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582

主题

桂林

全集已写完。第186集。阳朔古迹,古镇,古村。山水。传说,。旅游故事200篇

查看:96661 | 回复:655
发表于 2012-3-25 22:3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20 01:14 编辑



第14集

阳朔陵陂村

陵陂村位于阳朔县葡萄镇东北方向,地势平坦,勤劳的陵陂人已在此繁衍生息500多年,均为黄姓,现有183户近700人口。该村至今仍保存着60多座百年老房子,而“十扇闸门九口井”的建筑风格,为人津津乐道.陵陂村位于阳朔县葡萄镇东北方向,地势平坦,勤劳的陵陂人已在此繁衍生息500多年,均为黄姓,现有183户近700人口。该村至今仍保存着60多座百年老房子,而“十扇闸门九口井”的建筑风格,为人津津乐道,加上后山曾垒砌99座粮仓的说法,更给这个古老的村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60多座百年老房子
    走进陵陂村,只见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后潺潺流过,河边树木茂盛。据《阳朔地方志》记载,该村因村旁有条小河,河水湍急冲积出两个水塘,当时村民以为此乃神灵之功,遂将两个水塘称为神陂、灵陂。后来,因为村子恰好处于灵陂旁边,故将村名命为灵陂,后讹叫为“陵陂”。如今秋冬季节,两个水塘不再水满如初,只有裂土见底。
    陵陂村至今保存着60多座老房子,全都坐东朝西,高低一致,建筑形式也相同,墙体用青砖抹灰而砌,屋脊用瓦头覆盖,带有几分古朴沧桑之感。如此规模的古建筑群体,在当地不为多见。
    老房子均分为上下座。下座较为狭窄,仅留置两间厢房,或作堆放杂物或作灶房之用,杉木隔离,左右镶嵌两扇花窗,中间刻有稻穗图案。而上座较为宽敞,属人口居住之地,有的用杉木相隔,有的用青砖或泥砖分砌,正中央铆起一面宽大的木质屏风,屏风下摆放着一张古老考究的台桌,长约4米,宽仅50厘米,主要用于祭祀时搁置供品。一些村民仍住在老房子里,不少人家依然使用着古老的石缸和木质器具。
    据《阳朔地名志》记载,该村先祖于明朝宣德年间从湖北江夏县搬迁到此居住,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该村71岁的黄开桥老人饶有兴味地说,老祖宗一搬来,虽不能马上建起这么多老房子,可保守推算,老房子至今起码已有400年历史。
    十扇闸门九口井
    老房子之间紧紧相连,纵横交错着4条主巷道,宽约1.5米,全用青石铺就,早已磨得发亮。主巷道里散放着不少上百斤重的石条和石礅,且分叉出许多狭小的巷道,显得四通八达。漫步在悠长曲折的巷道,仿佛置身迷宫。仔细想来,该村的建筑布局犹如“井”字形一般,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据该村70岁的黄进弟老人介绍,村子的主巷道曾建有10扇闸门,分布于4条主巷道两端,村中央建有2扇,发挥固防之效。可如今仅留存着村中央的1扇闸门,其余9扇均已倒塌,只剩下一条石坎裸露于地面,令人惋惜。
    在老人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仅存的闸门面前。只见闸门呈拱状,宽约1.2米,高2米左右,闸门为青砖圈制,外侧用青石、青砖或泥砖加固,而内侧壁则凿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凹槽,用于插入木棍之类的硬物,起到防御作用。据黄进弟老人介绍,旧时如遇土匪强盗前来进犯,村民将十扇闸门牢牢关住,派人分别守住闸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歹人对此也无计可施。即便遭歹人围困,村民也不怕,当时村民早已在闸门范围内挖了9口水井,可以照样正常生活。
    《阳朔文史资料》一书曾提到,1945年的7月份,日本鬼子准备窜入陵陂村,村民早已闻讯紧关闸门,鬼子到来后也无可奈何,晚上便住在村外的一间茅屋里。深夜,胆大的村民黄修光打开闸门悄悄溜进茅屋,偷走鬼子的一挺机枪。据有关建筑人士介绍,该村防御设施甚为细密牢固,恰如铁桶,在当地确实罕见,极具研究价值。而9口有数百年历史的古井如今仍然存在,井口勒痕斑斑,井水常年不涸,一度成为村民的生命之水。
    99座粮仓的来历众说纷纭
    据《阳朔地方志》记载,陵陂村黄氏先祖搬至此处定居后,马上由周围6个村寨捐款在此建圩,称作六圩寨。据71岁的黄开桥老人介绍,六圩寨虽仅有一条街道,却长达200米,旧时除了本地人,还吸引了桂林郊区、临桂、荔浦、平乐等地的商客前来进行交易活动,曾经繁华一时。然而,有时交易货物过剩,外地商客又要运回去,觉得过于劳累,想放在当地村民家中,又因没有足够的空间而伤透脑筋。为解决外地客商的后顾之忧,村民们便在后山建起了一座座粮仓,以供外地客商囤放货物之用,圩寨日益繁华富饶,粮仓也随之增至99座。如此说法便一辈一辈地流传下来。
    关于99座粮仓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陵陂村具有“10扇闸门9口井”的建筑特色,极具抵御外侮作用。而古代匪盗猖獗,到处烧杀抢掠,附近村民苦不堪言。于是,外村人便选择该村作为躲避之所,纷纷将粮食和生活用具搬入陵陂村,善良的陵陂人一一收容,但成百上千的村民蜗居在一起,十分拥挤。为使大家能有地方睡觉,村民凭借村子依山而建的地理优势,在后山建起粮仓以堆放粮食和生活用品,不经意间,便建了大小不一的粮仓99座。
    为寻找99座粮仓的痕迹,我们在村民的带领下,爬上了村子后山。此山因有一个岩洞形似月亮,村民称其为“月亮山”,山并不险峻,却灌木丛生,荆棘密布。在黄进弟老人的指引下,我们模模糊糊地分辨出了一些粮仓的痕迹,不过大多数早已坍塌,只留下一角。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两个形状还算完整的粮仓,最大的一个直径约8米,最高处2米左右,墙体用石块垒砌,却已崩塌一半。据随行的村支书黄八昌回忆,以前确有几座雄壮的粮仓,小时候经常上山在里面捉迷藏。文革期间,粮仓逐年被毁坏,如今所剩无几。由此可见,山上旧时的确建有粮仓,至于数量如今无法准确数清。
    另外,黄进弟老人还介绍,“躲绿林”的时候,村民都将收割好的禾稻放在粮仓里,从未被歹人抢夺过,大家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只是99座粮仓的真实面纱,只怕要待有心人细细发掘啰
发表于 2012-3-25 22:36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5-20 01:15 编辑

