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30

主题

西南

初探雪域高原的神山圣湖,领略川藏南线的无限风光

[复制链接] 查看:29634 | 回复:46
发表于 2011-6-16 08:59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小荷才露尖尖角 于 2011-7-15 08:40 编辑

初探雪域高原的神山圣湖,领略川藏南线的无限风光


                                              ——“小觉儿浮光掠影的川藏行


目   录


1第一章 我要去西藏

2第二章 进藏途中的热身

3第三章   初识拉萨

4、第四章 亲吻纳木错圣湖 荡涤灵魂深处

5、第五章   拼车踏上神奇的川藏线

    (之一) 拉萨—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县“八一镇”

    (之二) 亲眼目睹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羞女真容

                  徒步穿越世界第一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

    (之三) 尼洋河十公里最美河道—渐入佳境

             “藏地桃源”鲁朗风光—叫人不想家

                  勇闯十五公里“排龙天险”—初尝“死亡天险”

    (之四) 错过冰川之宏伟却识然乌之静美

               体验怒江N道拐 穿越冰棚又一险

               碾过“左—芒”烂泥路 灰头土脸车无颜

    (之五) 芒康—巴塘—理塘—雅江

    (之六) 雅江—新都桥—八美—丹巴—康定

    (之七) 哼着康定情歌,走过泸定桥头,穿越二郎山隧道

               路过“雨城”雅安,身披落日余辉抵达川藏线的终点—成都

6、第六章 完成川藏艰险旅
                    继续蓉城休闲游(之一/之二/之三)

7、结束语


第一 章   

我要去西藏


佛光穿过无边的苍凉

有一个声音幸福安详

清晨我挥动白云的翅膀

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

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

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

无边的草原放开怀抱

我是一只温顺的绵羊


我要去西藏

我要去西藏

仰望雪域两茫茫

风光旖旎草色青青

随处都是我心灵的牧场


我要去西藏

我要去西藏

仰望生死两茫茫

习惯了孤独黑夜漫长

雪莲花盛开在我的心房

......

        一曲《我要去西藏》,搅得我魂不守舍,身边的山友谈论的进藏点滴,更令我心潮澎湃。我想去西藏、我能去吗、我要去……
去西藏的打算早就有,去年已做着准备,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加之有些顾虑纠结着,终究未能如愿。今年依旧时刻准备着、筹划着,最终借着
中秋十一长假并请了12天年假才得以成行。


        9月14日21:30
,T27次北京
拉萨的进藏列车缓缓驶出西客站的站台,驶向此行的第一站、藏传佛教的圣地——拉萨,全程预计用时45小时8分钟,很快将会看到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的布达拉宫了。遥想当年,达赖和班禅分别于1954年7月15日、7月16日从拉萨启程,骑马、坐轿、乘吉普、搭火车,一路辗转,分别走尚未完全修好的康藏线、青藏线公路到西安汇合后,于1954年9月4日同期到达北京,参加9月11日举行的新中国第一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程历时50天左右(同年12月25日康藏线、青藏线公路建成通车;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从此告别了不通火车的历史)。45小时与50天相比,反差之大,如同穿越时空。此时此刻,我才深刻地体会到天路的神奇,由衷地敬佩为此付出智慧和常人难以想象之艰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筑路官兵们。

初探雪域高原的神山圣湖,领略川藏南线的无限风光


第二章
进藏途中的热身


    45小时的火车车程也算是进藏前的热身运动吧,因为此行的终点是雪域高原上的圣城拉萨,它有别于一般的旅游城市,许多人都因难以避免的高反而止步不前,放弃了到此一游的念想;但也有更多的人因为它的神秘、空灵及随处即景而义无返顾地奔向它的怀抱,经受身体的洗礼、享受视觉的盛宴。T27次进藏列车有别于普通列车的特别之处在于:配有供氧设施、具备抵压及防紫外线的窗玻璃以及防高原滚雷的避雷技术还有海拔表、气压表。列车途径:石家庄、西安、兰州、西宁、格尔木和那曲站,其中在西安站要换挂(京局西段-兰局兰段),兰州站加挂,西宁站换挂(兰局兰段-青藏宁段)。与车上的列车员聊天,他们跑这趟线儿,连跑车加休息差不多十天一轮班,没有节假日,而且经常得适应高反

    车厢里同行的旅客有去西藏旅游的中外游客、有去雅鲁藏布江实地考察的地球物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回家的藏族同胞、有中途站下车办事的,各色人等,操着各地方言,聊着奇闻逸事。不过,大部分还是去西藏旅游的游客,那么藏族同胞此时则比较吸引游客,有三个女孩来自阿里地区,大学毕业已工作,去吉林学习后返家。大家向她们了解着西藏的方方面面、高反的问题、藏区孩子的学习情况等等,语言沟通上没什么障碍,顺便还向她们学几句常用藏语,如:谢谢(译音-偷鸡去)。游客相互之间交流着各自的行程安排、叮嘱着听来的或查到的高原注意事项,有一名男游客40多岁,为人夫、为人父了,此行西藏还令其母亲担心得直掉眼泪,可见去西藏给人的感觉(尤其是不常出门的老人)如同古时被充军发配一般。所以,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趟西藏,亲身体验一下,至少我眼中的拉萨除了会有些高反的症状(适应两三天就好了),物价稍显偏高(水果蔬菜要从内地运进)以及随处可见的藏族同胞、转经的信徒外,其他方面与内地大都市差别已不大,并非荒蛮之地。

        当然,一路上做的最多的事就是隔着车窗玻璃拍照,不管是晨曦、黄昏,还是沿途的风景,尤其是进入高原地区,风景明显变化,金黄色的高山草原上点缀着黑色的牦牛,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雪山令大家兴奋不已。车厢里播放着藏族歌曲,烘托着那样一种氛围,韩红演唱的《天路》此时显得格外好听,并产生共鸣,我们不是正行进在神奇的天路上吗!9月16日凌晨3:20到达格尔木站,赶紧下车拍照留念,车厢外温度12,有点儿冷,海拔2800多米,不算高。一过格尔木站后至那曲之间,海拔基本在4800米左右,此时车内开始供氧,噪音较大,密封食品开始胀袋。每个床铺都配有供氧口,反应较强烈的旅客把氧气管插进鼻孔。所以,乘火车进藏算是先进行一下热身吧。不过,我建议若非难以忍受(视自身情况而定),最好不用氧气管,车厢里已供着氧,比在自然环境中的状况要好得多,现在就受不了,到西藏后更难适应。 列车应该是在大家的睡梦中经过的昆仑山口及可可西里,遗憾,未曾一睹为快。七点一刻左右拍摄晨曦,只是有厚厚的云层笼罩,没拍到日出,待太阳升起老高,显出蓝天、白云后日照明显强烈。8:30左右经过沱沱河车站,12:25经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措那湖,它是西藏的七大圣湖之一,著名的怒江源头湖,海拔约4600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此时窗外下起小雨,宽阔的湖面平静而安详,由于没有蓝天、白云的映衬,色彩稍逊,倒显出一种忧郁之美。13:50进站那曲,海拔4513米,那曲地区处于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怀抱之中。停车约半小时后继续前行,之后就直达拉萨。15:35经过古露车站,对我来说有些陌生的名字,网上查到那曲县的古露湿地是羌塘草原上水草最为丰美的地区。

    继续前行的列车载着我欢快地驶向高原之城,离家越来越远了,离拉萨越来越近了,即将亲眼目睹它的芳容、亲手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亲身体验我的高反程度,心情难以名状,18:30列车驶进了终点站拉萨 。

初探雪域高原的神山圣湖,领略川藏南线的无限风光

初探雪域高原的神山圣湖,领略川藏南线的无限风光


第三章
初识拉萨



        踏上魂牵梦萦的圣城—拉萨的土地,先嘱咐自己:放慢节奏(本人平时走路都比较快,不管是否有急事,主要是习惯了)。3600米的海拔之上,初来乍到一切动作都要慢一拍,高原节奏嘛。于2006年7月1日启用的拉萨火车站是青藏线上最大、最美的火车站,站台宽大敞亮,车站一楼大厅的藏式柱子和壁画让旅客一下火车就感受着浓浓的藏族风情。

不过,头天到拉萨,我的“高反”症状还是显现出来,感觉脑瓜仁儿疼,晚饭也没吃好,给家人发过短信报平安后,没洗澡就睡了(旅馆服务员叮嘱:有高反症状的,第一天最好别洗澡,万一感冒了会加重)。由于是自助旅行有较大的自由度,第二天睡到自然醒,起来后感觉头痛缓解了许多,8:30左右出门,步行逛拉萨,到“布宫”登记预约明天的参观。

        拉萨市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的北岸,市区面积不大,才59平方公里。我们住在北京东路上,距离“布宫”和“大昭寺”不远,参观稍远些的“西藏博物馆”及其对面的“罗布林卡”,我们也是步行过去的。拉萨市区的街容店貌与内地大城市相差不多,虽带有藏民族特色及街上比肩接踵、匆匆行走的藏民外,感觉已经很现代化了。还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街上有持枪的武警巡逻,尤其是靠近八廓街一带,大概是为了维护汉藏居民的和谐安定吧。说真的,那些武警兄弟们很帅的,只是由于警务在身,不便与游客拍照合影。街边的户外店、驴友之家、青年旅舍也很多,经常会见到一身户外装束的驴友们浏览着旅舍公告板上拼车出游的信息,那些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笔迹各异的纸片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对于这些旅友们来说,拉萨也许只是一个中转站而已,他们更愿意去珠峰大本营、去阿里大转山、去拜遏圣湖……,雪域高原的神山圣湖有着无限的魅力,缘于它们地处偏远而高海拔地区,寻常内地游客无法轻易企及,勇于探险的驴友还要克服身体的不适、鼓起足够的勇气才能一睹仙境、净化心灵、暂时忘却俗世的烦恼。

