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门峡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复制链接] 查看:4773 | 回复:54
发表于 2024-1-19 17:31 21 只看该作者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东寨赵姓溯源:东寨赵姓乃赵姓长河中的一支,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洪洞县赵城乃赵姓发源之地。东寨赵姓是正统的赵氏后裔。元朝末年,zz腐败,战争频仍,灾役连绵,万户萧疏。中原大地祸灾尤重,满目凄凉。河南、山东、北平数千里沃野之地,尽化为蓁莽(zhēn mǎng杂乱丛生的草木)之墟,人民流离失所,军伍不存什一。地广民稀,开辟无方,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振兴农业,发布了移民垦荒的命令,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屡移山西居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地。为了移民方便,在洪洞县城北郊贾村西侧的广济寺设局驻员,在寺外的大槐树下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给凭证川资,然后遣送各地。东寨赵姓始祖赵泗(sì)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初来在下庄村披荆斩棘垦荒种地、下院打窑居住生活。直至八世祖其坟茔地都在下庄村西桑园地一带。从九世以后为躲避兵灾匪患在村东筑寨,三面环沟一面连着陆地,称为东寨。因兵灾匪患不断,为了便于生产劳动和躲避兵匪,便在寨子附近居住耕种,渐渐便形成村落,取名东寨村。此后几百年间一直在此生息繁衍以至今天。赵姓族人遍布三门峡,人数较多者如东掌洼、上窑村、大坡脑、羊匹沟、斜桥村、柳林村、富村、张茅乡南沟村、渑池县南马村和卢氏县诸村庄等。
发表于 2024-1-19 17:31 22 只看该作者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发表于 2024-1-19 17:31 23 只看该作者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古东寨之前世今生 :赵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开始住在小南塬的核心地带。那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便于农耕。那时由于战争频繁,盗贼兵匪经常骚扰,人们不能安居乐业;为了躲避乱兵抢匪,便在下庄村的东西两个方向各修一个寨子,在下庄村西方向的叫“王莽寨”,在下庄村东方向的叫“东寨”。古东寨垒筑在一块三面临沟,一面连着陆地的半岛形孤地的尖端。三面临沟绝壁悬崖,无法攀登,连着陆地的一面,横挖一条深壕叫“寨壕”,壕北沿上筑的高墙叫“寨墙”,凭着壕沟和寨墙形成的陡壁又与陆地隔开。寨墙中间有坚固的寨门,人们可由寨门进出寨子,兵匪一来,人们都搬进寨里,关闭寨门。寨子里有井可以取水,有房有窑可以居住,寨子里储备了粮食柴薪以资生计。听说寨子里面还有一条十字街道,可以做买卖贸易。人们能在寨里坚持较长时间,兵匪常常无可奈何,望寨却步,最后只好退走。传说有一次几百个敌兵盗围攻寨子。人们紧闭寨门,寨墙上有精壮村民把守。兵匪攻寨时,寨墙上滚木、炮石、火把都打将下来,敌人列伤惨重,激怒了敌兵头领,他们又从别处调来不少援兵,奋力攻打。眼看就要攻破寨子了,忽然寨墙上一声呐喊,拥出一彪人马:中间一员神将红面头髯,手执青龙刀,跨骑赤兔马,乃是武圣关羽大将军,右有周仓左有关平,贼兵一见关公显圣,顿时吓得毛骨悚然,纷纷落荒而逃。从此以后,东寨也关爷寨。由于战争频繁,兵匪常至,村民们避难的时候多,安居的时候少。躲避在东塞上的赵姓人便在寨子附近耕田种地,挖洞打窑,渐成村落后,便叫作东寨村。后来世事渐趋稳定,也由于枪炮的广泛使用,寨子便失去了逃荒避难的牢靠作用。寨墙倒塌,房屋毁坏,古寨只剩下了浅壕断墙和枯井,后又逐渐复还为耕地了。而关于东寨的名称由来和古老传说,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发表于 2024-1-19 17:32 24 只看该作者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发表于 2024-1-19 17:32 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1-22 09:02 编辑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蝎形村之浪漫传奇:陕县菜元乡之南有一土塬叫小南塬。