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725

主题

河池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复制链接] 查看:21067 | 回复:31
发表于 2022-4-16 10:4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写在之前,讲的是凭空揣测和美好想象,也根据一些游走,获取的信息。
    第一篇:他山之玉;我们身处喀斯特地貌,一冲一刷一暴晒,在大自然的照耀之下,惟妙惟肖的稳诺泰山之石,有胀裂、断尾、曲折等等不世之功;但凡间接的播种,孕育之下,时间会给出答案,染指娇娆、斑斓、虚幻中远离尘嚣,现今,缺就缺愚公移山之景色。活动空间少之又少的郊外,横梁采伐于山之脊梁之上,垦殖的侵蚀,一次次的下泄,等待逆向思维的人,肩扛起重担、或者马驮、再者言鸣笛之车载,把适宜的量土往上挪,这种绝世的思维绝对是被世居人吐槽的,来世讲究众生平等,用伐过继,记已当下,留后人适存。当下、很多论芸及发送图像,你的发言权会有太多不得已的偏颇,使然、吐槽,一步步走向变种,又不能以正视听。

    第二篇:何为都水弥漫,一经拜读,可查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记及译文;弥漫何解,正反是充满和消散;都水,贵为衙名,主修护水利设施及收取渔说;加持为梵语;堡垒,为在重要之地设立象征性的防守及坚固建筑;斗笠,是户外遮阳必戴的帽子。当下怡情似捏、云里雾里,斗笠堡垒也可释为,战斗小卒堡垒,明确各抒己见,凡解皆为偏颇。

    第三篇:一步一个脚印,得来全不费功夫,旷世的理苗分县与宜山县的交集,人情世故,即论苗水泗涧之行又寄托太多的哀叹;所谓条条大道通骡马,各司所需,尽善尽美,尤为当下;前段时间,一探这条干货之线路,地名就已然、释全此古驿道的大意,它的包罗,含家大业大,其下游的洛寿渠、灌溉系统皆指小溪上游的“水都”城多、拉崩,出了寨门,往返的商旅与“源源不断的水瓢”,就是通过此寨门关隘,输出和输入,古驿道的道路寨门为马蹄坳,下泄的水流经寨门,就代表出川了,它的关隘,是山区与平原的分水岭,一马出川、一马平川;拉崩曾经身处宜山县的前指,与其接壤的理苗,在此有一段过山廊道,拉崩出水闷口约有三口,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崩指山体经常性的崩塌掉落,所以村民是这么解释的,由于这三口井的渗水量,它的流经曲折,百年前,特别深挖、变成现在的干渠,染指人的基础田,他们把其中一口井,光芒的开挖,逐渐变成鱼塘,美曰其名为小水库,寓意深远。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4-16 14:48 2 只看该作者
拉崩屯、城多屯,寨门屯都属于下维村管辖,从与村民交谈中得知,拉崩屯的泉眼(闷水出水口),建造有“干渠”,干渠开挖时间约为1940年之前,主要是形成顺流、浅挖、凹凿、垒砌、形成较短的平地“干渠”,伊始原装货的“干渠”距离仅仅只剩下第一块农田到水源发源地,约有100米长;闷水口,解释为水井,比较通俗易懂;“水都”城多屯,水源的泉眼出水口众多,出水量特别大的一口泉眼,就在一个大池塘中,听村民言传身教的讲说,当时是掘地而建坝来建造一座水碾房,现今的水碾房只剩下地基遗址,池塘也扩宽了许多,并加固加高,形成一道蓄水池,尤为可惜的是那口出水量最大的泉眼,本该是自下而上、源源不断涌流、冒泡的泉,被人为的、贪婪的破坏,原因是这块巴掌大的池塘,租借给外人养殖,养殖户担心鱼儿的育苗,从闷水口游进“地下河”,使坏,搬来巨大石块,顺着出水口,把石头依次塞进,让其淤堵;闷水口本该为波涛汹涌,这一使坏,流量自然暗淡不少;总之,为时已晚,石块已然取不出,发挥不了它的光明使命;另外,由于宜山的农业灌溉的需要,洛寿渠的上游河流洛寿河,到了板巨村,河水逆流而上一分为二,下维村属地是一条支流,长年流水不断;另一条支流,从凤凰屯开始,“这里解释为间歇河”,自水库上马之后,特别是气候、年份、风干物燥,源泉稀少,上游的水库发挥了拦蓄,一般可以蓄水四至六个月,以备农耕用水灌溉,所以冬春季,看见此段河床干枯属于正常;寨门屯,你如果第一次从拉崩屯穿越城多屯,在沿着城多屯旧学校的围墙边,沿着农田边的过道行走到与小溪交汇处,可以看到一座只剩下三块石板的石桥,只有一个孔有河水在穿越,其他已经被淤泥淤塞,在岸边的一块低洼农田边,还有石块规则的摆放着,可以现场分析、曾经这里就是古道,这里两山夹一道,小溪从中穿行,如果回望百年前,这里的洼地淤泥就是“沼泽地”,这座石桥,在雨季只有请你绕道走,稍微安全些;在下游300米处,有一座板良水库,这里是另一条支流;古道与小溪在板良村各走其道,板良村与马蹄坳,约有一公里行程,可以平缓行走,一上到坳顶(隘口处),豁然开朗,前方的村庄就是寨门屯也,沿着右侧山脉,就是出川的道路。本人自2015年到2022年间,开始接触洛寿渠,就着自上而下的走村串户,摸索和探索它的“真要”,虽看到一些表面,依然有许多要害、未必其否真假,也很纠结,所以著述以上片面,以分享,望不灵赐教。由于是写进自述的游记,某些字眼,不得不采取,错别字对待。本该分享本地论芸,个别图片及文字,触及诸多,说不。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发表于 2022-4-16 15:18 3 只看该作者
图一,我们一行在拉崩屯,“干渠”的第一块农田处,看到村民正在插秧,图为现场拍,没有任何作假。小姑娘,由于行距插太过紧密,不停被大人纠正。
图二,是拉崩屯与城多屯之间,仅存的一点点古道石板路痕迹。

