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725

主题

崇左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复制链接] 查看:32289 | 回复:46
发表于 2008-4-11 20:42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这是3月底过来的北京朋友心蓝的瑶寨第二篇游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路过百色,偶遇瑶寨(第二部分)



从“侏罗纪公园”出来,我们去浩坤村的另外一个村子浩高和三合。杨可帮这个村子里的小学募捐了一个“水柜”--就是用来积蓄雨水作为饮用水的水泥池子,因为是喀斯特地貌,水很容易渗漏,山虽然高,却留不住水。这个水柜正在施工,杨可要去看一看进度。他开着摩托车带着我上了一条小路,实在太险了,一失足就没命了,我只坐了100来米就吓的不敢坐了,还是下来走吧。可是杨可还是又往前骑了一段,最后实在去不了了,才把车子停放在路边,他告诉我他也是第一次在这条路上骑摩托。

在路边有一些开着鲜红花朵的树,还没有长叶子,杨可告诉我这是木棉花,是越南的国花,再有20天就是盛开的季节。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路边的木棉花已经开始开放,还差20多天就会达到最盛

    因为杨老师一直在寻找一位失踪多年小孩子的父母,他一路跟村民打听。事情是这样的,广西钦州公安局解救了两个被拐卖的女童放在福利院,但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一种之前钦州那边的人听不懂的少数民族语言,所以一直无法帮助她们返回老家,直到两年后,孩子学会说一点普通话了,才描述了一下他的家乡,应该就是在这一带,杨可通过网络撒谎能够的志愿者的帮助,与那两个小孩通了电话后发现他们语言的发音就是当地的背陇瑶,于是乎杨老师近段时间就一直在各个瑶寨打听有没有丢小孩的家庭,这一路瑶话问来,我在旁边看着,是一句也听不懂。


    热情的瑶族女主人要我们进去她家里坐坐,杨可问我要不要去,我对瑶族的房屋充满了好奇,正合我意呢。听说这里因为修水库建设凌云县最大的浩坤电站,为每一户按照被淹的土地补贴了13万元不等,所以这个村里的瑶民才有能力盖了新房,有一点钱的盖了石头房子,普通的仍然用传统的材料和方法盖茅草房。这种房子真是简单,几根木头柱子撑起来,把竹席绑在柱子上作墙,房顶再盖上茅草就是了,因为土地很珍贵,房屋就选择搭在石头上了。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女主人不知道是没有鞋 还是不习惯穿鞋子?


    钻进屋子里,一张床,几个小凳,还有个桌子,就是全部家具了,唯一看着现代的东西是个用来砍猪菜的家伙,外形类似于手摇的打谷机。瑶寨只有玉米地,没有稻谷
所以不用打谷机,在瑶寨,人的主食是玉米,所以猪是没有玉米和饲料吃的,只能上山去采一些野生的树叶,用那个家伙把树叶杂碎了猪才能吃.


我注意到女主人没穿鞋,问杨老师说很多老人都是很少穿鞋的。

这半山腰的石台上当然也没有安电,屋子里的顶梁柱上挂着一盏新的油灯。
这时家里的孩子回来了,他们认识杨可老师,个子瞒大了,但是杨老师告诉我他才读6年级,听说是之前没有上学,后来有了"两免一补",上学不用交学费了他才能进入学校去学习.现在已经快小学毕业了,杨老师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叮嘱他小学毕业一定要去伶站上中学。学生显出很不好意思的样子,但很有礼貌,他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一定让我们在他家里吃晚饭,杨老师说我们先去村里学校看看,一会儿再过来吃饭。
我发现杨可在瑶寨里会和那些群众以及家长用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说话,但是对学生和小孩就一定用普通话,虽然那些孩子说普通话显得很害羞,但是杨可老师说他们难得和外人用普通话交流,要多引导他们才可以.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一家人的房子里的摆设就这么多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依然在使用油灯


从瑶民家里出来,向小学走去,路上碰到刚刚从田里耕种回来的村民,杨老师跟他聊天,得知他家的孩子小学毕业可能也要辍学了,应该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因为耕种技术的原始,家里还是很缺乏劳动力的。杨可要求他无论如何要鼓励孩子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果生活费有问题他负责帮忙找资助.


