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2-7-25 16:42 编辑 据"扬庄口地束火城”碑记载,杨庄口长城建于明末崇禎九年,按此记载,杨庄口长城是明长城中建设的最晚的一段长城。说起杨庄口长城的建设,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明末,官史腐败、民不聊生,天下英雄纷纷揭杆而起,各路起义军尤以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力最大,李自成自陕西起兵,南征北战,横扫豫晋, 极大的震动了明王朝朝野。崇祯六年(1633年),大顺军一部由山西经杨庄进入河北,直接威胁了明王朝的安全。致使“神京震恐,崇祯急敕命吴玉忠至此防守” 吴玉忠是崇祯手下大将吴三桂的侄子。吴玉忠奉命来到井陉后,见扬庄口,“兩山中断,大河橫开,其阔五十余丈“,基本无险可守,要想一劳永逸,只能加筑长城。于是奏请皇帝,又经仔细勘察,吴玉忠于崇祯九年(1636年)在此修筑城堡和南北两侧山梁的边城,在甘陶河上构筑水关,设置墩、台、敌楼等御敌工事和营房等驻军场所,“于各墩之上竖以炮屋,垛城,置灭虏虎蹲炮”,并在甘陶河南构筑防堤,围土造田实现耕种自给。从而确保了九江口的安全。 甘陶河的上游方向 ![]() |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2-7-25 16:43 编辑 九江口长城最独特的是它的水关设计。甘陶河“夏秋水溢,则奔腾凶涌,城垒不能施;冬春水竭,则万马可弛,宇御无所恃。”非常不利于防守。为解决这一矛盾,吴玉忠巧妙的在甘陶河上筑九墩十门的水关。其中空门(假门)五座,实门(水门)五座,合称五空五门。五座水门均装有可收起的铁网,水小时放下铁网,可防贼人偷过,水大时收起铁网,以利洪水渲泻。这一宏伟工程完美解决了御敌与泻洪的矛盾,是长城史上罕见的军事水利工程,完全可与秦皇岛的九门口长城媲美。 可惜的是,这一宏伟工程毁于民国时期的一场特大洪水。据杨庄村的老乡说,九江口水关的损毁完全是一场人为事故:守关的士兵贪酒误事,暴雨之夜呼呼大睡,没有及时收起铁网,洪水裹挟的大量异物越来越多堆积在铁网处,待天亮守关人惊醒后,铁网已无法收起。水门被 堵,无法渲泻的洪水只能越积越高,从而将这一历经了300年风雨的九江口水关彻底冲毁。呜呼,这是严重的失职,是渎职犯罪。 甘陶河下游方向 ![]() |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2-7-25 17:09 编辑 崇禎九年的"扬庄口地束火城”碑,网上所录碑文如下:畿辅之右,地连荒塞,南接太行,循山××。咸置墙垒关隘,所以固內地而获神京者也。乃其关设,若固关、娘子关诸处,崇山峻岭,险可恃也。唯是扬庄一口,兩山中断,大河橫开,其阔五十余丈,夏秋水溢,则奔腾凶涌,城垒不能施;冬春水竭,则万马可驰,宇御无所恃。……一日,谒按君于署中,相与雄谈边政,议及扬庄,而以地束火城之策进。其制于口中,橫建九墩五门五空,有急則张网于上,使賊火不能焚,力不能拔;缓者,则收置其网,又使水不能冲,险可长恃。"即令万寇突临,对面铁壁,又于各墩之上竖以炮屋,垛城,置灭虏虎蹲炮□一位。远则施灭虏以击之而夺其魄,近者铁棘森列,奇炮□□,贼难飞渡,可保无虞。......。按君善之,遂慷慨捐金修建。佣夫觅匠,不忧民间一文一粒。……。企月而口工成,再月而边工成;鼓舞一时,功昭千古,不第拱卫神京,永为千万祀之长利。……” ![]() |