图三至图六,是城多屯与板良屯之间道路和风景,纠正:石桥是两孔一墩穿越河水,在石桥一侧,覆盖有加宽的水泥柱,实则是灌溉暗渠,图片不雅。

图六,雅景,由于是占用河道的围堰池塘,这座便桥,是一道天然风景,朽木毁了,在扔干货,就会一直延续着使用。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发表于 2022-4-16 18:13 4 只看该作者
    第三篇,水经的延伸,为题外话,是古物和干渠的篇章,玩户外田野,碰到它了,就要适实的找到相关的实物,结合实际,给它完善化,就算错了,也好让别人扶正,毕竟是为大众服务。接上,板巨村村口,有一座石桥,部分石桥板就开凿于河床一侧的花岗石。板巨村河道上游一公里,是拉孔水库,这里建造有第二条洛寿渠的引水口,开工于1955年之后。在下游的湖村村口,有石头坝首遗址,是第一条洛寿渠的引水口,建造于三百年前;在1940年前后,第一条洛寿渠的引水口,挪到了洛寿村附近,所以,洛寿村与湖村之间,有一条低洼而且淤积严重,已经无法流动的河床,呈现在那里,静待破镜重缘,翘盼有缘人;在古城村村口,新渠与旧渠,泾渭分明,旧渠是下挖的凹槽,现今有部分洼地,就矗立在新渠一侧;古城村村口的渠道旁,还有一个水轮碾房遗址;从种种的迹象来解说,第一条洛寿渠应该是一条可以行舟的渡槽,稻谷收获之后,利用渡槽逆行行舟,一点点的挪到庙门屯,在经过陆地道路,运至宜山县衙;依据庙门屯下游主河道300米处,有一个河中小岛,一侧建筑有拦河石堰,建造年限不详,这道拦河堰,便于灌溉和航运;另则,从六坡村挖有一条凹槽引水至苏村地界,排入洛寿河;从苏村至湖村,都属于洛寿河,河道由于变动大,已经分不出新河与旧河;另外,六坡村又有宜山旧县城护城河的引水口,诸多历史痕迹或遗址、遗迹互相交汇,都有据可查。回归洛寿河,在洛寿村,现今高速路下游一侧,有一道弯弯曲曲的石桥,目前只剩下两侧的石桥有石板。
    第一条洛寿渠,沿着一道道土岭的开挖,沟壑间有渡槽,由于工艺使然,第一座有规模的沟壑渡槽,由于旧社会的宜山没有能工巧匠,采用保守型的渡槽,是开凿平整的石块垒砌,笨重,而且堆砌墙体,部分略显不平整,但是第一座渡槽,我的第一眼看见,还是很震撼,只有下方一个小口排水,不是桥梁型,略显笨重,第一眼看到此堆砌的墙面,我还以为是一道城墙,就像高墙出平湖。第二道沟壑渡槽,在冲渺村附近,狭窄单孔设计,桥孔一侧有加宽建造的护墙,略显胖墩,桥孔下方宽度仅容一个人侧身通过;第三道沟壑渡槽也是单孔;第四道沟壑渡槽,是三孔桥梁,石头上布满攀藤,四周杂草丛生;第五道沟壑渡槽,也是三孔桥梁,还有公路穿越桥孔下方,公路下方是河道,是以前洛西火车站与洛西街的通道,地方称谓叫“洛西峡口”;第二与第五道沟壑渡槽,都在冲渺村附近。到达小曹村,就是收尾工程,十一孔桥梁型洛西洛寿灌溉渠;此桥相当有名望,整个洛西地界的妇孺皆知。