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户外故事》第八章第一回 | 摩云山有顶九十九 马蹄谷一村分四方 有学者比较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城市人围着狗转,农村是狗围着人转。蓦然回首,发现不少中国的古村慢慢落败,于是一些游子、学者开始呼吁保护古村,保护乡村。古村就是农村的老字号、物质、文化、生活遗产…… 你可想去听听古德范的故事,看看文字村的明清老屋。本章一飞将带你走进有故事的古村。 2014年五一假期去了浙江“千八”后,一直没有出山。 工作忙得脚后跟打着后脑勺,整天叽里咕噜。 6月27日是周六,天宝哥周五晚上电话:“再忙也要挤时间,明天4:00出发,去哪儿车上定。” 时间真是如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 28日凌晨4:00,出家门,坐车上,天,其实已经亮了很久。先接蒙龙,再接红太狼,车上张博路附线,直上南去。 在博山万杰集团门前吃早餐时,天宝才问:“去哪?” “去莱芜摩云山吧。”我回答天宝,“宝哥,其实已经八年不去了,你是否记得咱两个是在摩云山认识的,当时我跑第一,你跑第二。” “好,就去摩云山,爬爬那九十九顶。” “还可去听听古德范的故事,看看文字村的明清老屋。” 什么古德范?什么文字村? 蒙龙和红太狼,大眼瞪小眼,听得一愣一愣。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先不说村名,容后再聊。 先讲山。 摩云山应属原山山脉一支,居原山山脉之阳,其阳面分别有古德范四村,文字南北两村、常庄等。这一带山不高且缓,没有多少难度。 摩云山之西北方向,有一西杓山村,是长勺之战遗址。 话说2008年两次去摩云山,两次领队都是柳桥,此公在当时户外圈内大名鼎鼎,对这一片山了如指掌,印象深者乃为他讲的“长勺之战”,当时曹刿论战,一鼓作气,鲁国大胜齐国,以少胜多,堪称典范。柳桥以此鼓励大家拿下摩云山,会聚文字村游玩逛荡,探古寻幽。 因我是第二次随他前来,他便允我独行,分段走完全程。于是一马当先,一骑绝尘,山脊上一上一下,一腾一跃,很快就淡出了大家的视线。临近中午路餐,“前无古人”,兴奋未尽,却见“后有来者”,暗自佩服,相见一问,才知那是天宝大哥,一见如故,成为要好的朋友,至今不离不弃,配合默契,无往而不胜。 这次又来,已是六年光阴逝去,宝哥仍是印象深深:马蹄形山谷之间,包容四村,中间有一水库,四村全叫古德范,只是以东西南北分称。 车子停在西古德范,经过农田小道到达东古德范村南,沿山脊上山,起初坡缓,农田无一废弃,种有花生、地瓜、生姜等。“莱芜有”表明啥都有,尤以生姜和花生著名,据说在任何城市见到莱芜人,有一段问答,精彩,“哪来的?”“莱芜的。”“干啥的?”“卖姜的。”可见莱芜“姜你军”有多厉害。 陆续爬上几个山头,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摩云山就不缺山顶,从东向西一字排开,群山连绵,“九十九顶摩云山”果然名不虚传,其地势特点很像江西萍乡的武功山,所谓山脊,只是一座山一座山的连接线,垭口颇多,上下不断。山脊上几乎没有树,一路上好像有三棵树,远看以为是杏树,跑到跟前看不是,“望杏止渴”的感觉也不错。与其他地方有异,当属垭口多,垭口多代表山谷多,谷中林密深幽,林下田地丰实。 沿途虽热,但不乏亮点,先是山石颜色,有黑褐色的砂石砾岩,层层叠叠,突兀而起,陡峭如剑;再是石头花纹,有的青石上布满花纹,猛看类似鱼化石,密密麻麻,有的呈圆圈状排列,凸起,个人感觉像是钙化乳状,一堆一堆,一圈一圈,一片一片。 不一会下坡,杂草丛生,密密麻麻,没过脚踝。不断用登山杖胡乱扫荡,以起“打草惊蛇”之作用,夏季气温升高,蛇已开始出没,不得不防。 