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568

主题

长春

吉林省野生菌类识别

查看:57366 | 回复:57
发表于 2013-12-1 19:45 显示全部帖子 | 只看本帖大图
为了不让大家在户外误食有毒菌类,小神耗费2天时间整理了吉林省野生菌类识别。希望对大家在以后的户外活动中有所帮助。

[size=14.0000pt]1、蛹虫草:


又名北冬虫夏草、北蛹虫草、虫草等。世界性分布天然资源数量很少。


蛹虫草 - 形态特征子座单生或数个一起从寄生蛹体的头部或节部长出,颜色为橘黄或橘红色,全长28厘米,蛹体颜色为紫色,长约1.52厘米。


分布云南昆明、安宁、江川)、吉林(安图、永吉)、辽宁沈阳)、内蒙古(哲里木盟),生于针、阔叶林或混交林地表土层中鳞翅目昆虫的蛹体上。

药用价值具有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001蛹虫草0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炭球菌:
炭球菌用于引起树木木质腐朽,被害杨、柳、桦、椴、胡桃、杜鹃等多种树木和枯立木、倒木、木桩、木建筑用材木质腐朽,形成白色腐朽。此菌往往生长在栽培木耳、香菇的段木上,视为“杂菌”。形态特征:子座较小, 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5-5cm,高1-3.5cm,无柄或近无柄。表面初期土褐或紫褐色,后变褐黑至黑色。内部暗褐色,纤维状,有明显的同心环带,子囊壳近棒状,孔口点状至稍明显。子囊圆筒形,有孢子部分75-85μm×8-10μm。孢子8个,单行排列。不等边椭圆形或肾脏形,11-16(17.8)μm×6-9(10.2)μm生态习性:生于阔叶树腐木或树皮上,单生或成群生长在一起。分布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四川、云南 、江苏浙江福建、台湾、香港、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陕西宁夏新疆西藏等。医用价值--入药用于治疗惊风

002炭球菌02.gif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2-1 19:48 显示全部帖子

3、橙黄网孢盘菌:


子实体较小。子囊盘直径1-8cm,盘状或近环状,无柄,子实层面橙黄色或者鲜橙黄色,背面及外表面近白色,粉末状。子囊无色,初期光滑,后期形成网纹,两端有一小尖,圆柱形,(15-21)μm×(8-11.5)μm。侧丝纤细,粗2.5-3μm,顶端膨大处56μm。夏秋季节于林中地上群生或者近丛生。

分布:吉林、山西、西藏等地。

可以食用,但是生吃会中毒



003橙黄网孢盘菌0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4、兔耳侧盘菌:形态特征:子囊盘向一侧延长,对侧开裂至基部,似耳状,高3-5cm,宽2-3cm,向下变细形成柄状基部,干后外表浅土黄色至茶褐色,子实层浅粉灰色,柄乳白色。子囊圆柱形,150-200μm×10-12μm。孢子单行排列,椭圆形,光滑,无色,内含两个油滴,12-15μm×6-8μm,侧丝线形,无色,粗2.5-4μm,顶端弯曲。生态习性:夏秋季在针叶林或阔叶林地上群生或近丛生。分布地区:黑龙江、吉林、陕西、四川、云南、新疆、西藏等。经济用途:记载可食用。


004兔耳侧盘菌0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5、泡质盘菌泡质盘菌(Peziza vesicalosa Bull.:Fr.)别名: 粪碗。子囊盘中等,直径2~10 cm,有时可达14cm。初期近球形逐渐伸展呈杯状,无菌柄。子实层表面近白色,逐变成淡棕色,外部白色,有粉状物。菌肉白色,质脆,厚达3.5mm。子囊270~335μm×16~18μm。孢子光滑,无油球, 几无色, 单行排列,20~23μm×10~14 μm,侧丝细长呈线形,上端粗,有横隔, 直径7μm。夏秋季生于空旷处的肥土及粪堆上,往往成群生长在一起。分布于中国的河北、吉林、河南、江苏、云南、台湾、四川、西藏等地区。可食用,但需慎重处理,不可多食

005泡质盘菌0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2-1 19:50 显示全部帖子

6、黑龙江盖尔盘菌:

别名:云杉胶鼓菌

子实体盘状,直径5-23cm,菌肉胶质,厚2-4cm,子实层黄褐色,子层托表面深褐色,被毛毡状绒毛,孢子长椭圆形。夏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