第15集


延村


阳朔县金宝乡延村处于该县西北部,村前清澈见底的延村河蜿蜒流入遇龙河,村后有座妙灵山,山中蕴藏着一个特大岩洞,人称“妙灵洞”。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这个有着1000多人口的山村秀丽神奇。
    阳朔县金宝乡延村处于该县西北部,村前清澈见底的延村河蜿蜒流入遇龙河,村后有座妙灵山,山中蕴藏着一个特大岩洞,人称“妙灵洞”。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这个有着1000多人口的山村秀丽神奇。   如梦如幻妙灵洞

妙灵洞里的钟乳石

  延村村后有座妙灵山,此山峰峦叠嶂,山中有10多个形状怪异的特大岩洞,分为数层,村民将这些岩洞分别称作:冷风岩、老岩、葛家岩、吊岩、高头寨岩、水岩、匍地岩等,因众多岩洞彼此相连,故而当地村民又将其统称为妙灵洞。
  妙灵洞长约3公里,最宽处达50米,高约25米。洞内钟乳石景观繁多奇特:有的如莲蓬吊顶,有的如擎天玉柱,有的如蜗牛爬行;有的如观音罗汉……进入洞中,恍如走进仙境一般,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啧啧称奇!
  岩洞内喷涌着一眼清泉,面积约20平方米,泉水清澈透凉。5年前,中国科学院的岩溶专家和桂林市的有关专家曾前来考察此岩洞,经他们的测量,这股泉深达7米。还有一条地下河横穿岩洞,能依稀听见涓涓水流声,旦逢春夏之季,更可见洪流穿岩而过,洞内如烟如雾,梦境一般。
  “小穿山”上有古寨