        完成了9月18日参观“布宫”的预约登记后,在“布宫”旁边一家酸奶坊品尝了藏式酸奶,味道浓郁、独特,很稠就是太酸(对我来说),桌上备有免费的砂糖,我不知加了几勺砂糖才吃完那一小碗,不过另付费可以加蜂蜜或葡萄干,也许口味更好些。继续步行至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俗称:“拉萨的颐和园”,藏语:“宝贝公园”。每当夏日来临,达赖喇嘛便从布达拉宫转移到罗布林卡办公。其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为主体,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已对公众开放,是历年传统藏戏及民间歌舞表演的重要场所,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里面很幽静、秀美,植被茂盛、繁多,相对氧气含量充足,藏民们经常举家来这里休闲度假。

        “吸足了氧”后走出罗布林卡,既而步入斜对面的“西藏博物馆”(免费参观,谢绝带水),了解一下西藏的历史。“西藏博物馆”馆名由***总书记题写,藏文馆名是从17世纪金写《大藏经》上临摹下来的。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在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从元代开始,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传说:文成公主认为吐蕃地形如仰卧之罗刹魔女,需建寺以镇之。“大昭寺”就建在魔女的心脏部位,现供有文成公主进藏所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赤金佛像,“小昭寺”中供奉的是尼泊尔公主进藏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 《西藏历史文化》的基本陈列,即: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文化四个部分。 其馆藏珍品丰富,诸如: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历代中央政府颁给大活佛的金印,金瓶掣签仪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签,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别有风格的陶器等等,向观众直观地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今天的活动基本结束,次日(9月18日)参观了“大昭寺”、“布宫”和“拉鲁湿地”。


        9月18日早起,隐约听着外面有淅淅沥沥的雨声,推开旅馆的窗户一看,果然,阴霾的天空中飘落着小雨,空气中弥漫着湿润而略带寒意的气息,这也是我们在拉萨期间唯一的阴雨天,此次川藏行又赶上一路天气晴好,所以少了些川藏公路新发泥石流断路的隐忧。不到8
点钟出门,先去“大昭寺”参观,穿小巷到八廓街上,旋即便融入了转经的人流中。

以大昭寺为主的八廓街一带是藏族人民心中的佛地,大昭寺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说过“到拉萨没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拉萨”。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分内圈(囊廓)、中圈(八廓)、外圈(林廓),八廓街就是“中圈”的转经道,隔不远就有一座白色的香炉,供信徒们烧藏香祈福的。八廓街上的黄色的小楼—“玛吉阿米”藏餐厅
默默地伫立在那里,这里曾是当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和情人相会的地方,此时没开门,要不真想进去坐坐,找找感觉。仓央嘉措可以说是个备受争议、传奇式的人物,游览“布宫”时旁听旅游团的导游说起他来总是语气加重并以埋下伏笔的口吻讲解道:“大家知道为什么布宫里惟独没有六世达赖的灵塔吗?”接下来便神采飞扬地介绍起他的身世并津津有味地吟颂几句他的情诗,搞得大家从“布宫”出来以后似乎只记住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以及那句颇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不爱江山只爱美人意味的情诗: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大概因为导游多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对于这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发自内心的、很纯粹的真情告白容易产生共鸣吧。

        走在烟雾缭绕的八廓街上,直至在大昭寺门前目睹络绎不绝的朝拜者,此起彼伏、虔诚而到位地磕着长头的感人场面,还有主殿正门前那数排燃燃不息的酥油灯火,无不让我等游客强烈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随着人流按顺时针方向参观了大小各殿,观看了尊贵的释迦牟尼12岁赤金等身像,此像是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按照其本人形象塑造的,并由本人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个佛像如同见到佛祖一般。上到三楼平台,凝望异彩流光的金顶、远眺巍峨辉煌的布达拉宫、俯瞰大昭寺广场及道边的公主柳,心情难以明状

        走出大昭寺,缓步登上红山上的布达拉宫——这一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宏伟,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造型,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的红宫里安放着(除六世以外)五世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等八位的灵塔,信徒们顶礼膜拜着他们心中的神,源源不断地向酥油灯盏里添加着酥油,大概也是让心中的希望永不磨灭吧。再次重温西藏的历史,再次感受藏传佛教的神秘与震撼,来到这里,不管你是信徒还是游客,很难置身其外,冥冥之中被一种力量牵引着,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祈福着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幸福安康

下午来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被誉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由于地势的原因,部分区域渐显干涸,只好采取人工引水的方式以保护这一西藏的“大氧吧”。政府为了保护这一原生态,用栏杆将其围起来,我们只好远观蓝天白云下那金色的草丛,湿地边绿色的白杨树,面积不大的沼泽水面,没有看到野生动物(也许没有进入到湿地中央),但雪域高原能有这样一处天然湿地,也算是藏民的福气了。


第四章

亲吻纳木错圣湖 荡涤灵魂深处



        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以北,西藏那曲东南边界班戈县以及拉萨西北边界当雄县境内的“纳木错湖”,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我国第二大咸水湖、西藏第一大内陆湖,也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另外两个是:位于神山岗仁波齐峰东南的“玛旁雍错湖”以及浪卡子县和贡嘎县之间的“羊卓雍湖”)。“纳木错”在藏语及蒙语里都是“天湖”之意,湖水来源于天然降水和高山融冰化雪水质清澈,草原绕湖,雪山相映,水草丰美,流域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这个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保持着自然原始生态的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湖,每年都吸引着信徒们千万里迢迢,历尽艰辛来转湖朝圣,以寻求灵魂的超越。她的美仑美奂不同于北京世贸天阶天幕上高科技的光之涂鸦,而是一种纯天然光影与色彩的自然呈现,且随着季节和时辰的变化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到达圣湖之前先要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上到山口之前的路面坡度较大,好车也就二档爬坡,差一点的车得挂一档轰着油门上,唉,车也有“高反”了。下车到石碑处拍照的功夫便感觉有点儿喘,头隐隐作痛,此处风较大,有点儿冷。为了一睹圣湖真容,算是对自身在缺氧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忍耐性的初步考验吧。转过山口便显露出圣湖的身影,随着车轮的转动,如同舞台上的大幕徐徐拉开,沿纳木错草原的公路我们正一步步走进圣湖的怀抱,贴近她、感知她。

        纳木错湖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中,其中扎西半岛居五个半岛之首,一般游客都到扎西半岛参观游览。岛上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地形地貌奇异多姿,林立着无数石柱和奇异的石峰及幽静的岩洞。我们大约下午5点多到达扎西半岛的停车场,这里的旅店比较简易,不方便洗漱,供电时间短(靠简易发电机发电)。不过也好,如果过度开发会令圣湖的原生态遭到更大的破坏。找好住宿的旅店,放下背包,在旅店的餐厅喝了杯酥油茶暖暖身子(太阳落山后,气温下降明显),简单吃了碗牛肉面,然后把羽绒背心穿上去湖边的小山上观日落。沿着人工修筑的台阶缓步拾级而上到观景台,在高原地区时时刻刻要放慢节奏,否则很快就会气喘吁吁、头痛加重。今天的云层很厚,还是没能看到日落,只好在余辉中冥想。湖面很平静,随着天色渐暗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淡蓝、灰蓝、荧蓝、墨蓝,天幕将要合上的缝隙间泛起一线晚霞的红晕,红晕上方有几簇云团连在一起,颇似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寂静的湖面上留下朦胧的倒影,摄友们都抓拍下这一景象。坐在岩石上,饱览着墨蓝的湖光、黛青的山色,静静地聆听,默默地感受,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感受神山圣湖给予的回应,蓝蓝的夜、蓝蓝的梦……

忍受了一夜持续的头痛、狗叫声和发电机轰鸣的骚扰及后半夜雨声的伴随,休息得不是很好。第二天清晨七点起床去看日出,一般纳木错两日游都是为了观日出日落,那是她最迷人之处。早起登上另一座山坡观日出,天气还是很冷,倒是不下雨了,高原的气候常常瞬息万变。抬头一望,山上已有人头晃动,还有起得更早的,大概想占据最佳机位。我依旧一步一挪地向上攀登,即使空手也跟背负重装一般。身边走过一位发烧级的摄友,雇一背夫,自己也背着摄影器材,喘着粗气,慢慢挪动着脚步。上到坡顶,只见许多摄友已摆好架式,陆续开拍。坡顶上风飕飕地吹透了每个人的衣裳,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虽让冷风吹得直跳脚,但还是变换着角度寻找着最佳方位,拍摄间隙自己也摆着POS,留下纪念。日出之前,青蓝色的湖面、青蓝色的天,挂满经幡的褐黄色的山坡矗立在水天一色之间。遗憾的是,云层还是遮挡着一切,只有缕缕晨曦透过云层折射下来,不知不觉中太阳已完全升起,将一片暖阳洒落在山坡间、湖面上和摄友们身上。此时的湖面则呈现出饱和度较高的宝石蓝,天色也渐亮,探向碧湖中的赫黄色的沙滩岸边划出优美的弧线,勾勒出圣湖的柔美。远处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峰像圣湖的卫士一般陪伴着她,守护着她。

走下山坡,漫步湖边,此时的湖水在秋风的吹拂下泛起波澜,拍打着岸边,也敲击着我的心房,似乎在与我对话,让我尽情地向她倾诉,她能给予一切、包容一切。太阳升起老高了,天空也更加湛蓝,更衬得湖水清凉透彻,在蓝天、白云、碧水、雪山及金色的草原相互辉映下,湖边一头白色的牦牛安详地伫立在湖边,点缀着神秘的圣湖,冥想着它的来世今生。每个到过纳木错的人,整个灵魂都仿佛被纯净的湖水所荡涤,被这圣洁的蓝色世界所浸润。我也很喜欢蓝色,纯粹而富于幻想,空灵又饱含真情……


