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3

主题

合肥

湖天胜境中庙镇

[复制链接] 查看:20946 | 回复:26
发表于 2022-12-21 15:51 11 只看该作者
殿后的观音与泥塑悬山是晚清遗物。

古往今来,凡来该庙瞻仰的人,都会发现该庙的正梁有一头短缺一截,另有一把木柄铁斧飞嵌于正梁八底架上。缘何有此奇观,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上古时期,巢湖本为陆地,名曰"巢州",而今 合肥 ,即庐州,曾是汪洋一片。由于当时妖魔肆虐,天神发怒,致山崩地覆,巢州陷而为湖,庐州则长而为陆地。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和巢湖太姥的怀念,人们便在凤凰台上兴建庙宇,以便奉祭。

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昼夜,焚了七七四十九天香火,请来七七四十九个能工巧匠,造了七七四十九根梁柱,庙是建起来了,然而就是大梁架不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工匠们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当众工匠们正在为架梁之事苦思冥想之时,从外面走来一位汉子,其腰间别着一把木柄斧,看样子是位做木工活计的人。工匠们对这位汉子的到来并不在意,可这汉子开口却言语惊人:"要架梁并不难,只要请我就好办。"众工匠听后,有的称其是神经有毛病,有的称其是吹牛皮,有的称其是想来混碗饭吃。然而有一位老者却未轻断言,思忖半晌后,对大伙说:"咱们不妨让他先试试看,若事不成再理论也不迟。"于是众工匠按照这位汉子的意思,恢复架梁。恰在此时,狂风大作,刚架上的正梁晃动不止,梁头被断去一截,眼看就要梁倒架翻。恰在此时,这汉子抽出腰间斧头,挥手向梁柱投掷而去。斧头不偏不倚,正巧落在八底架正梁榫头的地方。断去的一截梁头被接上了,正梁晃了几下,便稳稳当当地架上了。几乎是在同时,一只有老猫大的老鼠被剁去头脚,从梁上掉落下来。那汉子指着掉落于地的老鼠对大伙说:"此鼠乃巢湖漏网之妖,此妖不除,梁是永远也架不上的。"直到这时,人们才明白架梁不成的缘故。经反复询问,人们才知道这位汉子不是别人,正是木匠的祖师斧神匠公输班。今天仍嵌于中庙梁上的斧子,正是当年鲁班留下的镇梁神斧。

中庙

1191年南宋词人姜夔游览巢湖,为中庙寺作词《满江红 仙姥来时》被作为宋代中庙道观迎神曲。

《满江红 仙姥来时》南宋 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 江南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中庙

第三进院落供奉武财神关羽和文财神赵公明,这又是道教的神仙。

中庙

这是直通巢湖的湖天井,井下是石拱桥的桥洞,直通巢湖,这口水井下连洞穴,洞穴与湖水相连,湖水自然而然成了井水。堪称 中国 出水量最大的水井。每天夜晚月明的时候从这里欣赏天上月亮的倒影是件快乐的事。巢湖夜月也是古代 合肥 庐阳八景之一。

中庙

发表于 2022-12-21 15:51 12 只看该作者
中庙藏经阁共有三层,一层有巢湖风景壁画,二层是供奉的释迦摩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并且陈列巢湖女神焦姥出巡的依仗如华盖、肃静回避牌和花轿。三层供奉巢湖女神焦姥的神像,神像两边是经书。巢湖女神被巢湖沿岸的居民称为巢湖圣母或巢湖娘娘。过去每到巢湖女神的诞辰日和升天日(就是焦姥救人陷入巢湖那天)人们都要把神像抬出来巡行街道,中庙的居民在路边烧香祭拜和布施。