阳朔延村小穿山

  妙灵山北端有座挺拔葱翠的山峰,顶部有个穿山岩洞,当地村民将此山称为“穿山”。穿山岩洞呈“凸”字形,底部地势平坦,纵深8米左右,宽达5米,最高处约有15米,至少可容纳80人。

藤蔓萋萋古寨门

小穿山古寨禁约碑

  “小穿山”上有一座建于清朝的古寨,古寨依一处狭长的岩洞而建,寨墙长约10米,高4米左右,全都用上百斤重的大青石垒砌,中间留有一扇门,高约2米,宽仅有80厘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此古寨建于清代同治六年五月(公元1867年),至今已有140年历史。当时是由13位村民捐资所建,且特立碑记之,石碑现置于“小穿山”之中,碑文依稀可辨。
  千姿百态是石林

阳朔妙灵山石林

  妙灵山西北面有一处石林景观,占地约20亩,有50多座形态各异的石头。这些大石高低错落,零星分布,大小不一,高的达10多米,矮的仅有1.5米,且高大的石林多数“生长”在山冈边缘,矮小的则“生长”于中央,青藤裹体,给人小家碧玉之感。这些石头的形态倒也千奇百怪,有的如情侣深情凝眸;有的如巨剑冲天;有的如绵羊在山间行走……
  石林到处荆棘密布,乌藤攀缠,野草杂生,要攀上去,着实不易,就远远看着,也很妙
发表于 2012-3-26 22:50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6-5 09:04 编辑

