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3

主题

合肥

三晋都会,龙城太原

[复制链接] 查看:11691 | 回复:52
发表于 2022-11-21 15:56 21 只看该作者

晋国编钟和编磬。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晋国的始封地在今天 山西 运城 的 曲沃 、 翼城 一带。曲村天马遗址为晋国早期都城。

山西博物院

晋国蟠龙纹方壶。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镬鼎
春秋
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耳间距129厘米。1988年 太原市 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附耳,敞口,唇平折,束颈,深腹,兽蹄足。腹部蟠螭纹,以三角回纹,鱼鳞纹和瓦纹作填纹。一对环形耳钮。目前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鼎。镬鼎用以煮牲,依形制大小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此鼎应为牛镬。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尊春秋铜鼎。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发表于 2022-11-21 15:56 22 只看该作者

山西 境内诸侯国形势图,当时 山西 境内的诸侯国主要分布在 山西 西南部,而 山西 中北部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都是戎狄的地盘。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鸟尊
西周。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
2000年 曲沃 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山西博物院

猪尊
西周
通高22.4厘米,通长39厘米。2000年 曲沃 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双耳斜耸,形体肥硕,腹部中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盖面装饰目雷纹一周,腹部两侧均有圆形凸起,装饰火纹和变形兽纹。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铜食器铭文中,在酒器中自铭为飤,罕见。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发表于 2022-11-21 15:57 23 只看该作者

晋侯温鼎
西周
温鼎是一件可以在托盘中加木炭保温的饪食器。高23.7厘米,口径16.4厘米。1992年 曲沃 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3号墓出土。温食器。出土于晋武侯之夫人墓中。方折唇,腹略鼓,双附耳,三卷尾鸟形扁足,三足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三个“十”字形镂孔。颈部饰三组相对的回首卷体龙纹,器腹内壁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鼎”5字。

山西博物院

刖人守囿车
西周。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
1989年 闻喜 县上郭村出土。厢式六轮车。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盖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边围绕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器壁饰相背的凤鸟纹,并有兽形装饰,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可挽环牵引,可用手推转动。器壁一侧有一小环,另一侧开一小门,门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头戴尖帽,左脚残,左手持拐杖,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控制车门开闭。整个器物可转动的部位共计15处,共有猴、虎、鸟等14个动物,形象刻画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西周晚期青铜艺术精品。它是一件设计精巧的玩具。不过在我看来能有这件玩具的应该是晋国太子之类。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匏壶
春秋。高40.8厘米,最大腹径18.2厘米。
1988年 太原市 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盛酒器。壶盖为圆雕的鸷鸟形捉手,鸟喙大张,双目圆睁,全身饰精美的羽翎纹,层次分明;爪抓两条奋力挣扎的小龙。鸟腹下有子口凸榫,套于壶体母口内。壶颈长而侧倾于一侧,鼓腹上有一虎形鋬,虎口衔一环,有链条与盖鸟尾连接。壶口沿下饰一周绹索纹,腹部饰4组乳丁蟠虺纹带。匏壶与 中国 古代天文学中的“匏瓜星”有关。

山西博物院

发表于 2022-11-21 15:57 24 只看该作者

铜牺立人擎盘
战国。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
1965年 长治 市分水岭出土。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该器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晋侯稣钟。晋侯穌钟共16件,其中14件由 上海 博物馆从境外购回入藏,其余2件出土于晋侯墓地8号墓中。编钟分两组,每组8件,三种式样。钟非铸于同时,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 山西 博物院所藏的两件编钟,一件有“年无疆,子子孙孙”7字,一件有“永宝兹钟”4字。16件钟上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穌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晋侯穌因战功,多次受赏,因作此编钟。所记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铭文全部为錾刻,西周青铜器首见。这应该是用铁刻刀刻的。说明早在西周时期晋国就掌握了制造铁器的技术。

钟是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青铜乐器。或由商代铙演变而成。今所见最早的青铜钟属于西周中期。西 周至 春秋的多是所谓甬钟,钟顶有筒形的甬。有的大钟单独悬挂,称为特钟;有的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称为编钟。西周中期的编钟以大小三件为一组,晚期以后发展到大小十几件为一组。另有钟顶作扁环钮或伏兽形钮的平口钟,称为镈,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代。还有所谓钮钟,钟顶的甬为近似半圆形的钮所代替,始见于西周,盛行于战国。也有的钟在体两侧铸有浮雕的虎作为装饰,别具一格,但流传较少。钟用木槌敲击演奏。考古发现的编钟,有槌同时出土。编钟悬挂在特制的架子上,这种架子的横梁称作“笋”,支撑架子的立柱称为“虡”。

山西博物院

发表于 2022-11-21 15:57 25 只看该作者

立鸟人足筒形器。这件立鸟人足筒形器是1993年 山西 省 曲沃 县晋侯墓地63号墓(晋穆侯夫人墓)地中新出现的青铜器器形。此器高23.1,筒径9.1厘米。器作圆筒形,平顶盖,上有圆雕弯喙、振翅欲飞的立鸟为钮,盖沿与口沿各有一对贯耳。下有方座,座内斜挂有两只小铃,四面各有一个人形足。人形发髻高竖,赤身裸体,屈膝下蹲,作奋力抬举状,形象写实生动。盖顶饰斜角云纹一周。盖沿和口沿饰变形兽体纹,筒腹和方座饰波曲纹,筒下层饰鳞纹一周。这种形制的青铜器尚属首见,其功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但它独特的艺术造型和装饰却可以说是集众器之长,独步天下。