东寨村就座落在这个土塬的东南方向,背靠梅花山,脚蹬青龙涧,俯瞰三门峡,是一风水宝地。小南塬上还有赵原、下庄、上窑和沟南等村庄。按村庄的外形特征,俗语有“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的形象之称。东寨村的外形确实像蝎子,它头南尾北,伏在梅花山下。西岔东岔是伸向南面的两条沟,正像端子头上的两只巨螯;前岔伸向北面的一条大沟正是蝎子的巨尾,中岔宽阔人烟稠密,就像蝎子的肚腹。就是这个像巨蝎形状的东寨村落数百年间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赵姓子孙。东寨村东西两面各有一条大沟,西面隔沟对向是下庄村,东面隔沟相望是金沟村和卫家寨村。两条大沟在村北会合形成一个两沟夹角的半岛形陆地,东寨村正在这个半岛上。村子最北端是半岛的尖端,三面临沟、绝壁悬崖,其上便是古寨遗址,隔沟相望的西北方向是赵原村。东寨村由三个自然村所组成,主村是蝎子形的东寨村,其南约一公里西大沟的东沿上有个小村叫半坡村,住有十几户人家。东南山洼里有个小村叫东掌洼,也住有三四十户人家。三个自然村的住户,都是东寨赵姓一族。东寨村南是一漫山坡,是先祖们拔荆斩棘开发出来的红土梯田。地堰上多生杂草和酸枣丛,地边地头栽植了不少柿子树,品种有“牛心”、“杵头”、“八月红”、“小火柿”等,数量繁多,品质优良。深秋季节,柿子挂满枝头,晃如万点繁星,柿叶经霜煞变满枝嫣红、鲜艳夺目,正所谓“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美景。我们的先祖有栽植柿树的专家,他们栽培的柿树所结出的柿子,不仅个大色鲜而且味道甘甜,乃是柿中珍品,其他地方少有如此良种。东寨村物阜田丰、人杰地灵、民风淳厚。土特产有柿子、红薯等。特别是红薯育苗,家家建温池,户户育薯苗,到红薯栽种时节,四处客商云集东寨;逢集赶会,摆的一街两市,多是东寨署苗。由此可见,东寨红薯苗享誉在四方,畅销省内外。近年来东寨村又兴起了面豆加工行当,家家户户,几乎全干,面豆很畅销,生意也兴隆。
发表于 2024-1-19 17:32 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1-22 09:02 编辑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关帝庙之前世今生:东寨村前沟的西崖上建有一座关帝庙。庙院呈长方形南北走向。院门朝东在东围墙的中间,南边是一个大戏台,北边是关帝庙宇。关帝庙分前厅和后殿。后殿塑的是神像,坐北面南,正中间是关帝座像约三米来高,头戴紫金冠,身披绿锦袍,卧蚕眉丹风眼。面如重枣,美髯飘胸,两手放置腿面,既儒雅潇洒又威武凛然。右边是周仓,面黑如墨,虬须丛生,眼如铜铃,逞站姿,右手握青龙偃月刀,刀杆杵地,左手插腰,粗犷豪放,虎相生威。关帝左边是关平,眉清目秀,雄姿勃发,白袍银铠,手执宝剑。三神像前面是供桌。桌面放有香炉、签筒。香炉内香烟袅袅,签筒内竹签根根,上有签文,供人们求签占卜。供桌旁靠有咒牌,上系铃铛。谁有不解冤情和不平之事,便杠牌摇铃,游走高喊,诅咒仇家。庙内墙壁上绘有彩色壁画,画的是关羽一生的英雄事迹:“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封金挂印”,“出五关斩六将刀劈蔡阳”,“水淹七军捉庞德”,“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形象逼真,色彩绚丽,表现了关羽一生义气为重,忠心事主,威震华夏的英雄气概。关帝庙的对面有一座大戏台。戏台坐南面北,面积足有五间房子那么大。房基是一高台,约四五尺高,上盖戏楼。戏楼正前方是台口,台口的东西有两根红柱子,唱戏时用来贴楹联,曾贴有“蟒袍玉带虚富贵,洞房花烛假姻缘”等对联。戏楼正中东西走向一道横墙将戏楼分成前台和后台。前台表演、后台化妆。东西两道门供演员进出。东门出前台表演,门额上写“出将”,西门下场回后台,门楼上写“入相”,村里遇四丰岁稔或逢年过节时,常请来戏班在此演戏。村民们男女老幼,于是便请了四方亲友带上桌椅板凳前来看戏。庙宇不知始建于何年。戏台原来也不在庙院内。据说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翻修关帝庙时,才将戏台盖于院内的。一九五八年,关帝庙神像被砸坏,一九六六年后,关帝庙和戏台先后被拆毁。所拆砖瓦木料在村中间盖了六间房子作学校,后来又在院内盖了舞台。至此,关帝庙这座古建筑文物便不复存在了。
