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国家森林步道路线图 制图 黄静 辛影 北京诺兰特生态设计研究院 资料供图
2017年11月13日,国家林业局公布了首批国家森林步道名单,秦岭国家森林步道入选首批5条国家森林步道。因秦岭在我国地理、生态、人文上的独特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大格局、大气场、大景致,秦岭国家森林步道可谓是“一号步道”。 秦岭国家森林步道,大体呈东西走向,东起于伏牛山南麓的河南省镇平县,经商山进入陕西省境,先后穿越终南山、地肺山、太白山、玉皇山,由陕甘岭进入甘肃省境,经麦积山、齐寿山、秦岭门、朱圉山、太皇山、腊利大山,落脚于太子山北麓的临夏市。由东向西,秦岭国家森林步道穿行了河南、陕西、甘肃3省,全长2202公里。其中,陕西段最长,达1268公里,甘肃段和河南段分别为520公里和414公里。
上面是春,下面是秋,“秦”即是春秋二字的合体。上面是山,下面是领,“岭(嶺)”即是山脉领导。这预示着,秦岭——中国山脉领导者。中国、中华,在英文中译做China,中国人译作chinese,其中chin即源自于秦。韦氏拼音中,秦岭译作chin ling,再翻译回来,秦岭即是中国岭,中华岭。
漫步于秦岭国家森林步道,将会穿行秦岭水、穿越秦岭森林、感知秦岭文脉、沉浸秦岭美景。而这里的自然与人文关系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片区是大熊猫分布纬度最高、密度最大的地区 雍严格 摄
徒步秦岭
漫步我国中央山脉 大秦岭与昆仑山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中国中央山脉。昆仑山是走上青藏高原的大秦岭,大秦岭是走下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大秦岭的地理链接,非常宏阔而壮观,它链接着昆仑山、祁连山、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横断山脉。大秦岭主体处在中国地理二级阶梯,并将一、二、三级阶梯紧密连接为一体。大秦岭布展于青海、甘肃、四川、重庆、湖北、陕西、河南6省1市,覆盖北、西南、华中三大区域。正是因为如此恢弘的地理链接,大秦岭成为地理中国芯。秦岭国家森林步道穿行河南秦岭、陕西秦岭、甘肃秦岭,这虽不是全部秦岭,却是秦岭地理最壮美、生态最优美、人文最华美的一部分。 徒步秦岭
漫步南北方分界线
众所周知,秦岭-淮河一线是生态中国的南北方气候分界线,也是人文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峰达数十座,其中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夫南山,天下之阻也”。高峻挺拔的秦岭,阻挡了南来的水汽,也阻挡了南下的冷气,从而使得秦岭北麓与秦岭南坡呈现出显著不同的地理生态样貌。在玉米、土豆进入中国前,秦岭维持着“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大格局。特别是秦岭北麓,在函谷关与大散关之间,天设地造,鬼斧神工,形成了美丽的关中弯曲。在关中弯曲,从海拔400米左右迅猛抬升,垂直高差达2000米以上,最大高差达3200余米,呈现“一日四季”的自然美景。在秦岭之中,中国南方与北方共享了大秦岭。秦岭国家森林步道,是漫步于南北方分界线上的国家步道,从起步时的伏牛山南麓尚处在南方,当在天水越过秦岭主梁,即来到了北方。
徒步秦岭
漫步黄河长江分水岭
秦岭是黄河、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秦岭之水,有黄河水、长江水,也有淮河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秦岭是两大母亲河之间的一座山,也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秦岭与黄河、长江,构建出“一山两河”地带。这里是中华文明原生地,是中华民族的本部所在。秦岭孕育了黄河支流渭河、洛河、洮河、大夏河,长江支流汉江、嘉陵江、岷江。汉江、嘉陵江是最靠近黄河流域的长江水,渭河、洮河是最靠近长江流域的黄河水。

“秦岭四宝”之一金丝猴 雍严格摄 徒步秦岭 漫步中华腹心水 “一号步道”的60%以上穿行于汉江流域。汉江、汉水、汉王、汉朝、汉代、汉字、汉语、汉文化……由此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底色。历史上,秦岭渭水滋润长安城,秦岭洛水滋润洛阳城。如今,秦岭湖——汉江干流的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人工天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秦岭湖取水,一路北上,接济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水润北京城,水润京津冀,水润雄安新区,水润华北大平原。秦岭及其周边镶嵌着无数关系中华民族发展根本大计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葛洲坝、都江堰,黄河三门峡、小浪底、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水是生命之源。秦岭,中国腹心的绿色水库,天池圣水。来自秦岭之水,是中华腹心水,也是中华复兴水。
徒步秦岭
漫步野性天堂
秦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是我国的生物基因库。仅“陕西秦岭”动植物就多达6000余种,种子植物接近4000种。“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已经为人们熟知。秦岭国家森林步道穿越秦岭腹心地肺山。“地肺山”,一因其形像“肺”,二因功能像“肺”。汉中、安康、商洛、西安、宝鸡5市13县共享地肺山,“陕西秦岭”2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14个在地肺山。
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风光 陕西省林业厅 供图
徒步秦岭 漫步神秘古道系统
秦岭国家森林步道之旅,也是一次与秦岭古道不期相遇的旅行。在秦岭国家森林步道上,由东向西分布有9条古道。一是武关道,也称商於道、蓝关道。古道沿丹江而行,似乎可以听到战国时代秦楚争霸的马蹄声,刘邦大军开往关中的进军号角声以及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哀叹声。二是上津道。三是义谷道。安史之乱后,商於道阻塞,义谷道替代商於道部分功能。四是子午道。王莽曾整修子午道。五是傥骆道。这条道翻越太白山、地肺山,是一条极为凶险的古道,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由此古道逃亡巴蜀。六是褒斜道。诸葛亮曾由汉中沿此道进军关中,屯兵岐山五丈原,亡故后,亦沿此道将棺木运回汉中。七是陈仓道。刘邦当年沿陈仓道还兵“三秦”,诸葛亮亦沿此道出兵陈仓,可惜功败垂成,是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八是祁山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即沿此道进军。祁山道所在,即是“秦岭门”的腹心地带,秦人祖先曾在此地经营长达300年之久。九是茶马道。进入洮河流域,即进入茶马道,来自羌藏的马匹与来自内地的茶叶、丝绸沿此道贸易。
徒步秦岭
漫步中华文明史诗
“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在秦岭关中弯曲与渭河干流之间,形成了一个“半月形地带”。这一地带,最早赢得“天府之国”美誉。有天府,就有东府、西府。这里有212万年的上陈遗址,163万年的公王岭遗址,50万年的陈家窝遗址;有华夏母国——华胥国,华夏圣母华胥氏;有伏羲女娲,有炎黄二帝。在“天府之国”的中央,有着7000余年文明史,3100余年建城史,1100余年都城史,这里就是中华民族的伊甸园。“一座大秦岭,两座帝王都”。大秦岭不仅养育了千年帝都长安,也养育了千年帝都洛阳。洛阳与长安之间,横亘着华山山脉;在伊洛河盆地与华北平原之间,高高耸起了嵩山,其周列布着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西岳华山,中岳嵩山,是大秦岭为中华文明矗起的两大华表。
(作者为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