第五章
拼车踏上神奇的川藏线(之一)

                                            拉萨—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县“八一镇”


        9月21日,9:20左右从布达拉宫广场开始作为我们此次川藏行的起点,开始亲身体验一下神奇的川藏线,这也是这次进藏的重头戏。川藏公路是318国道成都—拉萨的一段公路,也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条公路,迂回于高山巨壑和湖泽谷地之间,穿过莽莽原始森林和无数险峻地段,沿途风景秀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它以里程之长,跨越高山大河之众,修筑及维护之艰享誉世界。选择川藏公路进藏颇为艰险,但一路景观之多、之奇却是其余几条线路无法比拟的,又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景观大道。川藏线分南线和北线,南线全长2100多公里,途经雅安、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八宿、波密、林芝(八一镇)到拉萨,我们走的就是川藏南线出藏。

        驱车在318国道上,这段全是柏油公路很好走,路边的山间蒸腾着白茫茫的岚气,山脚下农田旁的树木,叶子已黄绿相间,秋色渐显。沿拉萨河一路向东,到了达孜县境内拉萨河中游段、离拉萨市区大约30公里处见到一座黄色钢梁桥身的大桥,即达孜大桥,它曾是我国第一座斜拉式吊桥。继续前行约30公里来到位于墨竹工卡县甲玛乡的藏王松赞干布出生地,也是阿沛·阿旺晋美的出生地,免费参观了松赞干布纪念馆,对西藏的历史和被称为藏族人的观音的松赞干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是西藏历史上最著名的藏王,与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联姻后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迎娶文成公主后,创制了藏文字,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将藏族人民引入了团结、繁荣、富强的时代,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出纪念馆,看到村边空场上一群藏族大姐、大妈们在劳作,身着色彩鲜艳的藏装,每人手持不同式样的筛子筛着青稞麸皮,我们忍不住过去拍照。年轻点儿的羞涩但不拒绝,年纪大的似乎不太愿意拍照,不过,我们还是抓拍了一些,我也像模像样地筛了一笸箩,真沉。最后,还跟孩子们合了影,当然,少不了给些糖果和零钱。她们还是听不懂普通话,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可能有些文化,与他简单交流了一番,并要了通讯地址,准备回京后将照片洗好寄给他们。

离开“甲玛乡”后接着赶路,走到“日多乡”附近,公路边的草地上可见散落的几顶牧民的黑色帐篷,时有袅袅炊烟升起,顿时有了一种想与牧民们近距离接触的欲望,顺便也休息一下。于是靠边停车,缓缓走近帐篷。帐篷外有藏族孩童在玩耍,草地上一群黑白相间的羊儿悠闲地卧在那里,或晒着太阳、或相互嬉戏、或用后腿挠着痒痒,见我们走近有些恐慌地起身远离,怕生。孩童们也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家里的大人出来了,我们上前打招呼,但他们似乎听不懂(大概偏远的乡村能说普通话的很少)。只好赶紧拿出糖果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的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我们连说带比划地表示想进到帐篷里看看,得到允许,于是我们得以参观了普通藏族牧民的简单生活。

        帐篷是用黑牦牛毛编织的,具有防晒防水的功能,顶部掀起一块透着天,可能用来通风和采光,夜晚再遮上。帐篷中央地上砌有简易的灶台,用于生火取暖、烧水、做饭;靠边上搭有地铺,上面铺有被褥和藏族风格的毛毯;一个简易木桌上供有十一世班禅像,桌上还有酥油灯盏,桌旁边还有一台简易太阳能电源机。女主人从挂在绳上晾着的一串串牦牛奶干上取下一块给我们,舔了舔,只有些奶腥味儿,没有咸甜味儿,试着咬了咬,很硬,不知他们怎么吃的。后来了解到,由于牦牛生活在高寒地区不易受孕,不吃人工饲料,其产奶期每年只有3个月且产奶量低,藏区牧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青稞、酥油、羊肉、牦牛肉、牦牛奶等。在提炼过牦牛奶中的酥油后,待牦牛奶冷却、凝结、切块、晾干储存起来,吃的时候再煮了喝奶茶;酥油可用来点酥油灯、冲酥油茶、做糌粑等。牦牛奶可谓高端牛奶,由于牦牛所处的生长环境独特—“喝的矿泉水(冰雪融水)、吃的中草药(天然牧草,不吃人工饲料)、住在风景区(高寒地区,污染少)”,牦牛奶中的铁红蛋白、乳钙、氨基酸等含量均高于普通牛奶(抗缺氧、免疫功能强)、提炼出的酥油热量高、润燥(抵御寒冷、干燥)。

        帐篷外草地上有几堆将近一人高的黑黑的牛粪饼堆,那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燃料。藏区没有煤、木柴,也没有玉米秸,基本靠烧牛粪。通常把新鲜的牛粪贴在院墙上晾晒成牛粪饼,储存起来用于烧水做饭。我们与他们合影留念,并给了孩子们一些零钱。告别离开时,青山下绿草地上点缀其间的黑色牦牛毛帐篷,帐篷前空地上的牦牛粪堆,羊群以及孩子们古朴、纯真的笑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继续我们的行程,14:40翻越位于拉萨墨竹工卡县与林芝工布江达县交界处,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山口处依旧挂满各种颜色的经幡。米拉山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以西地区气候干燥寒冷,以东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植被茂盛。翻过山口后,一路上明显感觉出气候、植被的渐变。路过工布江达县金达镇时已16:20,遇到一辆北京牌照的红色越野车去往拉萨方向,感觉有些亲切,向他们打听了前面的路况等一些情况,简单吃了碗面就又上路了。

        车子在依山临溪的谷地中行驶,没走多远就进入了“尼洋河第一峡谷”,米拉山是拉萨河与尼洋河的分水岭,接下来的一段路程就与美丽的尼洋河相伴。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藏族人叫它尼洋曲(藏语称河为“”,称湖为“”),传说尼洋河是由“神女的眼泪”汇聚而成。借助雪山的伟力,源起涓涓细流汇集而下,碧玉般的河水清澈、激越,一路欢歌迸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畏山高沟深,河流湍急,冲破险阻,拐了一个大弯,河面骤然变宽,形成了著名的尼洋河第一大峡谷。站在木制吊桥上,初次倾听着尼洋河水的浅吟低唱,依靠在石栏杆上,再次目睹尼洋河上著名的景观“中流砥柱”,则更加深刻地感受着那澎湃汹涌的河水于拐弯处撞击卵石,飞花溅玉,进而与河中兀立的巨石——“工布地区守护神的座椅”联手,共同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然后她义无返顾地继续奔腾向前,带给人们持续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留给人们思维的驰骋和无限的遐想。

        沿途还游览了太昭古城、唐蕃古道景区,由于已是傍晚时分(18点左右),没有了游客,我们得以自由自在地走一走、看一看。太昭古城是古时通往西藏的四条线路(青藏西道、中道、东道及川藏驿道)中的三条必经之地,也是清末西藏经济、文化、交通的重镇。沿唐蕃古道景区踩一踩久经磨砺、狭窄崎岖的块石路面,观“藏王避雨石”、“松赞干布神石”,赏刻满六字箴言及经文的山石。于追古看今之中,感受着古城风韵与古道风采。当晚,便住在了工布江达县城。

9月22日离开工布江达,迎着朝阳走在318国道上,继续领略着川藏线上的无限风光。清晨的尼洋河畔,山间岚气萦绕,水面银光闪闪,河流平缓处的滩涂上,三两匹悠闲吃草的马儿点缀着寂静的早晨。路过“巴东古堡”,不过,我们没进去参观,只是在外面拍些照片便继续赶路了。

接下来,我们游览了西藏的“天上人间”—“卡定沟风景区”。卡定,藏语为天上人间,景区就在318国道边,海拔2980米,是典型的峡谷地貌,山高沟深,森林茂密,花岗岩壁大气磅礴。景区内最为壮观的是落差近200米的天佛瀑布,瀑布左右两边有岩石天然形成的佛像与守护者。经常有人到这里看看自己是否有佛缘,如有,就能看到岩壁上抽象化的佛像。看来我与佛无缘,没看出来,不过景区里遍布的阔叶林及针叶、阔叶混交林,为我提供着充足的氧气,还有飞溅的瀑布水珠、水雾滋润着,似沐浴着圣水,算是再次进入了氧吧(第一次是在“罗布林卡”)。

        中午12点左右赶到“八一镇”,从名字可以看出,它与进藏部队有关。八一镇原名“拉巴嘎”,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一个乱石遍地,野兽出没的荒凉河滩,基本上没人居住。十八军进藏后,因为在此驻军,于是命名为“八一新村”。60年代末70年代初,八一大桥的建设和通车,使八一新村成为了交通枢纽。1986年2月,林芝地区恢复成立,行署驻地设在了八一镇,于是成为了林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如今的八一镇已是西藏重要的交通枢纽,沟通着西藏东、西、南三方,也是藏东南物资集散与交易中心。



第五章
拼车踏上神奇的川藏线(之二)

亲眼目睹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羞女真容

徒步穿越世界第一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



        9月22日中午在八一镇吃过午饭,向餐馆的老板打听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约有100公里左右的路程,13:10出发,过尼洋河大桥,沿S306省道东行,经“岗嘎大桥”及“林芝米林机场”来到一丁字路口,继续前行是奔米林县,左转即通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此处至景区大约90公里盘山路,还好是柏油路面,只是有些地方很狭窄,错车时还需小心,要是冬季的冰雪路面则更加危险。

