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516

主题

北京综合

看山看水||白马关杏树沟口的长城,是一段年代更为久远的长城

[复制链接] 查看:4076 | 回复:6
发表于 2022-6-20 13:22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2021年4月5日走南化石岭至白马关的时候,就留意到这一带沟谷众多,四面迎敌,四面楚歌。这一带的边墙,是一道处处透风的墙,每一条沟谷,都增加了被攻破的危险;白马关处的防御体系,有着严重的缺陷。当时曾想:杏树沟南侧,还有一道边墙。如果白马关退守杏树沟口,经营好这一道边墙,就可以把外侧的杏树沟、南化石岭、北化石岭、白马关、红土峪、庄窠峪等沟谷撇在外面,不用分兵在每个沟谷都进行防御,只要集中兵力,守好正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参阅:《看山看水||白马关处的防御体系,是否存在严重缺陷》)
不过,是否如此,还需要实地观察一下这道长城及其所处的地形地势。
2022年6月18日,独自前往杏树沟门,寻找这段长城。
东段较短,决定先走东段——恰好东段不进村,没有防疫人员设防,顺利上了山。
沿栗园前行,栗园中有成熟的路径,绕着山坡,呈之字形上升。开始的一段,没有发现明显的墙体痕迹。上升一段之后,开始有意向山脊外侧寻找。很快,就有了发现。低矮的土垄之下,覆盖的是有立面的小石墙。这种石墙,因为覆盖的泥土足够厚,不会是现代所筑,那是没有价值的劳动。很可能,这就是墙体了。


土垄北侧,道路很宽。贴近这道土垄东行,土垄越来越高。
道路通往土垄顶部。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条在墙体的顶部修建的道路。再然后,就是纯墙体了。这段墙体保存较好,顶宽约三四米,外侧高约四五米,内侧高度略低。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6-20 13:22 2 只看该作者
大部分地段,墙体是土石混筑的形式。石块较小,可以称为碎石。泥土基本能够把石块掩没。这种墙体,与常见的明代长城墙体有明显的不同。


这是这附近的主线长城,白马关西侧,密云455号敌台与456号敌台之间的墙体。除了石块大,更主要的特征是墙体全部裸露在外,其上少有植被生长。即使是坍塌的石垄,也是石材量巨大,石材明显裸露在外,少有植被。这在双界山长城、海字口两侧的南山连墩、东路边垣的墙体上,均可以体现。

向西远眺,可以看得见基本与东段墙体相接的西侧的另半段墙体所在的山梁。两山之间,沟谷宽阔,沟谷中发育了白马河。这条河虽然流量不大,却也四季不曾断流。


发表于 2022-6-20 13:22 3 只看该作者
考古报告认为,“这段附边的结构和明代石边墙不同,可能比明代早”。


也有一段,疑似是在残存的石墙之上又筑了一层土墙。


发表于 2022-6-20 13:22 4 只看该作者
墙体上的灌木与矮树越来越密集,有些地方已经走不通。
有一段墙体向外侧坍塌处,可以看得见坍塌的剖面,看得见墙体的内芯,以及上层堆积的土壤的厚度。


有些地段,石块体积较大,且基本裸露在外,还是接近明长城的特征的。不过,墙体虽然保持着直立状态,但外立面并不似常见的明长城那样砌面平齐,而是不规则的毛石与泥土混筑时的无序。


林子稀疏处,可以看得出墙体外侧,一直有一带平坦的台地,伴随在墙体之下。肩台之下,又是一道陡坡。就是说,墙体外侧,是有铲偏坡的。这明显也是明长城的特征。


发表于 2022-6-20 13:22 5 只看该作者
在白马河河谷中观察,两山之间的沟谷,极为开阔平漫,两侧山势无险可峙。


发表于 2022-6-20 13:22 6 只看该作者
正因为如此,明长城才改线向北凸出,在白马关处构筑防线。虽然这种防御态势有重大缺陷,四处面敌,但将防线向外推移,内侧再设第二道防线做个缓冲,也好弥补防线不合理的缺陷。



白马关防御体系的重大缺陷,是由自然地形地势造成的。这也是无奈的选择。


2022-6-18,次日补记


发表于 2022-6-20 16:46 7 只看该作者
这种长城能管多大用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