按照当时的生活状况复原,形象地再现刘氏三兄弟当年生活的场景。幽静的江南小院和朴素的家居,仿佛在诉说着三兄弟青少年时期一个又一个好听而感人的故事。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院内的一角刘氏兄弟父亲刘宝珊当年种植的两珠天竺,虽然已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却依然郁郁葱葱。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前院不大,却充满了绿色,犹如一个小盆景园,生气盎然。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2-1-10 20:12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2-1-12 22:12 编辑

      步入二进院,对面是经过整修的三开门的平屋,古朴典雅。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序厅里正面屏风上有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题词“刘氏三杰、江阴三光”,旁边是刘氏三兄弟的像片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故居内部的刘氏三兄弟事迹展版。刘半农(1891-1934),名复,原名寿彭,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有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追求真理,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震惊文坛的进步论著,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位“斗士”和“闯将”。他是白话诗歌的拓荒者,现代民歌研究的带头人,具有开拓精神的杂文家。他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语言学家。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第一次将二胡、琵琶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他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培养了大批二胡、琵琶传人。

  刘北茂(1903-1981),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我国现代有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天华逝世后,刘北茂继承其兄“改进国乐”的遗志,先后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序厅右侧是刘氏兄弟父亲刘宝珊和母亲蒋氏的卧室,三兄弟都是在这里出生。刘宝珊(1870-1915年),江苏港式阴三甲里(今苏州市张家港市)人。生于贫苦农民之家,六岁时过继给刘汉(道光年间国学生)、嗣母夏氏。曾考上秀才,教私塾,后主张新学,与杨绳武一起创办江阴翰墨林小学(现江阴市立第一小学的前身)。母亲蒋氏,是刘氏兄弟夏氏祖母河边冰上捡来的育婴,她是一位贤淑勤劳的妇女,卒于宣统二年1910年。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序厅的左侧是刘氏兄弟少年时接受父亲启蒙教育的私塾,私塾的墙上挂的孔子像,室内有当年放置的三张木桌椅及六支砚台。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序厅的左后侧是刘氏兄弟的书房。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序厅的右后侧是刘北茂少年时代的卧室。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2-1-10 20:13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2-1-12 21:20 编辑

        刘氏兄弟故居的第三进院。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在第三进天井里,原有金、银桂树各一棵,其中一棵在1925年直奉军阀混战中被炮弹击毁,另一棵在抗战期间被日冠砍掉。现在的桂树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补栽的。1919年在北大任教并致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刘半农正提倡白话诗,9月2日,他以“桂树”为题,作诗一首,表达自己眷恋故乡之情:

   半夜里起了暴风雨,我从梦中惊醒,

   便想起我那个小院子里,有一棵正在开花的桂树。

   它正开着金黄色的花,我为它牵记得好苦,

   但是辗转思量,终于没法儿处理。

   明天起来,雨还没住......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思夏堂”,梁上高悬“思夏堂”匾额。“思夏堂”牌匾名,是为了纪念重振家业的祖母夏氏。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思夏堂是刘家的客厅,堂上摆着清式靠椅和茶几,屏风上挂着《朱子格言》。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刘天华的卧室。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半农的卧室。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在纺织间,还保存着刘氏兄弟的祖母夏氏为全家老小纺纱织布的纺车和织布机,忍不住要为勤劳淳朴、节俭持家的老祖母点个赞!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2-1-10 20:13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2-1-12 21:17 编辑

       故居的第四进院,都是已经不常见的景,却有别样的美,满载着刘氏三兄弟的回忆。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老井边是刘氏兄弟儿时玩耍的地方,刘天华在石鼓墩上拉二胡纳凉写下了歌曲《月夜》,刘半农曾躺在晒酱台闹着要投身革命......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刘家的石磨、石桶、石鼓礅和老井。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刘家的石质晒酱台。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当年的厨房,基本按原貌布置。传说1920年刘天华在开封学古琴染湿疹回澄,刘天华曾在此借炉火熏烤止痒,坚持练习琵琶。

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在故居后院内尚存1989年新植的一丛小“竹园”。刘氏故居后面原有一片竹林,是刘氏兄弟小时的乐园。他们常在这里捕蝉、捉蟋蟀、掏鸟窝、听虫鸣鸟叫、练琴、吹笛等。竹林带给他们太多的快乐和梦想,以致多少年后仍魂牵梦萦、念念不忘。1917年,初到北京大学教书的刘半农创作了一首《听雨》诗,便表达了这种情感:“我到北地已半年,半夜醒来一宵雨。若移此雨到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他念念不忘的就是这片竹林吧。游江阴文庙、访刘氏兄弟故居
2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