中庙

中庙两旁的石 狮子 造型奇特,大概是清朝留下的,看样子过去身上都有彩绘,但日晒雨淋都基本不存在了。

中庙

发表于 2022-12-21 15:51 13 只看该作者
中庙淮军昭忠祠


从中庙镇向东行走不过百米,就能看到当年李鸿章和淮军将领捐资 新建 的淮军昭忠祠。淮军的主要基础发端在 合肥 ,巢湖一带,淮军正式建军是在 安庆 。以后“勘定全吴,肃清二捻,战伐之迹遍于浙闽江皖鄂豫直东各省”,“迄今拱卫畿疆, 东至 营青,南迄闽广,屹为 海防 得力之师”,淮军将士们已经征伐了半个 中国 ,也散落在各地。将士们思乡情结和彰显功绩之念油然而生,于是统领武毅军直隶提督叶志超代表大家提出建议,要在家乡建立一座祠堂来供奉为国家捐躯的先烈们和纪念淮军的赫赫战功。李鸿章是淮军的创始人,当然十分赞同,于是向朝廷上书《巢湖建淮军昭忠祠摺》。光绪十八年二月批准了李鸿章的奏折。这个祠堂就这样在巢湖之畔建造起来。

当时祠堂的规模比现在实际留存的面积大十几倍,现在仅剩下大门、两边的厢房和一座次房。这座次房现在作为正厅使用,两边的厢房用图片、文字等展示淮军的将领及其战功。中间是一座院子,道路两边高大的松柏领来巢湖习习凉风,使得祠堂内十分安静,也使得到这里来的参观者心境顿时清爽下来。这里不但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也是了解晚清一段历史的课堂。

这里是免费开放的,入内参观仅需登记。虽然我在中庙也看到了很多 合肥 以外的外地牌照车辆,但是从登记簿上的一页看,入内参观的签名有90%都是 合肥 人,说明这里是很多外地游客不知道的地方。

这个祠堂因为在时期是中庙公社办公的地方,才得以保留下一部分。1982年被作为县保单位,现在是 安徽 省保单位。

昭忠祠的清代砖雕

发表于 2022-12-21 15:51 14 只看该作者
清代木雕

光绪十八年二月初九日(1892年3月7日)李鸿章以文华殿大学士、太子 太保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名义上奏的《巢湖建淮军昭忠祠折》原文文中说:“据统领武毅等军直隶提督叶志超等联名呈称:淮军剿办粤、捻以来,大小数百战,立功死绥诸将士迭荷恩褒。迨巨寇剿平,各军调办 海防 ,修筑台垒,勤苦工操,遇有积劳亡故人员,咸蒙奏恤。凡在戎行,同深感奋。伏查 江苏 之 苏州 、 无锡 , 湖北 之武昌,直隶之 保定 ,皆系淮勇立功地方,迭经奏奉敕建淮军昭忠祠,专祀剿平粤、捻阵亡伤故文武员弁及 海防 积劳病故人员各在案。庐州为淮军创始之地,祠祀至今缺然。署 宁夏 镇总兵卫汝贵去岁治丧回里,与在籍 江苏 候补道李天钺及各绅士详议,拟援 湖南 湘乡 县及洞庭君山湘军昭忠祠故事,在庐州府城东南之巢湖中庙空隙处所,创建淮军昭忠祠。所需公款,各军自行捐助,请奏明立案,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由此看来,巢湖的这所淮军昭忠祠,是继 江苏 ( 苏州 、 无锡 )、 湖北 (武昌)、直隶( 保定 )、 浙江 (镇海)、 台湾 ( 凤山 )、 广西 (镇南关)等地之后,最后在淮军发源的故乡兴建的。

李鸿章是一个很念旧也很讲乡情的人,这与他起家发迹的经历很有关系,常言道:一将功成万骨枯。1892年春,李鸿章刚刚度过了70岁虚龄,回首往事,他之所以能扶摇直上,就是因为手下有这支在当时号称天下劲旅的淮军,有一批患难相随的哥们弟兄。 合肥 有句土话:“打仗要靠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淮军各营,都是乡邻宗族组成的子弟兵,他们在连年的烽火征战中,付出了无数的血肉之躯,化成为李鸿章和淮军大将们顶戴花翎上深深的猩红色。当时还有一句俗话:“会说 合肥 话,就把洋刀挎。”这又何尝不是李鸿章对他的乡里子弟的一种补偿呢?