第16集

阳朔——老虎头村传奇

汉生与体弱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靠打柴糊口谋生,生活苦过黄连。大风山上的干柴最多,只因山上住着一群猛虎,谁也不敢上山打柴。为了给母亲治病,汉生瞒着母亲,吃过早饭,带上几个红薯,上了大风山。“不少人说这山上老虎多,今天一只也不见,全是哄人的。”他恐惧的心落了地,便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
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他连眼睛也睁不开,等风过后,睁开眼,吓得他六神无主,四十多只老虎把他团团围住,有大有小,有白的有黄的,只只老虎怒视他。这下完了,今后母亲谁来照看呢?面对这种情况他毫无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于是,他跪下哀求道:“老虎大哥,只因母亲重病在床,才贸然到此山打柴换钱买药,谁知惊动了你们,若你们要吃我就点三下头,开恩放我便摆三下尾……”这群老虎听后不点头也不摆尾,呼地一声散开,用尾巴猛甩树上的枯枝,顿时枯枝落了一地。之后,四十多只老虎朝汉生点点头又摆摆尾,转眼便无踪影。汉生捆好枯枝背起下了山。
次日清晨,汉生起床开门见门口放着一头四脚被绑着的肥猪,这是怎么回事?汉生捡起猪旁边写有“送给朋友为母亲治病”的字条,与母亲商量后,把猪杀了到集镇上卖,卖完猪肉,便为母亲买了药,奇怪的是母亲服药后病好了。然而第三天早上,门口又放着一头四脚被绑着的猪,这次他把猪杀了,但没有到集镇上卖,而是分给村上的穷人。为了查明猪的来由,有朝一日将恩回报,母子俩一连三个晚上躲在屋里等候送猪的人。有一天晚上十点多钟,一只老虎背着一头猪在门口放下就跑了。汉生马上想起那天上大风山打柴之事,对母亲一说,母亲说是仙虎,这个谜终于揭开了。
却说,村上有个财主名叫老克,是有名的吸血鬼。汉生每三天杀一头猪的事传遍了全村。世上的事总有那么巧,汉生杀一头猪,老克家里就少一头猪。为此财主就认定猪是汉生偷的,于是带着厚礼上县衙告状。胖乎乎的县太爷把汉生抓去,问道:“你把偷猪的经过从实招来。”汉生答:“我没有偷。”“那你杀的猪从何而来?”“老虎送来的!”县太爷听后哈哈大笑道:“奇闻,真是天下奇闻!好,我且相信你的话是真的,那你与老虎的交情一定深似大海,你明天带它来见见本官,免你一死,否则……”
“我带它来了又怎么样呢?”汉生反问。“我自己把头伸进铡刀里。”站在一旁的老克立即插话。虽然汉生与老克在生死书上签了字,但汉生心中既痛苦又不安,要把老虎带去见县官是根本不可能的,可事到如今,只有碰碰运气了。第二天,他拖着灌了铅的脚爬上大风山,谁知四十多只老虎已候在那里,汉生跪下说:“老虎大哥,我母子是你们救的,可今日又是你们害了我母子……”汉生说完事情的经过后下了山。汉生刚下到山脚,一群老虎也下了山,并跟着他到了县衙门,衙役们吓得魂不附体,关上大门向县太爷报告。四十多只老虎冲开大门,闯了进去,为首的老虎扑到县太爷身上问:“你既然要请我们来,为何关门不迎,为何连铡刀也没有摆好?你不秉公执法我就立即挖掉你的眼睛。”县太爷连连认罪求饶,并亲手把老克斩了。县太爷问为首的老虎还有什么吩咐,为首的老虎说:“若你以后贪财害民,老克就是你的样子!”“不敢,不敢,当官应为民。”县太爷边说边点头。四十多只老虎朝汉生点了点头又摆了摆尾回山了。
从此,这一带的人们过上了安宁的日子。汉生照样打柴养母,村上一位姑娘看上了他,第二年结了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村民惊喜地发现,村后的山形如老虎头。村民称其为惩恶扬善之虎,遂将此山取名为老虎头,村庄也因此得名,这便是兴坪镇西山村委老虎头自然村的传奇故事之一

发表于 2012-3-26 22:50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6-5 09:08 编辑

第17集
天作寨

    天作寨(也称朱家寨)位于遇龙桥西部百余米处,由六组奇峰组成,险峻无比,主峰高519米,山顶有数十亩宽的平坦草坪,寨修建于清咸丰六年丙辰东十月,落成于请咸丰七年丁巳春三月. 从寨底到寨顶共经2道2米宽3米多高的石拱门.第一道拱门石壁上顶有一版隶书,记录了朔桂军民据守山寨与日寇相持交战9个月的历史事迹,第二道拱门左方石壁刻有58个十寸方径的楷书,记录修寨情况.登上山顶(全程50多分钟)不仅可以饱揽天生丽质的遇龙河(细细一辩,遇龙河还真像龙一条在地平线上遨游呢!),也可以远眺前方数十公里处参差不齐的群峰,朦朦胧胧的,宛如自己已置身仙境


发表于 2012-3-26 22:5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6-5 09:09 编辑

第18集

黄山寨

    位于遇龙河畔,独山一座,山势险要,海拔300,建于清代,由旧县村黎氏大户人家历时五年之久建造而成。从山脚登上山顶到达古塞时间只需二十五分钟,在山寨上可将遇龙河秀丽的山水美景尽收眼底,是各位色友摄影最佳的景点之一


发表于 2012-3-27 23:18 显示全部帖子
要是有个平面地图标识下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12-3-28 21:2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6-5 09:11 编辑