        15:00左右到达“江河汇流”景观处,碧练的尼洋河在此处投入奔流的雅鲁藏布江的怀抱,交汇处是一块巨大的河滩平坝,尼洋河的清澈与雅鲁藏布江的浑浊在宽阔的水面上泾渭分明,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后逆流而上,形成倒流奇观。路过丹娘乡时,江对面绿色的山脚下有座白色的沙丘很是显眼,据说:是风刮而形成了沙洲,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丹娘沙洲”,由于山路崎岖不便停车拍照,只是饱饱眼福罢了。

        17:15左右来到派镇的景区门口,景区由西藏旅游公司开发,游客在景区外面现代而气派的售票大厅购票,门票270元(含景区门票150元、观光车90元及一餐费用30元),规定自家车及旅游大巴均不得开进景区,只能停在景区外面的停车场。观光路线单程近20公里路,我们打算徒步观光,所以只买了150元的门票,反正也要住一晚,时间来得及。若是当天返回的话,只好坐景区的观光车游览了(2个多小时往返一趟),不然时间来不及。持票进入景区后,转了几家旅店,不是很理想,这里的住宿不算发达,一般报团旅游的都不住宿,只有准备徒步去墨脱背包客时有住宿。最终,我们住在了距景区门口不远处的“岗拉梅朵”,是一对来自四川南充的姐弟俩开的,经营着酒吧、售卖旅游商品并接待住宿,30元/位,挺干净,老板人也精干、利落。放下行李后,见天色还很亮,且尚能看到夕阳下的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两兄弟峰,可能由于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的缘故,天气晴好,加上近几天一直没下雨,所以能一睹真容。于是沿景区的路向里走,拍了些照片,慢慢天色暗了下来,晚上不到八点回来吃晚饭,喝了些拉萨啤酒,饭后还出去散步、赏月,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内度过了虎年的中秋之夜。

        9月23日一早不到七点,天还黑着,我们便开始徒步大峡谷。大峡谷的入口在米林县的派镇,起点在“大渡卡遗址”,出口处为墨脱县的巴昔卡村,长度有504.6公里,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还多出56公里,极限深度为6009米,因此,无论是深度还是长度雅鲁藏布大峡谷都排在世界几大峡谷的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沿喜马拉雅北坡山谷一直向东,流至喜马拉雅山东段尾翼,受地质构造线的控制被迫改变方向,于林芝、米林、墨脱、波密四县交界处急转南下,在墨脱县境内形成世界地质构造上极为罕见的“马蹄形”大峡湾。在峡湾内侧,有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在峡湾外侧与南迦巴瓦峰相距20公里隔江对峙的,就是海拔7294米的加拉白垒峰。据传说:很久以前,上天派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兄弟俩镇守东南。弟弟加拉白垒勤奋好学、武功高强,个子也是越长越高,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将弟弟杀害,将他的头颅丢在了米林县境内,化成了德拉山。上天为惩罚南迦巴瓦的罪过,罚他永远驻守雅鲁藏布江边,永远陪伴着被他杀害的弟弟。这个神话故事很生动地诠释了这两座山的特点:加拉白垒峰顶是圆圆的形状,那是因为它是一座无头山;南迦巴瓦则大概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其三角形主峰体常年积雪、云遮雾罩、羞于见人,它也被称为“羞女峰”。 欲睹这两座险峻的奇峰,最好的季节是在秋天,此时秋高气爽,看到的概率也大很多。

南迦巴瓦峰还有另一个名字“木卓巴尔山”, 南迦巴瓦在藏浯中有多种解释,《格萨尔王传》中将其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耸立陡峻的山峰,攀登难度之大,为世界登山界所瞩目。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未被人类登上的最高的一座“处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顶成功,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云中天堂。

        直白村是距离南迦巴瓦峰最近的村庄,景区的观光车开到直白村口观景点后就返回了,中途在几处观景点作短暂停留拍照。当然,想要细细品味最辉煌的雪山风貌和幽深的峡谷景色,徒步是首选,怀着从容淡定的心,慢慢感受那种扑面而来的震撼绝对会让你终身难忘。我们走在寂静的峡谷晨曦中,时而与早起的牛、马、藏香猪擦肩而过,它们好奇地打量着我们;早起的藏民家里升腾起袅袅炊烟,若隐若现地飘来阵阵酥油味;几声犬吠及牛铃的叮铛,奏响山村的黎明交响曲。我们一路默默地走着,拍摄着,不敢大声喧哗,生怕破坏了这原生态的和谐而宁静的气氛。可谓:

犬吠声、牛铃声、马鸣声,声声入耳

柴火味、酥油味、牛粪味,味味原汁

牛马步、藏猪步、驴友步,步步即景


        大约7点半左右,到达大渡卡遗址附近,此处也是南迦巴瓦峰的一处最佳观景点 。此刻,天色已蒙蒙亮,站在盘山公路边,远处山脚下的田园、村舍美丽而安详;山腰间的晨雾飘渺而婀娜;积雪的南迦巴瓦主峰那标志性的尖峰隐匿在一团云雾中,突显神秘。

        接下来经过象征忠贞不渝爱情的“大桑树”观景点,相传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亲手所植,树龄1450年,高8米,径围11米,当地人将它视为吉祥物,树枝上挂满哈达,承载着多少人的美好心愿!据说围饶转一圈代表事业兴旺,转两圈代表家庭和睦,转三圈代表爱情甜蜜。此处开辟成不小的一片广场,中间有几排大石块,大概供人们坐下休息用,大面积的白色碎石铺地,映衬着苍翠的大桑树,令人产生冥想:它们代表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转瞬即逝的那些人、那些事……

再往前走不远,就是“情比石坚”观景点,一块巨大的岩石一分为二,夹缝中生长出一株桃树,奇特的景观背后又有一段桃树王之女与部落男子的感人爱情故事。

        一路走、一路拍,南迦巴瓦始终在我们的视线里,山坡上舞动的经幡默默地祈祷着,田园风光总是吸引着你的眼球,路边即将成熟的野桃在耀眼的阳光映衬下,绽开着羞红的笑脸。大约11点左右到达直白村观景点,再次仰视着反射着金光的“白色长矛”,心里很是羡慕直白村的村民,生活在神山脚下,俯仰之间随时可见其英姿,四季变化一切了然于胸。

        前面已没有柏油路,村边有在翻建的农舍,大概是为了接待日益增多的游客。要想看看雅鲁藏布江在直白村段的小拐弯,得穿村走正在修的土石路,我们顶着烈日徒步走了40多分钟,循着滔滔江水声来到小拐弯处。站在山间土石路边,四周没有游客,如同为我们开个专场,可以不同角度随意拍摄着“马蹄形”小拐弯,听着江水欢快的奔腾咆哮声,目睹着江面在此变窄急转之势。过足了瘾,又徒步返回到直白村观景点,搭车返回住处。每人来一大碗老板娘做的三鲜馅抄手,皮薄馅大,10元一碗,味道不错,挺实惠。吃过午饭,收拾背包,退掉房间,与老板告别,相约来年若徒步墨脱,还住在这里。

        14:30离开派镇,回八一镇。再次沿雅鲁藏布江走在盘山路上,再次回味着:亲眼所见的中国最美的山峰,徒步穿越了一段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不枉此行。


第五章
拼车踏上神奇的川藏线(之三)

尼洋河十公里最美河道—渐入佳境

“藏地桃源”鲁朗风光—叫人不想家

勇闯十五公里“排龙天险”—初尝“死亡天险”



        还没从南迦巴瓦峰的神秘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迤俪中淡出,9月24日又踏上了川藏线,继续我们亦真亦幻的神奇之旅。

        从八一镇出发,没走多久又进入了密林峡谷,峡谷中奔腾流淌的依旧是水量丰沛、水流湍急的尼洋河,清澈的水质碧绿见底,河道边山坡上密林苍翠,间或有金黄的秋叶从车窗边一闪而过,河水的欢腾声声入耳,玉带般的身影随着河道的弯曲在林间时隐时现。318国道经过一处石桥,跨过尼洋河在对岸继续延伸,过桥后见一家朝拜的藏民在此扎帐歇息,我们也停车稍作停留,拍几张照片。朝阳下的尼洋河水波光粼粼,自在流淌,你欣赏也好,忽略也罢,都不曾搅扰了它的兴致,反而令我感觉渐入佳境。只见桥边矗立着一个旅游宣传牌,上书“纵横天与地
漂流在云端——尼洋河十公里绝美水道”,旁边配有漂流勇士的图片。原来刚刚经过的是尼洋河十公里绝美水道,还可以漂流
,一定比较刺激

9点多经过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口”,这里也是南迦巴瓦峰的一处最佳观景点,但由于比较远,而且容易受到南迦巴瓦峰和色季拉山各自局部气候的影响,也不是经常能看到,况且我已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近距离饱览过了,所以只是短暂停留。10点左右来到“藏地桃源”—鲁朗景区,这里的美丽田园风光及鲁朗林海,一岭四季,十里九景,叫人不想家。

        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 海拔3700米,位于八一镇至波密的318国道边,是一片典型的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绵延起伏的山丘上,覆盖着一片黄绿相间的草甸,草甸中,溪流蜿蜒,泉水潺潺,牛羊在草甸上悠然自得,专心地咀嚼着青草,各种野花怒放盛开,极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及农牧民的村寨星罗棋布、错落有致,举起相机,随拍即景,只是天有些阴,缺乏光线的变化,但田园风光依旧,更显静逸。漫步田园其间,仿佛与牛羊做伴,变得安逸闲适、与世无争;侧卧草甸之上,草的清香、花的馥郁充满鼻息,无处躲藏。斜倚木栅栏边,环顾松林、草甸、景色怡然。此时,果真不曾想家。离开草甸,车行于国道上,路边青山上的云杉、松树,高耸挺拔,鲁朗林海景观,颇为壮观。由于只是路过,没能有机会品尝著名的“鲁朗石锅鸡”(还好,没有错过鲁朗田园的视觉盛宴),下次吧。路过“鲁朗兵站”时,兵站外面的宣传标语颇具感召力,“艰难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三不倒精神,体现着驻藏官兵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激励着我们,有信心走好下面的行程。