2013年,我从洛东街经过,询问一大叔得知,以前的很多桥梁是出自湖南人之手,当时的我,游走在黔桂铁路线,寻找那些一点一线的古桥梁(石桥),后来,不经意间闯到祥基村,才问询到附近那里有十几孔的石桥,村民告知在小曹附近有,所以,我是顺着11孔,找呀找,当然了,源头找到,户外活动也会黯然暗淡。第一道沟壑渡槽,我是假设假想和猜测的文字,依据是1940年左右的时间段,当时采取加固,采用桥梁工艺的渡槽,与此不同,肯定是岁月的认同,它屹立不到,就应该保留。结合书籍所说,以前的洛寿渠,经常有毁灭性的倒塌,影响水流的灌溉;桥梁是进步吧。至于灌溉,农业的根须,看强劲是否有接纳百川之意,我们只能令行静止。以前写了很多渠道的题目,没有这次深刻总结,从上到下,都说了一遍,望不懂的指正。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第一道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第一道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第一道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第一道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导流口,完全石砌砌口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第二道沟壑桥梁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洛西峡口
发表于 2022-4-16 19:37 5 只看该作者
    洛寿河最后与龙江河交汇,在湖村下游一公里的位置,有一座河道桥梁,全石砌有横梁有圆拱,互相搭配,值得尊重,主跨有桥墩九个,一共有十三个泄洪口,可惜,桥逐渐毁了,有三个引桥泄洪口已堵死,主跨两孔的两块石板,毁了之后放了水泥预制板;主跨其中一个桥面的双料石板,断了一根,形成独木桥,2015年之后才毁的;石桥下游一侧,有一块滩涂,本来是鸟儿湿地的家园,2019年之后,被勾机勾毁,设计的人员还把淤泥集中放弃河道中央,还种上小树苗,之后的一场大暴雨,把这些河中央的淤泥全部冲刷地一干二净,我作为见证人,有凭有据。由于勾机的操作,还把石桥下游一侧,引伸桥面的地基,勾痕破坏很大,把其中一个圆拱桥底部构造勾挖出一条裂缝,周遭地貌的破坏,不懂会不会引以为戒,至少,指导的人员没有那么鲁莽就好了,如果远离地基五米进行开挖,它的度、啊...。

    其实第一道沟壑,我2019年4月13日,仅此次到过一次,裸露墙体当时只看到上半部分,下部都被植物叶子覆盖,当时没法一探究竟,只能采用囫囵吞枣的描绘,另一个侧面,需要绕很远的路,只能留给下次或者下下次来一探。