1892年春,又是淮军成军整整30周年的日子,所以他接到叶志超等人的联名禀帖,就立即上奏,并在奏折里深情地回顾了他和父亲李 文安 回乡办团练、以及与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刘秉璋、吴长庆等人一起创立淮军、转战各地的情形,向朝廷恳切申明:“淮军之起逾三十年,同时共存之人十不一二,而部曲将校递统其众,皆昔时百战相随之士,并能修明纪律,不坠军声。迄今拱卫畿疆, 东至 营、青,南迄闽、广,屹为 海防 得力之师。其留防江、鄂各军,虽经裁汰,犹称劲旅,历时虽久,士气不衰。庐州为各将士故乡,亲见从前治军缔造之勤,捍卫之绩;其后父兄子弟从征四方,长往不返,岁时霜露,良足感伤。各省皆有祠堂,而本郡独无,惧无以称朝廷褒恤忠勤之至意。”要求朝廷能照湘军旧例,准予在巢湖岸畔建立淮军昭忠祠。奏折递上后没几天,很快就接到上谕:“著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李鸿章随即向 安徽 巡抚沈秉成发去咨文,请他多加关照。

为什么选在中庙附近建祠,说来也有一段故事,因为这里就是当初李鸿章父亲李 文安 病故的地方。根据刘秉璋之子刘体智《异辞录》的记述:“李翁体肥,会当夏令,辄痛饮,且露宿于外,无疾而终。”也就是说他率领团练转战到了中庙,因为好酒贪杯,暴饮而亡,时间是在 咸丰 五年五月五月二十三日。此时李鸿章正率领本部团练在巢县东关一带随清军副都统忠泰与太平军鏖战,接到讣告,急忙回来奔丧。他走后不久,巢湖清军就被太平军打得全军覆没,李鸿章算是拣回了一条命。颇为相信风水之术的李鸿章,认为中庙是他能够起死回生的吉地。所以他在捐资修建中庙以后,就一直想在附近为其父盖一所祠堂。 安徽 巡抚沈秉成,当然知道李鸿章的心意,接到李鸿章的关于修建淮军昭忠祠的咨文后,立即顺水推舟,也向朝廷上奏,说 合肥 、巢湖两县士民至今感念李 文安 保卫乡里的业绩,请求在中庙附近敕建一所纪念专祠,并将其“宦绩战功,宣付史馆立传。”奏上,同样为谕旨照准,这就大大讨好了李鸿章一把。因此,同时动工兴建的,实际上是两座祠堂:淮军昭忠祠和紧紧毗连其东面的李 文安 公祠(简称“李公祠”)。

当时实际负责监造的有两人:李天钺和卫汝成。卫汝成是卫汝贵的亲弟,盛军记名提督,当时和哥哥一起在家守丧,他负责昭忠祠和李公祠的勘察和营建。李天钺原名李经楞,拔贡出身,是李鹤章的 长子 ,也即李鸿章的亲侄,负责管理帐目。但他好像并不善于理财,因他同时监管庐阳书院的经费,把这几处的帐目弄得一塌糊涂,其本人也很快于当年12月13日病故了。这时正好李经方已从驻日公使任上卸任回国,受父命回乡在夏小影建墓园(按:即今 大兴 集李鸿章享堂),安排嗣母赵小莲(已于当年7月病故)的营葬事宜,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1893年5月8日)李鸿章写信给李经方说:“祠工应俟木料运齐再动工,楞管书院(按:当时尚有庐阳书院正在筹办),糊涂已极。” 命他一并接管昭忠祠和李公祠的建造,并“督同张次青及叙侄整顿”。从李鸿章里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祠堂横梁需用的巨型楠木需要从南方闽、赣等地采购,所以一直延迟到1893年春夏以后,等木料备齐了,才正式动工建造。但建设的速度很快,到1894年的5—6月间,这两座祠堂——昭忠祠和李公祠,就先后基本落成了。