        接下来一个多小时走15公里的初尝“死亡天险”,让我们亲身体验了一把川藏线的险,之前的概念只是来自于攻略、口口相传等。

        通麦至排龙间约15公里路段是川藏线上有名的天险之一,一侧是陡峭险峻且不时会有飞石滚落的山崖,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帕隆藏布河谷,道路最窄处却仅能容一辆车行驶,路仄弯多,高低起伏,会车困难。而且,这段路经常受到泥石流、塌方的侵袭,路基很多地方是塌方后用木桩纵横交错搭建起来的泥地,到处坎坷不平。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天险之路”前行,时常会遇到大坡度攀升到坡顶随即就是180度大转弯的险路。一路上紧张地观察着路面,在单向通行的路段,还不时要避让对面驶来的车辆,甚至要长距离地倒车。我们的车就遇上两次会车,当然,我们首选倒向山崖一边,即使冒着滚石的风险,也比倒向峡谷一边相对安全些,万一有个闪失便会坠下山谷,不见尸首。好在这几天天气晴好,一直未下雨,路面相对好走,泥泞路段不多。不过,在行驶到其中一处山路拐弯路段,遇上一起运货卡车与长途客车相遇,艰难错车造成拥堵的情况。两车相临一边几乎贴上,动弹不得,两车均将该侧的反光镜扳回,此时即造成双方向排起长龙。大家纷纷下车观望,我也拿着相机上前看个究竟。长途客车在山崖一侧,近乎贴边儿,运货卡车在道路外侧临山谷一边,外侧车轮子几乎齐着路边,若此处路基松软极有坠崖的可能,真为卡车司机捏把汗。两车慢慢错着,旁边的人帮忙看着、指挥着,用了大约40分钟才得以通行。于是,大约15公里长的“排龙天险”,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安全通过。经与当地司机攀谈得知,这算小堵,常在这条路上跑,堵个一天、半天是常有的事,要赶上雨天更难走。看来,我们算是幸运的!

过了这段天险没多远便来到“通麦大桥”,有武警值守,由于大桥限重25T,所以每次通行仅限卡车一辆或轿车四辆,大家排着队,在武警的指挥下,分批通过。桥面铺着两溜木板,车子通过时跟走双边似的,很慢。过了桥,后面的路基本是柏油路面了,我们总算松了口气,安全闯关,见识了一险,心里有了些底,不再像之前那样极其惴惴不安了。可在经过一个村子时,318国道突然断路了,路面上布满碎石子,伴有从山上涓涓流淌下来的泉水,似浅河床一般,一眼看不到对面是否有路,还以为走错了,但车载GPS指示仍在318国道上。正在犹豫间,后面上来一辆黑色越野车,只见其毫不犹豫地径直开过去,溅起一片水花,不久又上路了。有了示范作用,我们也小心翼翼地涉水开了过去,大约几十米便又见到公路了。总算理解,为什么川藏线要经常修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及气候的影响,道路总会被泥石流、冰川、塌方等毁坏,所以总在反复修复中。

        傍晚6点左右到了波密县,加了油,在“民政宾馆”住下,晚饭吃的“火锅扎木鱼”,是一种无鳞的江鱼,50元/斤(含蔬菜、主食),清汤锅底还加了蘑菇,挺好吃,大家喝了些啤酒庆祝闯关成功并预祝下面的行程顺利!


第五章
拼车踏上神奇的川藏线(之四)

错过冰川之宏伟 却识然乌之静美

体验怒江N道拐穿越冰棚又一险

碾过“左—芒”烂泥路 灰头土脸车无颜



        9月25日早晨4:35便从波密出发,主要是为了避开限行,由于川藏公路部分路段的修复工作不断进行中,所以经常遇到限行。不在晚上八、九点中之后通过限行卡,就得在次日早上6点以前通过。我们为了安全起见,不敢走夜路,便选择在早晨出发,虽说初始路程天还黑着,可以慢些开,毕竟越走越亮。6:15通过限行卡,值守的人还没起床,于是顺利通过。7点多路过“米堆冰川”,门票50元,由于我们打算去看“来古冰川”,便没有停留。

        8点多到了然乌湖边,准确地说是然乌下湖。然乌湖位于西藏昌都地区的西南部,与林芝地区毗邻,湖面平均海拔3800多米,湖水面积达22平方公里,是藏东南第一大湖。 其形成是由于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的对撞,造成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四周雪山的冰雪融水构成了然乌湖主要的补给水源,并使湖水向西倾泻形成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江的上源之一。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绕过喜马拉雅山后到达岗日嘎布山遇到高山阻隔,于是滞留在岗日嘎布山南坡,使这里成为整个青藏高原最湿润的地方。它的湖面狭窄而长,分为上、中、下三段,即当地人所说的上湖、中湖、下湖。紧邻318国道边看到的属于下湖,“来古冰川”附近的湖面属于上湖和中湖,湖面应该更为清澈、湛蓝,在白色冰川的映衬下会更加迷人。此时由于天色的原因,我们看到的然乌湖虽静逸,但色彩不像资料中看到的那么美,最初拍的照片似黑白片。

        在山路拐弯处附近的路边,看到两顶帐篷和两辆越野车,是几位来自广东的驴友在此扎帐,看来是为了观然乌湖日出,攻略上介绍然乌湖日出、日落是看点,但是今天运气不好,云层厚看不到。随着太阳的渐渐升起,终于有了些色彩,但湖水是绿色的,靠近岸边的水域显得不那么清澈,看来被污染了。随着旅游的逐渐开发,若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恐怕那些最美的景致也只有到较早的攻略和游记中去找寻了。

        然乌湖边的田园也很美,村庄、农田大多建在靠近山边的高地上,低处是小河以及涨水时就会被淹没的大片湿地。田里的青稞已陆续被收获,晒青稞的木架子有两人多高,主要是怕散养的牦牛啃吃,一群羊儿闲散在田垄间,我们轻手轻脚地在它们身旁不远处拍摄着。晾在架上金黄的青稞堆上落着几只灰白色的鸽子,稍有动静便惊飞起来,翅膀扑扑楞楞地掀起一股小气旋,奏响了然乌湖边的寂静之声。

        10点多到了通往“来古冰川”景点的路口却被拦住,只见告示牌上显示:……省道201线然乌至察隅公路从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实行交通管制,单向三天一通车……刚巧我们去冰川这方向昨天是通车日,下次再过得三天以后了。真不巧,再返回看“米堆冰川”也折腾,要不就搭乘当地的摩托带到冰川景点处,一辆摩托也只能带一人,于是放弃。旅途中总会出现遗憾,留点儿念想吧。

        继续沿318国道边走边拍,在[3838公里路碑]附近停下车来,到路边浅黄色的草甸上走走,仔细寻找会发现低矮的草丛中间星星点点地散落着紫色、白色的小喇叭花,由于是高寒地区,为了御寒,花儿紧贴地皮生长着,显得不那么张扬,不仔细看很容易被忽略过去,但它依然生机勃勃地绽放着其绚丽的生命,而且居然还发现有不知名的白色小圆蘑菇,神奇!

        这时,国道上走来一队磕长头去拉萨的藏民,男女老少十几人,两辆排子车上拉着他们的行李家当。于是,我们赶紧过去拍照,简单地与他们交谈,并给了他们一些食品和钱。

        下午1点左右到达八宿,由于八宿—左贡又限行,只好住下赶在明早6点前通过限行卡。八宿县城不大,街面上也不很干净,我们住在该县城条件最好的“八宿宾馆”,房间内也是苍蝇到处飞,向服务员要苍蝇拍,告知:没有,缘于不杀生。给喷了杀虫剂,很呛,不过苍蝇倒是落地了。午饭是在街边一家小店吃的蒸饺,等着上饺子的当口,看到街上走过两只身材瘦小的黑色小毛驴,背上驮着两大垛草,草垛下边几乎着地,毛驴头顶烈日艰难地往前努着,看着叫人心疼,谁叫咱也是“驴”呢,算是“驴驴相惜”吧。

        晚饭后恰巧在街边看到毛驴在垃圾中觅食的情景,则更让我大开眼界、感慨万千!只见两只瘦弱的毛驴在街边地上散落的垃圾中用鼻子拱着,找寻着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其中一只叼到一块香蕉皮,正准备享用的当口,另一只冲过去用嘴撕扯起那块“美味”,那只则拼命地护着食儿。唉,连干活不惜力,食物要求不高(有草就行)的毛驴也吃了上顿没下顿,难道这里太贫瘠?它们的主人没有足够的饲料喂养?白天怎么干得动活儿?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9月26日早晨5点起床,5:30退房出发,5:45过限速卡,之后进入怒江峡谷,过了武警把守的怒江桥后要经过一段用水泥依山搭建的走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冰棚走廊。这一路段由于处在峡谷当中,任何细微的震动都可能引发山体上部的积雪和碎石滚落下来,同时,由于终年不见阳光,这段路面常年覆盖一层薄冰。因此,在没有架设冰棚之前,这里曾是川藏线最为险要的路段之一。在2000年之前,这里没有任何防护设施, 2000年以后逐渐有了用木头搭设的防护设施,它成为了最初的冰棚。然而,由于雪崩滚石不断地冲刷撞击着冰棚,在人们一次次的修缮和改进中,才有了今天这个用水泥和钢筋铸成的坚固冰棚。尽管有冰棚遮挡,更多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安慰,一旦遇到大的雪崩,冰棚根本招架不住。