    前面第一张,是湖村村口的石头坝(堰)遗址,裸露的石头位置,现在有挡雨棚,村民在此洗衣,所以略显石头光滑。

    反复的写,反复的读,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看,找到合理的思路,就这么瞎写,把自己懂的反复的推敲,论证,水平有限,又想写出来发表,仅此爱好。
发表于 2022-4-16 21:22 6 只看该作者
    写了一天了,反复论证,第四篇,只能奏和着写了;都是汇入龙江河、在洛寿河河口的斜对面两公里开外,是另一条江祥贝河,沿江逆流而上,在河中央不断出现的河中岛屿,左侧一个不起眼的洞穴,由于远离主河道,没人指点,不经意间,你会错过眼前此景,由于下游白伟电站的蓄水高位,已经不是以前的河床,没法准确的讲出它是怎么个离谱;此洞穴目前由于是蓄水位,需要乘坐收费项目的轻舟摆渡,摆渡码头在河对岸的上游,有两个收费码头,一旁都建有小型收费停车位,名曰祥贝世外桃源。坐着轻舟竹筏,聊斋般的左冲右突,一道天然洞穴近在咫尺,船徐徐开进,右侧石壁上竖立着镶红字眼,“世外桃源”,洞穴是一道水源的出水口,听说是冰凉刺骨,夏季也没法在洞穴内游泳,船驶入洞穴十来米,看见第一道铁栏杆,在往里,洞穴河道变窄,洞穴上部空旷,在此,看到一尊象形石佛,站在水里,其背后是一道石阶梯,上岸,洞口至上而下冲刷的流水声,特响;大致这么,你就进入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几户几家渔民,就是这个弄场的特色,至于为游客而立的新建造建筑,这里不说,来此,需要评味,才不枉此行;所以,你得致电游客中心,是否可以进农家品尝,接地气的仙境。由于交通落后,附近没有高铁站,远离高速路出口,是一片净土,就是穿越此仙境的河流,水源略显脏,听说此地下河的源头,靠近很多的村庄。没什么可说得了,凡间就此景,需要摆渡,进入洞穴之后,才能精进的精品旅游路线,景区由于没有民宿,也没有旅馆,16点左右就下班了,没有夜游项目,缺!二十公里范围内的灯光管制,要么,才对得起这个真正的世外桃源,景区内没有种植桃花,应该不是陶渊明麾下的景区。

    此祥贝河流域,还有两大看点,一个是下游的流河,一个是上游的通天河,与西游记的流沙河,有过之无不及,何解呢,下面引用一个典故,你来分辨是非;揭秘宜州庆远古谣“铁锁练孤舟” 曾现《红楼梦》;
    铁锁练孤舟,千年永不休。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大旱,此处半收。这是流传于古代庆远府(今宜州市)的一首古谣。在宜州民间,这首古谣至今仍是妇孺皆知。特别是其中 “铁锁练孤舟”一句,还出现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这使宜州“文化古城”的名声传播更远了。在《红楼梦》的第四十回里写到,一次贾府的家宴上,鸳鸯姑娘行的酒令,就有一句用了“铁锁练孤舟”。原文注解是这样的:“铁锁练孤舟:原庆远府(今治在广西宜山)旧歌谣的一句。《庆远府志·地理志》引旧《志》云:郡城如舟形,东西南三关外平衍十余里,小石联绵散布,旧有谣云‘铁锁练孤舟,千年永不休。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大旱,此处半收。’”(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另外,跟村民打听到,近五十年来、祥贝河所爆发特大洪水,加上景区内的地下河的涌水上涨,桃源内的码头全部石阶梯,都会悉数被淹没,如果万一碰上此高水位,也是一种临界大考验。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观音、弥勒佛,前峒河对岸的自然景观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后峒,码头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后峒,码头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前峒,入口处

发表于 2022-4-17 07:31 7 只看该作者
    收入囊中的第五篇,是一篇网搜文章,它的总结与归纳,让我受益无穷,脑门洞开,很可惜,到了2022年这个年头,这篇博客已经打不开了,我之前的浏览,就有意的增设新的文件夹、收入自己的G盘中,仅仅是复制和粘贴一通,吸收好的能量,来酝酿自己的台阶,以不对称的方法、方式布传后世。

    由于文章篇幅过长,这里仅收纳最后一章,与水经有关联的内容:这篇题目全称为“北壮经典.龙脊布越——桂林龙脊壮族古寨民族学田野调查笔记”;由于未经请示,擅自传阅,一切的一切,请有关爱好者,去联系原文作者。

    原文摘入如下:我对龙脊倾慕已久,路过几次因未逢摄影合适季节而未进去。2004年前河池市管宣传和文史资料工作的领导,作家朱发生先生曾告诉我,龙脊的壮族来自南丹,叫我抽个时间去看看。2010年5月30日与广西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梁汉昌先生在大苗山考察,值滂磅沱大雨时,正是龙胜龙脊梯田灌水季节,两人便决定趁此上龙脊,汉昌惗记那高天上的壮寨,白云里的古壮人裙裾。汉昌说,龙脊壮寨木楼房非常大气,其服饰许多古老的特征为壮族仅存,龙脊壮族文化,堪为北壮经典。

