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33

主题

其他

中印边境行

[复制链接] 查看:1568181 | 回复:1736
发表于 2011-8-7 23:34 61 只看该作者
哈哈继续更新呀
坐等
发表于 2011-8-7 23:56 62 只看该作者
看过楼主去墨脱的帖,强力马克。
发表于 2011-8-8 07:46 63 只看该作者
先支持一下,等会儿接着看!
发表于 2011-8-8 08:52 64 只看该作者

    回到酒店,我还保持着快乐的心情。酒店的两个服务员在给我收拾房间了,我说:不用收拾了,过一会儿我就退房。

    服务员中的一个我认识,来自四川的前台MM

    前台MM问:你去哪?

    我说:去沙玛。

    沙玛?沙玛有什么好玩的?没听说沙玛有什么好玩的呀。

    是啊,沙玛有什么好玩的?我想想也是。什么好玩的也没有,那里就是前线。五十年前那里打过一场仗你们知道吗?知道瓦弄之战吗?

    摇头。不知道。是啊,那会儿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你们。你们不知道也不怪你们,这段历史都快被人遗忘了。


    但是,有一个人还记着,刻骨铭心。那个人就是印度总统帕蒂尔。这位印度的女总统两年前曾经到了阿鲁纳恰尔邦 (中国称之为“中国藏南达旺地区”)。帕蒂尔在视察当地印度边境部队时说,她至今仍然记得1962年的“瓦弄之战”




瓦弄之战----是中印边界反击战中的一个著名战役。中国军队在瓦弄,一举全歼印军十一旅。十一旅下辖的十六个步兵连,有十五个被全歼。十一旅的四个营长,只有一名逃脱。用西方广播电台的说法,说像小 dao切黄油一样,叫解放军把他给切了。

当时中国方面主要作战部队是54军的130师。按照林彪的话说,130师在第四野战军,是十个能打的师之一。师长董占林真是一员悍将,凤凰卫视采访他的时候,虽然没有穿军装,但是其军人的风度尽显屏幕。

中印边境行

15-- 董占林中将
董占林(1923.11—),男,直隶房山(今属北京)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热辽军区某团团长,东北野战军某团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陆军第54军教导大队大队长,陆军第54军第130师长,陆军第54军副军长,陆军第11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参谋长,陆军第47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在瓦弄战役前,为了解敌情董师长到前沿阵地察看。他将瓦弄地区的山势地形归纳成12个字:山高谷深坡陡林密路险水急。一般的山都有1500米左右,最高达4000多米,山顶直耸云天,白雪覆盖,终年不化。他认为,在敌人前沿最高的山峰05高地,是重要的战略之地。这座山峰与敌人的前沿紧相连接,是我军可以突破敌人前沿阵地,插入敌纵深唯一的缝隙。如果此地为我军攻占,就会成为突破整个敌人防御体系的钢楔子。05高地如果被敌人占领,将是阻止我军攻击的硬钉子,所以占领05高地是决定这次战斗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于是,董师长当即决定派部队连夜抢占05高地,并紧急修筑工事设防。抢占05高地,成为了中国军队绝杀狱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中印边境行

图16-- 1962年12月20日中印边界瓦弄战役结束后董师长在某部指挥所130师故事三则   【1】   “西藏的山真是难爬啊!”四十多年过去了,130师388团团长成得禄一提起那一夜爬瓦弄扎公山,他的双手就举得老高老高,仿佛那座山仍在他眼前,挥之不去。成得禄也许一生都很难描述那一夜和第二天上午他们是怎样爬上了瓦弄扎公,上级命令他的团上午九时发起进攻,而上午十时半以后他们才到达发起主攻阵地,晚了近两个小时。     到达阵地前,成得禄遇见了率师指挥部先期上山的董师长。董师长正等着388团上来。成得禄一看师长的神情就知道用不着他开口,师长早已清楚部队行进迟缓的原因。爬了一夜扎公山的成得禄灰头土脸,军装上上下下刮破了口子,露出了棉花。一路上只填了几口糌粑炒面的他,强撑着站在师长面前。董师长见到极度饥困的部下,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叫炊事员给成得禄煮一碗面条。    如今八十多岁的成得禄已经回忆不起董师长原话说的什么,但是他永远记住了那碗面条,没有油,没有葱花,似乎只有盐味,他狼吞虎咽,吃得香极了。对于当时的成得禄来说,那是多么可口珍贵的一碗面条啊!成得禄后来曾赴过国宴,吃过美味佳肴,但再多的山珍海味也顶不上董师长在中印边境给他吃的那碗面条。接下来,388团打赢了瓦弄扎公的战斗,这就是有关战史记录388团四十分钟拿下战斗的著名战例,不能不说那碗面条在其中有不小的功劳。中印边境行 图17--边防部队穿行于山脉之中2    离瓦弄飞机场还有1000多米的地方,两面是山,当间是河。当中一个小山攻不下来。敌人的地堡群堵住了前进的道路,有一个加强排的敌人守着。当时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整个战场上,枪炮声像刮风一样。已经到了下午3点多了,敌人的地堡群还没有攻下来。董师长亲自打电话到390团。390团回答说,我们开个临时党委会研究一下。董师长骂道:“去***,什么时候开党委会,你们再不前进,要军法制裁。”咔,八一电台就撂下了。那时候真是急了眼了,不说暗语都说明话了。董师长使出的激将法非常奏效,390团开始组织部队强攻印军地堡群。一番鏖战,拔掉了这个钉子,乘胜南进。640分,390团攻进瓦弄,把红旗插上了原印军十一旅部的房顶。