        刚闯过这道险,我们又沿着碎石浮尘的搓板路,经过了魔鬼72道拐(又说:99道拐),8:35来到海拔4500米左右的“业拉山口”。业拉山在川藏线上以公路曲折而闻名,周围山连着山,坡连着坡,起伏较大,相对高度也高,造成上下公路的又急又陡,经过数不清的U型弯和S型弯,把人转晕了算,因此,我姑且称其为怒江N道拐。

        9点钟到达邦达镇,小镇不大,而川藏线也在此分为南北两线:往北经昌都、江达,从德格进入四川阿坝州;南线经左贡、芒康,从巴塘入甘孜州。我们稍事休整后接着赶路,这段路比较好走,仍是艳阳高照,将近正午时分到了左贡县城。因为考虑左贡—芒康路段较难走,估计得用一天的时间,所以没有急着赶路,而是在左贡住下。左贡县地处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处于“两江一河”流域内,怒江、澜沧江、玉曲河由北向南呈“川”字型纵贯全境。县城主要在一条街上,由于也是川藏线上的一个中转站,住宿价格仍很高(标间180元-260元/天)还不讲价,只好找了家大车店般的“金山城招待所”住下,60元/间,三张简易床铺,一台旧电视机,一个灯泡照明,公共水池、公共厕所。没办法,出来时间长了,得考虑费用问题,能省则省。午饭后我们与从芒康过来的司机攀谈,了解着路况,毕竟不是常跑这段路,况且走过的人都说不好走,叮嘱要慢。其中一辆北京牌照的标志307的司机说,由于是单车跑这段路,陷在泥坑里不能自拔,花200元让过路的卡车给拖出来的。

        9月27日早6:35出发,县里供应早餐的餐馆都没开门,想在中石油的加油站加点油吧,告知:在检修,加不了,只好去一家私人加油站,93#油8.16元/升。左贡—芒康多是泥坑、流水路段,经过数不清的坎(下面是引水涵洞)。一路上有几段塌方路段在修路,赶上暂时不能通行只能原地等候,所以,走这段路一定要备好吃的,一般早餐和午餐大多在车上解决。8点半左右经过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口”,山口处风很大,有些冷,拍些照片后继续前行。

        下面还有一个小插曲,藏民们赶着牛羊在路上悠闲地走是川藏线上常遇到的情景,遇有车辆经过,有些藏民会将牛羊赶到一旁让路,有些则听之任之。我们的车就遇到一群犟牛,一般形容走得慢总说:如同赶牛车,何况是一群悠闲散步的牛呢。我们跟了一段,不停地鸣笛,可“牛哥们”依旧我行我素,对我们不理不睬,不知不觉车头顶到一头牛的屁股,只知道:老虎屁股摸不得,谁曾想:牛哥屁股也顶不得。不小心惹得它犯了牛脾气,不但不走了,还侧过身来,用眼角儿的余光愤懑地瞟着我们,这可能是个头牛,心的话儿:干哈,这是干哈呀,不理你倒来劲了,老牛我还不走了,看看你牛还是我牛?得,这回让我们领教了啥叫犯了牛脾气,我们只好停下,不敢吱声,爱咋咋地吧,牛哥,您走先!

        10点左右到了武警三支队的施工路段,挖土机、推土机在轰轰隆隆地忙活着,双向车辆只好在此等候道路疏通,不一会儿就堵成长龙。其中一辆接亲的婚车也候在那儿,看来这儿的姑娘出嫁之路艰难啊,娶亲的小伙儿也得有耐心啊!看着施工机械卖力地铲着大块山石,推土机推着土石填埋着大坑,想想要是靠肩挑人扛,得干到啥时候呀!11:50终于通车了,刚刚铲开土石的山路将将够两辆车错开,尤其是大卡车,又要与对向车辆跳“贴面舞”了(侧贴)。途中经过涉水路段,我们尽量减慢速度,因为不知水下深浅,免得冲掉车牌。一路上的坑坑坎坎主要是大车压出来的,小车经过时尽量骑着车辙印,一般不会拖底,过沟时一定要慢,小心别刮掉后保险杠。

左贡—芒康150多公里的路程,途中要翻越“东达山口”、3900多米的“觉巴山口”及4500多米的“拉乌山口”,沿盘山路上上下下,时而贴近云端,时而冲向谷底。觉巴山的“之字拐”让我们再次扭了回“山地秧歌”;澜沧江边原始淳朴的如美镇及如美梯田调剂着旅者因持续注视路况而疲劳的眼睛;平坦、宽阔、秋色怡人的芒康草原,抚慰着旅者的心灵。下午4点半左右到达地处横断山脉腹地、西藏的东南大门、“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芒康,其古朴、典雅的“锅庄舞”、“弦子舞”被誉为“古道神韵”,只是这次没能领略,下次专门来一次川藏线上民俗民风的深度游吧。

        我们住下后,彻底冲洗了跟泥猴儿似的车辆,吃过镇上“川味轩”的鲤鱼火锅后,在街上散步,时而与持枪巡逻的武警擦肩而过。由于芒康地处214国道和318国道的交叉点,又是川藏线、滇藏线的融合处,车多人杂,可能安全问题显得更重要。街上的野狗也很多,据说藏民从不杀狗,最忌吃狗肉,因为在藏族的先民中,狗是他们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藏民族原始社会,它曾经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起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所以,内地去的人们要注意善待那些流浪狗,尊重当地藏民的习俗吧。


第五章
拼车踏上神奇的川藏线(之五)

芒康—巴塘—理塘—雅江



        9月28日早饭后7:35离开芒康,奔巴塘、理塘方向行驶,9点多经巴塘县城,没有停留,之后不久就来到金沙江大桥,在此设有检查站,所有经过的车辆都得接受检查,并查验每个人的身份证件。桥上有一界牌,表明过了桥便开始进入四川境内。巴塘河谷一带位于川、藏、滇的交界处,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此区域内呈平行竞流之势,构成所谓“两山夹一江,两江夹一山”的三江地区。这里层峦叠嶂,沟壑纵横,自古有“十里不同天”之说。过了“朱巴龙”后,一路便下起了小雨,路旁的植被明显茂密起来,路也好走多了。

        12点左右临近“海子山口”时,已到了雪线区域,路边山坡及木屋被薄薄的白雪覆盖,体感气温有些湿寒。海子山平均海拔4500米,因该地区有大小海子1100多个,其规模、密度在我国属独一无二,故名海子山。靠近路边有两处面积不大、相临的湖面,如镜面般光滑平静,到山口处从观景台指示牌上得知为“姊妹海”。站在山口回望,突显其娇小妩媚,如同少女般纯真、水灵的大眼睛,无邪地回应着你的目光;观景台前方是挺拔、峻朗的雪山,身披白色雪甲、山体脊线分明,如铮铮铁骨的汉子,抵御着凛冽寒风、呵护着姊妹海子。

        13点左右经过理塘退牧还草工程地段,草原保护得很好,草场边有铁丝护网,不见放牧的牛羊,从草场边矗立的牌子上得知,这一片是15号地段,属禾尼乡毛垭坝草场。散落其间的各种野花(小喇叭花、雪绒花等)点缀着褐黄、静逸的草场,远处草场边连绵的雪山饱览着草原秋色。

14:15到达海拔4000米左右的理塘镇,它被誉为“中华高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是历代进藏重镇。其著名的寺庙“长青春科尔寺”,位于县城城北山坡,原为黑教寺庙,明万历年间三世达赖途经该地时改为黄教并为其开光,后经逐渐扩建成为康南最大的黄教寺庙,素有“康南佛教圣地”之称。另外,每年八月的理塘赛马盛会也是康藏地区最大的民间活动,盛况空前。该县城较繁华,人群熙攘,据说每年挖虫草的季节,人更多。我们在此吃过午饭,给车又加了些油后继续赶路,这里的93号汽油6.56/升,便宜多了。

        接下来又是走盘山公路,途中遇到有名的川藏线上汽车兵的车队,保持着整齐的队型、整洁的车身、统一的编号、安全的车距,他们肩负着各项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无冬立夏,常年行驶在险象环生的川藏线上,付出的不仅是汗水与辛劳,甚至是鲜活的生命,令人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17点左右翻越“卡子拉山口”,海拔4718米,因海拔较高,树木就更加稀少,主要是高山草甸。在这里看山,层峦叠嶂,一层比一层更远,一层比一层颜色更浅,绿色的山坡上用经幡组成了六字箴言,格外醒目。一群牦牛经过此地,我们与牧民聊天,问起一头牦牛的价格,曰:4000元,不知与真实的交易价格差异多大,但牦牛之于藏民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有意思的是:在山口处居然还有一小车,叫卖“天津大麻花”。可能是这种食品耐储存,便于携带,味道藏民能接受吧,至于是否正宗,我不敢肯定,不过,在4700多米高原上能看到天津大麻花的售卖,也算新奇。

        18点左右经过著名的“剪子弯山口”, 它的藏语名字叫“惹玛那扎”,意为:羊子山口,山口海拔4659米,是318国道经康巴地区的最高山口之一。过了“剪子弯山口”基本上一路盘旋下降,有些地方路窄、弯儿急,丝毫不敢懈怠。19:00左右,到达了有点类似重庆山城的雅江镇住下,这里的街道比较狭窄,街边的摊位上水果、蔬菜比较丰富,但价钱还是不便宜。


第五章
拼车踏上神奇的川藏线 (之六)

雅江—新都桥—八美—丹巴—康定



          9月29日早起,在雅江的一家修理厂“陈老大汽车维修”简单检修了车辆,因为昨天傍晚从“剪子弯山口”沿山路一路盘旋下降时,感觉刹车有问题,主要考虑后面路程的安全性。修理工说刹车应该没大问题,可能是刹车油不满,便更换了刹车油。8:30离开小城雅江,上路奔新都桥方向,在车上最后看了看这个似重庆山城似的雅江,因为昨晚到达时天已黑下来。