    最后一章内容如下:龙脊梯田·稻作民族伟大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宏大工程之根本。
    龙脊龙脊壮族生活环境的美在于水,龙脊壮族生产生活的创造基于水。
    从古壮寨中石刻图案的鱼、蛙、龟,我们看到了壮族作为稻作民族对水的极度崇拜,从古中石制的水用具,如石缸,引水头的龙的雕刻,可看到龙脊壮族对水的珍爱和这里水资源的丰富。大片大片的龙脊梯田非望天田,而是有丰富的水源灌溉,到了龙脊、平安等壮寨,我们已登高于山龙之脊的高处,山寨还在梯田环绕之间,而在梯田与山寨之上,还有遥遥的高山,那高海拔处的山体魁伟,积被厚实,多为原始森林覆盖,这高山丰厚林木。是大规模梯田的供水之源,是龙脊美的根本所在。
发表于 2022-4-17 07:32 8 只看该作者
    与梁汉昌走进梯田之间,梁汉昌叹道:我着迷龙脊,是敬佩我们壮人在此的壮举!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来到这里的壮人,就是有这么个毅力与智慧,创造了这么一大片一大片的梯田。这就是用政府来组织实施建设,都是不容易完成的宏大工程!而且,它们的造型是那么美,那么精细。在陡坡处,就是只种一行稻谷的田块,也要开得十分精细。壮族先民很擅长天山地造梯田,回望红水河畔,南丹纳地、东兰同乐、凤山纳虽,都有较大规模的梯田建设。藏柯江古壮族先民已很擅长梯田建造,龙脊壮族择适合建造梯田之地而居,这与其先民藏柯壮拥有的山地稻作技能有关。将龙脊古寨与红水河流域天峨——南丹——东兰一线的梯田进行对比,它们是那么的相似。红水河边古老的梯田与干栏,是龙脊壮族先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远古影子。到了龙脊这样更高的山,更博大的山怀,壮人把他们的生产生活技术发挥到了美的极至,并据实地优势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将壮族人的传统文化,通过智慧发挥,在那些石刻,石块与木材的应用中表现出来。继承与创新是那么的宏大,传统与开拓,那么的天成完美。

    龙脊,这是一个很有气魄,很能描绘出地形特点的名字,从汉字汉语的意义上看,龙脊之名,优美而形象地表现了壮观宏大的龙脊梯田工程和高耸云天的博大山体形象。最古时,这里的山寨是悠缓的,水草丰美的牛坡地。如此之地,最是稻作民族安居的首选。因此,龙脊于壮族称呼最原始意义当为三,即为牛弄场。

    龙脊之名,来源于一个稻作民族质朴古老的名字。龙脊壮族,将稻作民族的生产技术发挥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峰,龙脊环境的特点与优势,创造和完美了壮民族稻作技术与技能。由于龙脊梯田地处陡峭,小田块极多,田坑繁多,因而其生产生活用具也依实而制。一是除使用牛耕之外,还同时保留了古老的人肩拉犁,这是为适应山地小田块耕作之便,现代使用拖拉机,亦是能够肩杠的小型拖拉机居胜。梯田的宏大规模,使田坑除草工作量极大,龙脊壮民因此而创造了砍dao式的铲草刀,壮语称“亚亘”,亚:砍(柴)刀,亘:田坑,田基。这样的砍dao为龙脊壮人据实地生产需要所特制。

    从龙脊壮族族谱记载、古歌存留及生活服饰语言文化诸多证据看,最早离开庆远府河池南丹、思恩(环江)的壮民,他们的东迁线路是南丹—金城江—环江(思恩)—罗城北部宝坛—融水—三江—龙胜。时间可推测到宋元时代,至晚也于明代之时,壮族开发龙脊,已经千年风雨。言语古朴,服饰独特的龙脊壮民,创造了古树葱笼,木楼雄耸,石刻精致,梯田入天层叠的生产生活环境,其保留了古越人藏柯壮文化,创造了天地之不凡奇迹。龙脊布越,是为北壮经典!
发表于 2022-4-17 09:03 9 只看该作者
    上篇之杰作,我是不可与其匹敌的,有时候,只能写些读后阅,有关就得砖家来研究了。我们仅为门外汉,闭门造车而已;玩户外的档口,理由是自己提的,寻找合理的见闻见解、游玩中徒步,能否攻克之,能做到最好,也不枉甚好!就为这句造句:“而在梯田与山寨之上,还有遥遥的高山,那高海拔处的山体魁伟,积被厚实,多为原始森林覆盖,这高山丰厚林木。是大规模梯田的供水之源,是龙脊美的根本所在。”

