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046

主题

其它

(转帖)工作与修行

查看:2227 | 回复:1
发表于 2007-8-2 22:09 显示全部帖子
摘自《存在禅:活出禅的身心体悟》(Being Zen: beinging meditation to life)
作者:艾兹拉·贝达(Ezra Bayda)
如果处在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里,我们通常的反应是必须另寻出路。
但是在实修生活里,我们并不是以快乐或舒服与否来衡量一件事的价值。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坏事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好事。
===========================================
二十五岁左右我所从事的是一般白领阶级的工作,起先当老师,后来又当起计算机程序设计师。但是我并不快乐。我厌恶自己的工作,而且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苦思自己真正的「志业」是什么。当时我正开始在修行,有位同修建议我,每当我对工作的焦虑生起时,心里应该避免去思考这件事,而只是试着感觉眼前身体上所出现的实况。当时我完全不了解他建议的方法是什么意思,可是基于一份急迫感,我还是试着做了。如此修行了几个月之后,虽然并没有洞悉到自己该从事什么工作,不过却发现,一旦放下妄念而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实况之上,确实能真切感受到那份觉察的本质。某一天,几乎是突如其来的,我发现自己今生的任务就是要成为一名木匠。虽然我完全没有做木工的经验,可是我心里却很清楚,学习做木工一定会让我意识到许多令我退缩的恐惧和自我信念。

我到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贡献?

在决定工作的方向时,必须放下无止境的对利害得失的衡量,因为答案只有在真的理解自己是谁、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过时,才会翩然而降。如果不放下头脑的执着,也不去意识肉体上所出现的不知该如何是好的烦躁感,那么这层理解将永远被障蔽住。觉知之光一旦能穿透层层紧张和不安,我们就会对人生目的产生一份清晰的认识。但如果一心只想在头脑中获得解答,这样的洞见就不会出现。

透过思维活动来做出决定,其实是一种想找到立足点的人性倾向。促使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的驱力,则是一份对安全感的执着。我们以为凭着一些思考过程,就可以不去经验伴随着无常而来的无所依恃感。孰不知,深入于这份感觉中,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要愿意经验肉体上的这份无依无恃感,我们的心就会逐渐变得清明起来,因为这么做会让我们看透自己恐惧的根源。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心甘情愿放弃主观思考的耽溺倾向。不过,我并不是建议大家从此以后就不用思考了,因为我们永远都必须考量一些实际问题-金钱、教育等等-然而这些逻辑性的事实,不该是我们思考人生志业时的主要焦点。

也许有个问题我们问得还不够:我到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贡献?我们通常只会专注地分析自己能从工作或事业中获得什么,因此很少会考虑自己在贡献社会时所能得到的那份满足感。我们不妨将「我到底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贡献」视为一则公案,然后将脑子里的分析思考放下,以便进入未知中。提出这个公案后,就把焦点集中于当下的完型经验上。这么做并不能立刻带来任何解答,或许也不是什么愉悦的经验,因为它会让我们再度面对那份无依无恃感。虽然如此,安住于当下经验仍是真实又令人叹为观止的,且能让我们远离流转不停的心智活动。另一个时常在工作中不断面临的困境,就是感觉自己进退维谷、焦虑或不快乐。我们要的也许并不是另一份职业,却不断质疑自己是不是该换工作了。

在修行体悟中,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处在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里,我们保守的反应通常是认为有某些事不太对劲,必须寻找出路。但是在修行生活里,我们并不是以快乐或舒服与否来衡量一件事的价值。我们必须发现烦恼的价值,并且要学会让烦恼来转化我们。藉由修行我们才终于明白,感觉上不舒服的事不必然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某个感觉上很糟的情境并不一定是坏事。从修行角度来看,坏事最后往往变成了好事。

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生起了强烈的反应,那么这其中一定有某些值得学习的东西。问题并不在工作本身,因为假设有两个人在做相同的工作,其中有个人可能觉得很满意,另一个人却只感到苦恼。我们的情绪反应主要奠基在我们为这份工作带来了什么问题,而不是这份工作本身有什么问题。我们的反应永远都和我们带来的包袱有关--各种期望、需求和计画。

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该为了修行的理由而留在某份工作里。不过我们至少要考虑一下在这份工作中到底能学会什么,然后才决定是否离职。只要你还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留在那份工作里经常是有助益的,因为你大可趁这个机会看透自己的信念系统和恐惧。只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即使进入另一份工作,相同的恐惧和信念还是会伴随着你。但如果停留在某份工作中是不切实际的,那么你不妨设定一段时间,并发愿在这段时间里尽力学习。

即使我们喜欢自己的工作,或是并不打算离开目前的工作,我们还是可以在大部分上班日里进行觉察练习。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和工作的关系,不再将工作与修行一分为二,而是将工作视为道途。我们时常会忘掉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我们真正的工作就是发现自己是谁。如果能记得这一点,就不会那么轻易将工作和修行一分为二。我们会开始认清,自己遇到的每件事都可能是修行机会,即使是在工作职场中。要达到这种转化,长期以来的受制观点和习性必须转变;但是我们只能一步步转化自己和工作间的关系。这时正念修持就变得特别有帮助了,也就是要留意当下这一刻的质地。

