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948

主题

哈尔滨

中央山游历记

[复制链接] 查看:1766 | 回复:49
发表于 2024-4-22 09:35 11 只看该作者


       在家乡小兴安岭的山脉里跋涉了多年,发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登山队里的朋友们大多都是来自于山外边的县城,大家对于山的了解仅限于地图或者是道听途说,所以寻找山的时候也只能是按图索骥。当地山里人则不同,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周围或者是山里边,他们对于山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口口相传,前人手指这个山告诉他叫什么名字,然后一代传一代,在山里人的意识里这个山就叫这个名字。对于山里人来讲,前辈人的指点比起地图显得更加形象和直接。所以有些时候,即便是同一个山的名字,在山外人和山里人的认知里,却是分处两个不同地方的山。某次,与晓安去龙口自然保护区内登“扁砬子”山,保护区的看门人手指南面一座雄伟的山峰说,那就是扁砬子。我俩面面相觑,明明地图上标注的扁砬子在东北方向,可当地人却将另外一座(后来该山被县里命名为隆达峰)不同形态,不同位置的山峰称为同一个名字。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4-22 09:35 12 只看该作者


              司机师傅说中央山还在前面,还要行走一段距离,在我们脚下这条山路的左侧。他接着说道,那座山与周围的山峰没有任何联系,处在周围群山环抱之中,所以当地人才把那座山称为“中央山”。自己再次端起手机详细查看周围地形,的确发现据此东南方向有一座海拔300余米,且处周围环抱的山峰。可见司机师傅一点也没有带错路,只是在双方的意识里对于具体山峰的理解各有不同而已。遂与司机师傅说明,我们今天只去地图上署名的那座“中央山”,等以后有机会再去在他们眼里那座“真正”的“中央山”。招呼队员们就此下车,与司机师傅约定了大致下山时间,会合地点就定位在这片玉米地旁。
发表于 2024-4-22 09:35 13 只看该作者


       从玉米地的北部边缘一直向西行走,以寻找地图上那条进山的小路。地表已经融化,黑黝黝的泥土沾满了双脚,尽量踩在有玉米杆的地方,以免深陷其中。沿着玉米地周围几乎走了大半圈,方在西南方向隐约发现一条并不十分明显的小路,路中央积雪依旧覆盖其中,其上的蒿草比两厢稍微低矮一些,所以才勉强辨清那是一条山路。由于没有带雪套,只得先让大家在前面行走,以免还没有开始真正登山,就陷于湿鞋的尴尬境地。好在越往山里的的路上积雪反而稀薄了一些,再次前头引领大家前进。脚下的山路应该是已经荒废了多年的老集材路,由于多年未被使用及覆盖着冰雪已然面目全非。
发表于 2024-4-22 09:35 14 只看该作者


菟葵,一种中药材。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4-22 09:35 15 只看该作者


       今天的队伍里来了一位年轻队员,九零后的小张老师。统招大学毕业生,博士在读,一下子把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拉上历史的新高度,小张老师为人朴实单纯,对户外登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说句心里话,真希望当下的年轻人能够放下手机里的虚幻世界,勇敢地迈开脚步,走出围城与藩篱,拥抱自然,拥抱户外运动。不断地增强体质、心智,更好的服务于家庭和建设祖国。以前户外运动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举步维艰,现在只需要青年一代能够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像小张老师一样勇敢滴、大胆地甩开前进的脚步。
发表于 2024-4-22 09:35 16 只看该作者


       沿着山间小路行至三分之一处,山路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路也不成为路了。前面的队员开始引领舍离原来的路线,直奔西南方向中央山主峰位置前进。积雪变得越来越厚,好在还算十分松软,比起前一段时间踏破雪上的一层硬盖要省力得多。晓安主动把他的雪套让给了自己,带上它之后,才可以放心大胆,毫无顾忌地在前面为大家开路,行进的速度也快了一些。在深深的积雪中穿行跋涉,加之山体向上的坡度,自然要比没有任何阻力要费劲很多,一会儿就热汗淋淋,由于只穿了一件抓绒衣,只得将胸前的拉链降低一些,以使热量从开口处尽快散去。
发表于 2024-4-22 09:35 17 只看该作者


       待身体就像开锅一样沸腾的时候,不得已只得停下脚步。大家也都停下来喘息,有的换下一件衣服,有的喝上一口热水,有的拿出糖果、水果之类与大家分享。这个场景几乎每一次户外出行都会出现在森林中,且常常是由女同胞们带来的。虽然天气已经开始暖和了,但插在雪中脚却是冰冷的,有的队员鞋子已经湿透,特别是小张老师由于缺乏户外经验,没有穿戴雪套,脚踝处灌满了积雪,雪水浸满了鞋壳,但他脸上仍然洋溢着灿烂和兴奋的激情,没有任何抱怨与退缩。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勇于克服困难,乐观向上的新时代青年人的风采。
发表于 2024-4-22 09:35 18 只看该作者


       越过海拔450米等高线后,山体的坡度加大了,积雪也更加深厚,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气力。由于多年登山练就的习惯特点,攀登的阻力越大,却更要加大步伐,就如同长跑后程突然加速一样。同时,也的确锻炼了强大的心肺功能,以支持整个身体机器的运行。常常也是在这个紧关节要的时候,与其他队员拉开较远的距离。此时,后续队员会大声的呼唤,便停下匆匆的脚步,以使后续队员看见你的背影。有时候大家刚刚聚拢来,由于不习惯长时间停下来休息,便叫大家短暂休息一下,自己则继续迈开脚步,为大家寻找前出探路。
发表于 2024-4-22 09:35 19 只看该作者


       距离山顶在300米、200米、100米缓慢地接近。仿佛前方头顶的树木也变得更加稀少,森林里显得更加透亮。不时掏出手机查看距离山顶的距离,越是接近终点心里仿佛略显焦急,恨不得一步就能登顶。当逐渐接近山顶时,积雪开始变得稀薄,有的地方地表已经裸露出来,紧挨地皮的草已经开始返青,与残枝败叶形成巨大的反差。山顶周围水曲柳广泛分布,且十分粗壮,更加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水曲柳粗大的根部以上分出很多岔,树干挺拔而笔直。登山多年,这种现象仅此一处,令人十分诧异。
发表于 2024-4-22 09:35 20 只看该作者


       走在前面的队员,向后发出大声的呼唤,登顶喽!一个是兴奋激动的真实表现,另外也给后续队员加油鼓劲。中央山坐落在近乎呈东南西北走向山脉的东南三分之一位置,海拔约551米,地理坐标:东经128°27′69″、北纬46°19′78″。山顶树木稀疏,山脊明显且略高于周围地面,由于四周生长着高大的乔木,基本看不见远处的风景。走到山脊东南尽头,然后又折返回来,固执且执着地寻找地图上中央山的中心点,这种怪异的行为几乎每次都是如此,仿佛找不到那个中心位置,就如同没有登顶一样,虽然明知道不必如此,可每一次都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