    结合我们在自家阁楼顶上的种菜,浅愚见,逐渐弄懂,“积被厚实”,特别是黑土地,特别是曾经的报道大兴安岭地区,那些被野火烧尽的天然林以及它们的落叶,也是无限的财富。楼顶造地,本身就是闭门造车,自乐自娱的惬意!在水泥地板上,特别是炙热的夏季,所浇灌的菜地,浇水是一件相当头疼的活;如果,把烂的菜叶、根须、玉米杆、各种能迅速腐烂的菜,就地挖坑,厚实掩埋,是可以激活它的能源和能量的;玉米杆的掩埋就需要稍微长的时间,来等待其变成泥土;如果泥土中,长出了野生植物和草籽,就需要在雨后中,泥土特别松动时,连根须一起拔起,这些野的植物,放置需要另劈战场,以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再则,自从我们玩的户外,有了爬野山钻溶洞的项目,特别是走到那些喀斯特山脊上,植被稀疏浅而易见,稀疏就代表冲刷、流失严重,资源的代谢,因数和因果关系太多,很难明辨是非;个人见解,就是采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采用植土移栽法,一点一点的搬运,恢复其生机,这种努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方可造就大地,盘活,那些一刀切做法,表面光鲜,永远不是土地的新生代。

    离开“高山丰厚林木。是大规模梯田的供水之源”这个解释,会让人一语点醒,我们玩的户外,很大程度是破坏性质的,在怎么完美的户外,都有见不得的无语;路边的植被,既是景观大道,又是品性的大结局;采摘一片树叶,只要它不是自然掉落,你看似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也应该是无地自容,何况之后的一系列,那般才是最好,我也无语可答;难分难解、对与错,没法预估。采用植土移栽法,另外一种户外见解,现在的很多驴友,喜欢钻山洞,看洞壁的妙千世界,那些倒立或者立柱形状的大石笋,通过溶道渗透的滴水、造活一件件非工艺艺术品,在灯光的映射下,就变成美轮美奂的造物;如果山脊多一些泥土,多一些腐质的树叶,多一些存活的大树,多让一些露珠或者雨水,停留在山脊线中,它自上而下、所造就的叮咚水声,就会经久不衰,这些才是有始有终的盘活。   
发表于 2022-4-17 22:15 10 只看该作者
    第六篇:于2015年4月12日,第一次与群友初探洛寿渠,当初可以比喻为比较嫩稚,包括好奇使然,参与人员有:猫姐、想哥、路哥、使姐、敢哥、以及三位在校生。当天上午一行人在洛西车站集合乘车,位于洛寿水库坝首村下车,刚开始看见两条渠道,其中一条为洛寿渠,另一条为水电站的引渠;我们走上了电站的引渠,之后沿着渠道蹒跚匍匐步行至古城村,最后采用取直线的走向,直接翻越一座低矮的隘口,来到冲渺村地界,看到水渠后,继续沿渠边行走,来到第一个单孔沟壑渡槽(如图),之后沿渠边行走,沿着水流动的下游走,在第二个沟壑处,由于布满藤条和树叶,只从一个角度看到下方是一个单孔排水渠桥;在往前走就是冲渺村,渠道在村中穿行,在一个洗衣台有遮荫的位置,我们休息片刻之后沿着村道硬化路面行走,走到前方的两个土坡交汇处,判断里面是一道沟壑,所以踩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道,往里走,看到布满藤条的三(拱)孔桥梁的渡槽,咔嚓,不留任何遗憾!总之,就像荒野求生存的野外。

    由于天气炎热、暴晒的缘故,一行人只能沿着山脚的村道行走,于11点40分,看到第二个三拱石渠桥(渡槽),这里就是洛西峡口的位置;之后来到一间学校,进教室用餐,餐毕,后继续朝11孔渡槽方向前行,于12点40分看到咫尺的渠桥,想哥和敢哥,还爬上两丈高的渠道行走;13点半左右,来到洛西街道的旧市场,大家都渴,喝了几碗稀饭;后继续往洛西水库行走,计划前往肯建村,去挑战洛西水库的一座竹排浮桥,长约70多米,我们的猫姐和另一位学姐,还在浮桥上摆了几个造型的瑜伽动作。后原路返回洛西街,搭车回家。

    这一次的行程,也算圆满,有始有终的完成各项数据的采集,笼统的、以户外探险、徒步模式,一览这座伟大工程。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都水弥漫,加持斗笠堡垒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