发表于 2024-1-19 17:32 27 只看该作者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蝙蝠洞的来历:由于东寨村有三条沟岔,所以人们就顺沟岔而居住。沟岔两边先截崖面后挖窑洞,院落多是靠崖院。沟岔两边为窑院,沟岔中间地带则用于走路。为了防止洪水顺沟而下冲进院子或冲毁门前道路,村民就在门前地下挖暗洞排积水,每往沟岔后扩展一座院子,地下暗洞也就往后延伸一段,前后是贯通的。后沟西岔两条地下暗洞,在村中间合成一条通往前沟,洪水便从村北流人大沟里。由于年深日久,水流洞底,愈冲愈深,洞顶坍塌,愈塌愈薄,以致有些地方暗洞和地面塌透,形成露天明洞。暗洞高可达七八米,宽的地方也有三四米,由于洞里黑暗潮湿,适宜蝙蝠潜居,洞晨就集聚了很多蝙蝠。蝙蝠白天潜藏洞中,用肢翼倒挂洞顶,互相勾连,群集团拥,吱喳乱叫,晚上飞出洞外捕食蚊虫。这便形成了东寨村的一道独特景观。由于村中地下有大洞,各家住户也都在自家窑院里挖了小洞以通往大洞。金村形成了一个地下大洞连小洞的通达同络。一旦遇上兵荒马乱,人们就关闭院落大门,从自家洞口躲进洞里。财物粮食都搬进洞里,骡马牛羊也牵进洞里,都在洞内吃住。兵匪进村后不知就里,自然一无所获。地洞里还设置了“过桥”、“翻井”等暗道机关,兵匪强盗即使进了地洞,也一无施展、无能为力。这虽不象翼中平原的地道战那样有力地打击敌人,却也使村民们躲过了不少次兵匪强盗的烧杀抢掠和险乱动难。
发表于 2024-1-19 17:32 2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5839818119cm 于 2024-1-22 11:19 编辑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赵家祠堂院之前世今生:赵氏祠堂坐落在东寨村东去金沟的村边路口上,是坐北朝南的一座土窑院。院宽二十米长三十米,正北一面两孔窑,西窑的西窗内角下有一个洞口,可以直通村里的暗洞 ;东西两孔窑靠北一孔是好窑,靠南一孔后半截坍塌了,形成一个“马鞍桥”。西面崖有一丈多长接着是土围墙。南墙正中是大门,门楼是房脊形建筑,大木门框、厚木门扇,门框上面镶嵌一块大牌匾,阴刻“赵氏祠堂”四个大字。大门框两边的外侧置放着一对石狮子。造了大门院内有一道影壁墙,解放前影壁墙的靠外一面曾画有孙中山头像。影壁墙内侧东西两边有一大一小两棵柏树。崖边上长满酸枣丛。崖上场边长有一大一小两棵柿子树。祠堂是同祖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窑内挂有祖先神筝,供桌上供有赵氏祖先的牌位。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祠堂院内摆了洒菜,请本族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前去赴宴,叫“吃冬至”。自从村里成立了学堂,祠堂的窑洞便作了教室,先靠们就把祭祀祖上的场所让给了后代子孙去读书识字。祠堂院伴随着历史的脚步,目睹了世事的沧桑变迁,从斗地主分田地到“三反五反”,从“四清”运动到“大革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迈过了多少坎坎坷坷,渐渐地院墙倒了、门楼塌了,最后被卖给私人做了宅院。别看这座不起眼的土窑院,它可是东寨村的文化圣地和人才摇篮。它孕育了东寨的少年精英,培养了赵家的栋梁之材。从这所院门走出来攻读深造的赵姓子弟,既有高等学府的饱学儒生,也有省市县府的政要官员,还有厂矿企业的经理老板,更有满腹经纶的教坛名流。据不完全统计,东寨村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人数,约占全村总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二。东寨村的赵姓子孙,之所以文风浩荡、人才济济,祠堂院的地灵承载是功不可没的。
发表于 2024-1-19 17:32 29 只看该作者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选择性的拍完家谱,跟随赵金昌老师实地走访东寨村。在边走边聊边看中聆听小村源远流长的故事与传说。先是由北至南接着右转一个S弯迂回上得坡来。“做儿童时听老辈人讲,这里原来是一家财主的祖坟地,两棵老柏树年代久远树杆两人粗壮不少两人抱不拢,以它寓意蝎形村的眼睛。老辈人和村民们对蝎形村的眼睛自然是爱护有加。直到破四旧时不得已才将其刨了去”。我认真倾听着赵老师有趣的解读。
发表于 2024-1-19 17:32 30 只看该作者
小南塬上故事多,“赵原蛤蟆下庄鳖上窑长虫东寨蝎”之“东寨蝎”专访——20240114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