分布:吉林、黑龙江。

食用价值医用价值未明。



006黑龙江盖尔盘菌0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7、羊肚菌:
羊肚菌又称羊肚蘑、羊肝菜、编笠菌。真菌学分类属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羊肚菌由羊肚状的可孕头状体菌盖和一个不孕的菌柄组成。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的子实层,边缘与菌柄相连。菌柄圆筒状、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
菌盖近球形、卵形至椭圆形,高4-10cm,宽3-6cm,顶端钝圆,表面有似羊肚状 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圆 形,宽4-12mm,蛋壳色至淡黄褐色,棱纹色较浅,不规则地交叉。柄近圆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规则的浅凹槽,长5-7cm,粗约为菌盖的2/3。子囊圆筒形,(280-320)μm×μm孢子长椭圆 形,无色,每个子囊内含8个,呈单行排列。侧丝顶端膨大,粗达12μm
野生羊肚菌分布于我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区。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

007羊肚菌0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8、赭鹿花菌:中文别名:赭马鞍菌形态特征:子囊果中等大。菌盖呈马鞍状,表面往往多皱,粗糙,褐色或红褐色。菌盖直径5-8cm。菌柄污白或稍带粉红色。表面粗糙并有凹窝,长3-8cm,粗1-2cm。子囊圆柱形,165-220μm×12-1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或上部双行,椭圆形,近无色,含两个油滴, 壁厚,16-20(27) μm×8-10μm。侧丝浅褐色,顶端膨大,具分隔及少数分枝, 9-10μm生态习性:夏秋季在云杉、冷杉或松林地上,或腐木上单个或成群生长。分布地区:吉林、山西、甘肃、新疆、四川、黑龙江、青海、西藏等。经济用途:此菌毒素与鹿花菌相同,中毒后主要表现为溶血症状,外形特征与可食用的马鞍菌近似。但后种菌盖边缘与菌柄无连接点,颜色黑褐色。

008赭鹿花菌0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2-1 19:53 显示全部帖子

9、盾盘菌:


形态:子实体小型,盾状,直径0.5-1.2cm,边缘有毛,稍内卷,表面鲜红或橘红色,干后退色,干后退毛。

分布:河北 山西 吉林 陕西 甘肃 青海
广西 四川 云南

春夏和秋夏生于林中苔藓间或腐木上。群生。

食用医用未明。



009盾盘菌0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0、假地舌菌:标本子实体高15-40 mm,具柄;具子实层部分黑色,长舌形,扁平,4-13× 1-2 mm;柄近圆柱形,表面鳞片状,11-20×0.3-0.7 mm;盘下层菌丝近无色至浅褐色,宽3-7μm;子实层厚约190μm;子囊棒状,具8个子囊孢子,孔口在碘液中呈蓝色,180-200×18-21-μm;子囊孢子柱棒状或近圆柱形,下端稍窄,一般褐色,偶尔有个别子囊具无色的子囊孢子,在子囊中成束排列,具7-11个分隔,86-107× 5-6μm;侧丝线形,顶端略膨大,似埋生于不定形物质中,顶部宽5-7μm,下部宽 3μm。林中地上生。多发生于6-8月。分布:林中地上:吉林 .浙江 .云南 医用食用未明

010假地舌菌010.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1、黄地勺菌:
中文别名:地勺
形态特征:子囊果肉质,较小。高3-8cm,有子实层的部分黄色或柠檬黄色,呈倒卵形或近似勺状,延柄上部的两侧生长,宽1-2cm,往往波浪状或有向两侧的脉棱。菌柄色深,近柱形或略扁,基部稍膨大,粗0.3-0.5cm,长2-5.5cm。子囊棒状,90-120μm×10-13μm。孢子成束,8枚,无色,棒形至线形,多行排列,35-48μm×2.5-3μm。侧丝线形,细长的顶部粗约2μm生态习性:夏秋季在云杉、冷杉等针叶林中地上成群生长,往往生于苔藓间。分布地区: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四川、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经济用途:有记载可食用。与树木形成外生菌根。

011黄地勺菌01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2-1 19:55 显示全部帖子

12、胶陀螺:


中文别名:猪拱嘴、猪嘴蘑


子囊盘较小,黑褐色,似陀螺状又似猪咀。直径约4cm,高2-3cm,质地柔软具弹性。除子实层面光滑外,其它部分密布簇生短绒毛。子囊近棒状,35-40μm×3-3.5μm,内有孢子4-8个。孢子卵圆形,近梭形或肾脏形,10-12(15)μm×5.4-7.6μm。侧丝细长, 线形, 顶端稍弯曲, 浅褐色。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桦树、柞木等阔叶树的树皮缝隙成群或成丛生长。

