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1696

主题

杭州

钱塘往事 | 致那些远去的记忆和即将消失的风景

[复制链接] 查看:30601 | 回复:81
发表于 2023-1-9 13:45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每到秋冬季节,天气好的日子,总喜欢到老城逛逛。

清冷的时节,树叶零落了,阳光却带来温暖,洒在那些古老的街道上,给万物投射出长长的影子。

老城是老了,伴随着它的居民,退到了时代舞台的灯光外,一切都显得过时而陈旧。

然而,这里也有 新城 没有的东西——那种浓浓的“烟火味”,这是过去年代的遗存,并不那么精致,却生动、亲切、富有人情味。

这样的画面,总能唤起我遥远的记忆,二十年前,它们似乎还颇为常见,不知何时起,它们已渐渐成为稀缺的风景。

于是想在这个冬天,用相机记录这些终将消失的画面,它们代表了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也见证了我的过去。


城南


小时候的印象里,城南是最有老城味道的地方,那时,河坊街还不是步行街,依然行驶着八路公交车,沿街的梧桐树后面,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古旧而未经修饰,房子里住着一代代 杭州 人,过着地道的老墙门生活。

对于住在单元楼的我来说,城南是一片神奇的世界,在那里,你才能看到这座 江南 古城原本的模样。

远的不说,在晚清和民国,城南曾是 杭州 最繁华的地方,各类政府机构、大商号、大银行都集中在此,后来,城市的重心北移,城南落魄了下去,但也因此保存了最好的古城面貌。

21世纪初,城南最繁华的河坊街、 中山 中路被改造成了商业步行街。居民们被迁走,房屋修缮一新,变成了光鲜亮丽的旅游商店和餐馆,满目都是各类现代招牌和装饰,没有了当年的氛围。

如今,要体验那个真正具有本地特色和烟火气息的老 杭州 ,只能往更隐蔽的地方寻觅。


太庙广场


从河坊街往南,穿过鼓楼,商业步行街就结束了,烟火气慢慢开始回归,到了城隍牌楼、太庙广场附近,那个熟悉的老 杭州 就又回来了。

这一带是如今 杭州 硕果仅存的老街坊里,最大最完整的一块。

这是一片神奇的地方,吴山和 紫阳 山从西、北、南三面环绕,山虽不高,却足以把这里与不远外的西湖隔开,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西湖,是优美与浪漫的代名词,经过了精心的修饰。而这里,有着真实的生活,是另一种的浪漫,却并非人人都能读懂。

太庙广场是原来南宋太庙的所在地,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再往南,就是当年的三省六部和皇宫。这一带可谓是 杭州 的“皇城根儿”了,不过,八百年的时光,早就消除了宋朝的痕迹,原本宫阙殿宇的所在,如今都是平凡的市井。

广场上还有一些当年庙宇的柱础、墙基,人们三三两两坐着晒太阳。四周的 大树 正在落叶,阳光照亮着老房子的白墙。

街道上人来人往,颇为热闹,不过热闹的表象下面,骨子里却是安静的,恰似几十年前的那个 中国 。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1-9 13:45 2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3-1-9 13:45 3 只看该作者
各种干货——腊肉、干鱼、酱鸭……晒在阳光之下,是冬日 杭州 的标志景观。还有 绍兴 老酒和糖炒栗子,都是旧时常见的 江南 风物。

发表于 2023-1-9 13:45 4 只看该作者
大马弄


太庙广场北侧,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就是最近在网上小有名气的大马弄,据说是杭城现在仅存的露天菜市场。

各色各样的小店,卖着生鲜食材,还有油墩儿、葱包烩之类最正宗的 杭州 小吃。室内空间过于狭小,饭馆、菜铺都向街上扩张,变成了半露天的摊位。

人们彼此熟悉,即便那些外地来的摊主,也能和白发苍苍的老居民们寒暄几句。生意不忙的老板,一边坐着晒太阳,一 边和 附近的居民聊天,工作倒像是成了随遇而安的事情。人与人之间,在这里自然地变得亲近。

时间仿佛忘却了这个角落,我犹如回到了儿时的那个 杭州 ,久远而亲切的记忆依稀重现。

发表于 2023-1-9 13:45 5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3-1-9 13:45 6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3-1-9 13:45 7 只看该作者
老的城站火车站和浙赣铁路就在东面不远处,记得高中时来这里,时常能听见火车声,回荡在这片天地的上空,带来一种关于远方的想象。

现在,大多数火车都已从更远、更快的线路经过 杭州 了,这里的汽笛声也少了许多,偶尔响起时,还能勾起我熟悉的回忆。

初冬的阳光里,拿着相机,行走在这片老街巷的感觉,是格外美好的,独自一人,默默与过去的时间对话,在光影之间,捕捉记忆的碎片。

每当遇见一片唤起熟悉感觉的场景、得到一些托付了内心情怀的照片,那种欣喜是无与伦比的。

这也许就是摄影最大的快乐,就像哲学家黑格尔说的——为内心理念找到了投射的对象。

发表于 2023-1-9 13:45 8 只看该作者
城隍牌楼


走到大马弄的北口,就是一条热闹的街道——城隍牌楼。街道的尽头就是吴山, 杭州 人更喜欢叫它“城隍山”。

小时候,城隍山脚下还都是老房子,我曾短暂寄住在四宜路的四姨家,幸运地体验过一把老墙门里的生活。

墙门在过去都是大户人家的住宅,解放后,它们被分给了普通老百姓,一个墙门里有时住着十几户人家,邻居们洗衣做饭都时常在一起,互相聊天、互相帮忙,生活就在这种氛围里,变得富有人情味,相比起后来的单元楼,更多了一些温度。

发表于 2023-1-9 13:45 9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3-1-9 13:45 10 只看该作者
古时人家的房子,家业越大,围墙越高,那时候不讲究采光,更注重内部空间的私密性。

记得四姨家就是如此,即使白天,房间里也是暗暗的,窗外只透进天井上的一小片天光,天井下面是公用水池,石板上长着青苔。秋天的时候,表哥会在那些墙角的缝隙里捉蟋蟀。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