正念即是修行中的蓝领阶级工作。其中没有任何浪漫、神秘或令人兴奋之处,因为要对治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里最琐碎的基本问题。一旦不再追求细微需求的满足,就会开始明白每一件事都可以变成修行机会。我们会发现拿起电话筒、关上门、留意周遭声音、甚至上厕所时,都可以提醒自己在当下保持觉醒。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变成了觉醒的契机。
观察职场里不断出现的情绪戏码

在工作中修持的关键之一,就在观察职场里不断出现的情绪戏码。不论我们发展出的核心信念是什么,不论我们行为上的对策是什么,它们一定会在工作中制造混乱,如同它们在关系里制造混乱一样。比较不个人化的工作环境,通常可以帮我们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个层面不断重复的模式。

早在十一岁时,我就开始在每个夏季为父亲工作,持续十年一直没间断过。我的兄弟姐妹和我一起在他的礼品店帮忙售货,这间礼品店坐落于亚特兰大城的海滨大道上。虽然我们都是非常能干的售货人员,父亲还是会为了生意下滑而大发雷霆。不幸的是,他的怒火通常会针对某个小孩而发;那个小孩通常都是我。父亲发起脾气来十分生猛有力。他会怒斥我努力得不够或责备我不知感恩,老是敷衍了事。每当他大吼大叫时,店里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然后他会踏着重重的步伐走出店外。那些神经紧绷的顾客,尤其是我服务的那些人,这时往往会开始疯狂采购。回想起那种情境,感觉上似乎有点可笑,不过当时的我可一点也笑不出来了。

我觉得自己被不合理地挑毛病,自然十分光火。可我就是那种典型的乖男孩,所以我总会更加努力。我开始将所销售的东西列出一张清单,并在一天的工作结束时,将所有的钱数加起来,然后拿去给父亲看,向他证明我已达到他的标准了。许多年下来,在各种不同的事情上,我都继续采取「列清单」对策,来证实我是有价值的。我觉得如果自己能明显展现出成就、生产力和价值,就可以避开那份怕自己没价值的恐惧了。

当然,如同所有对策一样,这个对策也从未生效过。或许它能让我达到某些外在成就,并驱使我凌驾于他人之上,但它从未让我意识到自己最核心的恐惧-我是不够格的。那份核心恐惧以及每天都会从其中生起的焦虑感,只能暂时搁置一旁。我们只要一天不认清自己是透过想象出来的画面在采取行动,只要一天不敞开心胸去经验这些画面底端的层层防卫机制和恐惧,我们就无法产生有意义的转化。后来我终于看到这股心理动力的真相,然后才有能力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面对自己那些根深柢固的模式。从此以后我就不再企图符合自己所设定的标准,也不再按照自己所列出的清单来行事,而开始真的去觉察恐惧的本身。

我们真正的工作就是去发现自己是谁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看到自己「列清单」的版本。你是不是还在把自己当成一名「孩子」来看待,总想取悦某个被你盲目视为权威的人物,并想从他那里得到赞许?或者你的模式是不断地忙,忙,忙,总想在同一时段里转动过多的盘子。你能不能看到忙碌的上瘾本质,看到你如何利用它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感,让自己不去面对那份「什么都不是」的恐惧?我们也许会认为自己必须尽力让盘子继续转动,然而只消一场慢性病就会使我们看到这个想法是不真实的。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那些我们自认为必须做的事都可以委派给别人,或是暂时不做也无妨,甚至从计画中撤销都行。问题不在于我们必须做多少事,而是我们时常会利用工作来固化和支撑自己的自我感。活出实修的生活,意味着从任何一种受制的自我感中解脱,尤其是那些奠基在恐惧之上的自我感。

也许你的习性比较倾向于担忧,譬如为工作的表现、工作的安全感或经济上的保障而担忧。不论担忧的内容是什么,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只是对担忧的本身上瘾罢了;更精确一点地说,就是对维持住「自我感」上瘾。不论你的问题是什么,修行方法都是相同的。首先,我们必须清楚看到自己的习性模式到底是什么。第二,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编织出来的画面和信念是什么。第三,我们必须亲自体验恐惧以及从恐惧中所生起的信念和行为。如果能以这种方式善用我们工作的环境--善用情绪的变化,帮助我们去除对自我的认同--我们就不会再陷入职场的混乱中,而能利用这些混乱作为转化自己的工具。

在倦勤中修行

接着要面对的议题就是倦勤。倦勤不但意味着我们已失去了工作动机,同时也代表自己不再从工作中找到满足感,而已经生起了负面的犬儒心态。在修行生活里转化倦勤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倍觉知自己为这份工作带来了什么问题。换句话说,与其注意工作的情况有什么缺点,或是同事有什么缺点,不如回来看看自己。举例而言,我们可能会深信不疑:「我即使受了这么久的训练,还是做不好这类的工作」或「我只是在虚应故事。」

