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游泳的大鱼 于 2022-7-16 11:20 编辑
这问题是不是应该去问问那些搞地质的、勘探的和架设电网的;或者问问一家子去朝圣磕长头的;或者问问行军打战的,这些人,经常风餐露宿,更明白户外饮食之道。 作为户外重装徒步和登山爱好者,也经常在出发前面临这些问题的选择,前天我在大禹户外重装群,发起了一场讨论,关于户外重装徒步中大家都带什么吃的?怎么吃?怎么保存?五湖四海的朋友表现热烈,说出了五花八门的食物和方法。 |
本帖最后由 游泳的大鱼 于 2022-7-16 11:35 编辑 此文章同时发在“大禹重装公众号”,我相信大家认真看完文章都会有所受益,这也是我发在8264的初衷,让更多不认识的户外徒步登山爱好者受益。 点击查看关注文章公众号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家的智慧,为了方便阅读,再现户外爱好者的幽默,我稍微做了整理。 |
本帖最后由 游泳的大鱼 于 2022-7-16 11:25 编辑 讨论刚开始,杭州的Katherine就送上五个大字:压缩饼干。群里安静了一分钟,即刻迎来鼓掌,没办法不鼓掌,深入人心的户外食品。 我觉得这玩意儿距离所有人即很近又遥远,就像“波司登爱好者群”中有人问:怎么选衣服才能最保暖?有人回答:多穿棉袄。 成都清风接上棉袄的节奏说:能量棒,馒头。 馒头我还真带过,走两三天短线,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能量棒能快速补充营养和体能,一般用于竞技运动中,户外重装徒步也可以用,但有点像在广州推销新款羽绒服。 压缩饼干、能量棒等食品在户外徒步中还是留到真没办法时再整,不要把这些作为主要食粮,也不要连吃三天压缩饼干!徒步时包中可以放一块,只备不时之需。 南京的Testpilot接着说:土豆泥,奶粉兑脱水土豆泥。 群内又沉默了一小会儿,没人接茬,好像大家对这食物了解很少。我记得知乎上一个朋友说:“自从看了《如履薄冰》这本登山大作,就被‘土豆泥’洗脑了,户外徒步爬山带哪些高热量食品比较好?——当然是 土豆泥了!” 难道Testpilot也被土豆泥洗脑了?土豆泥在西餐中广受欢迎,并不十分附和大多数国人的口味,喜欢西餐的自便吧。 |
南通的老周突然冒出三个字:八宝粥。 嗯,老周到底不是徒步的,他能来凑个热闹已经很不错了,自驾带上可矣,重装徒步真的有点重。 这时青岛的R40说:我在乌孙吃了七天面条+馕。 阿拉善的星海也赞成吃新疆馕。 的确,在新疆大地吃馕最方便,馕就是面粉食物,而且囊中还有盐分、糖分、葱,补充体力可矣。 记得我徒步乌孙时也吃了半路的馕,还带了两个牛心菜,炒了裹在囊里吃。早晨把囊直接泡在稀粥里,配上酱菜,吃起来很爽,有底气。单喝粥真怕撑不了大半天。 作为在江南地区长大的人,不吃点米,也不舒服。所以大家带的食品,地区差异性会很大。记得一次徒步他念他翁海子线,有昆明的麦子美女带食物和我分享,里面有各种菌子、肉类,看上去非常丰富,心意比黄土还厚呀,可惜我和另一个南通的兄弟就是吃不贯,两个云南妹子却吃得津津有味。 有福也不是人人能享受的。 |
看到面食上场了,长沙秋桐也添了一道菜:葱油鸡蛋饼。 很诱人的户外大餐,又是个技术活儿,虽然户外可以实现,但鸡蛋不容易带,面粉也不容易保存。 广州水牛似乎有办法,他说:面粉怎么不好保存呢,可以放进瓶子里。 怡人也给了一个储存鸡蛋的方法:鸡蛋打到脉动瓶里,天气不热的话可以带一周。 柳州的黑茶不仅不慢插了句:还要加点油吧! 是呀,一份葱油鸡蛋饼,必定要带上黄油呀,葱也不能少,要不然怎么能体现户外的“腐败”? 两种保存的方式都可以借鉴,携带是方便了,却增加了总体积,而且随着鸡蛋和面粉的减少,瓶子体积不会变,放包里还是那么大。塑料瓶装流体还有个小问题,随着海拔的巨大变化,瓶中流体会溢出。 对了,徒步中带上一块动物黄油很不错,无论是炒菜、做面、煎鸡蛋等等,都有用武之地。黄油的融化温度在五六十度,所以在山里它是固体状,方便携带。 |
接着,柳州黑茶又补充了几道他在徒步时最爱带的食品:腊肉腊肠,紫菜蛋花汤。 黑茶还特意强调了一下:我也喜欢带面粉,方便饱肚还有多种吃法。 面食是个好东西,中西部和北方朋友大都很喜欢。我曾经和呼和浩特的老李一起重装徒步,他就带着面粉作为主食。在大米勇的深蓝海子边,当时海拔4200米,我还吃过他做的热乎乎的面疙瘩汤,回忆起来依然是满满的温暖和美味。 北面南米,云贵地区的朋友还喜欢吃米线,米线也是大米制品,什么盖浇饭、炸酱面都是主食的华丽外衣,外衣的款式各人自有爱好,但核心改变不了,这是生活习惯。 偏南方的徒步爱好者多会推荐大米类食物。 云南曲靖的陈波说:喜欢吃自热米饭。 长沙秋桐回陈波:自热米饭难吃死了。 陈波顶了一句: 户外有得吃,不错了,自热米饭可以做成一碗鱼香肉丝盖浇饭。 盖浇饭不错,但陈波哥这道食物,看来是要带厨房走了。 上海小柯力挺秋桐,说:自热米饭,真的难吃。 陈波不服气回:我喜欢带。 一句话顶一万句,我喜欢,就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