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5486

主题

北京综合

看山看水||神堂峪关重边与早期残台,揭示了神堂峪关早期防线是错位的

查看:8242 | 回复:8
发表于 2022-6-23 14:30 显示全部帖子

            

神堂峪关设有两道防线,俗称“重边”;关口两侧,各有1座墩台,长城遗产网未予确认。在《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中将东侧墩台编号为D11,西侧墩台编号为D12。

这道重边与2座墩台的设置,也有一些令人疑惑之处:

两座墩台的功能并不相同。两座墩台一东一西,看似对称而设,实际上,其功能并不相同。D11座落在山险墙上,面临关口绝壁,正冲着外侧来敌方向,既可以观测口外来敌,亦可以设置炮台防守。而西侧墩台东距关口较远,并不能防守神堂峪正关;位置偏低,在主线长城墙体下方,看不见外侧敌情,也不适合作烽火台。这座墩台,是为何而设?

1、重边东侧D11墩的位置

神堂峪重边墙体所围的空间,如同居庸关、镇边城一样,应是一座关城。

大致在关城内墙东侧山崖之上,其下面临绝壁,再往下接一段关口墙。山崖之上就是那座考古报告编号为D11的墩台。这一段墙体以山险墙为主,过了最高点的狗牙山脊,向东再行一段,才有人工垒砌的墙体。

在西侧半山腰上俯视这段关口东侧的墙体,可知现存墙体还很高大。西侧靠近河道处,早被水毁。水关处情形,无法考证。

D11墩台的放大图片

关于D11墩台功能的推测:这座墩台位于重边内侧防线上,面临河谷通道,视线开阔,既能向来敌方向瞭望,向城堡方向传递烽火信号;又可置炮台,对攻入头道边的敌寇以杀伤。

因此,此台可兼具烽火台及战台的功能。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6-23 14:30 显示全部帖子
2、重边西侧D12墩台的位置及考古报告记载的错误

《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记录的D12墩台,在关口南(稍偏西)200米,位于L45号敌台(即遗产网编号为怀柔056的敌台)的正南。

而关口距神堂峪堡的距离,大致是500米。按这些条件分析,考古报告给出的D12位置当在重边内线之南的一个高点,崖顶有一堆碎石。这个位置较高,视线较好,是设置烽火台并向南侧位置较低的城堡传递讯息的良好选择。

但是,当地村民却说,这个山头的碎石,是修筑公路时炸山所致。

实际上,关口西侧的墩台D12,大致位置在怀柔057号敌台东南侧约数十米,056号敌台的西侧约百米。

这个位置,北侧是主体边墙,位置较高,视线无法逾越山脊而看到关外来敌;南侧是内侧关城的山险墙,同样高于墩台的位置。如果是烽火台,在此处设置烽火台毫无意义,既得不到敌情讯息,又无法向兵营传递信息;如果是守口墩台,此处距神堂峪关口又嫌烦过远。

这座墩台的存在理由,很长时间内,百思不得其解。

墩台东南角,保存着较好的立面,台体由大石条筑就。

发表于 2022-6-23 14:30 显示全部帖子
墩台西南角,可以看得到条石基础。但台体坍塌还是较为严重的,碎石散落一地。

由于考古报告记载的位置,被村民证实是修路炸石形成的碎石堆,而在怀柔057号敌台东侧侧又发现了这座墩台,可以确认,这就是D12墩台。那么,考古报告记载的位置就是错误的了。

很可能,长城考察的人,分工有所不同,有记录,有摄影,有文字整理。资料汇集到一起的时候,误把外形酷似墩台的一张照片,与实地勘察的墩台混淆了。

那么,D12的功能是什么?

如前所述,其并不具备烽火台的条件。

而这座台既远离主线边墙,也远离关口所在的河道,看起来不像敌虏进攻的线路,在此设台,有何意义?

