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大家在户外误食有毒菌类,小神耗费2天时间整理了吉林省野生菌类识别。希望对大家在以后的户外活动中有所帮助。 [size=14.0000pt]1、蛹虫草:
药用价值具有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2、炭球菌: |
3、橙黄网孢盘菌:
分布:吉林、山西、西藏等地。 可以食用,但是生吃会中毒。
4、兔耳侧盘菌:形态特征:子囊盘向一侧延长,对侧开裂至基部,似耳状,高3-5cm,宽2-3cm,向下变细形成柄状基部,干后外表浅土黄色至茶褐色,子实层浅粉灰色,柄乳白色。子囊圆柱形,150-200μm×10-12μm。孢子单行排列,椭圆形,光滑,无色,内含两个油滴,12-15μm×6-8μm,侧丝线形,无色,粗2.5-4μm,顶端弯曲。生态习性:夏秋季在针叶林或阔叶林地上群生或近丛生。分布地区:黑龙江、吉林、陕西、四川、云南、新疆、西藏等。经济用途:记载可食用。 5、泡质盘菌:泡质盘菌(Peziza vesicalosa Bull.:Fr.)别名: 粪碗。子囊盘中等,直径2~10 cm,有时可达14cm。初期近球形,逐渐伸展呈杯状,无菌柄。子实层表面近白色,逐变成淡棕色,外部白色,有粉状物。菌肉白色,质脆,厚达3.5mm。子囊270~335μm×16~18μm。孢子光滑,无油球, 几无色, 单行排列,20~23μm×10~14 μm,侧丝细长呈线形,上端粗,有横隔, 直径7μm。夏秋季生于空旷处的肥土及粪堆上,往往成群生长在一起。分布于中国的河北、吉林、河南、江苏、云南、台湾、四川、西藏等地区。可食用,但需慎重处理,不可多食 |
6、黑龙江盖尔盘菌: 别名:云杉胶鼓菌 子实体盘状,直径5-23cm,菌肉胶质,厚2-4cm,子实层黄褐色,子层托表面深褐色,被毛毡状绒毛,孢子长椭圆形。夏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 分布:吉林、黑龙江。 食用价值医用价值未明。
7、羊肚菌: |
9、盾盘菌: 形态:子实体小型,盾状,直径0.5-1.2cm,边缘有毛,稍内卷,表面鲜红或橘红色,干后退色,干后退毛。 分布:河北 山西 吉林 陕西 甘肃 青海 春夏和秋夏生于林中苔藓间或腐木上。群生。 食用医用未明。
10、假地舌菌:标本子实体高15-40 mm,具柄;具子实层部分黑色,长舌形,扁平,4-13× 1-2 mm;柄近圆柱形,表面鳞片状,11-20×0.3-0.7 mm;盘下层菌丝近无色至浅褐色,宽3-7μm;子实层厚约190μm;子囊棒状,具8个子囊孢子,孔口在碘液中呈蓝色,180-200×18-21-μm;子囊孢子柱棒状或近圆柱形,下端稍窄,一般褐色,偶尔有个别子囊具无色的子囊孢子,在子囊中成束排列,具7-11个分隔,86-107× 5-6μm;侧丝线形,顶端略膨大,似埋生于不定形物质中,顶部宽5-7μm,下部宽 3μm。林中地上生。多发生于6-8月。分布:林中地上:吉林 .浙江 .云南 医用食用未明 中文别名:地勺 形态特征:子囊果肉质,较小。高3-8cm,有子实层的部分黄色或柠檬黄色,呈倒卵形或近似勺状,延柄上部的两侧生长,宽1-2cm,往往波浪状或有向两侧的脉棱。菌柄色深,近柱形或略扁,基部稍膨大,粗0.3-0.5cm,长2-5.5cm。子囊棒状,90-120μm×10-13μm。孢子成束,8枚,无色,棒形至线形,多行排列,35-48μm×2.5-3μm。侧丝线形,细长的顶部粗约2μm。生态习性:夏秋季在云杉、冷杉等针叶林中地上成群生长,往往生于苔藓间。分布地区: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四川、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经济用途:有记载可食用。与树木形成外生菌根。 |
12、胶陀螺: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桦树、柞木等阔叶树的树皮缝隙成群或成丛生长。 分布: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等地 猪嘴蘑中文学名胶陀螺,黑色或棕黑色,干品类似木耳。泡开后极象猪嘴壮,故而得名--猪嘴蘑。这是人们称其为猪嘴蘑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人若吃多了这种蘑菇或者不洗就吃,人的嘴唇也会肿得像猪嘴。可食用,碱水洗净后食用。