据说,一飞等下得坡去,便又是上坡,猛一抬头,便见一大片风车,这里竟然感觉甚是陌生,之前两次来都没有见到,难道是走错了?或是误打误撞到了什么地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一飞户外故事》第八章第二回 | 古德范奇名令人奇 打虎汉传奇今犹传 话说上回说到一飞来到上坡处,猛一抬头,便见一大片风车,过去不曾见过,围墙山寨不断,围绕着山头,堆起围墙,自成一统,这里有点不同,这究竟到了哪里?有没有走错呢?我们接着听一飞户外故事。 走到这里,看到相邻山头分别有围墙,遥相呼应。在一垭口,还有一段墙,猛一看看不出门道,仔细琢磨才知有大文章,它直接卡在两片悬崖相接的顶部,即使有人试图从下面爬上来,如咽喉处卡上,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一次休息时,是下撤到半山腰一片松树林,坐在青石板上,每人一罐啤酒,山风微微吹过,汗也变得微凉,心静,语静,突然传来鸟叫,蝉也嘶鸣,“蝉鸣山更幽”?人生如此,善莫大焉。 第二次休息,是在山顶一棵树下。这棵树生长在围墙里,山寨断壁残垣,这是唯一活着的植物,树下有石,可坐,不知道有多少古人贤者坐此聊天,甚至是关乎寨子的生死存亡,悠悠千古事,都付笑谈中。 下山进入西古德范村。 见一老者,问之:“有何特色吃?有何特色逛?有何特色看?” 答之:“莱芜炒鸡,可吃;南文字村老建筑,可逛;常庄战役纪念馆,可看。” 又问:“为啥叫古德范?” 答曰:“自古以来就这么叫。” 心中不服,“自古就叫,怎么不叫古德释呢?” 这么奇怪的名字,这么奇特的位置,很是令人好奇,让你不得不去探讨一下它的来历。 老驴友峨庄老农综合各种资料,认为“古德范”来历共有四种说法: 一是由“不得反”音转而来。此地三面是山,只有南面有外出之路。相传古时山下只是二三十户人的村子。山上有一伙占山为王的强盗,逼迫村民不可造反,因而将村子叫作“不得反”。 这种说法细想起来不符合我们的传统习惯,你想怎么会以强盗的说法命名村庄?所以有了另一个版本:由“不得犯”音转而来。 传说有一天,一个大汉将一只猛虎追至此地的酸枣峪中。最后,汉子将猛虎打死,这个大汉也多处受伤。大汉为民除了害,村民留下他在村里养伤,称他为“打虎汉”。 后来,打虎汉又带领众村民将看中村长独生女来抢亲的强盗头子打得抱头鼠窜,并警告强盗不得再来侵犯,并挂出了“不得犯”的大旗。 为此村长将女儿嫁给了这个打虎英雄。打虎汉则根据谐音称自姓为“韩”,并在小溪西边盖房生活,逐渐形成了“不得犯”村。因此村里姓韩的多。后人有诗赞曰: 三山四村居其间, 村名皆为古德范。 古德遗风今犹在, 打虎英雄美名传。 三是由“古水泛”转变而来。据说这里是汶水发源地,即史料所载“汶出原山之阳”的具体所指。古汶水泛出之地,即称“古水泛”之地。 那么,“古水泛”怎么变为“古德范”呢?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水出山阳而南流,称为“北水”。这和“阴阳五行说”的北方属水之“水”,在地理方位上正好一致。古人又把“五行”赋予了“五德”的属性,由此,“五行”便成了“五德”。五行之水,即为水“德”。所以,“古水泛”就成了“古德泛”。又因为古代泛、范通用,“古德泛”又成了“古德范”。 四是由文人命名而来。据说后来该处有一读书人外出做了官,觉得将“不得犯”作为村名不雅,于是根据其谐音改为“古德范”,表示此地乃是遵守“古道德模范”之意。 不论哪种说法,都没有确切证据,但客观存在的是古德范的名称确实不同寻常,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发现了。 “古德范”的名字已是新奇了,据说,后来一飞又来到一处名为“南文字”的地方,“南文字”听上去也充满传奇故事,为何叫这个名字?又有什么故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