第19集



腾蛟庵的来历

从兴坪码头过漓江渡到大河背,沿江约2公里,与渔村斜对岸,有一高约百米的山峰,层次分明的山石从山脚螺旋而上,直到山顶,无论从什么地方看,都像一只正有觅食的大青螺,螺蛳山因此得名。螺蛳山为阳朔十大名山之一,它不但本身形象奇特,四周景光秀美,更因山下一庵尼僧同修,佛事兴盛而扬名海内外。
螺蛳山下有一岩洞名螺蛳岩,洞口东向漓江,高35米,宽10米,长100余米。洞顶遍布钟乳石有如飞禽走兽,有如瓜果花菜,其中最为神奇的是三处倒垂的钟乳石状若三颗螺蛳一白如雪,一翠如珠,一黑如漆,仿佛是大田螺腹中的三颗未出世的小螺仔,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阳朔知县童大成依洞创建腾蛟庵,内有魁星楼、三定殿两组建筑,占地300余平方米,塑有菩萨、十八罗汉、观音等大、小佛像109尊。
传说腾蛟庵佛事极灵,建庵初始,有兴坪镇古皮寨人何腾蛟乘船上京应试经过此庵时,狂风四起,暴雨不止,遂泊船于庵前,跨拜于庵内,作揖许愿曰:“吾上京应试,望神灵看书风止寸助吾前行,若应试遂愿,誓重建精舍重塑金身,以弘佛法以慧众生。”言毕,风停雨止,何顺奔前程,上京应试后果中了二甲进士,官拜湖广巡抚后,依誓还愿重修庙宇,腾蛟庵由此得名。
清代阳朔诗人徐延诤的《螺绕漓江》,把螺蛳山比成美女高高挽起的发髻,并把腾蛟庵中的庵堂香火之旺盛描绘出来。诗曰:“青髻层层滴翠鬟,回纹难辨几重弯。鱼游高岸朝泉水,螺绕长堤作砦山。崖覆蛟庵成佛阁,渡修焉颈接儒关。年年神延多祈禳,一路舟车如市廛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于1637年来此考察,作了详细笔录,可参见《徐霞客游记》和王庆生所撰《徐霞客游阳朔》.解放后,由于破“四旧”运动,这所古寺受到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些贤达贵人慷慨解囊(特别是港澳同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才使这座古寺得以恢复昔日的风貌。现在古寺香火绵绵,钟声阵阵,往日面貌尽收眼底。
腾蛟庵平日香客、游人不断,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前往进香、浏览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令人不解的是,该庵僧尼同修,常住僧尼三至五人,不但相安无事,且佛事兴盛


发表于 2012-3-31 20:09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桂林霸道 于 2012-3-31 20:19 编辑

P1100982.jpg
阿强 继续努力 我支持你
发表于 2012-4-4 20:3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6-5 09:12 编辑

第20集






一座古城的传说.神奇的谜.石头城 一座古城的传说
    牵动我们好奇的心
    跋山涉水
    去寻找它的踪迹
    终于,当它出现在我们眼前
    才发现,原来我们所追求的
    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
    生活,不正是如此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石头城 地图位置: 需组团前往,石头城隐藏在阳朔的西北部葡萄镇梅岭间在阳朔县葡萄镇杨梅岭村委小冲(山咸,音:胆)村,方圆近10平方公里,有东西南北城门四座,原有小城门24座,现保存小城门18座,原有点将台,中军寨,现存遗址。古城下有古庙四座,现存两座。
        
        南门建在海拔400多米的山坳上,两边是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峰,南门在山坳中心,门呈拱状,分内拱外拱两层,中间顶端有门耳和门栓插孔。外拱高2.75米,宽2.6米,内拱高2.6米,宽2.8米,内外门洞纵深3.4米;城墙高4米,左右向两边山脊长蛇般绵处,城墙为大方凿石驿砌,十分平整坚固。墙立于崖上,地势十分险要。据山里人说,1944年日本鬼子到了对面村庄,见南门居高临下,雄奇险峻,望而生畏,不敢前移,村民每每谈及此事,津津乐道,引以为骄傲。
        
        最雄伟要数东门,东门乃四门之首。门高3.28米,宽2.92米,门洞纵深4.62米。东门矗立两山肩上,地势更为险峻,古道台阶顺坡而下,两门诊室高山直插云端,山面悬崖绝壁,猿猴不可上。城墙如龙蛇摆阵,向两边山峰攀沿。可想当年守城者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别说万箭齐发,就是乱石擂木冲下,千军万马也要落荒溃逃。
        