发表于 2022-12-21 15:51 15 只看该作者
巢湖淮军昭忠祠所以能够较快建成,与退休在籍和分防各地的淮军将弁踊跃捐输有很 大关 系。以退休在家养病的前 台湾 巡抚刘铭传为例,他是当时乡里地位最高、威望最崇的淮系大员了,不但自己捐出了数百两银子,还亲笔撰写了两幅楹联:



第一联:

“升高以望东关,情随事迁,百战江淮如昨日;积厚仍归南岳,才为世出,再生申甫更何年?”

这是回忆淮军诸将领起自草茅的往事,情景交融,情真意切。



第二联:

“ 九州 祠宇相望,魂魄有知,百岁犹思故乡乐;万古湖山不改,风云所聚,群灵疑拥怒涛来。”

这是联想到四海为家、为了捍卫国防捐躯的淮军将士,希望这些先烈的魂魄千里回乡安息。读来催人泪下,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昭忠祠建成以后,理应有一块碑记,谁来写这块碑记呢?甲午年已经远非壬辰年,随着 日本 的步步进逼,战争迫在眉睫。李鸿章自己既无时间也无精力来做这篇文章,于是便请家庭教师范当世( 南通 名士、教授李经迈和和李经述,当代著名画家范曾的曾祖父)向前任幕僚、时任莲池书院山长的著名 桐城 派大师吴汝纶致意,希望他能完成这篇压轴之作。吴汝纶果然不负所托,以出众的文采和史家的慧眼,于六月间抱病写成了一篇洋洋洒洒1800余字的《 合肥 淮军昭忠祠记》(现存于新编《吴汝纶全集》)。
淮军成军三十年来,大小数百战,是不是要把这些烽火扰攘中金戈铁马的“战功”详细记录下来,在李鸿章的内心也许就是这么想的,但吴汝纶却没有这么做。他知道,到这时为止,淮军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战争:“平吴”、“剿捻”、中法战争;前两次都是内战, 中国 人打 中国 人,并没有什么光彩,只有中法战争算是和入侵的 法国 打了个平手。而眼下,中日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关于淮军腐败、不堪一击的传言正在飞短流长……。如何评价这支从1870年代起就成为国家海疆防卫重镇的军队?如何让国人认识到军队近代化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吴汝纶在这篇《碑记》里,用浓墨重彩所渲染的,正是这点。
他在开篇即说:“国家兵制,至淮军凡三变。始者旗营之制,命将出师,取兵与素养,事定则兵归伍、将归京师。川楚之役,兼资招募,不专用额兵,变兵用勇自此始。”这是第一变。接着他又说:“……曾文正公起 湘乡 ,教练乡勇,倚以办贼,号曰湘军。湘军兴而额兵尽废,兵之制于是始变也。”这是第二变。在叙述了淮军和湘军“水源木本”的渊源关系,以及湘消淮长、淮军最后取代湘军成为近代国防军主力的历程后,他又敏锐地指出:“始相国(指李鸿章)起湘军中,所用皆湘军法制。即至 上海 ,见境外兵械精整过吾军远甚,于是尽弃湘军旧械不用,用境外器法勒习军,军成不留,行百战而士气常振奋者,以器利而伤亡者少也。盖兵制至是又一变矣,变未有已也。”最后的一句最为点题。充分说明了淮军在 中国 军事体制从传统向近代化过渡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至于淮军在当时国防事业中所处的重要性,吴汝纶也有精辟的论述:“及相国移督直隶,治兵 北海 ,淮军屹为 中国 重镇,天下有事,取兵于相国,相国辄分遣淮军应之。刘公铭传率之至秦陇征叛回,沈文肃公葆桢又与刘公先后率之渡海至 台湾 御倭、御法 兰西 ,潘公鼎新率之出 广西 关外战法人于 越南 ,张靖达公树声兄弟率之北戎 山西 边徼、南防海粤东,吴武壮公长庆率之东过渤海定 朝鲜 内乱,今 湖南 吴中丞大澂率之北略 吉林 、 黑龙江 ,周刚敏公盛波、武壮公盛传兄弟更迭随相国 天津 屯戍海上,而 天津 又间遣偏师平 朝阳 之盗;淮军旗鼓,独行 中国 垂卅年。”
淮军的不朽就在于它曾经长时期地充当近代国防的主力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吴汝纶认为:“兵者,逐事而具,事已而更新,不可终穷,而大要归于去所不胜以从所胜。”而淮军正是因为在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包括引进军事器械和改进训练方法等方面孜孜不倦,始终保持常变常新,才使它在当时国内诸军中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顽固保守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淮军的装备近代化在当时又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就使得他对即将来临的大战忧心忡忡。所以在《碑记》的篇末,他特别点出全篇的主题是:“汝纶则取国家兵制之变及淮军所以制胜者论之,俾后之谋国是者有考焉。”
应该说,正是这样一种高屋建瓴的历史定位,使得淮军昭忠祠和这篇《碑记》一样,成为值得留存和弘扬的历史文化遗产。说来也巧,辛亥革命爆发,黄兴指挥的革命军司令部就设在武昌的淮军昭忠祠,也许他就是在与袁世凯北洋军激战的空隙,了解到昭忠祠的原委。所以在革命 成功 后不久,中华民国元年正月初五日(1912年2月22日),他就以陆军部长的名义发布命令,将各省的湘淮军昭忠祠改为大汉忠烈祠,以纪念在那个屈辱—抗争的年代,为保卫祖国与帝国主义列强浴血奋战而牺牲的先烈。