13、茶银耳:形态特征:子实体小或中等大,直径4-12cm,由无数宽而薄的瓣片组成,瓣片厚1.5-2mm,浅褐色至锈褐色,干后色变暗至近黑褐色,角质。菌丝有锁状联合。担子纵裂四瓣,12-18μm×10-12.5μm。孢子无色,近球形、卵状椭圆形,基部粗,7.5-10(12.9) μm×6.5-8.4(10.4)μm。生态习性:春至秋季多生于林中阔叶树腐木上,往往似花朵,成群生长。分布地区:吉林、河北、广东、广西、海南、青海、四川、云南、安徽、湖南、江苏、陕西、贵州、西藏等。经济用途:可食用。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其外形、颜色往往似木耳。药用可治妇科病。此菌有时在香菇、木耳栽培培段木上,被视为“杂菌”。 中文别名:金耳、亚橙耳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较小。鲜时橘黄色,橙黄色,干时带橙红色,由许多厚而脑状或曲折的瓣片组成,直径1-6cm,高1-2.5cm,有的呈条状生长。直径可达10cm或更大。菌丝浅黄色具锁状联合,粗2.5-4μm。担子卵圆形至椭圆形,纵裂为四瓣,12-23μm×8-18μm,小梗细长,50-100μm,上部膨大。孢子椭圆形,无色或浅黄色,含小油滴,7.6-15μm×7-12μm。生态习性:主要生于栎等阔叶树腐木上。分布地区:湖南、吉林、山西、新疆、宁夏、陕西、西藏等。经济用途:可食用。可考虑人工驯化培养。 |
15、黑胶耳:
16、胶质刺银耳:其它名:虎掌耳子实体较小,半透明似胶质,软、污白色扇形,匙形或掌状至圆形,具短柄。菌盖直径2-6cm,阴湿处多呈污白至乳白色,光多处带淡褐色,开始有细毛,后变光滑。市外分布: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主要用途和价值:可食 木耳,别名黑木耳、木菌、光木耳。真菌的一种。 子实体耳状、叶状或杯状,薄、边缘波浪状,宽3-10厘米,厚2毫米左右,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附着部固着于基质上。 生长于栎、杨、榕、槐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丛生,常屋瓦状叠生。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 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可素可荤,营养丰富。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等,具有很多药用功效。木耳生长在朽木上,没有枝叶,受湿热余气而生。各种树木都能生木耳,它的良毒也由木性而决定。 |
18、胶角耳: 又称为鹿胶角菌 下部偏圆,上部有二至三叉状分枝,形状似鹿角而得名。其高度为4-200px,粗度为0.3-15px。颜色鲜艳,为金黄色或橙黄色,往往顶部颜色较深。子实层生于表面。担子呈叉状,淡黄色。孢子光滑,呈椭圆形或肾形。子实体散生、群生或簇生。黄色至橘黄色,干后红褐色、黄褐色或暗茶褐色。胶质,圆柱状后圆柱状向上渐狭,顶端较尖,简单分枝,偶尔掌状或具短柄和皱褶的稍扁头部,全体高0.3—1厘米。横切面呈3层。子实层生于外周,表面光滑或偶具浅皱褶。原担子圆柱状至近棒状,基部有隔,25—36.4微米×3—4.5微米,成熟后叉状。担孢子圆柱形,稍弯,薄壁,具小尖,7.8—10.4微米×3—4微米,具1个横隔,内含小油滴,萌发产生近球形分生孢子或芽管。
食用医用价值未明
19、掌状花耳: |
21、鸡油菌: 子实体肉质,喇叭形,杏黄色至蛋黄色,菌盖宽3—9 厘米,最出扁平,后下凹。菌肉蛋黄色,味美。 别名:鸡蛋黄菌、杏菌 鸡油菌可食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 、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性味甘、寒。具有清目、利肺、益肠胃的功效。常食此菌可预防视力下降、眼炎、皮肤干燥等病。鸡油菌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有时也叫杏菌或杏黄菌。