        起初路况是盘山土路,后来路面好走些了,一路又迎面遇上运送汽油进藏的军车车队,社会车辆时常停靠路边为其让路。几十辆盘旋行驶在川藏线山路上的车队,整齐有序、车身整洁以及官兵严谨的军容风纪,可以说是川藏线上的一个亮点,至少我很欣赏,也许是在这一特殊环境下的独特感受吧。打小儿就对军人有一种由衷的敬畏,上大二时,刚开始在大学生中实行军训,虽然条件艰苦,但我感觉乐在其中,夜间紧急集合及最后的实弹射击,都令我感到新奇而刺激。军训结束与教官(有的甚至比我们年岁还小)分别时,借来他们的军衣、军帽(不太合身)拍张黑白照片,还美得不得了,怎么看怎么精神,其实那可能是一种情结。

        不知不觉扯远了,还是回到318国道上来吧。10点左右经过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口”,依旧是湛蓝天空、洁白云朵下满眼的彩色经幡,远处覆盖着褐黄色秋草的起伏山峦。11:20到了新都桥镇,又称东俄罗,海拔3300米左右,高原气候,温差较大,气候多变。此地也被称为“摄影天堂”、“光与影的世界”。若只是沿路驶过,不一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尚需花些时间深入其中,在合适的时间段(比如:晨起、黄昏),配以合适的光线及天气状况等,才能拍到田园牧歌式的画面。由于想去看看丹巴“甲居藏寨”,需离开318绕行一段距离,怕时间不够,所以只是在新都桥加了油,没有留宿,于是沿317国道向八美方向开去。不过,沿途还是觉得景色挺美,有特色的藏族村落、藏式民居依山傍水,散落在秋日金黄的山边田野上,田间、浅溪中悠闲的牦牛衬托出乡村的宁静、平和、与世无争。

        去往八美方向经过的是“塔公草原”,“塔公”,系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位于海拔3730米的高原地带,川藏公路穿境而过,地势起伏平缓,草原广袤,水草丰茂,牛羊成群。 塔公景区内有高耸的“雅拉雪山” (又叫雅拉神山,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起伏的草原和金碧辉煌的“塔公寺”(有“小大昭寺”之称,是康巴地区藏民朝圣地之一)。沿途还可欣赏到蓝灰色的“八美石林”的独特景色,它由三叠纪板岩构成,受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影响,鲜水河断裂带中的岩石受到挤压、剪切,发生破碎、糜化,形成构造糜棱岩,它在八美附近最为典型和集中。因这种岩石软弱且含钙质,大自然风雨流水的侵蚀便把它雕塑成了千姿百态、雄奇壮观的土石林景观,堪与华南著名的石灰岩喀斯特石林媲美,只是它在地质成因、景观特点、地貌形态和自然环境方面十分特殊。

        经过新八美镇拐了个弯儿,走上S303省道奔丹巴方向,经过了老八美;仰望着雅拉神山;穿过数公里长的一段峡谷,峡谷中流淌着牦牛河水;经过遍布着血色欲滴般红石头的“红石滩”;还见到几位藏民在一处河水中沐浴,享受着午后的阳光,在这幽静的峡谷中无人打搅,怡然自得。

        接近15点到了丹巴县城,丹巴属川西峡谷的一部分,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美人谷”之称,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们在县城的一家小餐馆吃的午饭,点了一盘藏香猪肉,肉质很粗,味道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可能是吃不惯,不过算是尝过了,内地没有。然后驱车去参观“甲居藏寨”, 藏寨位于丹巴县城的北面,距县城8公里,面积约5公里,100多家藏寨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地隐匿在墨尔多神山的丛林中,脚下是流淌着大渡河水的“金川河谷”,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甲居里每一座藏居都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外墙被白色、褐黑色、锗红色还有黄色所覆盖,明快的色彩让人的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我们只是在寨中的观景台上短暂浏览了一下,拍些照片,接着又赶往康定。如果时间允许,在寨中住下来,细细品味,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然后又在“梭坡古雕群”观景台处远眺了一番,感受一下千碉之国,如果上山进入寨里,则能更近距离体会其文化底蕴,我们这次只好走马观花了。

沿大渡河一路往康定开去,河边见几处采石厂,据说此地盛产汉白玉石,连路边民宅的外墙都有部分汉白玉石材。去康定的途中穿过很多隧道,其中最长的一个大约4公里左右,不知叫什么名,还在修缮中。一路上水电站也很多,利用资源优势,自行解决城市供电问题。经过“姑咱镇”时已是下班时分(大约18点左右),在镇中还堵了半天车,该镇在甘孜地区小有名气,聚集着甘孜地区主要大专院校。

出了S211省道后,从“瓦斯沟”又上了318国道,一路狂奔,20:10到了因一首“康定情歌”而名扬天下的甘孜州首府—康定,康定城有不少新兴的建筑,看起来比较现代。在城中一处比较繁华的广场附近吃的晚饭,依旧是川菜,还品尝了味道很好、很开胃的梅子酒。然后只是简约地观赏了一下夜景,其主要街道两旁标有藏文的路灯很有特色。


第五章
拼车踏上神奇的川藏线 (之七)

哼着康定情歌,走过泸定桥头,穿越二郎山隧道

路过“雨城”雅安,身披落日余辉抵达川藏线的终点—成都


        拼车踏上川藏线的行程已接近尾声,再有一天的时间就可到达川藏线的终点—成都,接下来的路况基本没什么险要路段,也不必再赶时间了。9月30日早上大约8点半出发,天有些阴,还下了点小雨。我们最后看了看“山水之城”康定的街景,在汉白玉石栏边拍了拍穿城而过的拆多河以及街边的特色路灯,哼着康定情歌溜溜地向泸定方向开去。

        没走多远便路遇一起交通事故,等候交警处理大约用了20多分钟方才通行。9点左右,最后一次遇上川藏线上的军车队,再次行注目礼,再次心中默默祝福他们。9点半左右到了“泸定桥”景点,这里曾因75年前红军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欲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而家喻户晓。不过,此景点仅限一座桥的范围而已,对于游客来说是个景点,而之于当地人而言则仅仅是一座进出家门必经的过路桥罢了。门票10元,若赶在工作人员上班之前参观可省下门票钱,因为大门不关(为方便当地人进出)。此时还是有些游客,我俩租了民族服装和红军军服(10元/套)拍了几张照片算是留念,体验一把当年军民鱼水情深,还有一队武警战士兴奋地拍着照,看着像是新兵。

        沿途还经过了有名的“二郎山隧道”,“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海拔3213米的二郎山,大半年冰雪、暴雨、浓雾,滑坡、崩塌、泥石流常年不断,过往车辆“如闯鬼门关”,这首歌唱出了翻越二郎山之艰辛。为了确保川藏公路二郎山段的安全通畅,解决“甘孜”及“雅安”两地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1996年开工,2001年竣工,历时五年建成了主洞长4176米的二郎山公路隧道,隧址海拔2200米,开工时是国内最长、埋藏最深、海拔最高、地应力最大的特长山岭公路隧道,是川藏线改造咽喉工程,二郎山隧道的隧道口还特别设计了具有强烈藏式建筑风格的洞门。二郎山隧道开通后,人们不用再担心翻山越岭的危险了,5分钟就能穿越川藏线上的第一高山。也许现在的我们无法深刻地理解这条隧道所带来的便利,但曾经参加过修筑川藏道路的人们却终生难忘那段往昔岁月。

        16点左右到了雅安市,雅安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是天然氧吧,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是四川降雨量最多的区域,有“雨城”之称,素有雅雨、雅鱼、雅女并称“雅安三绝”的美誉。我们只是路过,既没沐浴“雅雨”,也未品尝“雅鱼”,更无缘赏到“雅女”,只好心中留下念想,有机会一定再来。我们从城边直接上了成雅高速,高速入口路边的绿地上有一组雕塑,大概是反映当地民俗、民风的主题,有一些游客在此游览,趁等待上高速的间隙我只拍了张照片。

        17:30左右即将进入成都市区时高速上开始塞车,过了收费口后仍是一点点往前挪,大约18点半进入成都市区,完成了川藏南线的拼车穿越,回首一路的坎坷,粗略地统计了一下,翻越了十个山口:米拉山口、色季拉山口、业拉山口、东达山口、觉巴山口、拉乌山口、海子山口、卡子拉山口、剪子弯山口及高尔寺山口,海拔3900米—5013米不等;勇闯险峻的山路;领略别样的秋色;体验独特的民风。亲身感受了318景观大道边的山川湖泊、草甸林木、藏牦牛羊、藏民藏寨以及藏传佛教的深邃。

        进藏的线路有多条,我们此行只是一个浮光掠影的初次尝试,找找感觉,验证一下自身对高反的适应程度,在深度和广度上,在对文化底蕴的挖掘上还很欠缺,留下些许遗憾。但无庸质疑的是,西藏永远是个令人向往的神秘之处,每次进藏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回到内地又对其魂牵梦莹,难以割舍。雪域高原历经沧桑变化,无论是地理环境的变迁,还是民族融合的浸染,始终引人产生无限遐思,这也是其魅力之所在。


第六章
完成川藏艰险旅
继续蓉城休闲游(之一)


    9月30日傍晚到达成都,在武侯区附近找好住处,临时决定去附近的“锦里民俗休闲一条街”去逛逛,一来,解决晚餐;二来,近距离感受一下蓉城;三来,回归人间、放慢节奏、身心调整。向旅馆老板打听好方向后,19:35左右出门开始溜达。又置身于繁华的都市中,到处高楼林立、霓红闪烁、人流如潮,餐馆中灯火通明,食客们推杯换盏,可能是国庆节的缘故吧。在一家名叫“奔跑的辣椒”的餐馆前,有许多年轻人在排队等候就餐,从这名字上可以想象味道一定很给力,不知其意是指:菜肴引得你的味蕾奔跑,还是餐后辣得你想奔跑,总之,挺有意思。虽然没感贸然进去尝试(本人不太能吃辣),但我记住了这家餐馆,也许以后会有机会。