        北门、西门与东门、南门大致相似,所不同之处是西内门不为拱顶而作平顶,呈桥板状,内门顶是两块大石板平架桥状。其中外桥板一块长4.3米,宽1.06米,厚0.34米,约重3000公斤,我们发现这是整座石城最宽大的一块石头。当时没有吊车链环,不知古人如何将这块巨石托起架到石门上的。从城墙的垒砌和城门设计,大致与桂林王城相似,人们猜测为明朝所建,但没有桂林王城那么规范。尽管是山野之城,其规模之大,地势之险,建筑之神奇,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至今在广西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
        
        这里抬头望到山,低并没有看到石,四周无处不石山,石城建山上。大城藏小城,连这里的村庄房舍也是石头建筑;石并没有房屋石门坎,石头水井石板路,石头水井石板坪,石头围基石头墙砌成垒墙石头叠石头,不用半点灰浆泥水。这里不仅石头储量大,而且品种多,仅大理石就有槟榔、青黑、墨绿、杂绿等10多个品种,具有丰富的开采价值。村民们正在筹建公路,要把大山推向市场,开发旅游。
        
        石头城历史悠久,无碑文、无史料记载,因地处穷乡僻壤间,交通不便,至今鲜为人知。村里屯过军,每座城门各设分局,现有村民保存一枚“南门分局”印章。古城为何而修?初建何年?建之何为?至今仍是一个神奇的谜



这就是桂林阳朔的石头城~
发表于 2012-4-4 20:3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阳朔阿强 于 2012-6-5 09:13 编辑

第21集


三色潭"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三色潭这个地方,原来是住着一户豪华人家,这家主人,拥有家财万贯,奴仆成群,好马跑不尽他的田地!好鸟飞不过他的房栏,这家主人对丫环奴仆十分苛刻、厉害,丫环挑的水,只要前面桶,不要后面桶,说是后面桶不卫生,因为放屁和屁股对后面桶有影响卫生,丫环挑的水桶是一个“尖”底形,防止丫环们在途中休息偷懒。有一天,一位天上的仙人下了凡,变作一个叫花子,丫环们热情地招待了仙人,此时,仙人告诉丫环们说:“明天一早,你们打扫堂屋,把主人香火下的两根竹笋敲断,然后逃出这户人家”。
    因为这家主人,横行四乡八里,欺压百姓,刻薄丫环,老天爷是不会饶恕他的,仙人又告诉丫环说:竹笋敲断之时,就是主人灭顶之灾之日“。果然第二天凌晨,两根竹笋在主人的香火下长了出来,丫环们按照仙人的吩咐行动,把两根竹笋敲断,传说,这两根笋子是龙的一对角,龙角被敲断,龙一翻身,一瞬间,天昏地暗,闪电雷鸣,地动山摇,把这户人家陷入了十八层地狱,成了现在的“三色潭”。
    此时,主人的女婿从方作官回来看望妻子和岳父大人,只见妻子坐在一条没有陷下的大门坎上大哭大叫,夫妻二人还未来得及对话,大门坎连同妻子一齐陷入十八层地狱。这时,仙人又变成一只小鸟在树上叫了几声:"留公不留婆,拉马转回头......",主人的女婿垂头丧气地拉马回头朝远方而去。所以,这个山村从那时起就叫“留公”。
    三色潭成“品”字形,各潭相距不超过20米,但奇怪的是,各潭湖水颜色不同,一潭呈黄色(传说是主人的马房),一潭呈绿色(传说是主人的正屋),另一潭呈白色(传说是主人的厨房)。所以世代相传叫“三色潭”。  
    三色潭还有一个古怪,天旱得久,潭中会出现锣鼓声,吹笛声,水面上有彩旗飘动影象,这种怪现象可持续20分钟之久,这些怪现象有待科学家们去研究,三色潭是一个无底的深潭,当地老百姓叫它“天井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