也许这些想法可能是真的,然而只要生起任何一种对眼前情境的强烈反应--譬如挫败感、愤怒、犬儒心态--都清楚地显示出我们必须放下归咎,仔细思考一下自己到底为这份工作带来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期待与需求到底是什么?我们在何时开始对成就产生了执着?何时开始认为自己已能掌控结果,让事情顺利,并有能力改变他人?把自己看成是唯一能把事情做好的人,或是对事情的成果开始产生执着,都必定会导致倦勤所带来的挫折感和失望,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决定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这样的态度会让我们错失问题的关键:我们对成果的执着几乎都根植于必须支撑某种形象,或是不想去经验失败中的恐惧,以及自己什么都不是的那份恐惧。我们迟早得面对虚假的安全感遭受挑战或消失时的无依无恃感。我们迟早得深入到以下这些信念和恐惧的底层--我们是不够好的,我们永远达不到理想标准。

在倦勤中修行,意味着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动机、期待或计画、所有会掌控我们人生的基本信念系统。我们必须意识到那些会产生制约的意象和自我感,我们也必须学习面对及经验那些一直在掌控我们的恐惧。但是面对这些恐惧并不是一项黑暗阴郁的任务。在更宽广的觉知空间里,我们将以越来越轻松开阔的心情来经验这些恐惧。就像那些层出不穷的苦难一样,倦勤与否也是可以任由你选择的。从修行角度来看,倦勤往往是一块最丰饶的沃土。

我并不是在暗示我们在职场遇到的困境都是自找的。某些困难确实需要被提出来,不过我们对这些困难所生起的情绪反应毕竟是自己的问题。进一步来看,如果我们卡在自己的情绪反应里,就无法清明地对治工作中的真实挑战了。只要执意于达到某种特殊结果,或想以某种方式获得声誉,那份执着就会让我们无法全心全意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态度也会阻止我们因尽心工作而得到满足。我们越是能在工作中修行,并透视自己对事情该如何进行的那份需求,就越能以最真实的方式生活,而得以从考虑不周的冲动及恐惧里解脱。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的启示,我们的召唤,我们对真实人生的渴望,都是为了认清自己的真相-「生命」的本质乃是众生一体和充满慈爱的,分裂的小我只是个不断制造苦难的幻象罢了。

凭着这份觉察就能使生命之流穿透我们;「无限」正自由地示现在我们这副受限的肉体上。然而解脱道究竟是什么?学习安住于当下。学着去留意所有会阻碍我们开放心性的事物;将它们视为觉醒的道路-包括一切的建构、认同、抑制、自保、恐惧、自我批判及归咎-这些都会让我们和真实的生命隔离。

还有什么是解脱之道?不再一味寻找快乐以及逃避痛苦。心甘情愿地如实存在于当下这一刻。不再深陷于流转不停的心念里。修行就是要发现自己的真我:既不想成为什么特殊人物,也不想到哪里去,只是如实存在着。我们的真我远远超越了这副肉身,远远超越了个人的戏码。如果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恐惧、自己的羞耻感以及自己的苦难,我们就舍弃了与生俱来的感恩之心。

因此,当下这一刻,我们是不是正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一旦软化了心念中永不停息的批判,我们就能觉醒那一直想被觉醒的心。造成隔离的面纱一被掀开,生命的真相便自然揭露了。不再深陷于自我中心的幻梦,我们就能舍己利人,如同雪中的白鹭一般。

光阴似箭。切莫退缩。请珍惜宝贵的人生。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完成于我五十岁生日的前一天。我的用意是要以它来启发每日修行的体悟,并且当作一种提要。自那时起,我在内文上曾做过几次细微的修润,因为我对修行的体会一直在改变。目前禅修中心把这篇文章当作大家的修行宗旨,许多人觉得它厘清了修行中的一些困惑。
20070701_f82edf7311df925d4653J40FJ8oBerfa.jpg
发表于 2007-8-3 10:53 显示全部帖子
"......然而解脱道究竟是什么?学习安住于当下。学着去留意所有会阻碍我们开放心性的事物;将它们视为觉醒的道路-包括一切的建构、认同、抑制、自保、恐惧、自我批判及归咎-这些都会让我们和真实的生命隔离。

还有什么是解脱之道?不再一味寻找快乐以及逃避痛苦。心甘情愿地如实存在于当下这一刻。不再深陷于流转不停的心念里。修行就是要发现自己的真我:既不想成为什么特殊人物,也不想到哪里去,只是如实存在着。我们的真我远远超越了这副肉身,远远超越了个人的戏码。如果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恐惧、自己的羞耻感以及自己的苦难,我们就舍弃了与生俱来的感恩之心。

......"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