    走了大约20分钟左右就到了“锦里”,成都“锦里”民俗休闲一条街是2004年10月31日正式开市的,位于武侯祠东侧,全长350米,采用清末民初的四川古镇建筑风格,与武侯祠博物馆现存清代建筑的风格相融,二者之间又以水相隔。街口门楼的木制牌匾书有金色的“锦里”二字,进了门楼,迎面有一石碑,上面刻有“锦里古街”字样、古街的微缩图以及简要介绍。整条古街两旁的客栈、商铺都挂满了火红喜庆的丝绸灯笼,很是烘托气氛。对了,顺便提一句,在街口门楼外的石板地面上,大概是用激光灯打上的投影,粉底白色广告语称:“进了锦里就是24小时的蜜月”,引得许多年轻人兴奋地摆着各种POSE拍照。

    街里面更是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比肩接踵,小男孩骑在父亲脖子上左顾右盼;小女孩牵着大人手在小饰品摊前左挑右选;情侣们十指相扣、依偎前行、赏灯购物;老人们在茶馆里悠悠品茶、摆着龙门;传统手工艺人的展演,吸引着游客争相观看;外地游客津津有味地品着成都小吃,并丝丝哈着气说“这还算不辣的?”…… 一种祥和古朴、原汁原味的四川滋味荡漾其间。老街里的民居、客栈、商铺、万年台错落有致,青石板路曲折蜿蜒,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陶器等蕴涵着古蜀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果说武候祠饱含着历史的凝重与沧桑,那么“锦里”却洋溢着成都市井特有的喧嚣和随意,重现着昔日川西古镇的生活原貌。我也忍不住品尝了几种,如:一小碗担担面、伤心凉粉、撒尿牛丸,要了杯山楂杨梅汁(解辣),不过价位确实不低,但北京王府井的“东华门夜市”、“隆福寺小吃街”等也不便宜,无外乎方便外地游客集中体验一下当地的特色罢了,可以理解。

    闲逛到22点多才回旅馆,啊,明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啦,起来后想干啥就干啥,起不来就接着睡,我们提前定好的返京机票是10月3日中午的。什么叫安逸?随心、随性,没有小鞭子催着你的自由自在、身体健康的生活,即便是短暂的,也弥足珍贵!


第六章
完成川藏艰险旅
继续蓉城休闲游(之二)


    10月1日早起9点多才出门,今天的活动安排就是——闲逛。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中弥漫着温润柔和的气息,不同于雪域高原的寒燥而刚烈。街对面是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成都名小吃“韩包子”连锁店,门柱上的一副对联是全国著名书法家徐无闻先生生前撰写的:“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真落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形象地描绘出韩包子的特色和它在成都名小吃中的地位,以及食客在品尝时的欢悦心情。外卖窗口前排起长队,看来是成都市民之所爱。我俩信步走进,品尝一番,果然味道不错。

    早餐后步行至有着“天府第一路”之称的成都市人民南路,沿路直奔“天府广场”而去,由于是“十一”国庆节期间,人民南路两旁鲜花装扮,绿植环绕,道路宽敞,有点儿象北京的长安街。虽然冒着小雨,我俩仍一路欣赏着各色花卉,融入较为拥挤的人流中,拍摄着天府广场的节日景观,与成都市民一道感受着节日的气氛。把附近的“摩尔百货”、“ 仁和春天”以及“茂业百货”等百货广场逛了个够,往回走时,又特意逛了逛街边的户外店。

        16:00左右,在成都有名的“李庄白肉”一家分店就餐,它的招牌菜——李庄白肉,据说是选用不喂添加剂、皮薄肉嫩、肥比例恰当的“长白山”或“约克”或“巴克夏”猪,取猪后腿将臀部去掉第一刀之后的部位,俗称“二刀肉”,清水煮熟切成薄薄的大片,平铺或卷成筒状装盘上桌,蘸着辣椒、花椒、大蒜、酱油和适量味精白糖麻油调制而成的酱汁吃。我们来得不巧,暂时没这道菜了,只好点了其他的烧菜,也挺有特色,价位不高。餐罢,又在人民南路路边的“廖记棒棒鸡”专卖店买了半只鸭,几两鸭翅,准备当夜宵,顺便买了些水果,回到旅馆时已是晚上八点左右,溜溜儿闲逛了一天。


第六章
完成川藏艰险旅
继续蓉城休闲游(之三)


        10月2日早晨8点多出门,昨晚已商量好今天的活动内容,打算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主题公园”、“世界领先的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看看咱们的“国宝”去。

        今天天气不错,阳光很充足。在“武侯祠大街”乘坐1路公交到“昭觉寺站”下车,那里是个公交总站,换乘198路到“熊猫基地站”下车便到了。由于是节日期间,售票处门口排起长龙,门票58元/人。今天主要参观了“大熊猫博物馆”、“大、小熊猫活动区”、“大熊猫产房”、“天鹅湖”等。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北郊斧头山,距市区10公里,有一条宽阔的熊猫大道与市区相连。大熊猫博物馆内资料珍贵、展品丰富、介绍详实、形式多样,不仅有展板、实物标本,还循环播放科教片,也可通过电脑触摸屏选择查看相关电子资料。基地内四周翠竹葱笼、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把山野风光与人工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馆舍内、草坪上,大熊猫或卧或坐、或食或嬉、或进或出,怡然自得,尤其是啃食竹子时那陶醉的样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参观大熊猫产房时,还看到大熊猫的几只幼崽,虽然隔着玻璃,但还是感觉很新奇;小熊猫在木制活动架上与山石间跑来跑去、在树枝上攀爬、嬉戏,累了就爬在树枝上打个盹儿,我们都担心它掉下来,可它倒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一种不惧各类相机追逐的明星范儿。几只孔雀淡定地吃着食,踱着方步,但未见开屏,可能不是易开屏的季节,又没有见到可与之争俏或需防御的对象吧。

    在天鹅湖畔,静漪的湖面上天鹅优雅的姿态也吸引着无数的游人,靠近岸边的湖水中色彩鲜艳、翻腾活跃的金鱼,争抢着游人的喂食。


        下午不到两点离开熊猫基地,先回旅馆歇息,晚上去了成都“孙鲶鱼”总店,爱吃这口儿,在北京时常去吃。我们从旅馆步行了1个多小时至“玉林中路”,再乘坐109路到“华科中路”下车,正好停在“孙鲶鱼”总店门前。我俩点了1.5斤“鲜椒青波鱼”、1斤“大蒜烧土鲶鱼”、1个清炒笋片,米饭免费,花费158元,吃得肚圆,晚8点多回旅馆。在成都这两天净腐败了,就算是为了充分的调整休息吧。

        10月3日乘机场大巴,不到十点便到了成都双流机场,办好行李托运手续后才10点半,离起飞时间(12:20)还早,我俩到候机楼外面拍照。11:20回候机楼过安检,办好登记牌后在候机厅等候。透过落地窗玻璃正好可以看见我们将要乘坐的南航空客A321型客机,当看到往航班上运送行李的传送带上我俩的背包时(套着橙色的、绿色的防雨罩),又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兴奋。它们静静地躺在传送带上,缓缓地向飞机货舱移动时,不知有何感想?它们跟随我俩乘火车、搭汽车、时而徒步,翻过雪域高原、长途跋涉于川藏南线;还曾经徒步过太行;徒步穿越过太白,也算是经历丰富了。可否也遭遇过“高反”的困扰,禁受了寒风的侵袭,回家的感觉如何?

        如今这段历时19天的旅程即将结束,业已安全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记得前面第二章中曾经提到: 继续前行的列车载着我欢快地驶向高原之城,离家越来越远了,离拉萨越来越近了,即将亲眼目睹它的芳容、亲手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亲身体验我的‘高反’程度,心情难以名状……”
而此时此刻,即将起飞的航班将载着我飞向首都北京,离家越来越近了,离神秘的藏地越来越远了,心情依旧难以名状。我不会忘记这段旅程带给我的一切,我所看到的、我所感受到的、我所经历过的,都将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成为属于我的一笔精神财富,并且还会不断地积累添加,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


结 束 语



        2010年“小觉儿浮光掠影的川藏行”结束了,又好象一切才刚刚开始,因为从此我的心有点儿“野”了,更向往那遥远的天边、神秘的天堂、未知或略知一二的迷踪仙境以及那永无尽头、变幻万千、多彩多姿的旅途,喜欢在路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感觉。

        我还要去西藏,再去看看耐寒、坚强、象征幸福吉祥的格桑花,重游雪莲花盛开的地方,那是我心灵的牧场!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6-16 09:45 2 只看该作者
pp呢?
发表于 2011-6-16 10:05 3 只看该作者
同是论坛新人,一定支持楼主原创!
发表于 2011-6-16 10:44 4 只看该作者
文字看的很过瘾,图呢?
发表于 2011-6-16 11:00 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鹰飞二月天 的帖子

不好意思,先完成新人任务,得空儿再发些PP。
发表于 2011-6-16 11:00 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honeycool 的帖子

感谢支持!
发表于 2011-6-16 11:02 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色爷 的帖子

感谢“色爷”小姑娘关注,先完成任务,稍后再发些图片!
发表于 2011-6-16 11:03 8 只看该作者
jsrgaolei 发表于 2011-6-16 10:48 确实 缺少点图片  期待楼主的图片啊  春秋旅游网   顶一顶你

谢谢关注,稍后再发图片!
发表于 2011-6-16 13:43 9 只看该作者
{:4_111:}{:4_111:}
发表于 2011-6-16 14:09 10 只看该作者
插队坐等PP{:5_153:}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