分布: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等地

猪嘴蘑中文学名胶陀螺,黑色或棕黑色,干品类似木耳。泡开后极象猪嘴壮,故而得名--猪嘴蘑。这是人们称其为猪嘴蘑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人若吃多了这种蘑菇或者不洗就吃,人的嘴唇也会肿得像猪嘴。可食用,碱水洗净后食用。



012胶陀螺01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3、茶银耳:形态特征:子实体小或中等大,直径4-12cm,由无数宽而薄的瓣片组成,瓣片厚1.5-2mm,浅褐色至锈褐色,干后色变暗至近黑褐色,角质。菌丝有锁状联合。担子纵裂四瓣,12-18μm×10-12.5μm。孢子无色,近球形、卵状椭圆形,基部粗,7.5-10(12.9) μm×6.5-8.4(10.4)μm生态习性:春至秋季多生于林中阔叶树腐木上,往往似花朵,成群生长。分布地区:吉林、河北、广东、广西、海南、青海、四川、云南、安徽、湖南、江苏、陕西、贵州、西藏等。经济用途:可食用。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其外形、颜色往往似木耳。药用可治妇科病。此菌有时在香菇、木耳栽培培段木上,被视为“杂菌”。

013茶银耳01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4、橙黄银耳:
中文别名:金耳、亚橙耳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鲜时橘黄色,橙黄色,干时带橙红色,由许多厚而脑状或曲折的瓣片组成,直径1-6cm,高1-2.5cm,有的呈条状生长。直径可达10cm或更大。菌丝浅黄色具锁状联合,粗2.5-4μm。担子卵圆形至椭圆形,纵裂为四瓣,12-23μm×8-18μm,小梗细长,50-100μm,上部膨大。孢子椭圆形,无色或浅黄色,含小油滴,7.6-15μm×7-12μm生态习性:主要生于栎等阔叶树腐木上。分布地区:湖南、吉林、山西、新疆、宁夏、陕西、西藏等。经济用途:可食用。可考虑人工驯化培养。

014橙黄银耳1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2-1 19:58 显示全部帖子

15、黑胶耳:


黑胶耳是一种有毒的植物, 外形往往与幼小的木耳近似,在野外采食时容易混淆。


中文别名:黑耳


形态特征:子实体大,黑色、胶质、扭曲,常沿着树皮裂缝平伏生长又相连接,直径1.5-3cm,高1.5-4cm,初期具小瘤,表面有细小的疣点。但于卵形,13-15μm×9-11μm。孢子腊肠形,12-15μm×3.5-5μm


生态习性:春至秋季一般成群生长在杨、柳树皮上。


分布地区:辽宁、吉林、陕西、湖南、湖北、西藏等。


经济用途:记载有毒, 外形往往与幼小的木耳近似,在野外采食时容易混淆。在湖南曾发生过中毒。在木耳或香菇段木栽培中往往出现而被视为“杂菌”。


015黑胶耳01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6、胶质刺银耳:其它名:虎掌耳子实体较小,半透明似胶质,软、污白色扇形,匙形或掌状至圆形,具短柄。菌盖直径2-6cm,阴湿处多呈污白至乳白色,光多处带淡褐色,开始有细毛,后变光滑。市外分布: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主要用途和价值:可食

016胶质刺银耳016.jpe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7、木耳:
木耳别名黑木耳、木菌、光木耳真菌的一种。
子实体耳状、叶状或杯状,薄、边缘波浪状,宽3-10厘米,厚2毫米左右,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附着部固着于基质上。
生长于栎、杨、榕、槐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丛生,常屋瓦状叠生。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
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可素可荤,营养丰富。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等,具有很多药用功效。木耳生长在朽木上,没有枝叶,受湿热余气而生。各种树木都能生木耳,它的良毒也由木性而决定。

017木耳01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2-1 20:00 显示全部帖子

18、胶角耳:

又称为鹿胶角菌

下部偏圆,上部有二至三叉状分枝,形状似鹿角而得名。其高度为4-200px,粗度为0.3-15px。颜色鲜艳,为金黄色或橙黄色,往往顶部颜色较深。子实层生于表面。担子呈叉状,淡黄色。孢子光滑,呈椭圆形或肾形。子实体散生、群生或簇生。黄色至橘黄色,干后红褐色、黄褐色或暗茶褐色。胶质,圆柱状后圆柱状向上渐狭,顶端较尖,简单分枝,偶尔掌状或具短柄和皱褶的稍扁头部,全体高0.31厘米。横切面呈3层。子实层生于外周,表面光滑或偶具浅皱褶。原担子圆柱状至近棒状,基部有隔,2536.4微米×34.5微米,成熟后叉状。担孢子圆柱形,稍弯,薄壁,具小尖,7.810.4微米×34微米,具1个横隔,内含小油滴,萌发产生近球形分生孢子或芽管。


夏秋季在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的苔藓覆盖的腐木或木桩上成丛或成簇生长。

  食用医用价值未明



018胶角耳01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19、掌状花耳:
形态特征:子实体比较小,直径1-6cm,高2cm左右,橘黄色,近基部近白色,当干燥时带红色,形状不规则瓣裂成一堆。菌肉胶质,有弹性。孢子光滑,圆柱状至腊肠形,初期无隔,后变至8-10细胞(多隔)。孢子印带黄色。担子呈叉状,细长。生态习性:夏秋季或春季均可生长在针叶树腐木上。分布地区:黑龙江、吉林、云南等。经济用途:可食用。此种花耳往往形似金耳,有降低致癌物的作用。

019掌状花耳01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3、桂花耳:中文别名:桂花菌(云南)形态特征:子实体微小,匙形或鹿角形,上部常不规则裂成叉状,橙黄色,光滑,干后橙红色,不孕部分色浅。子实体高0.6-1.5cm,柄下部粗0.2-0.3cm,有细绒毛,基部栗褐色至黑褐色,延伸入腐木裂缝中。担子二分叉。孢子两个,光滑,无色 ,椭圆形近肾形,初期无横隔,后期形成1-2横隔,即成为2-3个细胞,8.9-12.8μm×3-4(5.3)μm,担子叉状,28-38μm×2.4-2.6μm。生态习性:春至晚秋,生于杉木等针叶树倒腐木或木桩上。往往成群或成丛生长。分布地区:吉林、河北、山西、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等。经济用途:可食用。此种子实体虽小,但色彩鲜,便于认识。该种属含类胡萝卜素等。往往生长在食用菌段木上,被视为“杂菌”。

020桂花耳020.jpe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2-1 20:02 显示全部帖子

21、鸡油菌:

子实体肉质,喇叭形,杏黄色至蛋黄色,菌盖宽3—9 厘米,最出扁平,后下凹。菌肉蛋黄色,味美。

别名鸡蛋黄菌、杏菌

分布于福建、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吉林等地。

鸡油菌可食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 、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性味甘、寒。具有清目、利肺、益肠胃的功效。常食此菌可预防视力下降、眼炎、皮肤干燥等病。鸡油菌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有时也叫杏菌或杏黄菌。



021鸡油菌021.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2、灰喇叭菌:子实体小至中等呈喇叭或号角形,全体灰褐色至灰黑色,半膜质,薄,高3-10cm。菌盖中部凹陷很深,表面有细小鳞片,边缘波状或不规则形向内卷曲。子实层淡灰紫色,平滑,或稍有皱纹。担子细长,2-4小梗。无囊体。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8-14(16.5)μm×6-8(10)μm。于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至丛生。分布:吉林、江苏、安徽、江西、陕西、西藏、四川、云南等。可食用,味道鲜美。含有15种氨基酸。此菌与云杉、山毛榉、栎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该产品深受欧洲客户喜爱,被西方人称之为美味佳肴.。

022灰喇叭菌022.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3、珊瑚状猴头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往往很大,直径大者可达30cm,其高可达50cm,纯白色,干燥后变褐色。由基部发出数条主枝,再由每条主枝上生出下垂而比较密的长刺,刺柔软,肉质,长0.5-1.5cm,顶端尖锐。孢子产生于小刺周围,无色,光滑,椭圆形至近球形,含一油滴,4.5-7.4μm×4.3-5.2(6)μm。油囊体25-33μm×5-7μm,圆柱形或近棒状,顶端纯圆,稍尖或呈节状。
夏秋季生于冷杉、云杉等树木的倒腐木或枯木桩或树洞内。
主要在中国的吉林、四川、云南、西藏、黑龙江、内蒙古、陕西、新疆等。
此菌可食用,其味鲜美。现已人工栽培成功。据吉林省生物所分析其菌丝体氨基酸含量丰富,共计18种,其中有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该菌还可药用,能助消化、治胃溃疡以及有滋补强身、治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作用。

