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宗教,都给过我一段奇遇 以前,我以为宗教无非是耳熟能详的那么几种,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直到去了印度,听到那些稀奇古怪的宗教名,以为是自己英语听力不好,结果发现是文化水平不够。 在路上、在火车上,每回与印度人唠嗑,见面寒暄永远也逃不过这三个问题:你的名字?你的国家?你的宗教?都说印度就像一个宗教博物馆,我也是在这个博物馆里平生第一次对宗教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原来宗教与人的生活融合得那么紧密,原来那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离我们也并不遥远。现在回想起来,原来每一种宗教,都曾在印度给过我一段故事。 ![]() 克久拉霍 【印度教:把千万种性爱姿势刻成庙】 在我近200条旅行笔记里,浏览次数最高的是印度性爱圣庙,看看你们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呢。不过世界人民都一样,印度克久拉霍的爱经圣庙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了。 |
![]() 克久拉霍 克久拉霍不大,却集中了大批性爱主题的建筑和雕刻,被誉为一部“石头中的爱经”。你以为是当今印度阿三奇葩脑回路的创作吗?不,那是公元10-11世纪印度雕刻艺术的杰作,其精华之所在的西庙群于1986年被定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传说中,克久拉霍有个叫拿勒斯的祭司,生了个容貌姣好的女儿,惊动了月神。月神放弃神仙的身份来人间与姑娘相爱,告诉姑娘她将生一个勇敢英武的儿子,并繁衍成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段跨界爱情成就了今日的克久拉霍,当地居民都称自己为月神的后代。 在那个被称为"月亮王朝"的昌德拉王朝时期,密教神秘主义的宇宙论认为,男女两性的交媾就隐喻着宇宙两极的合一。通过想象的或真实的男女两性的交媾,就可以亲身体验与神合一、与宇宙精神同一的极乐,这种性仪式或性瑜伽被看作灵魂解脱的捷径。 万万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印度教! |
![]() 克久拉霍 因此在印度,爱是一种哲学,印度人把它叫做“爱经(Kamasutra)” 。如果说爱是天性,那么爱的姿态、爱的技巧、爱的和谐是需要后天学习的。于是,克久拉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印度新婚夫妇的蜜月旅行圣地——在爱经圣庙拍摄婚纱照的印度小夫妻真的不少。 有人挤眉弄眼地问:“这么说,你涨了不少姿势见识?”没图没真相,而真相就是:真的很磨炼想象力。 ![]() 克久拉霍 ![]() 克久拉霍 我们遇到过一些西方游客,一路举起着相机“咔咔咔”猛拍,拍着拍着就“嘿嘿嘿”笑起来,然后一脸坏笑地打开手机拍照发给别人。然而面对这些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雕刻,我们居然觉得很难发现什么,看人家笑,咱也不敢问……直到瞥见几个瑜伽功底超强,或者模特数量超多的造型,才意识到知识就在眼前,缺的是自己的想象力。 |
【耆那教:圣人约我去喝茶】 克久拉霍除了爱经圣庙,还有许多耆那教的庙。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它宣传种姓平等,主张五戒、灵魂解脱。耆那教认为,只有严格实行戒律、经过苦修,才能消除旧业的束缚,达到寂静、获得解脱。 ![]() 克久拉霍 耆那教其实被分为两派:天衣派和白衣派。天衣派较为保守,注重苦行,也禁止妇女进入寺庙,但是!他们要求僧侣基本上裸体,最伟大的圣人可以全!裸!白衣派主张男女一样能获得拯救,各种姓一律平等,没必要裸体,主张僧侣穿白袍,也允许结婚生育。 在耆那教庙宇的门口,有一幅天衣派圣人的巨幅裸体照(关键部位被巧妙地遮挡了),庙里供奉的祖像(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也是全裸的模样。我头发长见识短,看得啧啧称奇。 白衣派的庙宇色调是纯洁的乳白色,祖像前的供奉品不是水果点心,也没有什么功德箱,只有一个简单的铁盒子,里面撒了些米粒——这是唯一的供奉品。 |
![]() 克久拉霍 我赤脚穿过长廊,无意中被一位穿着沙丽、慈眉善目的印度女人叫住。她不会说英语,但十分热情地用手势邀请我走进一个小房间。我这才发现,这一溜的长廊,容纳着好几个这样的小房间。走进去,我见到4位穿着印度日常服装的人,其中一位大叔用英语向我们介绍:其余两位穿着白袍的女人,便是耆那教的圣人。 白衣圣人的面前,各自摆放着一本厚厚的经书。我们在闲聊的时候,圣人微微笑着,却不怎么说话。她们一边读着经书,一边还在本子上手写着笔记。闲谈中我得知,这4位教徒是特意来跟着圣人修行的,他们有时呆上几天,有时住上几周,修行的日子让他们觉得内心宁静又祥和。 ![]() 克久拉霍 圣人总是腼腆地面对镜头,她们不愿意直视镜头微笑,也不会下意识地摆出pose,好像这些世俗的活动与她们的修行格格不入。 邀请我进来的印度女人,又怂恿我向圣人学习。圣人的表情十分温和,却不知何故让我觉得难以接近,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说什么好。反倒是圣人问了我一句:“你吃鱼吗?”我回答:“吃。”于是,圣人把眉头皱成一团,但依旧微笑着对我说:“吃鱼不好。”我很庆幸自己还没有说出口的后半句话:“我最喜欢吃鱼了。” |
![]() 第二次路过佛塔的时候,塔下聚集了川流不息的朝圣者,他们跟随着手持黄丝布的僧侣,嘴里念念有词。佛塔之下,尽是双手合十的善男信女。 ![]() 鹿野苑足够有名,也因此有源源不断的“佛学旅行团”络绎不绝。在几乎被摧毁的废墟之中,我们遇到了一行看上去像从东南亚来的朝圣者,无比虔诚地时而凝望着废墟、时而郑重地拍照。有一位穿着僧袍的和尚,走走停停地一直徘徊在我们周围,直到我停下脚步与身后的佛塔合影,他居然一步步走上前来,把手机交给Steven说:“帮我跟她拍个照吧。” 一个和尚,把他的手机交给了我的老公,要求他帮我们拍个照。嗯?总觉得哪里有点别扭? Steven倒是大大方方地拍了照片,问:“你是哪儿来的?越南吗?”他回答:“柬埔寨。”从此,我们的生活中就多了一个Steven常说的梗:你看看那个柬埔寨和尚,是不是对你动了凡心! |
![]() 【伊斯兰教:同一种宗教,同一家人 去印度前,我与伊斯兰教仅有的交集,可能就是兰州拉面。我好像从未踏进过清真寺,但不用去我就知道清真寺里大约是个什么样子,不过就是古兰经、穆斯林、咿咿呀呀的祷告。 ![]() 拉贾斯坦邦的阿杰梅尔,是印度伊斯兰教的圣地。抱着到此一游去打卡的心态,我们咬牙走过狭窄又堆满垃圾的小巷,在人流和摩托车流中忐忑穿行,只为睹一眼圣殿清真寺。 阿杰梅尔这个圣城,依旧是超越底线的脏乱。好不容易挪到清真寺门口,在地面发黑的入口处被要求脱鞋、存包,熙熙攘攘的人容不得你犹豫,只得皱着眉头光脚踩地,感受着袜子三步两步就会变成乌黑。 令人震惊的是,清真寺里居然也是熙熙攘攘。一进门见到的不是神龛里放着古兰经,而是排排列列的店铺,每一家都卖各式各样的供奉品和生活用品,甚至食物。人来人往的穆斯林们就像逛市场一样,走走停停、挑挑拣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