发表于 2022-12-21 15:51 16 只看该作者
正中是李鸿章和曾国藩的画像。过去祠堂内有上万淮军将士的牌位,我朝把它们全毁了。现在象征性做了几十块牌位放在供桌上。当年这只是一间偏殿,如今包括正殿在内的大多数建筑已毁,也就只能将这偏殿当正殿了。

殿内有淮军主要代表人物介绍

庆军的两位统帅吴长 庆和 刘秉章均为 合肥 庐江 县人,李鸿章的淮军将领大部分出自 合肥 市内,官居二品以上者(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就有数十人。关于他们的事迹,你们就看看展板吧。

吴长庆最大的功绩是率军入朝 平定 朝鲜 壬午兵变和兴 修水 利

刘秉章官至 浙江 巡抚, 四川 总督,他最大功绩是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指挥军民在 宁波 镇 海口 大败法军孤拔舰队。

发表于 2022-12-21 15:51 17 只看该作者
袁世凯曾为吴长庆部下。至今 庐江 县城内还有纪念吴长庆的祠堂吴武壮公祠,保存完好,木雕精美。

铭军是刘铭传的部队,刘铭传 肥西 铭传乡人,他的故居和墓地现在还在 肥西 。尤其故居刘老圩是国保单位, 合肥 目前保存最好的淮军城堡式庄园。他是晚清的一位军事家,才能卓著的巡抚,曾率 台湾 军民击退了 法国 军队的进攻,保卫了 台湾 ,对 台湾 近代化贡献很大。同时他也是晚清一位一流的诗人。他是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人物。

树军首领是张树声。 肥西 人,官至直隶总督和两广总督,是淮系集团二号人物。任职期间曾大力治理太湖,兴 修水 利。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也是 庐江 人,他原本是步兵和骑兵的指挥官,李鸿章却让他当水师提督。不过丁汝昌在北洋海军战败的情况下很好的保持了民族气节,宁死不降。

发表于 2022-12-21 15:51 18 只看该作者
武毅军是淮军中唯一完全采用西方制度训练出的陆军聂士成是 长丰 岗集镇人,他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唯一打了胜仗的 中国 将领,1900年他率部在 天津 抵御八国联军,他身先士卒,武毅军英勇杀敌,给侵略者战争中最大的损失,连八国联军将领也说,与 中国 交战以来,从没遇到过武毅军这样勇悍的士兵。最后他中弹牺牲, 天津 还给他立了铜像。他也是历史教科书提到的人物。