山西博物院

鹿形金箔片。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发表于 2022-11-21 15:57 26 只看该作者

侯马 盟书
春秋。长8.5,宽7.4,厚0.7厘米。
1965-1966年 侯马 市晋国遗址出土。在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文字可辨识者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内容可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大类。对于主盟人和盟誓时间存在不同说法,多数学者认为, 侯马 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具有政治档案的性质。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晋国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义。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晋国青铜量,是一种用来统一规范容积标准的量器。当时各个诸侯国所使用的计量单位是各不相同,十分混乱的,这套青铜量器,大量器正好是小量器的四倍,充分说明在当时,包括晋国在内的大多数中原诸侯国,计量采用四进制的情况非常普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 中国 历史的贡献是很大的。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夔龙纹盘。春秋时代,可能是件炭烤炉。

山西博物院

发表于 2022-11-21 15:57 27 只看该作者

错金舟,一件战国错金银铜碗。

第四展厅是民族熔炉。
山 西北 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不仅极具军事战略价值,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成为华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汉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金戈铁马和鲜血淋漓之余,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随之发生。魏晋南北朝,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据 山西 ,驰骋中原。300余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 中国 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新鲜血液注入华夏古老文明,催生了 中国 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代。
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促进了“ 丝绸之路 ”繁荣。粟特商人带来了 中亚 、西亚乃至 地中海 各国的奇珍异宝和文化艺术。北魏首都平城和北齐别都晋阳,相继成为国际性都市。惊人的考古发现,无不透射出中外文化互动交融的夺目光彩。

山西博物院

胡傅酒樽

高34.7厘米,口径65.5厘米。1962年 右玉 县大川村出土。通体鎏金加彩绘,技法十分罕见。器身彩绘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口沿刻铭文“勮(jù)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勮阳和阴城均为西汉雁门郡所辖县,勮阳位于今 应县 北,阴城位于今 朔州 东南。

山西博物院

胡傅温酒樽
汉。通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
1962年 右玉 县大川村出土。共2件,尺寸、形制、纹饰相同,通体鎏金。盖中央有提环,周有三凤形钮,熊形三足。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有虎、羊、骆驼、牛、猴 和龙 、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中陵为西汉雁门郡所辖县,县治在今 山西 省 右玉 县威远镇南。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发表于 2022-11-21 15:57 28 只看该作者

雁鱼铜灯
汉。通高53.8厘米,长31.3厘米,盘径10.5厘米。
1986年 襄汾 县吴兴庄出土。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覆口,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交错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当时还没有使用蜡烛和植物油照明的技术。使用的照明燃料是动物脂肪做成的法烛,燃烧时会产生大量黑烟和臭气。这种设计让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屏板、鱼鳞和雁翅均有彩绘。

山西博物院

嵌贝蜗牛镇。当时汉代的人席地而坐,为了防止坐席被风卷起,在席子四角用镇固定。这件青铜镇,用青铜做成蜗牛的身体,用贝壳做成蜗牛壳。构思十分巧妙。

山西博物院

汉代居住在 山西 的胡人所制作的精美青铜装饰。

山西博物院

汉代动物形金箔,都是游牧民族的作品,十分精美。因为我没有随声携带变焦镜头,所以没拍好。

山西博物院

一件游牧民族的饰品。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发表于 2022-11-21 15:58 29 只看该作者

汉代陶器和原始青瓷。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鲜卑族拓跋部早先游牧于鄂伦春草原,逐渐南迁,进入 山西 。“十六国”时期迅速崛起。公元338年什翼犍在 繁峙 (今 浑源 西)建立代国,参与群雄逐鹿。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 大同 ),“建宗庙,立社稷”,改国号,史称北魏。拓跋焘即位后,统一北方,虎视 江南 ,生气勃勃。至孝文迁洛的近百年间,平城成为 中国 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明堂辟雍遗址和司马金龙墓等,见证了平城时代的繁荣。

山西博物院

牛车,北魏时期。

山西博物院

铜毡帐盖顶。相当于今天 蒙古 包屋顶的建筑构件。 蒙古 包在当时就产生了,今天的 蒙古 族就是鲜卑族留在 蒙古 草原上生活的那部分人的后代,进入中原定居的那大多数鲜卑族人,他们的后代都已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山西博物院

石雕柱础
北魏。通高16.5厘米,底座边长32厘米,柱孔直径7厘米。
1965年 大同 市石家寨村 太和 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其中一件柱础为浅灰色细沙石质,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方座四角上各有一圆雕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觱篥、弹琵琶和舞蹈状。柱础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其间为伎乐人物。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雕工精美,玲珑脱俗,是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共出土4件,大小、纹饰略有不同,是漆画屏风(木板漆画)的插座。司马金龙之父司马楚之是东晋宗室,因宫廷斗争而转投北魏,娶北魏公主,被封为琅琊王。

山西博物院

裴经墓志铭砖。

山西博物院

发表于 2022-11-21 15:58 30 只看该作者

北朝壁画。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北 齐陶 俑。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骆驼俑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