邻近学校,看到似乎是被人遗弃的快倒的民房,还好学校的建筑是村里最好的砖石结构建筑,这也看出当地政府在教育上还是下了大力气的。
因为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很多却存不住水,那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名言在这里不符合了,所以一般村民都是靠一种称作“水柜”的露天集雨的水泥池子来作为饮用水源。村里的小学一直也没有自己的水柜,还好有位广东深圳的慈善人士赵汝彬先生来瑶寨后深受感动,捐助了水柜的资金,杨老师就是到这里来看一下水柜的施工进度的。



在小学跟那里的老师聊了天,也了解到一些基层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其实是最基本的需求,比如一个水泥的乒乓球台,两个简单的篮球架,对他们来说成为梦想。想想自己在北京那些豪华大学里看到的那些豪华建筑,只能慨叹中国人,逃不出面子最重要。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路遇村民,交谈中得知他家的一个孩子小是寨子里少有的初中在读生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路边快要倾倒的房屋,听说这是他们用来养羊的羊舍,但是我感觉一些群众的住房也就这样.
这样的房子似乎不能经受住雨打风吹哦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白色的房屋是村里的小学,很欣慰的是当地的学校基本都是村里最好的房屋,
人们正在为学校修储水柜,是广东深圳的爱心朋友捐助的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木棉树和水

    探访小学之后,我们又回到瑶民家里吃了晚饭,只有一道菜,几片肥腊猪肉吵黄豆,这对城市人来说很简单的饭菜,但对于他们却是最丰盛的饭菜,用来招待客人的。可以看出他们对老师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临走杨老师给了孩子50元饭钱,但是口头说是鼓励他学习的,孩子死活不肯要,但杨老师最后塞在孩子手里,告诉他希望他能去上中学。然后我们回到伶站中学,这半天的旅程让我久久思考。

第二天是星期五,杨可上午有课,我自己休息了一上午,中午在乡里吃了午饭,应该是米皮,现做的很好吃。本来杨可还想介绍我吃壮族的特色饭---五色糯米饭,传说是用大自然的五种草和树叶来染的糯米制作的.但是恰巧已经卖完了,我错过了这神奇的米饭


杨老师有职业病,慢性咽炎,所以买了一根甘蔗润润喉,第一次见识了广西人吃甘蔗,我吃一节还要用小刀削皮的时间,杨老师已经把一根甘蔗干掉了,全凭一付好牙齿,据说广西人从小就有吃甘蔗的训练。


下午我一个人去逛,沿着泗水河一直向上游走,河边是新旧交错的建筑,这路边富裕的村子应该都是壮族的。听杨可说在凌云主要是壮族和瑶族,汉族是外来人口,在凌云居住的历史只有200年左右.而且当地的汉族和壮族生活在平地,有一些土地资源,经济状况较好,基本跟上了时代的潮流,然而生活在石头山顶的瑶族一直保存原始的生存状态,和汉族,壮族的差距越拉越大。

不久,杨可老师放学了,便骑着摩托车赶了上来,今天晚上他要带我去凌云县城。路上我们下到我一直想去的弄林心形天坑底下转了转,在弄林的寨子里遇到壮族的孩子下学了,到河边去洗澡,他们还是很讲卫生的。我们到的弄林村子里也有一所小学,是香港的慈善基金资助建设的。这个村里共同生活着瑶族和壮族,瑶族住在上半村,壮族住在下半村,虽然大家是房前房后的住着,但那几个小孩告诉我们,寨子上的两个民族之间来往很少,因为无论是生活习惯和经济地位两个民族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甚至,壮族的大人常常教育孩子不要和瑶族的孩子一起玩。瑶族的孩子也害怕被欺负.我肤浅的想法,也许就像当下中国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各个阶层之间的分界越来越明显,人们想要跨越阶层愈发困难的大形势下,在凌云弄林这个小小的村庄,同样呈现着两级分化的一个缩影。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河里洗澡的壮族孩子,据说瑶族的孩子很少会游泳的,因为他们住的地方离水远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石缝里开垦的土地--我见了很多比这还小块的石缝地

离开这个村子,我们来到杨老师曾经执教的岩流瑶寨的弄新小学,听说这里还有中学的几个年级在一起.也许是杨可老师的缘故,那里的村民对我们特别热情.杨老师依旧向村民打听有没有人家两年前丢了孩子,整个寨子几乎因为这事情沸腾起来了,路边干活回来的瑶族大妈大嫂就背着背篓停下来,听杨可叙说着孩子的情况,好多村民互相询问,甚至有的村民还跑回家里拿出用木炭写下电话号码的纸条,叫杨可打那些电话去其他乡镇的寨子询问,希望能帮助找到丢孩子的人家。那些村民的淳朴和热情是我之前所没有见过的.



天已经黑了,我们在一户瑶族家吃了饭,在昏暗的灯光下,主人给我们杀了鸡。这家的孩子就在寨子撒谎能够的弄新小学附中部上初中,快毕业了,杨可说他毕业后要让他去百色的技术学校里学点知识,孩子的母亲为他用传统的布料做了新衣服,他还抑制不住有新衣的兴奋,特意穿出来给我们看。吃过饭,准备离开的时候才发现杨可的摩托大灯是坏的,我们只好打着我的小手电,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路上开了30公里到达凌云县城。



第二天好大的雾气,凌云县城所在的整个峡谷中都被雾埋住了,我在晨雾中看到一个中间有一条清澈的河流的美丽小县城,河流就是我们来时的澄碧河,这条河发源于县城的水源洞,就是在这里,河水从一个溶洞里流出来,由地下河变为地上河。凌云县处于云贵高原东南端,土山地区盛产茶叶,我们去买了一些茶叶,听说这两年茶叶销售很好。可惜背陇瑶住的石山不适合种植茶叶.