鼎军首领潘鼎新 庐江 县人。担任过 云南 、 湖南 、 广西 巡抚,他写了《洋枪队大操图说》是 中国 人创作的最早介绍近代作战方法的兵书之一。淮军 平定 太平天国与捻军,击退 法国 侵略,与淮军采用西方先进装备,并汲取了一部分西方军事战术有很 大关 系。

潘鼎新指挥了镇南关大捷。

发表于 2022-12-21 15:51 19 只看该作者
太平天国起义中全国很多地方都办起了团练,但成气候,变成清朝主力国防军的只有湘军和淮军。淮军将领大多在加入李鸿章淮军前都是 合肥 的地方团练首领。他们能完成从民兵首领到军队将领的转变与李鸿章个人超人的眼光与见识是分不开的,也离不开这几大将领抓住机遇的眼光。 合肥 人能成为晚清国防主力,与当时的 合肥 民风也有一定关系。 合肥 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很多, 合肥 人当兵为将或做谋士的传统古已有之。 合肥 人虽然慢条斯理,一般不会主动骂人或挑事,但是胆子大,民风刚劲,崇尚变通与斗争的哲学,很少畏惧,也有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这种外柔内刚的性格也适合当兵为将。

盛军首领是周盛传。

周盛传主持修建了 天津 新城 ,培育了 天津 小站稻。 合肥 人对 天津 城市历史影响很大,明朝永乐初年, 合肥 人漕运总督陈瑄在 天津 修建了 天津 城最早的城墙,并且修建了可以储藏百万石粮食的粮仓,还在运河沿线兴 修水 利。

发表于 2022-12-21 15:51 20 只看该作者
李文安公祠

从淮军昭忠祠的侧面出口可以拐入李 文安 公祠参观。

李 文安 ,李殿华四子,1801年(嘉庆辛酉年)12月29日午时生,字式和,号玉川,又号玉泉,别号愚荃,榜名文玕,县学优廪生。1834年以优廪生中道光甲午科举人96名,1838年与曾国藩同登道光戊戌纽福保榜进士112名,殿试三甲,朝考以主事用,与林则徐之子林汝舟同年服官刑部。1841年会试外廉官,始为部中主管 广西 、奉天、 山西 的司员,督理提牢厅兼行秋审处。后为 四川 主事、 云南 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1]

文安 居官忠厚正直,以孝友为政,明治狱,尽心职事,政声卓著。在管理提牢厅时,束吏安囚,严禁狱卒虐囚,时例各囚每饭一勺, 文安 散饭务必满勺,生熟亲尝之。捐米煮粥,以济晚间后到之囚。狱中易发疾病, 文安 制药备之。夏则赠蒲扇,秋冬各司捐散棉衣,又在各所添置棉被,以备病囚发汗养病。狱无瘐死者。总办秋审,亦多所平反,人无冤抑,世称长者。[1]

1852年太平军占领 安庆 , 江宁 ,两淮农民军四起。 文安 在乡倡立" 淮南 乡约,条教精详,里人信从,为日后团练义勇之本"。又订积谷备荒,远近德之。1853年 咸丰 命其回籍协剿,有战绩。1854年以知府使用,换顶戴。 文安 在磨店办乡团会,1855年又在撮镇邑棠寺,招募兵马,扩大队伍,并在 合肥 ,巢县设立清湖,保卫两局。由于庐属五县,水陆交冲, 文安 盛暑严寒奔驰,积劳成疾,1855年病逝于团练公所,终年55岁。逝后以知府军营病故例赐恤,追赠道员,先赠资政大夫,通议大夫,建威将军,又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通奉大夫,在中庙建专祠,宦绩战功宣付国史馆立传。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