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念 多年不曾写文字,现在想写篇文章给我女儿,却不知如何下笔了。看群友们在组织去武功山,便加进去了,同刘老师确认了可以带娃一起去。出发前一天即周四,刘老师预定两点从温泉出发,而我女儿小棉袄(九岁多)周五要期中考试,要到三点才放学,到达武功山山脚下的客栈要5个小时左右,还有一段路不好走,于是便准备退出了。可心里又像几百万只虫子在咬一样,怕错过这次之后,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机会和时间去,便和刘老师说了特想去,刘老师说要不你别带娃吧,一个人去,可我心里不乐意呢,呵呵,去的目的就是想带娃呢,嘻嘻。于是一边跟小棉袄的老师确定考完试的时间,一边和面条商量,能否在推迟一点出发。一切定好后,就期待着武功山之行了。 武功山历史文化悠久,尤以道教文化最为突出,自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在此开设道场至今已历1700余年。晋代(265—420年)四川人士武氏夫妇慕名远来此地修炼,“罗霄山”和“泸潇山”从此又称为“武公山”。南朝陈朝时期(557年-589年),将军欧阳頠出兵协助陈武帝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途经“武公山”祷告求拜,得到武仙人托梦并授其平乱之策。后来成就了帝王霸业的陈武帝感念于山中神灵相助之功,便下令赐名“武功”。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1567年)曾派御使进御香于三天门,武功之名大噪于天下。明朝人刘鉴在《武功记》里面写到:“东南天柱有三,盖衡,庐与武功。衡首庐尾武功中……乃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也。”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武功山后写下的,并赋《武功游》一诗,对武功山风光大为赞叹(收录于《明一统志·艺文篇》),其中名句“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也就成为了武功山的最佳名片。从此“武功山”取代了其他各种名称而名传千古。 公元2020年11月13号下午2点40分,在刘老师的带领下,面条(最牛奶爸)和他三岁多的儿子小可乐(因为他在爬山过程中很喜欢喝可乐,一喝就来劲了,是不是有给可乐打广告的嫌疑?),我和小棉袄一行5人向武功山出发了,在晚上8点左右我们赶到了在黄苟冲预定的客栈,美美的饱餐了一顿,在此感谢刘老师提前的精心安排,让我们全程不用费心,只管安心游玩!休息了一个晚上,吃完早餐,8点我们出发了,刘老师开路,行程就此拉开序幕…… 一路上走走停停,拍拍美照,小棉袄是第一次出来爬山,显得很兴奋,之前问她愿不愿意爬山,不过得自己背行李,能不能坚持?她说可以。整个行程下来,她还真的是坚持下来,没有跟我说一句累,在住客栈的晚上我让她把作业给完成了,半夜 12点多才睡,真应了那句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片祥和,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一地鸡毛,按道理来说,出来玩嘛,就别管作业啥的,可是啊,老母亲的心啊,有点狠,哎,扯远啦! 小可乐呢,刚开始也还是自己坚持着走,三岁多的孩子,能走那么远的路,已经非常不错了。上山的路好走也不好走,对于小可乐来说,有点难了,不过他有一个超级奶爸,一个人走都觉得很累的路程,他背着两个包包,驾着小可乐,在11点钟到达了绝望坡石碑处,厉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