县城中心的标志就是这个大茶壶。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凌云县城的标志大茶壶

    下午杨老师叫了几个朋友,都是年轻的男女,大家一起去水源洞玩。同去的都是外地人,都没有去过那里。水源洞是一个大型溶洞,我们先去参观旁边的凌云县博物馆,赶上了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春风,馆长热情的打开大门让我们随便参观,相对后来在昆明博物馆遇到的官僚作风,真是强多了。博物馆很简陋,但也体现了本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展品都是本地少数民族的一些民俗用具。杨可根据其中的展品像导游一样向我们一一介绍,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块墓志铭,表达的是丈夫对死去妻子的无限情思,文字感人肺腑。这块墓志铭还有个曲折的故事,因为这位丈夫并不会书写,在妻子死后雇一位当地文人帮助撰写墓志铭,而这位文人恰好是死去女子的初恋情人,文人把自己发自肺腑的感情化作文字,帮助丈夫完成了这篇托墓主人的丈夫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墓志铭。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水源洞石桥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凌云县博物馆外的石马--据说和那些石头人一起是之前当地土司的陪葬华表
,在文革的时候被破坏掉了.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凌云县博物馆的无头石人--也是之前土司的陪葬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倾斜的吊桥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去瞧一瞧水源洞,这刚从地下流出的水真是太清了,太静了,那种颜色太让人着迷了。水源洞的外洞是一座古庙,里面是几公里长的溶洞。因为之前的开发商走了,所以杨可帮我们向寺庙里的师父借了个大手电,去内洞里瞧一瞧。洞里因为没有灯光所以很黑,洞里大大小小的钟乳石在灯光下让我眼花缭乱,一有灯光照到,就闪烁着神秘的光点。,那些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在杨可的解说下有时候变成了狮子,有时候变成灵芝,很是精彩.听说溶洞是冬暖夏凉的,现在外面很凉,所以内洞里明显十分闷热,在里面走一会儿,就有出汗的感觉。我们一群人靠着一个手电,在山洞里走,还有些探险的感觉呢。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水源洞前的水是至清的,如果夏天能在里面泡一泡该多好.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水源洞口是寺庙的石凳,供游客休息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水源洞的和尚师父,能在此修行真是舒胜啊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水源洞里偶尔会有天窗

   
    参观完水源洞,我和杨可要去逻楼镇去看一看。没想到去罗楼镇让我经过了广西第一险路,从山脚一直是盘山路到达山顶。山顶上有一些石缝里开垦出来的田地,这些就是瑶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可以看到他们依然原始的手工种植一株一株的玉米苗,这种农耕方式必然要求大量的劳动力,孩子们偶尔不来上课在家干活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到了坝子上,壮族和汉族的土地上,耕作条件就好多了,也种了些烟草一类的经济作物,因为语言相同,壮族和汉族会出去打工,生活改善很多。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广西第一险路--其实我在凌云见到的很多路似乎都是如此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广西第一险路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手工刚刚种完玉米的石缝地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罗楼坝子上地膜覆盖种的烟草

   
    到了罗楼镇,一个修建得很好的小乡镇,在群山的怀抱之中。这晚住在杨老师奶奶家里,他也很久没有回过家了。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了他出生的村子,就在镇子旁边的半山腰,这里的山是土山,树木葱郁,条件比瑶山要好多了,我们上山砍了几棵竹子,杨老师想用竹筒作几个茶杯。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杨老师奶奶的村子--花儿开得正艳-又一幅世外桃源的图画

偶遇瑶寨---再来一篇



我们上山砍竹子



[ 本帖最后由 杨可 于 2008-4-11 20:49 编辑 ]

01.jpg

7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08-4-11 20:50 2 只看该作者
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杨可的瑶寨:)
发表于 2008-4-11 23:48 3 只看该作者
记述很详细,继续支持!
发表于 2008-4-12 13:17 4 只看该作者
山水人家
发表于 2008-4-12 15:12 5 只看该作者
无条件支持撒。顶了。
发表于 2008-4-13 11:19 6 只看该作者
山里的人还很贫困
发表于 2008-4-13 11:22 7 只看该作者
不错,支持一下!
发表于 2008-4-13 13:24 8 只看该作者
一直在支持住。
发表于 2008-4-13 14:06 9 只看该作者
在关注中~
发表于 2008-4-14 03:04 10 只看该作者
还想看其他的...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