18-瓦弄大捷後,乘胜追歼残敌.jpg

4人点评 收起
  • 偶心依旧 瓦弄之战,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上世纪60年代那场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军事较量早已远去了,但留给世人无数的回忆和感慨。印军在战前气势如虹却在战争中被如同摧枯拉朽般打得一败涂地。 ... 2022-2-9 10:05
  • 勇者传奇 是啊,已经几十年不打仗了,估计还能行不,哎。。。 2015-11-22 12:26
  • 布衣侯 中国已经数十年没有打过仗了,近年来的军人都是80、90后,军官也都是学院派,没有实战经验,说白了和文官一样,这样一支队伍,我不敢想象真要是战争发生会怎样,我国政府之所以显得软弱,或许和军队现状有关吧。 2015-11-21 11:47
  • 林岭风清 民族的英雄! 2014-3-30 22:23
发表于 2011-8-8 08:59 65 只看该作者


    3

    第三个故事,由董师长自己讲:

   “(390团打掉印军的地堡群)从那里才打下去,一直打到飞机场。到了飞机场,我一看,有了烟了,坏了,敌人把飞机场有的地方点着了。那物资老了,要不烧啊,那东西一火车也拉着走不了。罐头、饼干、粮食、弹药。光那降落伞,像二层楼这么高的那个堆,多了没有,十堆八堆得有,你说得有多大吧。垛得整整齐齐的。

    我们拉了以后,排以上干部,一人一个。做衣服回来啊,那时候还困难啊。有人说请示,我说请示什么,不要请示,一人一个。我们拉回来,给军区也送了点,给我们那两个师,一个师也送了几十个,可高兴了!我现在可能还有,那个白绸子的,做衬衣。那时不是困难嘛,还要布票买布,这样就不要布票了,染了它。回来我们那孩子们都染了,做的裤子做的衣服穿。还有那个民工,民工得的印度的大衣,一堆一堆的,我说,一人一件,穿上!”


中印边境行

19—中国军队缴获大量印军装备
    我看过网友对凤凰卫视那期节目评论,对董师长的评价,就是一个字“服”!     喜魔:还是这种炮火中干部让人信服啊!

KW:
老将军那个“嗯”,真是威风啊!     c6833:TNND,骄兵悍将,这才叫军队!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样的军队! microwenyan:董师长性情中人。     牛马天下:印度的军队还是有战斗力的,相当于国民党的二流部队,老师长讲的很给力。人家董老将军对印度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认同的哦……
亲嘴含片
感觉,说的真实,记录的也真实,有些话,放到五年以前可能都被剪辑掉了,现在这个就叫做进步     我们再看看130师的战士是怎么战斗的:    在破敌人碉堡、拔掉敌人据点过程中,390团五连二排九班班长杨成福看见一股电话线通向一个大碉堡,判定是敌人的指挥所,于是组织力量向指挥所扑去。战士刘弟禄匍匐前进时被敌人的手榴弹炸中,英勇牺牲。战士陈代富眼见战友倒下,心如刀绞,操起爆破筒,在杨成福的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冲到离敌人碉堡顶上。他朝着地堡射击孔扔进一个手榴弹,想不到狡猾的敌人把冒烟的手榴弹扔了出来,在陈代富旁边爆炸了。陈代富的右手左腿一阵发麻,鲜血直流。但他早已把生命置之度外,猛然跃起,在碉堡顶上,用手指扒,用平生之力掏出个洞,塞进爆破筒。这突如其来的动作,使地堡的敌人惊恐万状,使劲把爆破筒往上顶,陈代富顾不得呼啸的流弹,弯曲双膝,用自己的前胸压住了爆破筒,竭尽全力把爆破筒压了下去,并迅速拉开了拉火环。就在爆破筒即将爆炸的一刹那,陈代富一个鹞子翻身,滚下地堡。在天崩地裂的震响声中,敌人的碉堡被炸上了天。
        130师,一群的骄兵悍将!
中印边境行

图20--被中国军队抓获的大批印军俘虏
    董师长说:“原来认为印度军队很好打,是吧,并不是那么回事,我认为印度军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问:当时我们损失了多少呢?)董师长:“伤亡了1100多人,牺牲300多。两个副营长。所以我净给他们提意见,现在烈士陵园搞得不好。最近有的人,有的干部子弟的后代去看了,荒草长得没人管,这个烈士陵园在哪?在察隅河的南边,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北。我在那选的地方,我派了九个连的兵力,整整突击修整了一个月,修这个烈士陵园。因为我们撤了军了。撤军回来我去了,我都掉了眼泪。三百多牺牲的同志都埋在那里了。”    后来我在网上查阅资料,在中国建设招标网看到一则工程招标的消息,是建设察隅县下察隅的沙玛烈士陵园。2010 年 9月13日对该项目的工程施工进行公开招标,工期:90 天。


