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930

主题

哈达之礼

[复制链接] 查看:3543 | 回复:0
发表于 2007-6-23 16:33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完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关于献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月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一种更为流传的说法,哈达这一名称出现于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众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特别是中央同西藏地方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伟人。他于1244年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前往西凉(亦称凉洲,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据说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于1264年第一次返回西藏,带回了绣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的礼物--帛(哈达)。八思巴返藏后,向菩萨、佛像和僧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据悉,史书中关于哈达的正式记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做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长久以来,关于"哈达"这个词的来源,也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源自汉族因为汉族地区丝织业发达而且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有的说是来源于藏族,也有的认为"哈达"是古代突厥语和蒙古语中间产生的。而最重要的一种说法是,"哈达"在元朝时期从蒙古地区传入藏族地区,当时蒙族有使用"哈达卡"的习俗。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13世纪时,蒙古族在祝贺白月(正月)的礼节中,有与礼品一同献白布的礼仪。献白布应是献哈达的最早的形式,而这里说的白布就是哈达的雏形。
     哈达大体上有三种:特等内库哈达、头等阿喜哈达和二等素喜哈达。
     阿喜和素喜哈达又各分上中下三等。有人把阿喜哈达的仿制品阿扎哈达单独作为一种,也有人把素喜哈达中的下等品索朗哈达(索达)单独作为一种。
     所谓内库哈达就是从皇家内库拿出来的特等哈达。这种哈达宽又长,质地优良。这种哈达边沿织纹为长城图案,面上织纹为八大祥徽和祝福词。哈达尼玛德勒即"化日呈祥"隐花哈达便是一种。过去,市面上是买不到内库哈达的。
     与内库哈达相对应的是外库哈达,但是后来把外库哈达称作素喜哈达。
     在过去,使用哈达有一定的规矩、规格和形式:平日里,各级官员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号去使用哈达,不能越轨乱礼。私人和民间使用哈达要随便一些,没有那么严格的规矩,亲朋至友间也有使用内库哈达的。献致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或通过代理人转献;将哈达赐给下级时,一般把哈达系于对方的颈项,平级之间则把哈达捧送给对方手中。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