023珊瑚状猴头菌023.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2-1 20:04 显示全部帖子

24、猴头菌:

别名:猴头蘑、羊毛菌、猴菇菌。

猴菇菌为多孔菌目齿菌科猴菇菌[Hericium erinaceus(Rull ex F.)Pers.],是一种腐生菌。子实体团块状、柔软、肉质。子实体中部和中下部被以圆柱状菌针,全行似刺猬或猴头。子实体初期白色,干后呈浅褐色。孢子球形,光滑无色。一般野生生长在大树的高处,大的可达到数十斤重。在多雨季节比较多见。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广西、甘肃、四川。

可食用



024猴头菌024.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5、翘鳞肉齿菌:翘鳞肉齿菌,又称獐子菌、仲帽、獐头菌。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初期突起,后扁平,中部脐状或下凹,有时呈浅漏斗状,浅粉灰色,表面有暗灰色到黑褐色大鳞片,鳞片厚,覆瓦状,趋向中央特别大并翘起,呈同心环状排列,菌盖直径6-10cm。菌肉近白色,菌柄中生或稍偏生,粗 0.7-3cm,有时短粗或较细长,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可达4cm,中实、平滑、淡白色,后期变淡褐色。刺锥形,延生,长可达1-1.5cm,初期灰白色。后变浓褐色。分布于我国云南、吉林、安徽、四川等地区生于高山针叶林中地上,尤以云杉,冷杉林中生长多。可食用。好吃,新鲜时味道很好,菌肉厚,水份少,不生虫,便于收集加工,但老后或雨多浸湿者带苦味。属外生菌根菌。子实休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并含有较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025翘鳞肉齿菌025.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6、广叶绣球菌:子实体一年生,有柄,高达30cm,直径达27cm,绣球形,频繁叶状分支,叶片淡黄至乳白色。分布:吉林、黑龙江等夏秋季于落叶松根际单生。可食用,味道极美。

026广叶绣球菌026.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发表于 2013-12-1 20:06 显示全部帖子

27、烟色珊瑚菌:

烟色珊瑚菌,子实体较小,不分枝或顶端偶有分枝或分叉,细长近棒状或变至扁平,或近梭形,多弯曲,菌肉带黄褐色,无锁状联合。子表面有纵沟纹,高4-6cm,粗0.1-0.6cm,灰褐色至烟黑色,顶端尖或钝且色浅或呈棕色,近无柄,往往数枚簇生一起或丛生。孢子椭圆形,光滑无色,5.2-7μm×3.3-4μm。担子细长,4小梗。

夏秋季在阔叶林腐枝落叶层及朽木或草地上群生又丛生。

分布: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

据记载可食用。



027烟色珊瑚菌027.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8、虫形珊瑚菌:中文别名:豆芽菌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高2.5-10cm,粗2-6mm,白色,老后变浅黄色,很脆,不分枝,细长圆柱形或长梭形,常稍弯曲,内实,后变中空,顶端尖,后变钝,顶部稍带淡黄色。柄不明显。孢子无色,光滑,近椭圆形,4-1.5μm×3-5μm,有颗粒状内含物。生态习性:夏秋在林中草地或林中地上丛生。分布地区:吉林、江苏、浙江、四川、海南、西藏、广东、广西、香港、云南、贵州等。经济用途:可食用,因子实体小,往往食用价值不很大。

028虫形珊瑚菌028.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29、杯珊瑚菌:中文别名:杯冠瑚菌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高3-13cm,淡黄色或粉红色,老或伤后变为暗土黄色。柄纤细,粗1.5-2.5mm,向上膨大,顶端杯状,由枝端分出一轮小枝,多次地从下向上分枝,上层小枝分枝形状呈杯状。菌肉白色或色淡。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椭圆形,含油球,3.5-4.5μm×2-2.5μm。有囊体,无色,梭形,18-45μm×4-7μm。 并有大量油囊体,粗5-8μm。生态习性:生林中腐木上,特别是在杨、柳属的腐木上,群生或丛生,有时可生于腐木桩上。分布地区:吉林、河北、河南、湖南、福建、陕西、西藏、四川、云南等。经济用途:可食用,其味较好。鲜时质脆,不易保存。另外,可药用。

029杯珊瑚菌029.jpg

下载积分: 驴币 -1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