当时我想,从这个日期看,等我去察隅的时候,沙玛的烈士陵园应该完工了。如果能拍下一些照片,发个作业,对大家的心里都是一个安慰。想拍照片的事,刚才在边防四团门口,我也说了。

3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1-8-8 09:03 66 只看该作者
发帖辛苦了
发表于 2011-8-8 13:14 67 只看该作者

    我讲的“瓦弄之战”,在前台MM听来,都和天书差不多。我把行李收拾好,她们也把房间收拾完了。我琢磨着今天到沙玛,不知道要多少时间,说不定晚上住在下察隅都有可能。想想,决定先把房间退了。如果,晚上还回来,那就等回来再开房也不迟。


    退了房,我就上街吃饭。然后,提前十五分钟,12:45,我就开车来到了边防四团。

    出来接待我的,依然是那个脸上有伤疤的军人。见到我,他就说:“今天办不了了,领导睡觉了。”

  “你不是约我下午一点钟到吗?我都提前到了,怎么领导又睡觉了呢?”我说。

  “伤疤”卡壳了,答不上来。

  “那领导几点起床呢?”我问。

  “不知道。”

  “那我怎么等呢?”

  “你不用等,领导起床了还要去开会。”

  我心里暗自叫苦,事情怎么成了这样?


   这时,我倒很羡慕文艺界的“潜规则”了。要办成一件事,明的,可以按照规则来。办不成的时候,也可以按“潜规则”来试试。这样起码知道一个明的和暗的办事途径,自己可以根据情况衡量一下,是否具备办成事的条件。如果明的和暗的规则自己都不符合,不行就早早退出了。

   这里可好,既不说成也不说不成,都看领导是不是在睡觉。要不你就说,那里是军事禁区,根本不允许你进。可情况不是这样,是可以进入的。但是怎么进入,需要什么手续,却是一头的雾水。

   我记起帖子上还提及一个副参谋长,于是就说:“我找副参谋长。”

  “副参谋长休假了,不在。”“伤疤”说。“再说,你也不能到沙玛去照相。”

  “我是去沙玛看烈士陵园。”我说。

  “看烈士陵园?察隅也有烈士陵园呀,你可以在察隅看呀。”

    靠,边防四团怎么放了这么一个人在门口?!

  “那我在这里等政委吧。”

  “那你等好了。”说完,“伤疤”撂下我,转身回到大门里了。


    原本以为挺好办的事,没想到碰了一个钉子,我心里感到非常不爽。站在那里考虑是不是真要等政委。

    天阴阴的,稀稀拉拉的雨点掉了下来,冰冷地掉在脸上。我觉得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其实,这算什么,不就是个沙玛嘛,不去就不去了。有书罗列出人的一生要去的五十个地方,其中没有沙玛。扩大到五百个,也轮不到沙玛,还真以为沙玛有多少人想去?它既不是一个名胜,也不是风景小镇,不就是我们这些人心里还有个中印边界反击战吗?


    我极力用阿Q精神平抚自己,沙玛不让去,那就不去,武警不还是允许我去下察隅嘛。本来我就是个平头百姓,还当真操起九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心了?根本操不了,那片土地不在我们管辖之下已经半个世纪了,我不过是去旅游,去看看与其相连的下察隅的风景而已。就这样,开车,去下察隅!

    于是,上车,打火,一抬离合器,从边防四团大门口径直向南,直奔下察隅。


    察隅县城海拔2360米,县城坐落在山谷中,桑曲河经过县城向南流去。(图21)下察隅镇的海拔高度比县城低,是1540米。察隅的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从县城到下察隅的公路是沿着桑曲河谷一路下坡。


中印边境行

图21—远眺察隅县城
    开出县城,天气渐渐转晴,通往下察隅的S201省道是两山之间的一条土路。山谷两边的山峰耸立,都有良好的植被覆盖(图22)。看到这些陡峭的山峰连绵向南,令我联想到是不是南面的05、06、07高地也都这番险峻。
中印边境行

图22—险峻的山势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1-8-8 13:16 68 只看该作者
中印之战研究的 很 详细。好 帖,顶
发表于 2011-8-8 13:17 69 只看该作者

    察隅山势险峻,森林履盖率高,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大质量好,在这里开车,公路有时就像是森林中的一条小路(图23)。


中印边境行

图23--察隅县城到下察隅镇的S201省道


    桑曲自源头德母拉开始自西北向南东流,至察隅县城转向南流, 在下察隅与贡日嘎布曲汇合后称察隅河,向南流入印度。桑曲水量充沛水流湍急,俨然一条滔滔大河(图24)。这里给我的感觉,就是好山,好水,好风光!


中印边境行

图24--一路伴随着水流湍急的桑曲

发表于 2011-8-8 13:49 70 只看该作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