这个问题,后面也许会有答案。

发表于 2022-6-23 14:30 显示全部帖子
3、关城内侧关墙东西两段墙体存在显著差异

1)关城东段内侧关墙的特点

以大小不等的毛石、块石为主,石色发青,墙体上遍生杂草与苔藓,看得出岁月的沧桑。


这段墙体,扼守的是绝壁之上的山脊,基本不可能被选作突破的线路。

2)西段内侧关墙墙体特点

内侧关墙西段墙体,以规则的条石筑就,石色黄白色,大概是花岗岩。墙体较为规整、坚固,与东段墙体风格迥异。并且,墙体像是很新,不像东段,石材表面被苔藓所覆盖。

而西侧墙体所守的垭口,沿途山路还算缓和,至少牵马可上。甚至大部分地段通单骑也不无可能。

至少西段内侧防线,比东段要紧要得多。

3)关城西段外侧防线特点

关城西段外侧防线,以山险墙为主,即使在修建了空心敌台、改建砖石大墙以后,这段防线上的墙体仍然较为简易。但059号敌台西侧,有一座早期石台的基座,被砌入后期的墙体;石台内侧,还有早期的墩院残墙。再加上D12墩台的存在,这些早期长城的遗存表明,早期的神堂峪关西段防线,与现今所见到的相同。

4)关城东段外侧墙体的特点

关城东段外侧墙体,是规整的砖石大墙,与昌镇后期的长城墙体相同,规格远高于西段;墙体斜筑在地势缓和的沟谷东侧,是在平漫的坡地上硬生生地筑砌的,并无山险可依。这种地势,明早期不可能选择作为关口防御的位置。这应当是万历年间改建砖石大墙时才筑的墙体。

从墙体特征上看,关城西段内侧防线与东段内侧防线修建的年代,其实并不完全相同;反倒是东段内侧墙体与西段外侧墙体,时间更早,可能是同一道防线,即明早期的神堂峪关防线。这种年代较早的防线,只是一道,尚未形成双防线的重边。

发表于 2022-6-23 14:30 显示全部帖子
4D12墩台的功能的推测

我们从下侧仰视,D12墩台的位置,大致在怀柔057号敌台东南侧数十米。

这个位置,距离河谷较远,明代火炮的射程,并不太远,即使能够覆盖到沟谷之中,攻击力也大打折扣。

那么,这座墩台,并非为防守雁栖河谷通众骑的通道而设?

不是烽火台。

无法向北侧主体边墙外进行防御。

难以向东南较远的河谷中进行防御。

这座台在防守什么?功能是什么?

综合前述信息,关城4段墙体(含山险墙)之中,东段内侧墙体与西段外侧墙体年代更为古老,当是同时修建的;而东段外侧墙体与西段内侧墙体时间要晚一些。早期的墙体,并没有形成重边。

在早期神堂峪关的防御体系中,神堂峪东墩与神堂峪西墩共同扼守神堂峪关处的沟谷,这条沟谷,即是《四镇三关志》所载“串条子墩空,通众骑,极冲”的位置。

同时,关城西段内外两条防线之间,有一条山谷;这条山谷向西的垭口,并不难行,甚至有可能通单骑。在早期没有修筑连续墙体、没有重边防线的情况下,一旦敌虏攻破外侧关口,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向南,二是绕道内外两重边之间西侧的垭口,迂回向内进攻。

神堂峪关早期的防线走势,东西两段防线因自然地形地势的原因,走向是略有错位的。就如同我们观察擦石口两侧的“耷拉边”与“秦皇旧址”段墙体所在的山梁并不直接相接,而是有一定错位,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于早期的神堂峪防线来说,D11、D12都是防线上的两座护墩,其功能是相同的,都是关口防线上的一座守护功能的墩台。

后期将神堂峪关修成重边,添置了空心敌台,改建了砖石大墙,这座关口面临的威胁才大大减轻。


发表于 2022-6-23 16:59 显示全部帖子
残破的历史
发表于 2022-6-24 06:44 显示全部帖子
支持好活动。
发表于 2022-6-24 09:50 显示全部帖子
支持好友精彩分享
发表于 2022-7-5 16:10 显示全部帖子
宝贵的调研资料!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