22、灰喇叭菌:子实体小至中等呈喇叭或号角形,全体灰褐色至灰黑色,半膜质,薄,高3-10cm。菌盖中部凹陷很深,表面有细小鳞片,边缘波状或不规则形向内卷曲。子实层淡灰紫色,平滑,或稍有皱纹。担子细长,2-4小梗。无囊体。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8-14(16.5)μm×6-8(10)μm。于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至丛生。分布:吉林、江苏、安徽、江西、陕西、西藏、四川、云南等。可食用,味道鲜美。含有15种氨基酸。此菌与云杉、山毛榉、栎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该产品深受欧洲客户喜爱,被西方人称之为美味佳肴.。 形态特征:子实体往往很大,直径大者可达30cm,其高可达50cm,纯白色,干燥后变褐色。由基部发出数条主枝,再由每条主枝上生出下垂而比较密的长刺,刺柔软,肉质,长0.5-1.5cm,顶端尖锐。孢子产生于小刺周围,无色,光滑,椭圆形至近球形,含一油滴,4.5-7.4μm×4.3-5.2(6)μm。油囊体25-33μm×5-7μm,圆柱形或近棒状,顶端纯圆,稍尖或呈节状。 夏秋季生于冷杉、云杉等树木的倒腐木或枯木桩或树洞内。 主要在中国的吉林、四川、云南、西藏、黑龙江、内蒙古、陕西、新疆等。 此菌可食用,其味鲜美。现已人工栽培成功。据吉林省生物所分析其菌丝体氨基酸含量丰富,共计18种,其中有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该菌还可药用,能助消化、治胃溃疡以及有滋补强身、治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作用。 |
24、猴头菌: 别名:猴头蘑、羊毛菌、猴菇菌。 猴菇菌为多孔菌目齿菌科猴菇菌[Hericium erinaceus(Rull ex F.)Pers.],是一种腐生菌。子实体团块状、柔软、肉质。子实体中部和中下部被以圆柱状菌针,全行似刺猬或猴头。子实体初期白色,干后呈浅褐色。孢子球形,光滑无色。一般野生生长在大树的高处,大的可达到数十斤重。在多雨季节比较多见。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广西、甘肃、四川。 可食用
25、翘鳞肉齿菌:翘鳞肉齿菌,又称獐子菌、仲帽、獐头菌。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初期突起,后扁平,中部脐状或下凹,有时呈浅漏斗状,浅粉灰色,表面有暗灰色到黑褐色大鳞片,鳞片厚,覆瓦状,趋向中央特别大并翘起,呈同心环状排列,菌盖直径6-10cm。菌肉近白色,菌柄中生或稍偏生,粗 0.7-3cm,有时短粗或较细长,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可达4cm,中实、平滑、淡白色,后期变淡褐色。刺锥形,延生,长可达1-1.5cm,初期灰白色。后变浓褐色。分布于我国云南、吉林、安徽、四川等地区。生于高山针叶林中地上,尤以云杉,冷杉林中生长多。可食用。好吃,新鲜时味道很好,菌肉厚,水份少,不生虫,便于收集加工,但老后或雨多浸湿者带苦味。属外生菌根菌。子实休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并含有较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
27、烟色珊瑚菌: 烟色珊瑚菌,子实体较小,不分枝或顶端偶有分枝或分叉,细长近棒状或变至扁平,或近梭形,多弯曲,菌肉带黄褐色,无锁状联合。子表面有纵沟纹,高4-6cm,粗0.1-0.6cm,灰褐色至烟黑色,顶端尖或钝且色浅或呈棕色,近无柄,往往数枚簇生一起或丛生。孢子椭圆形,光滑无色,5.2-7μm×3.3-4μm。担子细长,4小梗。 夏秋季在阔叶林腐枝落叶层及朽木或草地上群生又丛生。 分布: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 据记载可食用。
28、虫形珊瑚菌:中文别名:豆芽菌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高2.5-10cm,粗2-6mm,白色,老后变浅黄色,很脆,不分枝,细长圆柱形或长梭形,常稍弯曲,内实,后变中空,顶端尖,后变钝,顶部稍带淡黄色。柄不明显。孢子无色,光滑,近椭圆形,4-1.5μm×3-5μm,有颗粒状内含物。生态习性:夏秋在林中草地或林中地上丛生。分布地区:吉林、江苏、浙江、四川、海南、西藏、广东、广西、香港、云南、贵州等。经济用途:可食用,因子实体小,往往食用价值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