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4614

主题

焦作

南太行的花花草草,希望各位补充共享

[复制链接] 查看:76735 | 回复:399
发表于 2014-8-29 06:46 37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山 于 2014-8-29 06:49 编辑

高山火绒草南太行的花花草草,希望各位补充共享

高山火绒草是菊科,火绒草属的植物。又叫做高山薄雪草、小白花。是欧洲很有名的高山花卉



中文学名高山火绒草


别    称高山薄雪草、雪绒花、小白花


二名法Leontopodium alpinum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菊目 Asterales


菊科 Asteraceae


火绒草属 Leontopodium


高山火绒草 L. alpinum








形态特征编辑



薄雪火绒草

(5张)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分枝稍长,有数个簇生的花茎和幼茎。茎直立,高10-50厘米,有时达80厘米,不分枝或有伞房状花序枝,稀有长分枝或基部有分枝,基部稍木质,上部被白色薄茸毛,下部不久脱毛,节间长1-2厘米,或上部节间长达4厘米。叶狭披针形,或下部叶倒卵圆状披针形,长2.5-5.5厘米,宽0.5-1.3厘米,基部急狭,无鞘部,顶端尖,有长尖头,边缘平或稍波状反折,上面有疏蛛丝状毛或脱毛,下面被银白色或灰白色薄层密茸毛,3-5基出脉和侧脉在上面显明;下部叶较小,在花期枯萎或凋落;苞叶多数,较茎上部叶常短小,卵圆形或长圆形,顶端钝或稍尖,两面被灰白色密茸毛或上面被珠丝状毛,排列成疏散而径达4厘米的苞叶群,或有长花序梗而开展成径达10厘米的复苞叶群。头状花序径3.5-4.5毫米,多数,较疏散。总苞钟形或半球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长约4毫米;总苞片3层,顶端钝,无毛,露出毛茸之上。小花异形或雌雄异株。花冠长约3毫米;雄花花冠狭漏斗状,有披针形裂片;雌花花冠细管状。冠毛白色,基部稍浅红色;雄花冠毛稍粗厚,有锯齿;雌花冠毛细丝状,下部有锯齿。不育的子房有毛或无毛;瘦果常有乳头状突起或短粗毛。花期6-9月;果期9-10月。


美容功效[p=15, null, left]高山火绒草


[url=]高山火绒草是欧洲著名的高山花卉,被许多国家列为受保护的植物,更被瑞士尊为国花。火绒草具高度的自御能力,能抵抗恶劣的天气及其他生长环境。其精华成分蕴含丰富的矿物质,对肌肤具舒缓、镇静、美白及滋养保护作用。是当地妇女的天然美容圣品。高山火绒草美白类产品,萃取高山火绒草之精华成份予以应用,能有效舒缓、镇静肌肤,排出皮肤内有害物质,有较佳的美白、补水、保湿及抗皱效果。可给予肌肤周到的滋养呵护。让肌肤长期保持莹白娇嫩,让人随时展现一种典雅高贵的迷人气质!天然美白成分及芳香精华,能够温和而深层清洁皮肤,去除表皮的油脂及毛孔内污质,同时舒缓皮肤紧张状态,柔和不紧绷,天然美白成分,能够渗入肌肤,帮助分解代谢杂质,防止色素沉着,用后肌肤柔滑细致,白皙光泽。[/url]





生长分布编辑


薄雪火绒草

(6张)





甘肃南部和东部、陕西中部和南部、河南西部和南部、山西南部和东部、湖北西部、安徽南部,在秦岭、大巴山、金佛山、黄山等处常见。也分布于四川东部(奉节、万源、城口)。生于山地灌丛、草坡和林下。海拔1000-2000米。此外,在日本也有分布。[1]

本种是唯一的在中国和日本广泛分布的种,变异也最多。一般有高大的茎和长圆形或多少披针形的叶。但茎的高低和苞叶及叶的形状有极大的变异。有一低矮的变型,茎高十余厘米,叶少数,椭圆形或匙形,长2-2.5厘米,宽约0.7厘米,头状花序少数,生于山地岩石上(安徽黄山)。[1]








发表于 2014-8-29 14:49 372 只看该作者
¥瘦马¥ 发表于 2011-4-26 14:37 注:此帖一部分乃新乡驴友——公玮老哥原著,为了大家普及下南太行花花草草的知识,特转发过来!同时也 ... ...

支持户外活动
发表于 2014-8-29 14:49 373 只看该作者
¥瘦马¥ 发表于 2011-4-26 14:39 连翘是中国临床常用传统中药之一,又名黄花条、连壳、青翘、落翘、黄奇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 ... ...

支持户外活动
发表于 2014-9-17 13:57 374 只看该作者
支持好活动
发表于 2014-9-18 20:28 375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发表于 2014-11-19 14:07 376 只看该作者
水山 发表于 2014-1-3 14:07 苦菜即败酱草。败酱草,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等地方,味辛、苦,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等功效。 ... ...

这个应该是鬼针草
1人点评 收起
  • 水山 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紫红色。直径可达5.5厘米,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叶 ... 2015-4-1 23:47
发表于 2014-11-19 14:14 377 只看该作者
因心一牛 发表于 2011-4-26 16:53 这些是什么药材??

淫羊藿、穿山龙
发表于 2015-4-1 23:47 378 只看该作者

济源老张 发表于 2014-11-19 14:07 这个应该是鬼针草

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紫红色。直径可达5.5厘米,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叶脉在上面凹陷,花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花冠外紫红色,内黄紫色,药室矩圆形,蒴果卵形至长卵形,花果期4-7月。南太行的花花草草,希望各位补充共享 15年3月21日在沁阳北部卧羊沟见到的野生地黄幼苗

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主要价值编辑地黄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创汇产品之一,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及日本等国。[4]
药用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5]
炮制:熟地黄)⑴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⑵取净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6]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5]熟地黄:甘,微温。[6]
归经:归心、肝、肾经。[5-6]
功能主治: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7]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5]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6]
用法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熟地黄:9~15g。[6][5]
贮藏:鲜地黄埋在砂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中文学名地黄
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别    称生地,怀庆地黄,小鸡喝酒
二名法Rehmannia glutinos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管状花目


亚    目茄亚目


玄参科


地黄属

地黄分布区域
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等省

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1964

1


形态特征编辑地黄-原植物(图1)

多年生草本,[1]地黄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花萼钟状,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状而弯曲,外面紫红色,(另有变种,花为黄色,叶面背面为绿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2]
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









发表于 2015-4-1 23:55 379 只看该作者
¥瘦马¥ 发表于 2011-4-26 14:37 注:此帖一部分乃新乡驴友——公玮老哥原著,为了大家普及下南太行花花草草的知识,特转发过来!同时也 ... ...

支持分享好友精彩活动
发表于 2015-4-1 23:56 380 只看该作者
¥瘦马¥ 发表于 2011-4-26 14:49 地黄地黄 Radix Rehmanniae

这个我喜欢!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